「莉莉絲」星盤中的黑暗母親(二)
#莉莉絲 #榮格心理學
榮格心理學家Hurwitz, Siegmund認為莉莉絲的原型代表著充滿性誘惑的女性,尤其是對男性來說,便是一種原始的阿尼瑪(陰性能量)的代表性人物。對於女性來說,莉莉絲則有兩面性存在,一面是滋養、照顧者的特質,另一方面則是會傷害孩童、懷孕中的婦女,因此具有“吞噬”的意涵在。(取自「莉莉絲,第一位夏娃」)
人類本性中的大母神特徵則會顯現為感官之愛的女神阿芙羅黛蒂(希臘神話中的金星女神),或是家庭與爐灶女神赫拉,或是農業女神狄密特。若是在印度世界,我們會發現大母神則是幻化成Kali,他是同時庇佑又毁壞的可怕女神,在自然的永恆迴圈中賦予生命、奪取生命。(取自「與內在對話」)
有一說誘惑夏娃吃下禁果的蛇,就是莉莉絲的化身。蛇在許多文化中,是療癒 智慧的源頭、轉化和永生的能力,但在『舊約』中,蛇是 危險、邪惡的誘惑者。(取自「夢,通往生命的泉源」)
Hurwitz, Siegmund進一步說明,他認為莉莉絲的兩面性是Ishtar(金星女神)與Lamashtu(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女性惡魔)的綜合體。Ishtar是歡愉、喜悅、美好事物的代表,Lamashtu則是半鳥半人的型態,往往會傷害小孩或是準媽媽。不過這樣的兩面性也體現在維納斯(同樣也是金星的化身)與賽姬之間矛盾的關係,在阿芙羅黛蒂與賽姬之間的鬥爭中,維納斯也顯示出對於地面上最美女人的嫉妒心,而一心想要摧毀她;即使當時的女神受人膜拜,女神應該要守護眾生,卻因嫉妒而傷害賽姬。
然而,半人半鳥的型態,在東方文化中有九天玄女與姑獲鳥的樣態,多半象徵著守護孩童健康的存在。
有趣的是,不論是蛇或是鳥,在古代人眼中,鳥是靈魂的化身。古代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由鳥帶至天堂/冥府。因此鳥可以穿梭「人間」和「冥府」之間,是地母神的使者。目前還有些少數民族,當親人/朋友重病時,會故意在門外大聲呼喊親人/朋友的名字,接著開始灑穀物,慢慢退回病人房中,希望病人的靈魂可以回歸而康復。
後來古代人,將「鳥」和「蛇」的形象合而為一,成為「有翼之蛇」,這就是龍的原型。龍,英文Dragon,從字源來看,那是出自希臘文的Drakon(大蛇)。「有翼之蛇」,是將擁有「大地」代表的蛇和「冥府」代表的鳥合而為一,也就是代表管理「人間」和「冥界」的全能之神。(以上兩段取自ptt之Falcom版內的文章)
這也是為何莉莉絲的形象到後來演變成惡魔之首。
如同之前的文章所言,以客體關係心理學的概念,便是孩童看待母親或是主要照顧者是愛恨交織的客體,而依附理論便會感受到母親本質是矛盾依附類型,每次孩童想要靠近母親時可能會被傷害、被指責,又可能被照料、滋養,再度被母親推開等等,使得孩童對於母親有種混亂且困惑、害怕等複雜情緒。
使得孩童長大之後,一方面很害怕被拒絕,但又抗拒進入親密關係當中,不容易信任他人,並且對自我沒有價值感與社交無安全感,他們預期自己會遭到拒絕或是被剝奪的扭曲視框,容易讓他們錯聽治療師的關愛回應。(取自人際歷程取向治療)
在星盤中不論是內行星或是重要的四軸點與黑月莉莉絲產生緊密相位時,不論男女都容易對於依附關係產生一種不確定感,一方面渴望被滋養、照顧與認同,另一方面也擔憂自我被吞噬。即便心裡頭渴望獲得照顧者的滋養,也感受到照顧者釋放出矛盾且具有吞噬意涵的訊息,而使得內在孩童對於依附關係感到相當焦慮不安。
賽姬,靈魂的字根,我們要如何從這樣的焦慮不安的狂躁中解脫,或許藉由賽姬如何一步步走入蛻變之旅,我們可以稍微窺探走向自由與療癒的道路。
我們都是通道,這些原型力量必須透過我們的通道而成為具體的存在。我們以自身的實體生命來體現這些原型。我們的個別生命就像容器,讓原型得以在地表具體化;我們的個別生命是讓他們為永恆宇宙奮戰的戰場,也是讓他們表現普世戲劇的舞台,具象表現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取自「與內在對話」)
#占星與心理學
關於更多莉莉絲與星盤之間的秘密與療癒,歡迎參加于玥在8/6線上的小講座(防疫價600台幣)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1c60f18ceebb2e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容易焦慮 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問題] 很容易為小事擔心?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討論] 有人也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嗎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閒聊] 個性容易緊張怎麼辦?? - 看板WomenTal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容易焦慮ptt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職場] 很焦慮,下班就一直擔心- careerlady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問題] 心裡常常因為突發小事覺得很焦慮- 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心得] 容易焦慮的人高考上榜心得分享- 看板Examination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討論] 有焦慮症的人多嗎? -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問卦] 有焦慮症之類的病人生是不是毀了?