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豬膀胱】🐷
豬或許是用途最廣泛多元的家畜,尤其古時候物資較為短缺,無論在東西方文化,豬身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會被物盡其用,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包含豬膀胱。
豬膀胱可以拿來做什麼?入菜、入藥,或做成樂器和玩具…等等,都是常見用途,另外,豬膀胱也曾經為藝術史貢獻良多。
------------
在旅居英國的美國畫家約翰・戈夫・蘭德(John Goffe Rand,1801-1873)1841年發明錫製顏料管之前,畫家需要從顏料商那裡買來由礦石或是植物所研磨成的各色顏料粉末,再回到工作室加入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油類,製作成油畫顏料。這些顏料有時就是被分別貯存在一袋又一袋的豬膀胱裡頭,等到需要時再擠出來使用。
雖然比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室裡,學徒得由研磨礦物粉末,再調製顏料,一切從頭開始來得方便些,但是拿豬膀胱做為顏料容器並非如此完美,例如容易破損導致顏料溢出,或者戳破它們取用顏料時,還得想辦法密封開口。
〝被畫家耽誤的發明家〞蘭德一開始就為他的革命性發明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這種錫製顏料管不但方便貯存顏料和收納,使用時整潔得多,也不會有怪氣味,同時還可避免顏料變乾的問題,對於畫家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
不過即使提供極大便利性,因為錫製顏料管起初價錢高昂,豬膀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會被逐漸淘汰。
就連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這種背景硬又名氣響亮的成功畫家也都繼續使用豬膀胱盛裝顏料,再擠到調色盤上,奔放揮灑出磅礡氣勢與華麗色彩。想像一下公共委託案眾多的德拉克洛瓦大師在工作架上埋頭工作,身邊被成堆豬膀胱包圍的情景,多~浪~漫~(咦😁
待到19世紀中期之後,錫管顏料越形普及,剛好成為印象派漫遊自然,追逐〝外光〞(en plein air)的有利條件。你想想,如果莫內和雷諾瓦每次出門畫畫,要努力捕捉轉瞬即變的光影變化已經很忙碌,還得背上一堆豬膀胱顏料袋,然後萬一不小心失手或是摔一跤,可能就會發生袋破顏料亡的悲劇惹…..
#豬膀胱顏料袋 看這裡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61926/Has-Gainsboroughs-paint-set-attic-former-home.html
------------
對於老百姓而言,豬膀胱除了入菜做成義大利香腸Ventricina、西班牙香腸Sobrassada,或是讓人口水流不停的法式佳餚「膀胱雞」,18世紀末的英國因為物資較為豐富,豬膀胱則更常被用來作為玩具。充飽氣體的豬膀胱就像顆氣球被丟來丟去,或是塞進乾燥的豆子在裡頭滾動碰撞發出聲響,都是可以讓小P孩消磨時間和精力的好選擇。
18世紀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就畫了這麼一幅《兩個男孩和豬膀胱》(Two Boys with a Bladder,c.1769-1770)。
畫面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大男孩正鼓起雙頰就著吸管奮力為豬膀胱吹氣,小男孩則是眼巴巴地盯著大哥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想要快點玩到膀胱球。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豬膀胱因為被後方的燭光映照,成為畫面中心焦點,就連上頭的血管都清晰可見。
真好奇有沒有怪怪的味道?
像賴特這樣運用單一光源所營造的夜景畫讓人想起法國最著名的〝燭光畫家〞之稱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宗教畫風格,而男孩吹豬膀胱的題材也早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常有所見。
------------
荷蘭黃金時期由於新教信仰不主張崇拜偶像,以往繪製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宗教畫失去光環,加上較為均富和階級平等的社會風氣,使得資產階級品味崛起,靜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都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但是無論靜物畫和風俗畫不免都要隱含警世寓意,這樣才能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有所提醒增加深度,例如豬膀胱主題就是。
豬膀胱在這類荷蘭〝虛空〞(vanitas)畫作中,不僅僅是玩具而已,其實更像是肥皂泡泡的變體。而肥皂泡泡那瞬間迸裂的脆弱易逝,不就像世間生命與眾多事物般短暫無常嗎?
