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
「心理學手部動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10個肢體動作秒會讀心術! 腳1動作曝對方不想和你聊?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軒言文創SoundShine - 1分鐘心理學 #7 研究顯示 面 ... 的評價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害人不淺的「人生由內而外」的迷思》
不少人做事是要看自己的心情,後來他們還會把心情重新詮釋為狀態,特別是看到一些運動員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歸咎他說狀態不好。
就連我們 NLP 圈子內也有類似的說法,甚至還用上心錨技術和觀想技術來嘗試把自己帶進對自己有利的狀態。所以一些自我成長課程還會教條式的說「遇到麻煩,先要調好心情,再做好事情」。
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麻煩際遇影響心情,心情會影響身體(行為),行為會影響做事的素質。而且把事情歸咎狀態不好,反而會給自己多了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不採取行動:為甚麼不去聯絡客戶?我的狀態不好。為甚麼不去跟認識那位美女?我的狀態不好。
既然我們所遇到的麻煩事不能改,我們就得由內而外的改,要先改了心情,才能改變自己行為,行為改變了才能改變做事的素質。甚至古往今來不少人都這樣認為,但有一位有點憂鬱的人卻不認同。
他是19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他當時就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這個由內而外的路線只是眾人想當然爾。(題外話:有一點憂鬱的人,是更有能力觀察到接近現實。反之,很樂觀的人,往往看到的離開現實很遠)
一般人認為自己心情好了後,所以就會有開心的表情(微笑行為),William James用了一個遇到熊的比喻來說明他的想法:我們不是遇到熊,覺得很怕,然後開始逃跑。而是遇到熊,心跳突然飆升(身體已經改變了),馬上逃跑,而逃跑開始後千分之一秒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怕得要死。
換句話說,你有了心跳加劇、逃跑、瞳孔擴大、目瞪口呆,才能讓你意識到自己是恐懼的。
我再講得直接一點:你是先做了事情(逃),就會調好心情。而遇到大熊向你暴吼走過來,最適合讓你生存的心情就怕。
William James認為情緒是身體傳給腦袋的信號,不是腦袋傳給身體,當年他提出的這個看法也不被同行認可,甚至還被取笑,所以他的這個理論完全被淹沒了,但多年後的腦神經掃瞄卻證實了他的看法是對的。
所以一些人跟我說他很想寫文章,但好像沒有甚麼靈感。我都是告訴他我和很多作家的體驗:你是要先寫了才有靈感。
你可能會反駁:「不對啊,我聽過一些人就是生活當中,突然間靈光一閃,他就趕快的寫下文章。」
我也會告訴你,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但如果你只是想一生人就僅僅有那幾次的靈感,你就等靈感來了才寫。其他的時候,最能有效率帶來靈感的,就是要倒轉過來。
我也在我的追女班告誡男人,如果你要你的太太跟你有高素質的性生活,你不能等到要上床之前才開始摸、抱、吻她。
你要平日就算沒有打算上床,也跟她有這種情人才會有的摸、抱、吻的身體行為,這些行為才會向她的腦袋傳達「我們是情人」的信號。她的腦袋接收了這個信號,她才更容易有心情要跟你啪啪啪。
當然追女班中傳授那些所謂如何擦出火花的,NLP課程中用模仿製造親和力和心錨技術啟動人家購買欲,也一樣是用身體反傳信號給腦袋的方法。
你去到夜店或參加講座會時,遇到一個你想認識的心儀對象,你要在這個時候才進入狀態或先調好心情,最後你會把心情調到去病毒實驗室:戰戰兢兢。
反之,如果那一天你準備了要在夜店或研討會中認識陌生人,你提早幾小時出門逛逛,你遇到任何的店員、服務員、掃地的大媽、賣報紙的大叔,都藉故問個問題而跟他們聊天,你的身體就會向你的腦袋傳達「健談」的信號。
你要做運動也一樣,你每天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有一些日子你懶散到不是很想做。
首先這種懶洋洋的感覺,你要承認,而且也讓自己懶洋洋3分鐘,這3分鐘內,你就真的懶,甚麼都不做。呆呆的坐著尊重你的懶洋洋,但也給自己預告:懶完了3分鐘後就會開始運動,而且也預告說只要一開始運動了,就會進入狀態。
你太喜歡吃東西?
