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8 第146集
在台灣有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要做就要做到第一名!』、『怎麼會考這樣的分數。』、『我可是考試都考第一名!』
有些父母卻會說:『我從來不管孩子分數的。』
我不喜歡碾壓別人的思考,我也不鼓勵人的學習是碾壓的概念,但是我也知道孩子的成績也會跟他的自信卡在一起,因此,完全忽視也不對。
最近,我在看孩子的一個課程,這個課程的目錄中,把每個章節主題後面,加上了『我會擁有什麼能力?』
學了這個『我會擁有什麼能力?』
學了這個『我會有哪些能力?』
欲知道詳情,請聽,我的podcast
『王麗芳的親子觀點.......每個親子教養都是個人觀點!』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5840425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6cEr35bMaexbovFpAWMx6F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bTAxcno2nB0bzYwODc4dW5qbnE5NG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知道各種語言角度的重要性為何?
生活中怎麼帶孩子各種的語言敘述?
語言的敘述怎麼影響到學科的理解?
王麗芳與生鮮時書的線上課程已經開始募資了,【王麗芳的語言思考課】10堂課建立孩子與你的理性對話:
https://www.pressplay.cc/project/B8EB5BC69CD1DDBFBE07931C3D380979/about?utm_source=nv-antonia&utm_medium=nv-antoni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bout後面加 什麼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到底應該用哪一種英文口音溝通?
真的要看同學的目的和說話場合是什麼。
若是為了跟聽眾產生共鳴,那可能用他們熟悉的口音和說話方式,你說的話才會直達到他們的心坎裡。
同學來看一下Presentality分析李光耀 (新加坡開國最主要的領導人)與人民溝通的方式和他選擇使用的口音。
★★★★★★★★★★★★
📌 不知為何,幾天前我的 Youtube 突然推薦了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Lee Kuan Yew) 接受西方媒體採訪的影片。
我知道很多名人說李光耀是他們最敬佩的領導人之一,但我從來沒看過他說話的影片, 我就決定來看看他是否真的很會溝通。
結果,我的天啊,太強大了。
就算影片是幾十年前的,影像跟聲音的畫質都不是很好,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他講話的力道、威嚴、還有魅力:
https://youtu.be/VexrmTacOAA
我們就來解析他的一些溝通及說話技巧吧。
★★★★★★★★★★★★
📌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聽他說話,你第一個注意到的,很可能是他的英文有多流利。畢竟人家可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受教育的,英文根本就是母語。
但除了口音之外,最能展現語文能力的,是他的用字遣詞。
選擇有效的字眼,及潛在意義。
當第一位記者問他,他對美國在越戰使用武力的看法時(有點敏感啊!),他的回答,每個字都選擇的很巧妙。
*我把值得注意的幾個字,用大寫標示起來:
I would like to see a great deal more CAUTION, a more SELECTIVE EXERCISE of your enormous range of weapons you’ve got, and more BRAINS AND FEET — preferably Vietnamese brains and feet — rather than more power and GADGETRY.
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當然要小心,不能過度批評美國政府,所以他選的字,也符合了這位記者想要表達的 “restraint” (克制)
•Caution — 會比 “Should use power more carefully” 要來的更溫和 (你可以自己唸出來看看,連 caution 的字本身都比較柔和)。
•Selective — 他不告訴美國怎麼使用武力,只是說 be selective,就是要選擇性的使用。
•Brains and feet, rather than gadgetry — 這邊也很巧妙,把當地的人,用 brains and feet 來代表,更能強調他們的長處,比 “local people” 更能夠有說服力。而且他選擇 gadgetry — 就是 fancy tools 的意思,但其實就是武器,但如果他說武器就太直白了,說成 “fancy tools” 又可以強調這個的短處,讓人覺得沒錯,brains and feet 確實比較好。
他能夠選擇好的字眼的原因,其中當然有他受過的教育、以及過去累積的經驗。但同樣重要的,是他不疾不徐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他現場說出上面那段話的每個停頓點寫出來,變成分行,會變成這樣:
I would like…
… to see a great deal more caution…
… a more selective exercise of…
your…
enormous range of weapons you’ve got, and uh…
more brains and feet…
他幾乎每幾個字就會停頓一下,不但給自己時間思考,也可以表現出深思熟慮的感覺。
適時的停頓,可以讓你沈穩、有力!
停頓加上強調字眼的力道有多強大,我們看接下來這段就知道了,這也是我整個訪談中最喜歡的一段之一,在影片中的 17分25秒左右開始。
他對記者表示,他這次來美國,是要看美國人對於越戰,是否真的有決心。
我同樣把他停頓的地方分行,而且用大寫,表示他特別強調的字:
You MUST demonstrate, and which…
I’ve really come here to understand better…
is whether YOU…
as a PEOPLE…
have got that resolution (註:不是解決的意思喔,是決心)…
that stamina, that perseverance,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這裡明顯放慢速度,還對聽眾眨眼一下
infinite patience, AND…
*這裡一個超級長的停頓…
the capacity to hold back…
your desire to settle this quickly and get it over with, because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war…
The other side is not in uniform. You are.