即使現代科技和醫藥已經有大幅進展,仍有許多人力所無法控制之情況,更何況是疫病侵擾、煙烽戰火交迭起落的古代?無力避免且不可預期的莫可奈何都讓古人更加感慨。因此豬膀胱氣球當然是玩具,但若成為畫作題材時,意義通常就不會如此單純享樂了。
------------
賴特是英國史上首位出了倫敦,回到故鄉,照樣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重要畫家,他的夜景畫自然不可能完全承襲前人而來。
儘管賴特畫作裡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和光影效果確實受到荷蘭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和傑拉德・範・昂瑟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1592-1656)等人影響,然而身處工業革命發軔之地,賴特的夜景畫同時反映出啟蒙時代對於科學的專注和興趣,於是他的關注對象還包含科學實驗場景、新式機具器械和工業革命景況等等,並且在畫中探索工業技術和科學成就。
------------
另外,17世紀荷蘭風俗畫出現豬膀胱的背景,通常是農民、市井階級在節慶或是宰殺牲畜場景時。
從17世紀荷蘭畫家卡斯帕・內切爾(Caspar Netscher,1639-1684)所創作的《被屠宰的豬》(Slaughtered Pig,c.1660-1662),也能見到男孩正拿著吸管努力對豬膀胱吹氣。以背景看來,這應該是廚房角落,就樸素的服裝而言,男孩可能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就是屠夫或是廚房傭人的小孩。
這類荷蘭風俗畫裡的屠宰牲畜主題源自中世紀每年屠宰季的傳統,尤其11月正是把豬隻宰殺之後,醃製或加工,準備年節和寒冬來臨之用。1640年代開始,荷蘭畫家越來越常繪製這類將動物宰殺後,吊掛在木梯橫桿上的景象,背景通常都是在廚房、穀倉或馬就廄裡,就連林布蘭也曾經創作現存於羅浮宮的《被屠宰的公牛》(Slaughtered Ox,1655)。
同樣都是屠宰動物,畫面意義卻會隨著對象而不同。
牛對農耕工作貢獻良多,又象徵精力旺盛的男性,也常被當成供品,因此自古代就有犧牲的涵義,被屠殺的牛同時也代表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不過豬就不同了,由於平常食慾太好,狼吞虎嚥又無法提供勞力回饋,因此宰殺豬隻有時含有貪婪寓意,而豬的貢獻得等到牠死後才能好好發揮作用。
------------
跟荷蘭風俗畫裡衣著平淡的男孩相比,在《兩個男孩和豬膀胱》中,賴特筆下的男孩卻穿得極為講究。你看他們的蕾絲領口和袖口、金色滾邊和緞面衣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穿著。
事實上,這比較可能是賴特為了呼應英國當代流行的〝花俏畫〞(fancy pictures)風格所創作,而非呈現真實情景。畢竟賴特是位成功的肖像畫家,技巧與創意缺一不可,即使要畫農村產物豬膀胱,也要賞心悅目才能迎合金主們挑剔的品味啊~
同樣都是豬膀胱,賴特卻讓它增添了科學實驗的知識性和精緻感,為豬膀胱的人生開闢了另一條道路。要是這位豬膀胱地下有知,會不會給他有點感動?🐷🐷🐷
#一切都是豬膀胱🐽
#不要再誤會豬了🐖
#非洲豬瘟退散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位來自名叫松浦美喜的日本女子,因為長期以來都在自己IG上分享創作便當的照片,因此被封了個「便當狂人」的稱號!而翻開她的便當作品也真的超驚豔,裡頭不僅菜色超齊全、上面用菜擺設出來的人物花樣還超多,怎麼看都像個精緻的藝術品呢~ Track::TheFatRat - Never Be Alone Mu...
