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社群看重點 2021 年 1 月 6 日.周三🌼
┖━━━━━━━━━━━━━━━━━━━┚
❶ 違港版《國安法》 !港泛民約 50 人被捕,被指涉嫌顛覆國家政權
❷ 日本西武百貨廣告:「收據其實是承載著希望的單據」
❸ 社群正熱:
— IG 濾鏡:預測我 2021 的轉變
— 《靈魂急轉彎》推「靈魂產生器」打造自己的靈魂分身!
❹ 產業|
— Twitter 收購社群 Podcast 新創 Breaker,主力將放即時語音社群
— Google 搜尋結果即將能顯示 Instagram 和 TikTok 短影音內容
❺ 《月薪嬌妻》紀錄「武漢肺炎」,港電視台拒播遭諷:逃避可恥但有用
❻ 寒流貼文|
— 蔡英文 Tsai Ing-wen 提醒「寒流攻擊了你的村莊!」
— 內政部:「空虛寂寞覺得冷請躲到牆角,那裡有 90 度。」 #早餐店笑話
❼ 國外 IKEA 供 PS5、Xbox Series X 等比紙模型對比,不用怕塞不進電視櫃!
❽ 國際|
— 防中共取個資!川普新行政命令封殺支付寶、微信支付等 8 款中國 App
— 中國電商拼多多 22 歲員工猝死引爆輿論!央視:奮鬥非拿命換錢
— Google 員工首次成立工會,《紐時》:員工維權行動已席捲矽谷
❾ 網開地獄梗玩笑:「看蕭煌奇的演唱會需要買螢光棒嗎?」唱片公司又心疼又怒( #請不要這麼低能好嗎… )
若有遺漏,歡迎下方補充😊😊😊
-
დ 更多即時社群資訊,請至 IG 收看限動:
https://www.instagram.com/dohui_diary/
ikea唱片櫃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ikea唱片櫃 在 總編輯の永續時尚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lessandro Michele接手Gucci新任創意總監一職後,為這個品牌再度帶來許久不見的鋒頭。不論男女裝都挹注了花朵般燦爛的色彩與輪廓,極度女性化的設計融入了趣味圖騰。多數時尚媒體都認為Michele破除了性別意識的窠臼,予以高度的評價,推崇Michele是新時代的潮流革命家。
但若對現代服裝史有些了解的人,應該就不會提出這個看法了。在上一世紀,20年代的可可香奈兒女士卸下女性馬甲、70年代的Yves Saint Laurent的Le smoking Suit菸褲裝、80年代Jean Paul Gaultier的女性內衣外穿和讓男人穿上裙子......等等的性別革命早已完成。 將性別意識再度提出是多餘的,這早已不是議題了。在我看來,Michele的最大貢獻是重拾舊時代講究細節、華麗唯美的風格,將Normcore的無聊極致趕下舞台。
我在實踐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倒是提出這是文青潮流復興的觀點,這就比性別意識有趣多了。那麼究竟何謂文青呢?我在網路搜尋到流傳於ptt的一份問卷,可以檢視出你是否擁有文青特質。這46則令人莞爾的提問,笑點就在真得是頗為貼切的形容。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講究或許過於假掰了,文青常一不小心就變成諷刺的封號與標籤。但不得不說Alessandro Michele陰鬱帶點神經質的性格確實頗有文青風範,他講究細節與復古的風格也符合文青所愛,但文青偏愛獨立設計師品牌,這個全球知名度高的奢侈品牌,對他們來說似乎就稍顯庸俗了。 但Michele為這個品牌帶來耳目一新的風格,少了豪門氣息,多了少男少女的小小清新或許能扭轉既定觀感。
周末就以竇唯與王菲的18歲獨生女--竇靖童於2014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My Days》這首歌,做為美好的ending。簡單的曲調與中性裝扮,她不做作的小清新不知是否能獲得文青的青睞呢? 。
【PTT你有文青特質嗎之46問】
文青都愛村上春樹
文青都愛攝影(基本上是單眼或是LOMO底片機)
文青都極瘦
文青褲子都窄的像褲襪
文青都穿極簡但貴的衣服
文青很雷光夏
文青很後搖滾
文青can't live without convers all star
文青的頭髮不能打薄
文青都戴看起來沒什麼但貴到不行手工粗框眼鏡
文青喜歡歐洲遠勝過美洲
文青不用wretch
文青都會學法文或西班牙文
文青只看深夜MTV
文青愛去誠品看書
文青在很暗的咖啡館看書
文青不吃便當
文青煙抽很大
文青咖啡喝很大
文青酒喝很大
文青一定要有MAC小白POWERBOOK
文青要會樂器
文青房間一定要有吉他
更高階的文青還會組團
文青都去真善美看電影
文青服裝雜誌都看裝苑
文青的文青雜誌是誠品好讀
文青的房間牆壁一定是自己漆上顏色 (即便是白色)
文青的房間都貼看不懂的語言的電影海報
文青的房間會有奇怪造型的燈
文青的房間牆壁上貼滿各種拍立得或是LOMO照片
文青的房間不是極簡黑白就是極復古
文青的床包組不是IKEA的就是MUJI的
文青的文具跟筆記本都是MUJI的不然就是誠品買的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牆看不懂的書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櫃玫瑰大眾買不到的CD
文青不打一般便利商店或麥當勞的工
文青打工首選不是誠品就是很暗的咖啡店或小白兔唱片行
文青一年四季要跑許多場音樂季
文青最愛逛創意市集
文青的爸媽最好是醫師律師教授或高官
文青不會大笑
文青永遠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
文青是憂鬱症很大族群
文青不會破口大罵
文青一不小心在自己的世界裡
#Gucci #AlessandroMichele #MyDays #LeahDou #竇靖童 #文青
https://youtu.be/jhUcii81mnk?list=RDyq8kTCRml3E
ikea唱片櫃 在 給生活更多可能!一起來逛IKEA 2018 全新空間佈置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屋主家中有一面空牆,他們混搭了原有的傢俱同時以層板架的方式將黑膠唱片等收藏放在牆上,也能成為家中最顯眼的展示牆。屋主也用懸空收納櫃的方式讓小空間 ... ... <看更多>
ikea唱片櫃 在 [ 問] 請問你們都用何種的CD櫃(架) ? - 看板Music-Sell 的推薦與評價
CD放盒子裡沒辦法欣賞封面想買稍微有唱片行的Fu的唱片架不知哪裡有賣? 房間弄一個超酷的你們都 ... 網拍看一看好像還是IKEA最好看,你們看依下好看嗎? 09/13 00:23, 6 F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