沒問題,頭三口好好的尊重你的狼吞虎咽,也盡情的享受你的食物。
三口過後就開始把吃的手部動作放慢,把咬的動作放慢,而且比平常嚼更多次才嚥下,把身體微向後傾。你是模仿身體上吃到有點飽後的信號,來反傳給自己腦袋,你才更容易意識自己飽。
不要相信那些告訴你先要心靈富足了,你外在的生命才會富足。
記得,要改變你的結果,先做了才有資格調好心情。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討論一下『男人看A片和出軌的關係』與及『如何利用A片來讓夫妻關係更如魚得水』。
昨天在杜律師處的文章看到女人對於自己老公有性幻想的對象,會有哪種歸類法,當中也牽涉到AV女優。
我知道有些人是認為老公看AV就是心中想出軌了,我只能說基本上這些老婆是要求一個有正常慾望的男人,在結婚後連覺得其他女人性感或漂亮都不行。對這種女人,我會說可能只有把人家的眼睛挖出來後,才能符合她的要求。
基本上女人會覺得你對她的閨蜜有性幻想,比你對波多野有性幻想,來得更嚴重。
她可以接受你想上波多野,反正你是不可能上到的。除非她的閨蜜像波多野,那你就不要給她知道你想上波多野。但,如果你老婆主觀覺得她的閨蜜就很像你想上的女優,我只能說『你不好運』。
當然男人也一樣,自己老婆看到 Keanu Reeves而流口水,大部份正常男人會覺得沒甚麼問題,但如果發現妳看他身邊的朋友也有部份流口水的表情,就有問題。又或者你主觀的覺得她公司內的一個高層很像Keanu Reeves,你可能就會擔心了。
那麼如果純粹只是對AV女優有性幻想的問題,是否那麼簡單?
舉例,在AV界,都是女優的數量遠遠超越男優很多倍,換句話說,只要你看的量夠大,你應該也會找到一些女優的樣子就好像你老婆的閨蜜(死未? )。
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只要量夠大,你也會找到一些女優是很像范冰冰、希拉里、或河馬。你老婆的閨蜜有點像林志玲,你對她有性幻想的話,說不定你會夜深人靜時,用波多野來替代了老婆那位像林志玲的閨蜜。
那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如果你想上老婆閨蜜的慾望可以透過深夜的視覺替代品來自我宣洩掉了,如果這是個好的替代品,你就可能沒有動力去實現這個危險的慾望。
要記得,人的本性是貪,同時人的本性也是懶,如果不用付出太多又能解決掉貪的話,除了道德和面子,這不失為維持不跨越防線的一個方法。
不少的人認為AV會讓民眾看了後,會引發更多的強姦案,實際上的數據是讓人驚訝的。
目前針對AV的研究研究有不少了,特別是當一些國家在特定的年代逐步的合法化A片時,性犯罪的數據有沒有提升?
