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課堂:記憶乍響】
本週剪接課分享的電影是《記憶乍響》。
我們分別就影片中的兩位演員(傑西艾森伯格和伊莎貝雨蓓)來分析,看看在電影表現上用了哪些剪接手法來處理吧。
-
記憶乍響:先別急著拿掉不演(下)/ Fa Lou
今天的範例是2015年的《記憶乍響》,由《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31.august)導演,尤沃金提爾所執導;故事是關於一家四口中的媽媽是一位戰地攝影師, 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因此家庭裡的三位成員關係變得漸漸疏離。
直到媽媽的攝影回顧展與專欄報導的呈現,才讓這個家庭有了不一樣的溝通方式。
我們今天來談談範例影片中的兩位演員:
1. 傑西艾森伯格。
2. 伊莎貝雨蓓。
——————————————————————————
1. 傑西艾森伯格:
a. 00:27~00:31 不論你拿掉了他前面咀嚼的動作還是後面點頭的動作,都少了他一派輕鬆(在媽媽身邊很自在),以及非常認同他媽媽(喜歡媽媽的專業)的角色呈現。
b. 00:33~00:36 你會發現他在看到走廊的那個女生時,眉毛挑了一下,顯示他是「突然」發現她;若無,他便是早就知道她會來到他的面前跟他打招呼。最後鏡頭,男生看了媽媽後,他的眉毛還輕皺了一下,透露了一件事:裝作不以為然。為什麼知道是「裝作」,兩個原因:原因一他回過來看媽媽時,突然接不上話題,所以必須稍微「用力一點、專心一點」聽媽媽在講什麼;原因二,他的身體看到女生後,緊繃而抬起地表現提高注意力。而這個用力一點、專心一點地「輕皺」眉毛的行為,偷偷地背叛了男生,讓觀眾明白「他心底有這個女生」。
c. 01:21~01:36 要是你把前面兒子快要笑但不笑的表情拿掉的話,你便無法察覺到兒子看見媽媽被砲火攻擊的傷疤後,其實不想讓氣氛變得尷尬,所以臉頰抬起(微笑的準備動作)。但是又抵禦不了媽媽在鏡子前突然營造出來的寂靜,最後便選擇放棄笑容。這是一種終止原本想笑笑帶過式的迷糊仗,轉變為冷靜穩健觀察對方的深沈感悟(你會發現媽媽離開時,兒子看了鏡子裡的媽媽,之後「還轉頭」再看身後的媽媽,為什麼?意味著兒子在鏡子裡看不到媽媽了,所以他才要轉頭去看媽媽,只因他在乎她)。
2. 伊莎貝雨蓓:
a. 00:14~00:24 當兒子開玩笑地問說:「你何不跟老爸離婚呢?趕緊擺脫他。」媽媽左手一揮笑笑接受這個玩笑。何不剪到這個揮的動作就好?因為留下媽媽把手放下走了兩步,身體左右晃動的幅度來看(顯示很開心),觀眾會感受到他們母子倆感情的深切,這類離不離婚的玩笑話,他們倆都可以暢談自如。
b. 00:42~00:56 若無前面媽媽鎖骨的緊繃又放鬆,你會發現這樣的呈現,會變成是媽媽原先就要講的每日行程之一,而非媽媽是有經過思索與考量過後的感受與疑問:「她人很好,派對上的那個女生,她是你的女朋友嗎?」
這裡的鏡頭很有意思,前面呈現鏡子略有兩個媽媽的樣子,讓觀眾對媽媽有多重的懸疑思考,不過直到她問派對上的那個女孩之後,鏡子才只剩一個媽媽(意味著不論我們怎麼猜測,其實媽媽始終如一)。
對於影片的運用,是前幾個禮拜討論到的素材亮點。
複習時間_素材亮點:
(1) 鏡頭的移動(往前?往後?往上?往下?繞物體?⋯⋯)。
(2) 鏡頭的景別(特寫?中景?遠景?⋯⋯)
(3) 視覺的焦點(又稱:主要視覺;觀眾眼睛大部分停在哪個區塊)
(4) 畫面的秘密(又稱:輔助視覺;角色嘴角顫抖?下垂?上揚?眼睛閃了一下?特殊的景物?⋯⋯)
c. 01:17~01:21 你可以觀察到這顆鏡頭媽媽手臂抬起再放下後的緊縮,一同搭配鏡頭上搖看見媽媽不笑的表情,讓觀眾明白這是母親對於傷痕的追憶沈思(鏡頭入點一開始還有兒子的黑影擋住大半鏡頭畫面,用來先不讓觀眾清楚看見疤痕,這也是素材亮點)。
*「我喜歡的」金句時間:
哥哥(傑西艾森伯格飾演)對弟弟(大衛德魯伊飾演)說:「他們是錯的,因為你比他們還要厲害。」
“I mean they’re wrong because you’re way cooler than they’ve ever been.” said Jonah.
——————————————————————————
記者(大衛史崔森飾演)說:「你無法預測你做了這個決定會發生什麼事。」
“You can’t plan what happens after you make the choice.” said Richar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