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運動科學越來越普及,社會大眾逐漸了解到肌肉不僅只是練「好看」的,強壯的肌肉還可抗老化、促進免疫力、讓我們行動自如維持生活品質。社群網路間也掀起一股「增肌」的風潮。尤其最近天氣變冷、再加上年底聚會特別多,很多人覺得飲食控制相對困難,倒不如將訓練量提高、放心吃,專攻「增肌」,等到夏天再來減脂,就能有漂亮的線條。
這個說法乍聽之下合理,但仔細想卻有許多陷阱。
**短時間吃多,增加的是脂肪不是肌肉
首先,肌肉生長速度遠比想像中慢,而且練得越久的人,增長速度還會越來越慢。一般來說,在理想的課表安排和恢復下,新手在剛開始重訓的第一年,男生一個月頂多增加1公斤肌肉,女生大約0.5公斤。到了第二年,成長速度還會砍半,第三年只剩下25%。
因此,要在短短兩、三個月,增肌到「很有感」幾乎不可能。也就是說如果你短期吃多、練多後,發現褲子變得很緊、線條變得模糊,鏡子裡看起來比較大隻,體重暴增好幾公斤,你就要注意了!這不是在增肌,而是增脂。而這些脂肪並不會因你有重訓就自動變成肌肉,結果到了夏天還是得靠拼命有氧、飲食控制來減掉,等於在增脂、減脂中來來回回,實在有點鬼打牆。
當然也有人秀出短短幾個月增肌前後大幅改變的照片,撇開修圖光影的因素,我認為這常是剛訓練完充血,肌漿肥大的暫時現象,並非真的增了多少肌肉。
有些人可能認為,增肌的重點不就在於吃進去的熱量要比消耗的多?但就算你很注意飲食內容,攝取的熱量都是以乾淨的蛋白質(雞胸肉、乳清)居多,熱量吃過頭,還是一樣會變成脂肪,並不是多吃肉就一定會長肌肉。
然而有些人宣稱為了讓增肌更快,每日多吃到一千大卡的熱量。這樣實在不合邏輯,因為一般人每日僅需多吃兩百卡就足以增肌,肌肉成長的速度大多也是取決於基因、性別和年齡(年輕男性速度最快),並非增加越多熱量就會讓增肌速度變快。
還有人以為只要自己在「增肌」,就可以不在意飲食內容、無意識地大吃大喝。雖然總熱量相同,但這些高糖、高鹽的加工食品或酒精都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反應、水腫、進而影響到運動表現。這也不是在增肌,而是在暴食。
**多練也要練對
更何況多餘的熱量到底有多少比例會能變成肌肉,還得看你練得夠不夠,恢復得好不好。就我觀察,有些人訓練的強度永遠不變,比如深蹲練了兩年仍維持相同的重量,也沒有超過自身體重,或永遠都在做單關節、小肌群的動作,如二頭彎舉、捲腹,並未給肌肉越來越強的刺激,即使練得多,也很難讓肌肉向上適應變大。
相反的,也有人訓練量和強度都拉得極高,比如一週練五、六次,每次都壓大重量,每週都想挑戰最佳成績,完全忽略肌肉需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才會長大。這不是在增肌而是在增加疲勞 ,甚至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讓自己無法繼續訓練。
再加上現在大家增肌的標準通常是以inbody上的數據為準,但不管是肌肉量、體脂率,數值都會受到身體含水量影響,有高達10%的誤差,我們根本無法判斷短時間測出的差異,是真的肌肉量增加了,還是測量誤差。或許以自拍照、鏡子中的變化當作增肌參考是較為準確的方式,但是我發現有些人參考的對象並非是過去的自己,而是Ig上不認識的網紅網帥或是精英運動員,因而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
姑且不論這些網路上的陌生人到底練了幾年,背後有幾位專業教練、營養師、醫師在調配各式菜單和訓練數據。每個人的肢端比例、肌肉的長度和骨頭粗細、性別、年齡和基因都不同。所以同樣的訓練和飲食條件下,能練出的樣子和長出的肌肉也大不相同。若是一昧地想要達到那些人的身材,也不是在增肌,而是在自我貶低,徒增煩惱罷了!