答案是沒有。
不但沒有,還下降了。如果用會看多了A片,男人就會更想侵犯女人的話,網絡時代的A片不但更容易看到,數量已經達到只可以用『無邊浩瀚』來形容。在美國的數據,從1995年開始,強姦率下降了44%。
同樣的數據也在丹麥、瑞典、德國看到。而且在一些原本是禁止A片的國家,在政治變遷後而准許了色情片,性犯罪同樣的下降。(可以搜尋論文 Pornography and rape: theory and practice? Evidence from crime data in four countries where pornography is easily available)
其實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們小時候看了Tom and Jerry,或有暴力的動作片,不代表我們就會變成習慣肢體暴力的人。小孩看了超級英雄電影後,相互的拿雷神的鐵鎚或裝成Ironman的手炮攻擊對方,其實是讓小孩心中演練者攻擊性的動作,這不會讓他們長大後變成暴力傾向者。
每逢有少年在學校開槍殺人的事件時,很多人會很機械式的認定這就是年輕人玩太多打打殺殺的電玩,導致有殺人的傾向。但根據兩位心理學 Patrick M. Markey 和 Christopher J. Ferguson 的研究,在學校射殺的少年,其實是比同年紀的更沒興趣玩這些有射殺的電玩。
而且跟A片與強姦的研究一樣,暴力射殺電玩的銷量大增時,暴力事件的犯罪率是下降的。
其實這與後期儒家的派別的疏導情緒策略,也是相關的。
儒家很重視守中與守和,和是指情緒已經發起了後,如何節制。歷來的儒家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疏導情緒的方法,是看崑劇。例如,如果自己動了想出軌之意願,可能就要選某角色有春心蕩漾的情節,從觀賞劇中情節而自我對號入座,進而把情緒疏導。
那麼你們可能會想問我『江魔,你是否想說看A片會減低出軌呢?』
不是,A片和出軌的關係,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用回儒家的那個看劇疏導情緒,它和A片有很大的不同,崑劇是有很多內心戲的,A片是沒有內心戲的,就算有的話,男主只是跟引誘他的女主說『我已經結婚了啊!』然後女方就露奶問:『難道你不想?』接下來就是開始打炮的情節了。
確實的有好些統計是發現有常看AV的人會對現有的關係不滿,更高的背叛率和離婚率,但這就是關聯性和因果關係的課題(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到底是因為看多了AV所以才會對自己的性關係不滿?抑或是本來就不滿,所以會去看更多的AV?
我這樣講好了,如果你本來就對和老婆的性關係不滿,看更多的AV確實會讓你更不滿。
但是否老公不看AV就能解決問題呢?
不會啊,因為他本來就對妳們之間性生活不滿,不關AV的事。很多人在解決伴侶問題的時候,是看病徵而不看病因。
我在我的追女班中有告誡那些剛學追女的男士,如果要有動力去把妹,最好暫時要戒看AV打飛機。
我會建議如果平日有用A片解決慾望的習慣,要有動力去實體撩妹,起碼要給自己一些挑戰,如:沒有搭訕多少個美女,或沒有跟多少個數額的女生約會的話,就不准用A片解決性慾。
為甚麼要這樣做呢?
解決不到的慾望,是會自動尋求出路的,往往會推動人去做一些實際行動。而且我也強調的告誡如果學生中有人平日有買性服務的習慣,這時候也要停止。不然的話你搭訕或邀約了幾次都被拒絕,你在挫敗感之下,可能就會用買性服務來做正規把妹的替代品,反正買的都不會拒絕你啊!
銀幕上的波多野,每次你點擊的話,她的大腿會用千百種不同的方式來開張,從不拒絕。
總結一下AV和男女關係的課題:
1)老公對老婆的床事不滿,主凶不會是AV,更簡單的答案是大部份男人在跟同一個女人維持性關係一段時間後,性慾的強度就會遞減。
而且你老公也不是跟妳在一起後才開始看AV的,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一直都有看,甚至還沒認識妳之前的十多年可能都常看了。如果看了性感女神AV就會對老婆不滿的話,他當初選擇跟妳在一起,妳是怎樣把波多野比了下去呢?
妳有這麼強嗎?
2)研究的顯示,更多夫妻性生活不滿,是因為雙方沒有把自己的性需求、性感受和性體驗跟對方溝通過,大家好像自閉症一樣的,主觀認為對方應該喜歡或不喜歡怎樣的性行為。
妳平日都不叫床的,妳也以為你老公沒發出聲音就表示他很專注的閉目感受快感,但人家可能覺得很悶,所以閉目想念波多野來維持硬度才能侍候妳。老公可能也以為老婆皺眉的表情就是很爽,但有可能人家是很痛。
要怎樣溝通呢?
