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幻想曲》(Song of the Sea, 2014)是由愛爾蘭導演湯姆.摩爾(Tomm Moore)所導演,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提名。除了《海洋幻想曲》,2009年摩爾導演的動畫電影《凱爾經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也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提名。摩爾的動畫有種獨特的繪畫風格,人物清新可愛,顏色豐富細膩,以水彩手繪,融合層層疊疊的幾何圖騰,充滿著宗教符號與神秘意境,也飽含孩童成長時的愛與苦澀。
《海洋幻想曲》故事並不複雜,但是因為串連許多凱爾特神話(Celtic Mythology)在情節與情節之間,於是對於我們這類異文化的觀眾來說,宛若觀看一幅長篇的藝術卷畫,隨著角色的遊歷在充滿奇妙抽象的世界,甚至還會迷失在愛爾蘭的文化迷宮。
.
#燈塔的守護者與海邊的兄妹
《海洋幻想曲》的故事主角,是一對與父親(康納 Conor)相依為命的兄妹,孤獨地生活在海邊的懸崖上,他們的母親在妹妹出生時離開了(應該是難產去世)。哥哥小班(Ben)對妹妹瑟夏(Saoirse)非常不諒解,他一直認為媽媽的離去是妹妹陷害,於是始終帶著厭惡之態對待妹妹,刻意欺侮與惡作劇。此時已經六歲的瑟夏,還不能言語,多半只能逆來順受,沒有抗議,因為失語的她無法告狀,如此,反而讓小班更是肆無忌憚地作弄瑟夏。
.
#瑟夏這個名字
有發現女主角的名字 Saoirse,跟許多人喜歡的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是一樣的嗎?沒錯,Saoirse 在愛爾蘭是個一般女孩的名字,發音是 SEER-shə,意思是「自由」。
有趣的是,倘若我們把 Saoirse Ronan 的名字以愛爾蘭語的意思翻譯,就會變成 Saoirse=freedom,Rónán=little seal,綜合起來,就是「自由的小海豹」。
.
.
#愛與城市光影之旅
#海洋幻想曲
#Song_of_the_Sea
#愛爾蘭與都柏林
.
.
【#立即訂閱|愛與城市光影之旅】
https://vocus.cc/citymovie/home
每月更新 2-3 篇付費會員限定文章,透過25部電影,展開一場豐富的城市與愛的光影走訪。不管是溫暖的愛情、悲傷的背叛、成長的迷惘、歷史的軌跡、文學的起源…與你再一同探索疫情生活下,依舊迷人和獨特的城市時空。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最後一役:納粹第三帝國的末日」介紹 訪問主編: 區肇威(查理)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
愛爾蘭與都柏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 2016)是個大男孩的大冒險故事:「為了追求一個剛見面的女生,於是框她說自己有個樂團,想找她當MV女主角,結果女生答應了,男孩於是開始找人組樂團」。
結果,他成功組成樂團了嗎?成功創作詞曲了嗎?也成功地追到那個已經有男朋友的女生了嗎?
如果你喜歡80年代的搖滾歌曲,例如曾經聽過 Duran Duran 或是 A-ha 的歌曲,相信你一定會喜歡《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 2016),這是個充滿1985的故事。
.
#你一定認識的女主角LucyBoynton
又或者,倘若你曾經看過《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肯定對電影中飾演皇后主唱終身女性好友Mary Austin的 Lucy Boynton 印象深刻。這位有著漂亮大眼睛的精緻女生,正是《搖滾青春戀習曲》的女主角,一位有品味有理想的冷酷化妝師與模特兒,也就是男主角想追求的漂亮女生。
.
#破產父母的不得已選擇
《搖滾青春戀習曲》是個既熱血溫馨又青春勵志的故事。高中生 Conor Lalor(Ferdia Walsh-Peelo 飾演)的父母感情變異,父親一年時間找不到工作,母親只有一週三天零工,還有一個貸款中的房子,幾乎就在破產邊緣,原本就讀私立學校的 Conor 於是被犧牲。父親幫他轉學到附近一個公立高中。
原本的私立高中,是個注重教養與學業的中產階級學校,但是 Conor 轉學的新學校 Synge Street 則是個放牛吃草的男校,學生抽煙、霸凌,老師(神父)上課偷喝酒,校長只敢抓乖學生,不敢懲罰混蛋學生。
Conor 第一天上課,就遇上霸凌;不過,第二天下課,Conor 看見一個讓他能夠繼續待在 Singe Street 就學的積極理由:為對街的女孩歌唱。
.