綜合以上,我想說的是,多吃多練未必就能增肌,還需要合理的熱量安排,剛好的訓練量,足夠的恢復,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堅持,不是一兩個月不是一個冬天,而是好幾年的歲月。
講這麼多,當然不是要大家放棄了,不要努力,也並非要警告大家節慶聚餐不可以大吃大喝。而是要強調,與其執著短期 inbody上的數字,不如把注意力放在長期整體肌力的提升。因為肌力訓練本來就是對抗衰老、肌少的一項永續投資,絕非炒短線。均衡健康的飲食既然要吃一輩子,當然也得保持彈性不痛苦,何須要強迫分週期,在減脂期給自己立下過多的限制,再靠著「增肌」期暴飲暴食彌補呢?
總而言之,不管你追求的是純粹的肌力或是肌肉量的增加,長期穩定的訓練和均衡不痛苦的飲食才是增肌的王道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body 年齡 限制 在 ☆~Rainy‧小雨~☆媽咪的媽媽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妳要再多吃一點,手臂至少要像她們這樣才行。」
記得剛開始找教練重訓時,教練指了一旁兩位女性跟我說。我一看大驚!她們的手臂和我的小腿一樣粗。(如圖)
肌肉量不夠到底有什麼問題呢?待會分享我的經驗給妳聽。
===
跑步如此美好,然而體態和體重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加上跑步書和教練都提到核心肌的重要性,我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核心鍛鍊。
有時候試這個動作,有時候試那個動作。
有時候試這本書,有時候試那本書。
常常覺得動作不是太難,就是做了沒有感覺,再不然就是無法像作者投入那麼多時間。
妳知道的,媽媽自己的時間很難擠出來,如果我有這麼多時間,絕對要找回姊妹淘好好敘舊,可是姊妹淘常常也在家庭與工作間奔波。
直到遇見《妳的身體就是最好的健身房.90天挑戰計畫》,覺得這些動作對我不會太難,而且只要有一張瑜伽墊就可以進行,隨時都可以做,每天只需要三十分鐘左右,這些條件都很適合我。
除了早餐之外,我也跟著書中的低醣飲食建議執行。大約兩個月後,就覺得體態大幅改善,但體重開始停滯,於是再轉向生酮飲食,體重又再次下降。
這三個月間,我的體重少了五公斤,體脂也減至20-22%,換算起來,少了整整五公斤的脂肪。腰圍少了十公分,褲子小了兩號,衣服尺寸從L變S,穿內衣終於不用像香腸那樣被擠壓出一串串的肥肉。
也在這時候,我有了慢跑過度會流失肌肉的觀念。這才恍然大悟,莫怪我們馬拉松教練每天都要做高難度捲腹100下。
初期投入慢跑時,只想要自己瘦下來,肌肉什麼的對我來說太遙遠了。
心裡開始出現問號,不知道從健走到習慣慢跑的這兩年,我流失了多少肌肉呢?
同一時間,生理期開始不準,不是很久不來,就是太快來。在《脂肪的秘密生命》這本書提到脂肪對女性的重要性,一旦體脂低於22%,女性荷爾蒙與生理期就會大受影響。
據說更年期之前也會開始亂經,可是不會太早嗎?我開始追問媽媽和外婆的更年期幾歲來,因為種種資料顯示,這樣的體質來自遺傳。
我又開始自問,想要什麼樣的自己?
健康的自己?
還是瘦瘦的自己?
答案是前者。
家庭、財富、自我實現、人際關係等等都是加法,只有健康是乘法,擁有健康便是以上總合乘上「1」,失去健康便是乘上「0」。
這概念寫成算式如下:
人生=(家庭+財富+自我實現+人際關係)x健康
我開始不那麼嚴格限制飲食,運動有時候也做些調整,每個月觀察生理期,找出適合自己的狀態。
徒手重訓一陣子後,加入2kg啞鈴,雖然對很多「巨巨」來說是很小兒科的重量,可記得剛開始加啞鈴的時候,我臉都猙獰了起來。
搬到加拿大後,自己練了一陣子,聽說有開給媽媽們的健身課,我也跑去報名了,每週兩次,每次一小時,一群媽媽一起運動帶給我無比的歡樂。課堂上也定期測inbody,我的脂肪量適中,但是軀幹部位的肌肉量不足,猜想這是因為已經長跑了兩年吧!