不是不可以大家坐下來開家庭會議,不過更簡單的就是討論AV或電影裡面的性愛情節。如果老公有跟老婆分享過他有印象的一個情節,是女優的嬌喘是讓他很High,老婆就知道你的口味。老婆不一定要學女優的吶喊,但起碼注意到自己在床上很靜的話,妳就可以開始研發自己派系的叫床表達法。
3)我在追女班裡面有講過,如果你遇到正在熱戀期的女生,你即便跟她的互動擦出了火花,那個火花是不會幫到你,反而是會匯歸到她熱戀中的男朋友身上。
從這個現象,我也建議男人如果是一直都有看AV的話,你在熱戀期的時候,甚至是剛開始熱肏期(性關係的初期,大家的性反應都是很新鮮),不要刻意的把A片戒掉,因為這段期間任何激起你性慾的,都很容易的匯歸到你跟你女朋友身上。
如果AV激起的性慾有辦法一早就連接在女朋友的身上,將來她成了你老婆,你有機會還能把陸續被AV激起的慾望匯歸到她的身上。
江魔註:但要記得,不要在跟女朋友性交的時候,習慣了性幻想。如果性交的時候要用性幻想,你就沒有時間注意到你女伴的性反應。
4)如果熱戀期早就過了,跟老婆之間的性慾已經遞減,甚至你們之間的慾火幾近餘燼,但你還是一個有性慾的男人,外間又有誘惑,確實是很容易出軌或去買。
這就要看你還有沒有意願要重燃對太太的慾火,一些男人只要不出軌就已經OK了,他可能就把A片當成解決性慾的管道。
如果想重燃,是否不要看A片,最終慾望逼不得已就在老婆的身上發洩呢?
我覺得不一定,戒AV所產生的性慾張力可能會選擇老婆以外的管道發洩。所以我會覺得要用 NLP 的心錨技術,把你『莖有所屬』的女優或AV情節的慾念,匯歸到老婆的身上(或連接到她的下半身)。
如果你是個AV常用者,請記得在你用到接近高潮前,閉上眼睛回想你跟老婆之間床戰的情景,例如:你俯視她躺在床上的樣子、她坐在你身上的模樣、或簡單她下體給你的口感等等,回想的當兒你也接近高峰,就繼續的回想情節,手部動作暫停。重複多幾次,每次接近高潮時,不再觀賞AV,閉目回想與老婆的床戰情景。
你不但會把AV所能激發的性慾開始與老婆連接,同時也訓練到自己在床事上能夠控制節奏而拉長享受度。
換句話說,一般人是跟多年的老婆性交時幻想女優,你則是跟女優交功課時幻想老婆。
5)雖說AV能夠成為出軌的替代品,但要節制出軌的話,我覺得直接找關於出軌的劇情片來看,特別是有描述決定出軌之際的那種內心掙扎,你就可以從電影中預演過這種矛盾的情緒,以後真的發生時,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當中我覺得 Lost in translation可能會有接近儒家那個『將發未發』的要求)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有覺得你有需求要做了善事才會心安理得,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有時候我們在前進之前,要先後退,要成長前,要先學會放棄。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啊要透過一些人類發展的研究,跟你做分享。
先從我們的手指頭說起喔,我們人類的手指頭非常的靈巧,他們精確到任何先進的機器,甚至於都沒辦法代替的地步。
但是呢,最近的科研人員利用醫學儀器,很驚訝的發現一件事喔,人類的胚胎在子宮裡面,還只有幾週大的時候,我們的手啊,有像蜥蜴一樣那種多餘的肌肉。
然而,隨著胎兒的發展,這些肌肉會慢慢的消失,一直到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全部不存在了。
這個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生物學家認為喔,這是人類在演變的過程當中,最古老的進化痕跡之一;儘管呢,它在人類的胎兒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生物學家還把這一個發現,發表在醫學雜誌上。科學家認為喔,這種進化的過程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億五千萬年。