*還記得我們上次提到的長短句交錯嗎?這一段是不是就有用到這個原則呢?
我相信看上面的一段,就可以感受到他說話的力道,但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影片。這段話他 deliver 出去的方式,實在太好了。
尤其是說到 “infinite patience” 的時候,他整個把音拉的超級長,似乎想要讓很長很長的音,來讓聽眾感受到那個 “infinite”。
Note: 這是另一個演講技巧:就是讓你的音調、語氣、音量等等,來傳達字面上的意思。沈重的訊息,就用低沈緩慢的方式來說。要強調時間很長或過的很慢,就把字句的音本身拉長等等。
他連說到這段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都很有趣,好像在跟美國人上一課:
★★★★★★★★★★★★
📌 Speaking the Audience’s Language
李光耀也很會看聽眾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如上面提到,李光耀上面對西方媒體說話的用字,都是比較有學問的,完全展示他的知識水平。畢竟東方人到了西方,不能被看貶。如果他說的是 highly-educated English,西方聽眾會比較覺得 ah he’s on our level!
你看看他對自己生涯的回顧,寫的多文雅:
I am not given to making sense out of life — or coming up with some grand narrative on it — other than to measure it by what you think you want to do in life.
他不是寫 “I don’t try to make sense of life”,而是 “I am not given to making sense out of life”。他還在後面加個 “grand narrative”。滿文學的。
但他跟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說話,就不是這樣了,也不能這樣。
把上面他跟西方媒體訪談的英文,與下面這個對新加坡人民做的演說相比,就很明顯了。甚至連口音也變了!
https://youtu.be/bGMKiv8-bzM
開頭他說:
I hope to tell you what merger means, why it’s good for all of us, why it’s coming, and why some people are deliberately creating trouble and difficulty…
很白話文對不對?
他就是一個很會看聽眾說話的人。當地媒體就曾經指出...
📌 完整文章請參考Presentality! Learn from their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
📌 我以前一直認為,反正新加坡不算個民主,李光耀完全掌權,當然可以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但看完這些影片,讀了一些分析,發現我想錯了。
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沒什麼資源,周圍環繞著這麼多的勢力,不但有東南亞的大國們,也有外來的勢力:美國、英國、澳洲、日本等等… 他是如何在這麼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不只持續掌權,生存,而且還打造今天的新加坡?
我相信他的溝通能力,一定是關鍵:對不同的勢力,在不同的時機點,用對的故事跟語言,傳達他需要傳達的訊息。
It’s not just about speaking. It’s about speaking to achieve your goals.
★★★★★★★★★★★★
相關詞彙:
•accent 口音,腔調
•pronunciation 發音
•enunciate 清楚地念(字);清晰地發(音)
•intonation (尤指對話語意義有影響的)語調,聲調
•intelligibility 可解度,清晰度,可懂度,明瞭度,可理解性
BBC發音相關文章: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3590187
about後面加 什麼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週一辦公室尬聊術】"Hey, how was your weekend?" 要怎麼回答?
Small talk 並不是件母語人士一定特別會的事情。但再外加 small talk + second language 加成之下,對非英語母語人士要掌握好 small talk 的技巧,壓力又會更大了。
假設你在禮拜一時有機會到美國的辦公室走走,你會聽到此起彼落的 "How was your weekend?" 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依狀況而定,至少以3種方式回答。
✔︎ 狀況 1: 在走廊擦身而過、打招呼
這時的 "How was your weekend?" 跟 Hi、Good morning 相似,只是打招呼用的。所以你可以回 Good. How about you / yours? 不用特別停下腳步,聽完對方的答案後即離開。
✔︎ 狀況 2: 在電梯裡面,約莫有1分鐘的時間。這時你被問了 How was your weekend?
即便你沒有做些什麼特別的,還是盡量不要回答 It was kinda boring. / I didn't do much. 對方會挺尷尬的(除非熟到爆不需任何社交辭令)。
大多狀況下,因為不可能是真的一整個週末都在發呆沒做事,有些基本套版可以回答:
Well, it was okay. 後面加上一些大家常做的是,像是:
• did some reading
• cleaned my room
• did some online shopping
• binge watched some series / shows (追劇)
• did some household chores
• caught up on some sleep. (補眠) ....
這些可能都是現代人常做的事情。但講完細節不用講太多,頂多加一句 I bought tons of stuff. / I felt so rejuvenated. 就好了。
✔︎ 狀況 3: 在禮拜一中餐的時間,你跟同事一起吃中餐。感情不錯的同事問你 How was your weekend?
這時若剛好真的有做些什麼,就可以比較詳盡地敘述你做的事情、你的感覺、心情、跟誰去等等的。對方也不會覺得你太囉唆。
➠ 不管是狀況 2 還是狀況 3,我們都可以遵從 A(Answer), A (add), A (Ask) 的公式。回答問題後、補充細節 (通常是原因)、以及問一個相關的問題。這樣即便無法馬上變成 small talk 王,也不會變成句點王了 (sb who is hard to talk to)!
• 明天晚上1/16 (四) 我在2020 上半年唯一一梯英語語用力課程就要開課囉。我有一個 60分鐘的公開課歡迎大家免費線上試聽!期待在課堂上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