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台灣旅】台東長濱 ‧「Sinasera 24」。
也是本次環島行列為必訪重點之一,慕名好久的 Sinasera 24。雖說先前八月在台北與「Orchid Restaurant 蘭」的四手聯彈活動中已先緣會,然頗驚異是,想是身在自己的立足之土、自己的地方,顯然更加超越。
毫無疑問,是已臻圓熟發光的 fine dining 表現:技法、組成、風味、質地、火候,創作形構、意圖、思維、脈絡,以至周邊的酒水服務等大小環節配搭,都成熟完整、精緻洗練。而和原先領略和預期稍有不同是,原本豐富奔放的台東在地食材意象淡了,更多兼容本產各地素材,但原原本本專注食材本色本味發揮仍舊一致,少了些生猛,多幾分世故穩健。
驚艷於他的章魚,燉煮得無比綿軟細嫩後再酥炸,佐以韭菜花醬汁和酢漿草,口感妙不可言。還有鴨肝派,雲林白蘑菇薄片層疊其上,夾以發酵蜂蜜醃漬的花蓮油甘果,灑以香檸皮、柑橘和牛肝菌粉,鴨肝的腴濃和蘑菇的清新青生相交織,迷魅森林氣幽幽綻放,
同樣洋溢林野之氣的還有東北角鮑魚,以魚高湯煮得滑柔,搭配牛蒡絲、咖啡奶油和煙燻波特菇,山與海優美交歡。主菜之一的玉里櫻桃鴨胸同樣質地先就讓人大嚇一跳,低溫油封成綿凝肌理,卻大有別於舒肥的寡味,佐上鴨汁、刺蔥子和芭蕉羅望子醬,鴨鮮鴨香鴨甘雄渾流洩。
是從在地原鄉根生茁壯,繼而一步步淬鍊淬礪向極致的展現;從中看見,本地西廚創作在走過重重台灣圖騰符碼負載後,下一個可喜可能面向,心悅折服,無窮玩味。
※ 更多外食分享 https://goo.gl/UJJNU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有聽過「洄遊吧」嗎?對海島台灣的料理又有什麼看法呢?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美國紐約的專業料理人 黃軍諺。 軍諺是台大商管畢業、之後在鴻海中國廠負責產品管理等業務。乍看是個標準公式的人生勝利組。然而,軍諺卻決定回花蓮和家人共同創辦了 洄遊吧Fish Bar,輾轉到紐約廚藝學校進修。 現是在布...
花蓮 fine dining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食況轉播 #TownbyBryanNagao
Bryan Nagao做的菜,跟他的成長背景一樣,有點一言難盡。第四代日裔美籍夏威夷人,這敘述已經夠複雜,他的料理手法又融合了法、義、日本,混血混得不得了。
Bryan主廚是在香港成名的。曾師事夏威夷名廚Roy Yamaguchi,1994年他成為香港半島酒店摩登歐陸餐廳「Felix」的開幕主廚,Felix由世界知名設計師Philippe Stark所設計,當年開業即引起轟動,Bryan主廚也一戰成名,成為香港fine dining一位代表人物。他執掌Felix六年,後來在香港陸續開了幾間不同的餐廳,現代日式的Kokage、法式的Chez Moi、日義融合的D Diamond;最近一間則是2014年開業的「Town」,主打當時正流行的casual fine dining,混合Bryan主廚的多元文化影響,他以「非常個人」來形容Town。
「Town by Bryan Nagao」因此是Town的台北姊妹店,2018年年初開幕,由台灣合夥人Sung引進。Bryan主廚原本香港、台北二邊跑,Town香港本店去年因反送中關閉,Bryan主廚就順勢搬來台北,全心照顧台北的Town。
Town台北的菜,對於台灣食客來說,需要很多說明。因為很混,所以費唇舌,加上Bryan主廚過去在香港的資歷距離台灣人很遙遠,Town by Bryan Nagao於是一直呈現不慍不火的狀態。可是,你去看餐廳各項條件,食物、服務、空間、氣氛、地點,每項都可打勾。於是我十分訝異,Town by Bryan Nagao至今仍未收到米其林的名片與資料表,表示從未被建檔。摘星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可以進入餐盤,我對餐盤的理解向來是還未摘星、價格也未落入必比登範圍內的餐廳,不僅大幅充實了指南內容,也呈現了一個城市的飲食地景。米其林的雷達真的還沒掃到他們?