他們說這是我們從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過渡的時候,所遺留的產物。但是沒有人知道,人類為什麼在出生之前,會把這些多餘的肌肉「刪除」。
然而生物學家說,這一個發現的過程,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拇指,比其他手指頭更靈巧。
大家可以試試看喔,我們拇指可以做這種動作;因為呢,拇指比其他的手指頭多了一條肌肉。
美國的霍華德大學的迪奧戈博士(Dr.Rui Diogo)他表示喔,在人類進化的過程裡面,由於不再需要這麼多餘的手指頭的肌肉,因此就退化了。
既然不需要了,那為什麼還會出現在我們的胚胎裡面呢?對於這個部分迪奧戈他解釋,他說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它可能不會一下子就徹底的刪除。
因此呢,在人類進化的過程裡,有一些器官雖然是可有可無的,但它仍然可以看得見,比如說闌尾啊、智齒啊,和尾骨這些部位。
但是呢,這些胚胎的手部肌肉結構,之所以更引人注意,是因為在其他的哺乳動物,包括像老鼠啊、狗啊這些動物身上,都找不到這些肌肉。
然而在某些爬行動物裡面,比如說蜥蜴群體裡面,就可以發現這些多餘的肢體肌肉。
迪奧戈博士表示,這些肌肉是在兩億五千萬年前消失的。正是這樣的一個發現,讓人類對於我們自己的進化,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長期研究人類和猿猴進化的學者,美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阿爾.梅西哈(Dr Sergio Almécija)他就說喔。
這個研究的新奇之處在於,它讓我們能夠精確的判斷,在人類發展的過程裡面,哪些結構的出現和它消失的時間點。
同時呢,他表示這也提出一個很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還丟失了哪些東西?如果我們能夠更詳盡的,觀察到更多人體的結構,那我們還能夠再發現什麼呢?
生物學家已經針對人體的其他部位,進行更詳盡的研究,包含對於我們腳部的肌肉的研究。
他們發現喔,在子宮裡面的胎兒的腳,也有額外的肌肉,但是隨著胎兒發育的時間點,往後遞延之後它又消失了。
但人類的近親~猿猴和猴子,牠就保留了這些肌肉,因為牠們在攀爬的時候、在爬樹的時候,是很有用的。
迪奧戈博士就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所放棄的、所丟失的某些東西,正是讓我們能夠現在成為「超人」的這些東西。
就在人類演化的過程裡面,我們放棄了強大的咬合能力,因為咬合能力的釋放,這才讓我們的大腦,有額外可以發展的空間。
另外一個大腦發展的例子它更有趣,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會有的「共同經驗」。
新生兒的大腦,他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這也是腦部細胞最多的時候。但是他的數目,還不足以說明大腦的複雜性。
很驚人的是喔,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所謂的「軸突」跟「樹突」,它會讓神經元進行足以令任何人都很驚訝的連結程度。
這也就是說,每個神經元通常可以跟數千、乃至數十萬個神經元相連結。
根據估計喔,在出生的時候,每個神經元平均形成2,500個突觸,到兩、三歲的時候,達到15,000個突觸的巔峰。
然後開始進行所謂的「神經元修減」的過程。所謂「修剪」喔,是把單獨的神經元,或神經元之間沒有用處的那些突觸,把它們刪除掉。
修剪的原則,就是用進廢退;如果這個神經元,沒有辦法成為持續作用的神經迴路當中的一員,它就很容易被修剪掉了。
過去認為突觸的大量形成,跟刪減的過程,它是發生在嬰兒期到學步期這中間;這幾年之內就已經完成了這個動作。
但是到了九○年代,科學家有了更驚人的發現:在青春期之前啊,會發生第二波突觸的增生!