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臺鹽(1737)秀庫存讓搶鹽潮落幕?PTT預言:洗腎股買起來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閒聊] 常常會焦慮怎麼辦- 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在交易的路上,與自己相遇: 找出你的交易心理優勢,戰勝投資心魔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一開口撩人又聊心: 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的人際互動課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擁抱失敗: 創業成功的入場券 - 第 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減法理財術,人生大加分:樂活大叔最暖心法總整理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養雞時代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醒醒,他是你親生的!: PTT好評連載!濃濃台味溫馨生子多肉文,台南甜無誤!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Encyclopedia of Taiwanese Urban Legends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GQ TAIWAN: 國際中文版 2017年10月 - 第 6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研究所板 的評價
- 關於容易焦慮 ptt 在 [媽寶][寶寶] 1歲多鬧脾氣的教養方式 的評價
容易焦慮 ptt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懶太太]
一打三 居家日記 day 55
昨天看到德州太太寫PTT媽寶版的家長抱怨為何微解封電影院健身房,不開放幼兒園,回應的酸民就說會生就要認命,說我們這些當家長的是不是不愛孩子,所以才急著把小孩送到幼兒園。
每個家庭狀況不一樣啊,尤其在台灣!
許多人居家上班比在辦公室更累,除了視訊開會,還要隨時注意主管的訊息,更因為要帶小孩,無法集中注意力,只能花更多時間完成工作。
上下班沒有分際,整天都是疲憊的狀態,沒有完整的休息。
一般生家庭會受不了,特殊兒家庭更是如此!
要是沒有疫情,我絕對讓毛毛持續到學校,跟同學互動。
雖然她很幸運,有一個妹妹包包,可以一起玩。
儘管了解彼此,但包包還是很常抱怨!
一下說毛毛弄她,或毛毛在笑她,可是毛毛根本不知道她會引起他人的不悅啊!
我常常要花時間排解,及時介入。絕對不是放牛吃草式的居家防疫。
毛毛線上課程也上的不好,她很容易分心,若老師語速過快,無法馬上理解,她便放空了,所以我一定要全程陪上課操作,。
之前聽吳佑佑醫生"如何照護特殊需求兒童:以自閉症類群障礙為例"的講座中也提到,
新冠肺炎對特殊需求兒童,自閉症類影響是非常大的,
兩年來在PUBMED 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上便已經有250篇文章針對自閉症類與新冠肺炎進行相關研究。
(臺大醫院有一篇簡報也整理很詳盡,連結在留言,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聽一下)
美國研究,在疫情期間,80%的ASD家長備感壓力超過負擔!
主要是時間經濟嚴重被影響,對自我生活期待的改變,長時間驚覺與照顧,環境的壓力,社會支援(如長照日照停托)。
小孩的年齡跟嚴重度與干擾度,也增加家長的壓力。
80%的ASD家長覺得壓力大過於負擔,更有12%的家長臨床診斷為焦慮症,25%的家長診斷為憂鬱症。
英國研究顯示也是如此,特殊需求兒童在家學習,家長需要為小孩的學習與照顧完全負責。44%的家長很焦慮,若有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到子女的情緒行為,就算疫情趨緩,小孩皆需要重新適應學校與機構。
那我們當特殊兒的父母該要如何因應呢?
我們該放下對自己是超級父母無所不能的期待,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狀態與需要,並尋求對外的支援!
