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 #智能車 #車聯網V2X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自動緊急煞車AEB #導航圖資 #ISO/TS 16949 #ISO26262 #美國SAE #德國DIN #日本JASO #智慧駕駛試驗場Cyber Proving Ground
【自動駕駛作嚮導,ADAS 不可同日而語】
當電子、資通業者競相爭食「智能車」大餅的同時,已搶先建立口碑的車電廠商及第三方機構,又是如何看待它的現況與未來?目前國際一線車廠最遲在 2020~2022 年都會朝自動駕駛邁進;屆時預估約有 10% 車款皆是自駕車,且車聯網 (V2X) 功能比重會增加。因此,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也須跳脫以往單向而保守路線;過去,導航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不可或缺、但又希望它很便宜,但車機導航會躍升至另一個層次。
歐洲在 2016 年就開始配備 ADAS 攝影機或雷達協助主動安全系統,並規定 2018 年後兩者皆必備,顯見 ADAS 市場商機龐大;台灣亦於去年拍板 77GHz 可開放車用。在此之前,即使國外配備 77GHz 的高級車進來台灣市場,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Euro NCAP 於 2016 年將前車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車偏移偵測三大功能納入自動緊急煞車 (AEB) 的評鑑項目,而如何在「指定點位的指定距離」煞停是學問所在。雷達、影像和超音波是 ADAS 三大感測技術。
由於歐洲在高速公路多會設置自動定速巡航 (ACC) 功能,且時速動輒上看 200 公里,若可視距離不夠遠,其實相當危險,「光達」(LiDAR) 便是在此背景下繼之而起。此外,不少產業龍頭都希望把手機或互聯網內容延伸到車內使用,說穿了不脫導航、音樂和手機通訊三個特性,福特 (Ford) 的 SYNC AppLink 堪稱先驅;而 BMW 一方面與 Amazon、Apple 合作居家聲控等物聯網應用,亦藉由與英特爾 (Intel) 合作、間接獲得 Mobileye 深度學習、人工智慧 (AI) 和感測器資源,同時又收購「Here」掌握圖資,亦是車廠跨界合作典型。
另車機領導廠商表示,雖然手機導航好處多多,但車機的「慣性導航」能在 GPS 作動不佳時,結合陀螺儀、加速計等運動感測器,搭配車輪角度或地圖修正位置高度,判斷車輛方向會較正確,有效提升城市導航經驗。與此同時,感測器與負責通訊功能的車載資通系統盒 (T-box) 將成為純電動車 (EV) 標配,而油電混合車 (HEV) 至少有 20% 會搭載。值得留意的是,導航仍是車機最主要的功能,而「在線與離線導航同時並存將是必然趨勢」。
「整車性能集成開發技術」自 2015 年後更進化到基於模擬器和總成實物測試的「混合集成」,以實現 ISO / TS 16949、ISO 26262 等電控標準和功能安全,可將「實車迭代輪次」,從 5~7 輪次降至 1 或 0 (每一輪次約需時 8 個月至一年)。傳統汽車開發可能只要幾個月到一年就能搞定,電動化需要兩年的寒暑交替歷練;隨著機電一體化和資訊系統的加入,需要驗證上萬個裝置,可能需時 48 個月,而「智慧駕駛試驗場」(Cyber Proving Ground) 將是智能車開發的最佳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智能車的「未來進行式」》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7/0516/35383.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華創車電 #台灣國際航電Garmin #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
〔本文將於發佈次日下午轉載至 LinkedIn、Twitter 和 Google+ 公司官方專頁,歡迎關注〕: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ompotechasia
https://twitter.com/lookCOMPOTECH
https://goo.gl/YU0rHY
sync bmw 在 拓墣產業研究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前台灣大巴司機疲勞駕駛新聞頻頻傳出,事件延燒不退;反觀自動化駕駛巴士自2016年開始在歐美等全球陸續試運行,未來在「自動駕駛汽車」實現後可望能協助解決這樣的問題。「自動駕駛輔助」技術發展穩定的朝向「無人駕駛」的實現邁進,除了Uber、Google、Tesla 、NVIDIA等推出自動駕駛汽車之外,各大車廠也紛紛開發與推出相關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如: Ford-SYNC Applink系統、Toyoto-G-Book系統、Mercedes-Benx-Me系統、BMW-ConnectedDrive系統等。隨者汽車的智慧化,智慧駕駛環境涵蓋了更廣的車用電子市場,平均每台汽車的半導體內含量與成本也將提高,未來隨著智慧車、車聯網的趨勢也將帶動車用半導體的發展。一起來看看國際品牌大廠Volo解析智慧汽車安全系統趨勢,#全球自動駕駛與智慧車市場發展趨勢 研討會,立即前往 http://ppt.cc/P2OLp
sync bmw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試車報告] Ford Mustang GT V8 野・馬
4K UHD: https://youtu.be/PsxsP7-KtnU
霪雨,淋濕了大地,卻澆不熄對速度的熱情!
以P51戰機為名,奔馳快馬為記,用壯闊的V8聲浪傲笑山巔,
以狂野姿態奔馳大地,用逆走、滑胎震撼心弦!