他們發現喔,負責自我控制啊、判斷啊、情緒調節啊、組織啊、計畫啊…一直到執行;這些功能的我們的額葉,在十歲到十二歲的過程當中,竟然又像我們在胚胎期的時候,一樣開始成長。
通常女生會比男生要來得早一點。所以呢,就像是我們在故事裡面常常聽到的,尤其在青少年的時候,同年紀的女生,都會比男生來的更成熟,大概是這個道理喔。
在青春期的後期,額葉會出現顯著的改變,一直到二十幾歲的時候,也會像嬰兒期一樣開始萎縮;向外伸出的部分,透過經過神經元的修剪,被刪減成為更精簡、更有效率的神經網路。
因為這樣子不斷的擴增、再刪減,擴增、再刪減的這個循環裡面,我們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讓我們有限的體力,能夠集中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也讓人類的文明,得以有效的發展跟前進。
那麼今天談了這麼多,現在終於要回到你身上了喔,在我們有限的人生裡,你是不是有著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得到這樣的幻想呢?
然而,你卻不是把有限的精力跟時間,投注在對你真正有價值的事情裡。
你要能夠聚焦,就要能夠主動的「刪減」啊!跟我們演化過程、跟神經發展過程是一樣的。
你要有意識的拒絕那些讓你分心的事,或者是那些一時吸引你,卻沒有辦法為你帶來長期價值的東西。
然而至於要怎麼做到這件事?這裡給你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請你問自己:「如果往後的人生只能做一件事,那會是哪一件事呢?」
如果你一時半刻,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參考第二個方法,那就是加入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的學習。
我在「過好人生學」裡面喔,會陪伴你找出人生真正「要的」是什麼?
透過人生羅盤的確立,讓你在時間的汪洋裡面,知道什麼事情該聚焦跟堅持,而什麼事情可以刪減跟放棄,期待你的加入。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加入我的線上課程的學習,我都希望你能夠長出「放棄的勇氣」!
因為這樣子,你才能夠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裡,成為一個在演化長河中,能夠被留下來的「超人」。
而不是為了堅持擁有強大的咬合能力,可是到最後卻被滅絕、或者是只能生活在動物園裡面的猿猴~祝福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過好人生學】。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透過學習,能夠讓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僅剩“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2”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在跟他人溝通相處的時候,如果有一件,你認為很重要的事情要特別強調,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強化你的訊息?
有些人呢可能是講話更大聲,有些人呢是重複講好幾次;可是你有沒有試過關於「手」,你的手勢、你手部的動作,會不會是更有效的「訊息擴大器」呢?
關於這個問題呢?英國的約克大學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寇克,她的研究團隊呢,就找了78個,大概是9~11歲的孩子,請他們做一個簡單的事情。
讓他們看一些生活當中常見的圖片,像是鋁罐啊、水壺啊、報紙啊;再請他們喔盡可能列出,這些物品的不同用途。
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的狀況底下,當這孩子每次停下來的時候,研究人員就會提醒他們,再多想一些方法喔!
結果呢,透過這樣的方式,這孩子分成兩個組,別進行不同的實驗操作。其中一組呢,只需要進行一次的任務,在過程當中他們可以自由的、不被提示的,使用他們自己習慣的手勢。
而另外一組呢,會進行兩次同樣的任務。而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二次孩子們的手,會被要求放在固定在桌上的手套裡面,去限制他們手勢的活動。
研究人員就想喔,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想出點子的流暢度啊、原創程度啊、多樣性啊,看看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就發現喔,無論能不能自由的擺動雙手,孩子在想法的質跟量的這個部分,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呢,在他們想法的流暢度,卻有高低之分。
那些能夠自由擺出自己手勢的孩子,在敘述自己的新想法的時候會更流暢;而那些不能用手勢的孩子,就會卡卡的。
從這個實驗至少可以知道一件事,「手勢」的自由程度,會跟想法的流暢性有關。可是呢,進一步再思考喔,那我們在想事情的時候多用手勢,會不會幫助創意呢?