停下腳步,靜下心,更多對孩子的觀察。
我們只能
接受當下的狀況
允許現有的限制
並且相信自己 相信孩子!
圖為昨天上罕病基金會的線上繪畫課程,毛毛與包包畫的點線面
容易焦慮 ptt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封寫給親愛的臺灣與我們的信
親愛的臺灣,還記得前年十二月,
一則傳上PTT的消息,讓你響起了警鈴,
超前部署地開始了物理性的防禦,
用了當時你可以做到的各種方式,
守住了這片島嶼,我們的家。
那個時候,
即便備受質疑,也有反對的聲音說著,
有需要這麼緊張、這麼大費周章嗎?
你依舊沒有動搖,選擇在最快的時間內,
將各式專業,各就各位,同島一命,守護家園。
興許是想起了過往沉痛SARS的記憶,
興許是習慣了令人懷疑的,來自中共的消息,
也興許,是你我都不願讓任何一絲萬一,
降臨在我們都最愛的家園之上,
成為拆散你我的原因,
所以選擇承擔質疑,也要守住防線。
於是當世界共同陷入危難,
當這場戰疫成為了人人自危,
成為了沒有人得以倖免的全球大空襲。
城市停擺、交通阻斷、一切事務暫停,
原本地球村引以為傲的無邊無際,
突然之間,變成了你我從沒想過,
那沒有結束期限、更無法預測下一秒,
不知何時才能再次抵達的,最遙遠的距離。
但親愛的我們,
在過去那一年裡,
我們卻曾經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的,
自在生活著,自由穿梭著,自信擁抱著,
在臺灣,這片我們稱之為家的土地上。
這不是因為我們得天獨厚,更不是湊巧,
是因為有多少人在這段時間裡,
持續犧牲著每天的生活,
承擔著無法想像的壓力,
持續守在那病毒隨時都可以衝破的邊際,
用他們的所能所長,守護著這片島嶼,
還有那在家園裡,持續歡笑著的我們。
過去一年裡,邊境一線人員的檢疫、防護,
沒有停歇、沒有休息;
過去一年裡,防疫工作者的研究、調查,
沒有停擺、沒有鬆懈、更沒有一刻不感到壓力;
過去一年裡,病毒對世界的威脅,
也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
只是我們被保護的,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是的,我們在這一年當中,
確實還有很多的超前部署可以做,
但沒能來得及做到、做好、做得盡善盡美。
是的,在這一年當中,
面對每一個不一樣的決定,即便已經參考了多方觀點,
還是有那麼一絲一毫的機會,會產生差錯,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
是的,站在不同崗位上的人們,
承載著不同的期待,確實有他們的責任,
也有他們義務上需要承擔的風險,
更不代表即便他們盡力了、嘗試了,
就可以去解釋任何產生的差錯。
但是也是的,在過去一年裡,
我們過了與世界上好多人幾乎完全不一樣的舒適生活,
而那是多少人,一同負重前行,才得以換來的歲月靜好。
所以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
親愛的我們,
一起看看身旁的家人,或是螢幕前的自己。
現在的你我還能待在家中,吹著電風扇
想著這餐要煮什麼,下一部影集要看什麼,
盤點明天WFH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其實已經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親愛的我們,
這樣新型態的生活模式,確實算不上是最舒服,
甚至讓人開始難受、焦慮、不知所措,
不斷思考著,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但讓我們想想,那每天上升的確診與消殞數字,
每一個,都是跟你我一樣,是被人們愛著的人,
是這片島嶼上良善的生命、努力的人們。
因此,在這段時間裡 #如果可以,
請讓我們一起努力守在家中,
不要移動、不要群聚、做好防疫,
忍著一時,保護家園度過這多舛的一年。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練習相信專業,
不再因為焦慮,而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發表斷言,
不再因為恐懼,而開始對專業失去信心。
讓我們練習相信醫療、研究、防疫工作者,
他們這麼多年不辭辛勞的訓練與經驗,
會能夠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派上用場。
讓我們一起學習,可以對不同的決定與執行方法,
提出質疑,提出討論,提出不同觀點,
但不去對於不了解的事情惡意指責,
更謹慎小心不造謠,不刻意製造恐慌,
讓早已複雜的現況,更加陷入無解。