復古時尚
復刻這檔事,近來在汽車產業似乎變得流行,尤其美系車款,’60~70年代可說是Muscle Car的顛峰時期,孕育了不少經典車款,數十年之後,只要遇到研發瓶頸,就開始思索產品設計的初衷,因此有不少新車,都帶點復古的神韻,其中Muatang車系,稱得上是成功的佼佼者。
上一代車款在2002年北美車展推出因此概念版本,已經成功勾勒出近似初代車款的風格,2005年量產後果然受到市場歡迎,國內總代理曾於2012年導入搭載3.7升V6引擎的小改款,讓喜愛美系跑車的玩家,有了新選擇。2014年,Mustang車系邁入50週年,總代理在當年3月24日在台發表搭載2.3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的EcoBoost版本,絕美的造型,保留1967年Mustang Fastback的斜背設計風格,就連車頭、車側腰線,都將時尚與復古融合。
然而,2.3升渦輪增壓車款,雖然最大動力擁有314hp/44.3kgm,然而搭配六速手自排,以其1650kg的車重配置下,實際動力感受似乎未如預期般強悍,就連排氣聲浪也稍嫌溫吞,似乎得換上5.0 V8車款,才足以襯托霸氣外露的身形!
暴力風格
坐進Mustang GT的座艙,內裝質感並未因為旗艦車款而有所提升,不過擁有與初代車款相近的設計風格,以金屬飾板點綴,雖然用料塑膠感偏重,但卻具有出色的設計風格,車上除了擁有SYNC娛樂通訊整合系統,還可藉由車上的Track App內建的偵測裝置,進行加速測試。控制面板下方的行車模式開關,採撥桿式設計,造型概念源自於飛機,就連時速錶上的速度標示,刻意標上Ground Speed,讓人有種貼地飛行的感覺。
就駕駛視野而言,Mustang的設計不若歐系跑車來得符合人體工學,較高聳的頭,必須花點時間適應才能奔走於巷弄之間,不過雙前座的Recaro跑車座椅則提供駕駛者相當出色的包覆性,至於後座看起來似乎也有不錯的包覆力,然而受制於斜背造型,只能用來載小孩或寵物。
啟動引擎,5.0升V8 DOHC 32V引擎發出悅耳的咆哮聲,這具引擎除了進、排氣側均擁有Ti-VCT連續可變氣門機構外,凸輪軸等機構均採鍛造處理,搭配11.0的高壓縮比,美規車型擁有435hp/55.3kgm的最大動力,而國內販售車款為歐規版本,動力輸出略微調降,最大馬力為421hp/6500rpm,最大扭力為54kgm/4250rpm,搭配SelectShift六手自排,終傳比由3.15提升至3.55,原廠0~100km/h加速成績為4.8秒。
迷人的聲浪,配上狂妄的動力輸出,Mustang 5.0 GT V8理論上擁有絕佳的加速性能,不過後輪的下壓力不足,因此即便搭配前255/40ZR19、後275/40ZR19的Pirelli P-Zero跑胎,在循跡關閉的狀態下,轉速拉升至2000rpm全油加速,後輪會因劇烈燒胎而呈現近似停滯的狀態,在地面微濕的狀況下,反而以Advance Trac開啟的狀態下測試成績最佳,雖然起步瞬間感覺有極輕微的停頓感,仍然跑出5.2秒的成績,幾乎每筆測試成績都相同。
SelectShift變速箱在升降檔的時機控制雖然好,但齒比設定與EcoBoost版本相同,並未針對大動力另行調校,人車互動的溝通感並不若我先前於LA試駕的手排敞篷俐落,尤其跑山路時,總覺得升檔或降檔的順暢度欠佳,換言之,煞車、降檔入彎,或者出彎再加速會有種沒有切至適合檔位而造成卡卡的感覺。
不過純就底盤設計感受,Mustang GT V8仍有狂放的暴力激情,前54%、後46%的車體配重,先天適合滑胎,尤其Mustang更是少數美系車中,後軸標配LSD防滑差速器的車款,更適合體驗獨特的滑胎過彎。然而,在濕滑的山道上想要流暢地駕馭這匹野馬其實並不容易,前麥花臣、後多連桿在路感回饋上稍嫌模糊,懸吊行程設定也偏長,阻尼的軟硬調配也沒那麼精緻,再加上車重較高,劇烈操駕總是少了那麼點人車一體的感覺,即是將行車模式切至Sport或Race模式,儘管知道Advance Trac在瀕臨失控時會介入控制,但心裡總是少了那麼點信賴感,除此之外,這輛野馬夠拉風,加速也夠癲狂,無論燒胎、甩尾,營造華麗的視覺動態,通通難不倒它!
TCar短評
Mustang GT V8的性能數據雖然直逼BMW M3/M4、C63 AMG等歐系性能車,但駕馭感受仍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然而235萬元的售價,確有著極高的性價比,
論拉風、論激情,都能帶給駕駛者不同層次的感受,尤其V8引擎渾厚的聲浪,更能傳達GT跑車剽悍的風格,喜愛美係跑車的玩家,不妨跳過2.3EcoBoost版本,一次到位,直接選擇GT V8。
Ford Mustang GT Specification
引擎型式 5.0L V8 DOHC 32V
最大馬力 421hp/6500rpm
最大扭力 54kgm/4250rpm
長寬高 4783x1915x1395mm
軸距 2720mm
車重 1730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F:255/40ZR19、R:275/40ZR19
國內售價 235萬元起
主要配備
HID頭燈
LED尾燈
GT銘板
野馬迎賓燈
雙尾管
Brembo前六、後四卡鉗
Recaro跑車座椅
AdvanceTrac動態穩定
8SRS輔助氣囊
智慧影音通訊
Track App賽道程式
倒車顯影輔助
Line Lock暖胎前輪鎖
LSD後防滑差速器
Ford Taiwan
#ford #mustang #gt #tcar #試車報告 #葉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