#1985年的愛爾蘭與都柏林
Conor 所生活的1985年,愛爾蘭的經濟狀況極差,一方面是70年代的愛爾蘭,沒有好的經濟建設策略,使得經濟每下愈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支持北愛爾蘭而與英國長期敵對,使得外資不敢投入。愛爾蘭的經濟轉機,是在1985年年底,與英國簽訂和平協議,才有穩定的政治基礎作為發展起始。
於是,《搖滾青春戀習曲》Conor 的父母所遭遇的經濟窘況,並非他們不夠努力,而是當時整體的愛爾蘭現況,電影反應的只是愛爾蘭的實境。這也是為何故事一開始,電視上的新聞節目正在報導,愛爾蘭每年都有許多年輕男女偷渡到英國倫敦。與此同時也能理解,為何 Conor 與模特兒Raphina 的理想,都是前往倫敦發展未來的歌唱與影藝事業。
.
#陰性男與音樂
爸爸還在討論要把 Conor 轉學的餐桌上,就特別跟 Conor 說,在公立男校,最重要的就是「行為要像個男人(act manly)」。一進男校,Conor 就被盯上,因為大家認為他看起來軟弱陰性。
但是 Conor 以音樂改變同校男生的看法。雖然 Conor 與他組的樂團,穿著打扮詭異,還化妝塗髮膠,但是那是舞台表現,與是否軟弱無關(當時陰性被視為軟弱的象徵)。
Conor 把能量/精力/能力都展現在音樂創作,他們彈奏搖滾,在樂器中展現力道與魅力,以此感化同學、連結友誼、也獲得 Raphina 的青睞。
.
#片名SingStreet的由來
有趣的是,為何 Conor 的樂團,名稱會是 Sing Street 呢?電影開始,當Conor 還沒走進學校前,鏡頭就帶到這個學校的名稱 Synge Street CBS(這個中學今日還在)。原來, Sing Street 是 Synge Street 的形似諧音啊。
.
#哥哥是Conor的音樂啟蒙者
《搖滾青春戀習曲》提及許多80年代的著名搖滾樂,例如 Duran Duran 和 a-ha,尤其是 Conor 與哥哥一起看 Duran Duran 的MTV,而哥哥也一直向 Conor 介紹 Duran Duran 的貝斯手 John Taylor。由哥哥對這些樂團的介紹,Conor 順口說了幾個專有名詞,就把到 Raphina,也要到她的電話號碼。
哥哥是 Conor 的音樂啟蒙者,也是領著他由軟弱高中生,邁向創作者之路。哥哥對殘酷地對 Conor 說:「玩搖滾,就是冒險;冒險,就是你要做好被嘲笑的準備。」如此,讓 Conor 勇敢跨出冒險腳步,當然,也為哥哥完成哥哥曾有的搖滾夢。
.
#MV開始盛行的年代
這個年代也是MV盛行的年代,音樂不再只是一個人或一個團在螢幕上歌唱,而是以象徵、意象、蒙太奇等等,連結音樂與影像,撞擊出聽覺與視覺的新經驗。
當父親問這對兄弟,為何不聽聽 Beatles 的歌,為何MV裡的歌手,不好好唱歌,而是播放一堆沒有意義的影像。這時候哥哥告訴爸爸,這已經是不同年代,80都是錄影影像,不是收音聽歌。
在80年代就有音樂的代溝,80與70的年輕人,聽的歌曲不同,追的樂團不同,連觀看/聆聽的媒介也不同,更別說 MV 之於上一代,根本就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拼湊影像。
如此,也可以理解為何 Conor 與 Raphina 會有把《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作為新的音樂創作錄影的發想原點。一方面,Conor 的樂團是未來主義風格(Futurist),另一方面,因為 Conor 想創造的是音樂與視覺的衝擊享受。
.