如果可以,#讓我們趁這個機會跟上數位轉型,
跟著世界的腳步與趨勢,讓不同的產業,
都有機會可以透過新時代的科技,
超越距離與時間的限制,打出新一片天下。
讓我們將這次的危機,
轉變為突破另一種限制的轉機,
讓疫情之後的我們,無論身處哪一個崗位,
都多加上了數位科技的強項,
不僅不會再因為距離無法到達,而備受限制,
更因為擁有數位的能力,而擁有更多的彈性。
如果可以,#讓我們多關心WFH又要顧孩子的家長,
他們真的真的一點都不容易,
每天都在即將爆炸的邊緣徘徊。
如果你的同事在開會時有孩子不小心闖入,
請別急著指責他,因為他可能已經好努力地,
將孩子放在遠方的椅子上、房間裡,
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的,
有需求需要即刻尋求家長協助。
讓我們多一點體諒,也多一點關心,
現在的家長24小時之中得一邊適應新的工作方式,
還得一邊適應突然整天都在身邊,
時刻不得停歇的,有孩子的生活。
他們或許需要找人暫時放鬆聊聊,
或許需要你我營造更友善的環境,
也或許,就只是需要片刻的寧靜,
而這些,總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更多做一點,
讓他們生活可以更好過一些的。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接住同在疫情之中的你我,
這片土地上,雖然每一個人在病毒面前,
都是弱者,都無法抵抗,也都是平等的,
但受到疫情影響的衝擊程度,卻是有所差異的。
在平常的生活裡,我們思考著未來、思考著方向,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敢夢敢想的權利;
而疫情嚴峻的現在,
當我們思考著要用什麼方式維持運動習慣、
維持心情、維持健康飲食,
卻有些人需要擔心的,
是孩子會不會斷糧、水電瓦斯會不會斷線、
房租會不會無從籌措,
連下個月會不會有個遮風避雨之處,都成了未知。
此時的我們,如果還有能力,
且讓我們用各種方式,捐款捐物,
甚至是分享資訊,都是種支持,
一起接住,那一樣身在疫情之中,
或許素昧平生,但真的需要協助,
且就身在你我身邊,如此靠近,
同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如果可以,#讓我們多體諒一線與戶外工作者,
不論是風雨疫情皆無阻,甚至沒有他們,
許多人在現在根本難以溫飽的外送員,
又或是本就在互外工作的,做工的人們,
還有那些日夜替我們在這個接觸被限制的情況下,
將文件、包裹順利送達不同目的地的物流人員們。
他們跟我們一樣害怕病毒,
擔心自己的家人會受到影響,
但他們不只是為了維持工作、維持生計,
也為了我們的生活得以持續運行,
所以忍著不能接觸家人孩子、
忍著在30多度悶熱的夏天,
戴著早已濕透的口罩面罩,
忍著得蹲在路邊偷偷拿下口罩吃飯,
還有可能會被罵防疫破口,忍著隨時會被染疫的風險,
卻還是堅守在第一線努力著。
而我們能做的,是別刻意用鏡頭與言語,
做出我們絕對不會對自己家人朋友做出的針對行為,
多一點體諒,也多一點同理,
讓疫情期間,能少一點衝突,多一分團結。
如果可以,#讓我們對醫護與防疫人員表達最誠摯的支持與感謝,
他們在疫情尚未降臨的時候,
就日夜在生死交關的第一線,
承擔著無比的壓力與無數的挑戰。
而在疫情籠罩的現在,
他們更是不曾停歇、不曾鬆懈,
持續守在與病毒最近的距離
用他們的專業,與病毒直球對決,
只為盡力讓每一個岌岌可危的生命,
每一個在這片島嶼上被人們愛著的人,
都能不在這場戰疫之中,被無情帶走。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守護我們的家臺灣,
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機點,
每一天,也都有可能是得以守住防線的致勝關鍵,
而我們能做的事情,雖然一直一直都不多。
卻每一項都無比重要、必要,
而且得要每個人,都努力做到,
因為透過微小的行為,
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不接觸、
端午節不跨區移動、不多人群聚,
我們才真的有機會,可以讓疫情不再蔓延,
也才真的有機會,可以在九局下半,
守住最後防線,逆轉勝出。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病毒面前,你我也都是同等脆弱,
同島一命,團結抗疫,
現在的我們,
正站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十字街口,
只要我們願意,
讓那些如果,#不再是如果,
親愛的臺灣,與親愛的我們,
一定可以再次打贏這場戰疫。
2021/06/10