這一季菜色,我幾乎全嚐了。喜歡一道醉鵪鶉,鵪鶉肉熟度精準,滑嫩如絹,酒味淡雅不嗆,蘸上梅子醬吃,活潑酸甜調亮味覺,又有苦苣拉深層次,味道結構很完整。Te Mana 和羊塔塔,則做出與蘭餐廳截然不同的風格,Te Mana 紐西蘭高地羊本即肉細味雅,Bryan主廚運用「早餐穀片」(granola)的慨念,以石榴調製椪醋醬汁,輔以優格、果乾、堅果、酥脆穀麥,呈現清新繽紛的滋味。
一道花蓮白蝦,蝦苗品種來自夏威夷,Bryan主廚倍感親切;醃漬後再炭烤,這蝦非常甜,風味濃厚,口感彈脆,和新鮮青嫩的豌豆仁配對,十分宜人,金蓮花葉的醬汁更帶來一息爽利。油炸綠番茄是美國南方經典食物,Bryan主廚調皮了一下,把綠番茄打成汁、做成果凍,才沾粉油炸,原本預期的酸蝕與咬感不見了,改以甜潤與沾牙,搭佐紅番茄奶酪、葡萄柚漬鮭魚卵、黑蒜蛋黃醬。其實很想吃油炸綠番茄本人啊!
Town香港本店就很受歡迎的一道海膽麵,台北持續供應,略扁的長麵條tagliatelle,拌進豬油與伊比利火腿,再堆疊上大量的新鮮海膽,一攪開來,麵的熱氣微微暖了海膽,伊比利火腿的鮮甘、豬油的香氣和海膽的甜潤互相加乘,濃郁醇美。Bryan主廚雖然覺得這道麵老掉牙,但確實存在有理。
脂肪與澱粉的美好,也出現在主菜的「Kalua」烤乳豬裡。上菜時,服務生拿來一黑色陶鍋,裡頭是褐黑色的米飯,她用二個湯匙仔仔細細將二勺飯整成橄欖形,與餐盤上的烤乳豬互相輝映。嚐一口飯,好香!那是醃豬肉的醬汁與豬油、豬肉、豬耳朵堆疊出來的豐滿,米飯飽吸風味、嚼勁討喜,原來用了西班牙Bomba米。Bomba米擅於吸水,不易軟爛,確實適合這種做法。
在夏威夷,Kalua意指焢窯,將炭火與石頭一起埋在地坑加熱,再把食物置於熱石頭上煮熟的烹調方式,Kalua 做成的烤豬則是夏威夷名菜。Bryan主廚引用此概念做烤乳豬,選用屏東黑豬,脂肪夠多肉夠嫩,光皮也薄脆,一旁配上芋泥以模擬夏威夷名物「poi」。在夏威夷,Poi是搗芋頭得來的黏漿,很多時候經過發酵,氣味刺鼻滋味發酸,外地人往往無法接受,不過在Town自然不是發酵的版本,沒有這個問題。
另一款變奏,是用米蘭式燉小牛膝(Osso Bucco)的方法來做紅條魚。Bryan主廚特別使用帶骨紅條,熟成七天,以番茄醬汁、日式高湯來燉煮,隱藏調味是茴香酒,增添了香料氣息與苦韻。與原版燉小牛膝相同,Bryan主廚也搭配了綜合香草醬gremolata,以及番紅花燉飯,gremolata混合了巴西里、蒔蘿、龍蒿、大蒜、酸豆、漬黃瓜等等材料,清新解膩。不過,紅條魚本身恐怕是太清新了,番茄醬汁即便加了日式高湯還是太單薄,茴香酒特別顯苦,鹹味也可以重一些,若再添點油脂也會比較順口。
甜點的巧克力慕絲、龍眼巧克力海綿蛋糕、焦糖榛果脆片,和巨峰葡萄冰沙搭在一起則十分討喜。
現在的Town,依舊是Bryan主廚「非常個人」的餐廳,廚齡長壽的他,烹飪生涯還要向前走。
花蓮 fine dining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況轉播 #Embers
上週去吃了 Embers,我很喜歡。
事前沒抱任何期待。說來慚愧,我從未坐在創辦主廚郭庭瑋(Wes)的餐廳裡好好吃一餐,不論是「勝力食堂」或「好福食研室」皆然,雖然與他有諸多交流,卻從未吃過他做的完整菜色,於是沒有評價的基準點。再加上,Embers四月開幕後,我聽到一些負評,客氣的說法是實驗性質濃厚,直接的說法是不好吃,都讓我心中一忖。總之是得親自去試試。
結果出乎意料地好!