德拉克洛瓦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美承載美的藝術殿堂|法國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更是巴黎中心的地標,多數人來到巴黎必定造訪羅浮宮,一度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觀的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原是法王居住的宮殿建築群,後來才成為藝術文物博物館。因此除了為數眾多的館藏外,博物館本身也是宮殿建築的傑作,是巴黎的代表形象之一。
▌羅浮宮的歷史
不同於今日的華麗與金碧輝煌,羅浮宮其實原本在12世紀時是中世紀風格的堡壘。但隨著巴黎的擴張,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城堡失去了防衛的功用,因此被改建成更適合居住的宮殿。
後來隨著太陽王路易十四在1682年把居住的宮殿改為凡爾賽宮,曾一度考慮拆除羅浮宮,但後來決定把羅浮宮轉為展示皇家收藏之用。在十八世紀末葉法國大革命之後,國民議會更是決議羅浮宮應該作為展示法國最高藝術傑作的博物館。在拿破崙掌權時期,除了將羅浮宮改名成拿破崙博物館之外,館藏數量也因為法軍在歐洲的劫掠而大增。此時的羅浮宮大幅增建,拿破崙三世時期更增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成為今日所見的羅浮宮建築群。
但在面對現代日益增加遊客與展品下,羅浮宮開始顯得有些不敷使用。在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推動下,屬於慶祝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的大建築計劃中的大羅浮宮計畫就此展開。這個計畫打算擴建羅浮宮並遷走當時還在羅浮宮內的法國財政部來擴大館藏展示範圍。這個計畫委託給了美籍華裔的建築師貝聿銘,他在地下新建了一個大廳並在地面廣場的入口上建立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與其相應的倒金字塔也在五年後完工,就位在地下大廳的地下入口處。
▌羅浮宮的展區
羅浮宮有三個主要的展區,分別為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蘇利庭院(Sully Wing)以及最熱門的德農庭院(Denon Wing)。各個展區分別有不同的展覽主題,也都展品豐富。但也因為如此,即便只對重點展品詳細看、其他則蜻蜓點水式的速覽各個展品,我也花上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因此如果參觀羅浮宮的時間有限,會先建議先去欣賞人氣最高的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分別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斷臂維納斯)與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米洛的維納斯是在希臘的米洛島發現,推測是西元前一世紀時的創作,因為人體比例的完美勻稱以及布料處理的雕刻手法而極具藝術價值。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則是在愛琴海北部薩莫色雷斯發現。被找到時其實是碎成許多石塊的。即便還原之後還是有許多缺塊,但女神前傾準備迎風展翅飛翔的型態,因身上布料在逆風飛行下而緊貼身驅,展現了身體的曲線以及布料的皺褶,讓靜止的石雕有著強烈的動態感,被認為是曠世傑作。蒙娜麗莎這幅達文西的名作在繪畫的技法上本來就已經備受推崇,但受自身的盛名所累,蒙娜麗莎曾經被盜走以及數次遭受襲擊的曲折歷史讓世人對這幅名畫更感興趣,是多數人來羅浮宮必定欣賞的藝術品。
▌德農庭院
此區主要展示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以及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油畫,也有法國皇家的珠寶,包含路易十五及拿破崙的皇冠。除了羅浮宮三寶外,德農庭院的重點展品有:
*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 梅杜薩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 拿破崙加冕 -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 大宮女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都相當值得一看。
▌蘇利庭院
蘇利庭院主要展品為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中東的文物。此區的重點展品有:
* 漢摩拉比法典 -世界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條文著名。
* 捨度與拉瑪蘇 -亞述文化中半人半獸的怪物,分別為雄性與磁性,常被置於守護寺廟或宮殿入口的左右兩旁。
▌黎塞留庭院
黎塞留庭院主要展示了14-17世紀的法國油畫作品、雕塑品、德國與低地國的油畫等。此外,能一窺羅浮宮作為皇宮樣貌的拿破崙三世套房也位在此區。(雖然他並未真的在此生活。)
▌拍攝建議
拍攝羅浮宮的展品如果不想拍到滿滿的人頭,最佳的拍攝時機是閉館前的一小段空檔。此時遊客大多往出口移動,許多熱門的展品,包含蒙娜麗莎,會有空景的機會出現。拍攝室外的最佳時機是日落到blue hour期間,這個時候除了遊客少之外,也能拍攝到比較漂亮的顏色。搭配羅浮宮建築的特徵如金字塔、水池以及夜間燈光,有諸多的題材與構圖可以拍攝。
▌更多我的攝影作品
我的Instagram上除了旅行的攝影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背景與故事,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傳達每個旅行的時刻。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德拉克洛瓦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巴黎記藝】德拉克洛瓦「聖天使禮拜堂」
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以奔放構圖、燦爛色彩和大膽手法開啟歐洲藝術史上新氣象,不僅被寫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所尊敬,更影響許多後輩,例如印象派眾人,如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竇加(Edgar Degas,1834 ~ 1917),或是後印象派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野獸派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人。