Vivi Lin
一個跟你一樣深愛著這片土地的臺灣人
背景:Photo by Henry & Co. on Unsplash
容易焦慮 ptt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容易焦慮 ptt 在 [討論] 有人也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嗎 的推薦與評價
As title其實也不知道這算不算焦慮但我從小到大看到警察、老師、教官等等的有權威的人迎面走來心中就會有種很害怕的感覺明明自己也沒做錯什麼事,但就是希望不要看到 ... ... <看更多>
容易焦慮 ptt 在 [閒聊] 個性容易緊張怎麼辦?? - 看板WomenTalk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閒聊] 個性容易緊張怎麼辦?? +收藏 ... 是容易緊張其中原因多運動.打坐..把心跳降低. 04/17 22:54, 2 F ... 看身心科也有用我也是易焦慮緊張. 04/17 23:10, 3 F ... ... <看更多>
容易焦慮 ptt 在 [問題] 很容易為小事擔心?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天生容易搞操的未雨綢繆型人
優點是因為真的很謹慎小心 幾乎不會犯粗心大意的錯
也常在危機前就因為知道有所預備 所以不會讓自己陷入很糟無可挽救的地步
也不會讓大人覺得這個孩子脫線忘東忘西 所以很受長輩的信任
但相反的
其實這種容易為小事擔心的個性其實很耗損我的能量 有時也懷疑自己是否有強迫症?
(而且我這種謹慎小心個性還帶有完美主義)
漸漸讓我覺得有時候我的力氣都沒辦法完全focus在那一件大的正事上
會因為那件事小細微的事情把我全部的火力分散掉
甚至因為太小心了 反而讓我很怕受傷 所以不敢冒險
讓我覺得疲憊不堪 又好像成不了什麼大事
事情有多小呢?
1.以前唸書時住宿 有次不曉得被衣櫥的鐵片割到 我就擔心之前住過這位子的學生
有AIDS嗎? 我不小心刮到不曉得會得AIDS嗎?
2.每天都會檢查鬧鐘 還會調兩個 有時躺了五分鐘 還會檢查鬧鐘 害怕自己按掉
(走出門幾步路 還會回家檢查我有沒有鎖門;以前瓦斯桶的年代 晚上都會檢查鎖了沒)
3.考試報名會填一些資料 然後送出後有些是不能查詢完全的細節
我就會擔心寫錯影響最後資料不符不能錄取
4.下班後會想 我今天e-mail都有發出去嗎(因為我的信件要給主管看過)
我e-mail都有記得夾帶檔案嗎???(忘了夾 如果客人寫信回來 主管會先看到)
等等的小事 因為太容易擔心 讓我有時覺得狼狽不堪 而且好累好累
(有時都覺得 這是強迫症了吧?)
但因為也沒有非常嚴重要到看醫生 生活也還算正常
想請問大家 我知道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天生的性格使然
這種個性有辦法經由看書或是什麼方式改變嗎?
如果有好的書單也請大家推薦喔 感恩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1.254.104.7
※ 編輯: empresscute (121.254.104.7), 10/17/2015 19:54:31
※ 編輯: empresscute (121.254.104.7), 10/17/2015 20:05:11
目前是覺得當下的力量比較好啃 一個新世界還在體會作者說的世界^^
※ 編輯: empresscute (121.254.104.7), 10/17/2015 20:24:33
會找這本書來看 謝謝 ^^
※ 編輯: empresscute (121.254.104.7), 10/17/2015 22:00:22
覺得相當合適我看~
沒有感受^^"
而且我覺得重點是這種個性的東西不是吃藥或諮詢聊天可以改變的?
一面是開朗陽光 另一面是復仇陰暗XD
只是好奇去看過身心科諮詢吃藥 可以改變這種性格嗎?
意外在書局看到 覺得這本書完全是為我而寫!!!立馬就買了XD
因為我其實是在不錯且家庭健全的環境長大
我姊姊卻個性跟我差很多 她脫線 個性溫和 ; 我未雨綢繆 認真 強勢 很容易被冒犯..
一件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方式不同 我剛好是那個反應比較強烈的那種..
我有時很討厭我這種愛擔心不柔軟不隨遇而安的個性
雖然我走不進宗教(人的團體狗屁倒灶的事就多) 但唸經可以讓我沉澱 所以我有時會唸經
感覺會比較舒服^^
※ 編輯: empresscute (121.254.104.7), 10/19/2015 23:46: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