我喜歡的原因是,耳目一新,現在檯面上沒有幾個廚師這樣做菜。Embers擺脫了台灣主流的套路,選材就與眾不同,泥鰍、小米、構樹、柳杉等等,多數廚師不會使用,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Wes主廚的生活經驗又從哪裡來?來自山林、原野、部落,他熱愛台灣原住民文化,長年往山裡跑,累積了大量的知識與想法。這幾年台灣流行的經典菜解構(經典菜可以是本省菜、外省菜、異國菜),在這份菜單裡不是主角,而Wes主廚單單是呈現山地的風味、部落的文化,就清楚有力。這同時凸顯了原住民文化在台灣有多弱勢,只要稍加運用,就能跳脫出來。
此外,Wes主廚不是正統法菜出身,也是他能擺脫套路的原因,因為法菜是非常強大的體系,一旦學會,很難不受影響。
#空間與器皿的細節
你問是不是fine dining?我覺得fine啊,細節很多,先不論菜色,空間與器皿就有很多細心的安排。空間佈置有多講究,已經有幾篇設計類的詳細報導,最大的焦點就是「曲墨建築事務所」設計總監郭恩楷設計製作的「蒸氣曲木吧台」,柳杉乾燥後用蒸氣彎曲,再送至餐廳依照3D設計圖組裝,有如鳥巢的構造,不僅勾勒出視覺的張力,人能走進倚靠的吧台,彷彿臂膀環繞,令人安心。桌椅也很美,台南的木工藝,展現在椅背俐落的削角、椅面優雅的編織,以及桌腳漂亮的收編與鑲嵌;「真真」的老玻璃燈罩,秀氣溫潤,氣質非凡(我有真真的耳環,很愛)。
器皿也多選用台灣品牌,「隅光」、「COMMON PEOPLE ceramics」等等,價格都不貴,卻很有質感。最厲害的是mix & match,質樸的小土鍋,竟然是「studio m’」,可愛的大蒜盅,竟然是「Zara Home」。(我是在寫購物指南嗎?)(但真的很想都搬回家!)。
#色彩衝擊視覺
於是在這色調是米膚與木頭,有如秋日森林的空間裡,菜色是最繽紛的存在。
張牙舞爪的色彩,首先展現在一道「虎斑小卷」,澎湖小卷經過炭烤,披掛上虎皮般的外衣,黑、黃、白流瀉迷走,黑是墨囊與香料,黃是煙燻黃桃與甜桃,白是河豚魚白。虎斑很有意思耶!不僅有美感上的巧思,味道上,黃桃也鮮明表現初夏繽紛,比水蜜桃清瘦一點的酸甜留住了短暫產季的滋味,與墨汁的泰式香料感也搭;特意用河豚魚白來做醬汁則有點大材小用,總覺得白色還有更貼切的選擇呢。
衝撞視覺的紫、綠、白,則是豬肉主菜附隨的一碗「血肉模糊湯」。血肉模糊湯是阿美族的祭典美食,豐年祭難得殺一隻豬,便要把鮮血與內臟一起煮成湯。Wes主廚轉化此概念,用豬血與可可做成軟嫩如慕斯的豬血糕,分別淋上紅肉李、韭蔥、大蒜的醬汁,紫、綠、白的對比色彩,凸顯初夏的滋味(紅肉李的最尾了呀),仔細再嚐,還有發酵的酸鮮脆脆亮亮,原來是藏在底部的酸筍與蔥末。阿美族吃酸筍,平地人也吃酸筍,台灣得不得了呀。
有如抹茶的軍綠,則來自構樹。Wes主廚跟著一位野草達人拜訪一處台北近郊有種植構樹的農場,將構樹葉採摘下來,乾燥後請專人磨成細粉,就成了抹茶的替身,風味也有重疊,以嗅覺來說,構樹葉粉飄散代表鮮味的海苔香,入口則嚐得出堅果味。Wes主廚於是聯想到客家擂茶,堅果風味由自製的花生豆腐擔當,並將構樹葉打成泡沫鋪在花生豆腐上,用湯匙挖到底,輕柔的花生、海苔風味中冒現鮮鮮香香的菜脯碎與油蔥酥,還有QQ的花蓮玉林白玉蝸牛。為什麼用蝸牛?原來阿美族把蝸牛群聚的構樹稱為「蝸牛樹」呀。我又強烈感受到台灣。
#感受到野性的菜色