肌肉量不足有什麼問題?
就是一旦發生什麼事的時候,身體無法保護自己。
一年冬天我在雪地上滑倒了,結果躺了一個多月。
這是我流失肌肉付出的代價。
女性的荷爾蒙和男性不同,增肌沒有想像容易,對中年女性難度又更高。我開始跟著教練上一對一重訓課,每週二至三次,每次一小時,每次上完都會經歷頭暈目眩、加強版的肌肉痠痛。
已經適應的低醣飲食則改為碳循環飲食,在重訓日的運動前後都吃足夠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可是到底怎樣算足夠呢?教練給我的建議份量超乎想像,我根本吃不完,直到後來我決定反正舉凡重訓日,放膽吃就對了。
終於在這樣的策略下,我的脂肪和肌肉同時達到了標準值,生理期也很正常。
啊~原來這就是適合我的模式啊!
也許受天秤座影響,我一直追求平衡,家庭與工作的平衡、家人與自我的平衡,在追求體態上,終於也找到了我的平衡點。
我也擺脫了「瘦即是美」的思維,不再一味追求低體脂,而是追求「穠纖合度」。
也許這就是一種「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就醫學上,中年女性的BMI建議在18.5-24,腰圍小於80公分,體脂率建議則從20-30%、22-29%、23-33%都有,但執行上會發現每一台體脂計的差距很大,一天不同時間量測的結果也會有不小的差距。
我認為數字參考就好,只要以同一台機器固定時間測量,自己與自己比較,傾聽身體的聲音,找出自己覺得最舒服、最合宜、最健康的狀態即可。如果會因為數字上上下下,使得心情起起伏伏,那麼不如丟掉它。
在加拿大的健身房裡,可以見到青少年以上的所有年齡層,也非常多銀髮族,這是台灣很少見的場景。因為加拿大人普遍瞭解重訓對健康的幫助,不但可以增加生活品質,改善體態與線條,減少不適,還可以改善骨質疏鬆,預防跌倒造成的骨折。
增加肌肉還有什麼好處?
可以增加基礎代謝。
如果自認為是「喝水也會胖」或者「吃空氣也會胖」,就表示身體的肌肉量太少,或者飲食的熱量沒有達到基礎代謝以致於造成身體判斷面臨「饑荒」進而降低代謝、努力儲存所有攝取的熱量。
增加肌肉量是養成「易瘦體質」的關鍵。
而想增加肌肉量,絕對需要無氧運動,不管是利用器材、阻力、自重,增加肌肉的負荷,佐以飲食的調整,就是增肌的不二法門。
只要開始重訓,永遠不遲。
“You look fit!”
每次遇到有人這麼跟我說,我明白——
我正走在更健康的道路上。
===
附圖是我的健身照與還算看得出來的腹肌,我得說,媽媽的肌肉沒有那麼好練,真的不用擔心自己變太壯。
這週小雨麻開始新的寫作節奏,週一至週五每日更新,歡迎各位常浮出水面來跟我互動。
網誌也同步更新中:http://rainymom.com
IG請搜尋rainymomcom
下回的小雨麻故事時間來聊聊——怎麼吃?
如果妳不是運動派,想要輕鬆變窈窕,一定要記得搬板凳來聽故事喔!
inbody 年齡 限制 在 威利訓練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動公告:免費測量inbody 體質身體肌肉數據
報名人數 已額滿,感謝各位踴躍報名。
如果沒有預約到的大家,當天會視情況開放場排隊! 👉需付入場費60元已有月票者不需付😍 ♥️活動時間7月11與7月12日晚上6點到9點半♥️ 當天需帶身份證👉年齡限制23-64歲
這次還有抽獎活動🔥ㄧ獎iPad ㄧ台 🔥二獎Apple watch 三台 🔥三獎宜蘭獨木舟體驗卷二十張 🔥四獎私教練課2堂二十名 🔆🔆🔆有報名参加的都有好禮可以拿運動毛巾或環保飲料杯套ㄧ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