1832年1月,德拉克洛瓦跟著法國外交史團到訪摩洛哥,北非穆斯林文化的特殊風情讓他的創作有了更開闊的面貌。
約莫半年後回到巴黎,繼續創作大型畫作參加沙龍展的同時,德拉克洛瓦又陸續承接多件龐大壁畫委託案,單純沙龍畫家的角色自此開始轉變。從四方畫布轉向巨幅牆面,這些大型畫作成為他後半生創作重點,佔據他多數時間。
如今在巴黎多處地方皆可見到他的作品,例如波旁宮(現國家議會)、盧森堡皇宮圖書館、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聖修爾皮斯大教堂聖天使禮拜堂…等等,都是德拉克洛瓦曾經揮灑才華之處。
--------------
左岸聖修爾比斯教堂(Saint-Sulpice)算得上是巴黎最大型的教堂,不同於西堤島上人氣王-聖母院為哥德式建築,這兒則是厚重結實羅馬式,教堂內的《聖天使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Angels)壁畫便是大師手筆。
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鉛筆和墨水畫草稿約於1849-1850年間進行,期間因為德拉克洛瓦被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壁畫等其他委託案牽絆,不得不一再延宕,導致實際作業於1854年才開始動工。
但是不同於新古典畫派的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或是比利時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等大畫家門下有眾多子弟各司其職,德拉克洛瓦幾乎事必躬親,只讓學生協助構圖,其他工作則是自己一手包辦。這麼做的優點是可讓作品整體看來和諧統一,不過德拉克洛瓦本人卻是累慘了。
何況他老人家自從1841年之後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拖著逐漸孱弱的身軀,加上教堂潮濕的環境,都增加了壁畫施作的難度,以至於《聖天使禮拜堂》一直到1861年才正式落成。
--------------
大師嘔心瀝血之作,聖天使禮拜堂壁畫共有三幅,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左右兩側壁畫主題分別是《雅克布與天使搏鬥》(La Lutte de Jacob )、《荷利奧杜爾被趕出聖殿》(Héliodore chassé du temple),皆由德拉克洛瓦直接在牆壁上作畫。因為曾多次調整構圖,所以實際上壁畫有好幾層,部份牆面上頭甚至有多達15層顏料。
天花板《聖米歇爾擊敗魔鬼》 (Saint Michel terrassant le démon) 則是先畫在帆布上,再行裝設於天頂。
因此要認識實則熱烈奔湧而非繾綣柔情的浪漫主義,除了要到羅浮宮瞧瞧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1830),還得來趟聖修爾比斯教堂,接受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震撼洗禮。
坐在禮拜堂牆邊的木椅上靜靜欣賞這三幅壁畫,只能不停讚嘆大師手筆的奔放豐沛、恢弘壯麗,無論內心如何激盪卻難以言語。
何況教堂於2017年才請專人清洗過,掃去上頭已累積四十餘年的風霜塵煙,此刻正是色彩最瑰麗美絕之際。
--------------
無怪乎連被畢卡索和馬諦斯尊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曾推崇〝德拉克洛瓦留下了法國最美的色彩〞,甚至有人認為〝法國藝術史如果少了德拉克洛瓦,整部近代藝術史都須重新改寫〞。
--------------
在創作禮拜堂壁畫過程中,德拉克洛瓦在教堂附近腳程約十多分鐘處覓得寓所,作為居住和工作室使用,一直到1863年在此去世為止。這裡現在也成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由羅浮宮管轄。
羅浮宮不愧是財力雄厚又最富規模大器的美術館,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投入資源毫不手軟,盡力維持大師當年居所風貌,悉心照護庭院花草,同時定期舉辦特展,可說是小而精,美而好。
下次再到巴黎,別忘了來左岸沿著〝德拉克洛瓦之路〞拜訪大師作品,走過他曾經每日往返步行的巷弄,想像當年他老人家投入畫面埋首顏料的模樣,好好領略浪漫派的澎湃激情與燦爛色彩如何承續古典藝術的光輝,進而揚起現代藝術的前奏。
#浪漫主義很澎湃
#德拉克洛瓦
#防疫在家別亂跑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德拉克洛瓦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位來自名叫松浦美喜的日本女子,因為長期以來都在自己IG上分享創作便當的照片,因此被封了個「便當狂人」的稱號!而翻開她的便當作品也真的超驚豔,裡頭不僅菜色超齊全、上面用菜擺設出來的人物花樣還超多,怎麼看都像個精緻的藝術品呢~
Track::TheFatRat - Never Be Alone
Music provided by TheFatRat.
Watch:https://youtu.be/Ic-gZlPFTkQ
松浦美喜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ancychannel/

德拉克洛瓦 在 YOYO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阿典到戶外練習寫生,因為天氣灰灰霧霧的關係,想打消做畫念頭,阿雅姐姐告訴他,寫生不一定非得要在天氣請朗的時候,霧濛濛的氣氛下也有很多繪畫技巧可以學習。
19世紀風景畫之父-柯洛發展了一種敏銳的手法,用色調的明度,而不是色彩或描繪的方式來處理光線、形式和距離。在1861年德拉克洛瓦更是明白地指出柯洛是現代風景畫之父。這位被譽為印象派先驅的柯洛儘管一生畫風多變,但他自始至終都是古典藝術的忠實追隨者。

德拉克洛瓦 在 【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之三):充滿異國情趣的浪漫風格@ 美食 的推薦與評價
Nov 14, 2015 - 1825年,當時年僅27歲的「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便開始遊歷各國,一方面拓展視野,一方面也企圖為自己的繪畫尋找不同的題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