二道血色鮮豔的肉,一素一葷。素的肉是「山肉」,山肉不是打獵而來的獸肉嗎?Wes主廚說,新鮮生猛的獸肉吃起來甜甜的(真的嗎XD),於是他用風乾的西瓜來模擬,柔軟的質地、鮮紅的色彩幾可亂真,品嚐時則要捲入香草沙拉、擠上梅爾檸檬,濃縮的果甜中綻放青草氣息與明亮柔酸,底部的咖哩葉油多疊一層暗暗馨香,頗能開胃。
葷的肉真的是肉—用柳杉葉、米糠、蘭姆酒橡木桶木屑醃過的芸彰牧場牛後腿心,零分熟上桌,桌邊噴上Wes主廚自己萃取的柳杉純霧,入口咀嚼,甘香溫軟、甜嫩有味,一絲絲森林氣息繚繞。一塊吃生的,另一塊則可涮一涮燒熱的荔枝與牛油乳化湯汁,湯本身像是色彩飽和度變低的台南牛肉湯,再嚐一嚐掛在湯碗上的烤牛筋,味道又有變化。
開頭的點心與結尾的甜點也都有巧思。開場有台灣綠橄欖假扮的檳榔,以高粱、米醋醃過並灑上鹽膚木的泥鰍,以及小米麻荖,正是最後者耗費Wes主廚許多心血,他特地請教麻荖六十年老店,對方竟然回覆「我們有時候也會做失敗!」他細心調整糯米與芋頭的比例、油炸的步驟,才成功自製出米荖,再黏上小米與肉鬆,小米的脆與米荖的脆有不同層次,肉鬆鹹甜適口,很涮嘴。
甜點則不那麼甜點,不是這類tasting menu餐廳會有的盤飾陣容,而就簡單給你一顆蒜頭酥,靈感來自嘉義的蒜頭餅,Wes主廚在酥皮裡包了大蒜奶酥、慢慢弄的馬背起司、肉鬆,配上激似杏仁茶的杏仁椰奶,整個是傳統台味點心的組合。
Emebrs的菜,野野的,又收攏進很多細節。Wes主廚自己說,這份菜單比較接近他理想的樣子。很期待透過他來認識台灣的山地與原住民文化。
花蓮 fine dining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有聽過「洄遊吧」嗎?對海島台灣的料理又有什麼看法呢?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美國紐約的專業料理人 黃軍諺。
軍諺是台大商管畢業、之後在鴻海中國廠負責產品管理等業務。乍看是個標準公式的人生勝利組。然而,軍諺卻決定回花蓮和家人共同創辦了 洄遊吧Fish Bar,輾轉到紐約廚藝學校進修。
現是在布魯克林區的職業料理人,並以台灣肥貓的吃貨日記 @Livatelicats 品牌向紐約客推廣台灣料理"希望讓更多人藉由料理認識台灣。希望將西方Fine Dining與台灣地方食材結合、同時透過"魚"推廣台灣海洋文化。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軍諺在人生轉折的契機,及對海島台灣的料理的想像。
-----
🎙Ep082 - 洄遊紐約的花蓮料理人:黃軍諺
#HuangChunYen #黃軍諺
🔗 https://i5438572.wixsite.com/mysite-1
🏆經歷
- 美國 Winson Taiwanese American Restaurant
- 美國 紐約米其林三星海鮮餐廳 le bernardin
- 美國 紐約米其林義式海鮮餐廳marea
- 台灣 洄遊吧Fish Bar 共同創辦人
- 中國 鴻海集團經營管理專員
🎓學歷
- 美國 美國廚藝學院烹飪藝術學系 Culanary Art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
- 台灣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