於是呢,寇克教授又進行了另外一個新的實驗,來研究這個現象。她另外再找54個年齡大概都相似的孩子,也一樣分成兩組,和上次的實驗任務是一樣的。
請他們看一下日常生活用品,而且盡可能列出這個東西的不同用途。而這兩組的差別,在於有沒有被鼓勵使用「手勢」去配合表達。
也就是說喔,其中一組在想像的過程當中,旁邊會有人鼓勵這些孩子,多利用手勢來示範,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使用這個物品。而另外一組,沒有給予任何的提示,讓孩子自由發揮。
研究結果就發現喔,那些受到鼓勵多用手勢的孩子,他們平均想出了52種物品的新用途;而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只想出了13種用途。
52種跟13種,這中間差了4倍。這就表示哦,我們都用手勢,比較能產生新的想法跟點子,而且會更有原創性跟多樣性。
所以談到這裡,如果你在面對人際溝通,不管是公眾表達,還是一對一的交流的時候;適時的解放你的雙手,適時的呈現必要的手勢。
其實,不管對於自己思維的流暢、想法的彈性是有幫助的。更重要的一點是,也讓坐在你對面的人,或者是你的聽眾,感覺到你的放鬆跟自然。
只是談到這裡喔,就讓我想到在我自己教學的過程當中,尤其是我有一門課程叫「CIA通達力」。這是一門呢,結合小團體的互動,跟個別教練的課。
它會讓所有的參與者,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完全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所有的外在行為的慣性,跟內在思維的慣性;並且透過這樣的認知跟發現,慢慢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長出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這門課當中有一個單元,就是讓大家去認識,關於自己身上習慣性的訊號;特別是在「手」的這個部分。
我就發現喔,多數人其實不太知道,他平常在跟人互動相處的時候,他的手是怎麼擺的。他是常常把自己的手藏起來,還是有讓他的手放在桌面上,讓所有人看得到?
他會不會有插口袋的習慣?他在雙手交握的時候,會不會遮住臉上的重要特徵?比如說,遮住眼睛、遮住鼻子、遮住嘴呢?
那還有,當他在強調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是習慣性的手心向上,還是習慣性的手心向下呢?
雖然我們知道喔,手勢是在溝通裡面的放大器。然而我說的是「放大器」;至於呢,它是正向的放大,還是負向的放大,那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有很多人喔,透過這一門課才發現,原來他以為他在強調的是,他以為在抓住大家的注意力的那些動作,事實上是把他的聽眾推得更遠;而且呢,創造出聽眾心中很多的抗拒跟排斥感。
其實不只是手,我們全身上下有太多訊號,是我們自己不自知、不自覺,然而卻每天都在重複發生。而他人對我們的認知,正是因為我們這些訊號,所累積下來。
當我們在面對人際,跟人生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直覺的,去處理自己認為關鍵的問題。比如說,學習很多能力,或者是去練習更厲害的口才跟表達。
然而喔,你可能不知道的就是,別人的對待是我們自己教出來的。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全身上下,包含今天所提到的手勢,到底在呈現什麼訊號給他人?
那麼有沒有可能你所做的努力,都是「畫錯了重點」呢?真正重要需要調整的,你們沒有調整,你卻一直努力在自己認為的問題裡。
所以無論如何,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我想認識自己,不管是外顯的行為,還是內在的信念,都是我們終其一生,必須也是必修的功課。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如,同今天內容所提到的,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的認識,自己的外在行為跟內在思維的慣性;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調整,活出你想要的模樣。
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8月21號開課的「CIA通達力」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
所以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軒言文創SoundShine - 1分鐘心理學 #7 研究顯示 面 ... 的推薦與評價
1分鐘心理學⌛ #7 研究顯示✏ 面帶笑容,不代表他真的開心 情緒真的 ... Martinez 在提出這個假設:「我們真的能從臉部動作中偵測出情緒嗎? ... <看更多>
心理學手部動作 在 10個肢體動作秒會讀心術! 腳1動作曝對方不想和你聊? 的推薦與評價
看腳就知道對方對你有沒有好感了~❤️ (仙女編)#創作授權【@WeisWay 】 https://youtu.be/210ZzHPlmS8#FBI讀心術#肢體語言#眼睛#姿勢#腳# 心理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