#SingStreet的1985
《搖滾青春戀習曲》充滿著1985:
1985 Conor 轉學,認識 Raphina,組團 Sing Street
1985 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和平協議
1985 《回到未來》上映
1985 A-ha 發行〈Take on Me〉
1985 The Cure 發行〈InBetween Days〉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9
#2021年5月24日
#搖滾青春練習曲
#玩搖滾就是冒險就是你要做好被嘲笑的準備
愛爾蘭與都柏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最後一役:納粹第三帝國的末日」介紹
訪問主編: 區肇威(查理)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嚇呆到動彈不得,固守著目前所有的唯一手段──求生存的手段。吃的比愛情更重要,藏起來比戰鬥更有尊嚴,在軍事上,挺下去遠比打勝仗更正確。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開始倒數!放眼望去,東西兩線的戰火皆快速往首都——柏林挺進。戰略轟炸使得希特勒一度感到驕傲的帝都變成斷垣殘壁,柏林開始在顫抖,戰火已經來到家園門前了。
帝都之中人們惴惴不安,每個人都有自己擔心的理由。平民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潛藏了整個戰爭時期的猶太人擔心會洩漏行蹤,同盟國潛伏的間諜深怕蓋世太保找上門,老百姓害怕自己被徵召上前線去抵擋鋼鐵洪流。戰爭不再是新聞的內容,它已經成為柏林人生活的日常。
躲在總理府地堡的希特勒,開始胡亂指揮根本不存在的部隊。前線吃緊的消息永遠都會被他訓斥是部下貪生怕死的理由。歇斯底里的怒罵將領變成司空見慣的場景,可是這一切無助於挽救國家的命運。亡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包括希特勒的生命也是如此。
同盟國開始為戰後的佔領作政治準備。很難想像原本還有共同目標的盟友,已經分成兩個陣營,彼此都在為各自的未來勢力範圍開始你爭我奪。英美作為長年有共同利益的盟友,他們試圖掌握更多的主導性。覬覦歐洲許久的史達林不會放任戰後局勢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兩大陣營的明爭暗鬥始於由誰先奪得柏林開始,冷戰的暗潮洶湧比起一般的認知開始得更早。東、西兩線競相攻向歐戰的最後戰利品,誰奪得了柏林,誰就能在歐陸呼風喚雨。真的是如此嗎?
考李留斯雷恩在冷戰的高峰期來到柏林,他遊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挖掘出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一役》是「二戰經典三部曲」中最為高潮迭起的一部作品,最能凸顯作者整理與分析資料之高明,是非虛構寫作的經典代表巨作。寫作當時還處於風雨飄搖的柏林,如今讀起來,依然令人不勝唏噓,深感造化弄人。
作者簡介: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愛爾蘭與都柏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諾曼第戰役之後的趁勝追擊
波瀾壯闊開場,人人雄心壯志、迫不及待
樂觀與謹慎過了頭,使得最後以悲劇收場,盟軍損兵折將
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報告長官,我們可能打得有點太遠了。」
布朗寧中將,盟軍第一空降軍團副司令
英國第一空降師在安恆的堅守,至今仍是二次大戰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考李留斯雷恩
諾曼第登陸讓不可一世的納粹第三帝國驚慌了!歐洲東西兩線急速往德國本土後撤,納粹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巴黎的解放、比利時的光復,「第三帝國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至少當時的人們都這麼想。尤其是喜歡跳舞的荷蘭民眾更是暗地裡歡慶鼓舞,偷偷買了代表荷蘭的橘色旗幟,準備迎接盟軍入城。然而,引頸企盼卻不見王師出現,反抗軍跟老百姓都著急了起來,怎麼回事了嗎?
盟軍進攻速度太快,戰線一下子拉得太長,從諾曼第灘頭一直拉過來比利時的補給線,開始讓後勤補給作業顯得吃力,攻勢不得不停歇了。盟軍必須打開一個更接近戰線的深水港,同時還要擬定新的作戰計畫,務必讓納粹德國「一槍斃命」。盟軍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把在諾曼第作戰中成功施展的空降作戰,再次在這裡運用。
這是一場規模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見識到的最大規模空降作戰行動。一場動用5000多架各型飛機以及2500架滑翔機在內的戰役,真的可以把德軍給趕回老家?盟軍就可以渡過德國的護國神川――萊茵河,直指第三帝國的核心――柏林?
這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交給我!」一場結合地面裝甲與空降部隊的龐大行動就此誕生。人們僅花了八天的時間準備「市場花園作戰」,徵集全歐洲可用的物資與戰力。美國著名的82和101空降師將以同盟協力的方式,支援這場註定要在歷史上留名的戰役。而最吃重的角色落在錯過諾曼第、功名同樣顯赫的英軍「紅魔鬼」第一空降師身上。
約4萬名空降部隊負責佔領5座貫穿從恩荷芬、松村、格拉福、奈美根,一直到最終目標安恆的關鍵橋樑。一旦得手,裝甲部隊快速衝向萊茵河畔,盟軍將直指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區。「聖誕節之前戰爭就可以結束」的想法隨之不脛而走。人們躍躍欲試,普遍認為德軍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不足畏懼,卻將走入德軍裝甲部隊的虎口而不自知。
面對要快速恢復攻勢的壓力,盟軍各方都有未盡完善的安排與舉措,最後都造成失敗的因素。情報的誤判、無線電裝備的缺陷、空降場的選擇,不採納在地荷蘭人的情報,再加上天氣等問題層出不窮。縱然如此,「市場花園」卻匪夷所思地成了蒙哥馬利口中「90%達成率」的作戰行動。第一空降師為此付出了幾近全滅的8000人傷亡、失蹤與俘虜的代價。怎麼會這樣呢?
《奪橋遺恨》敘述了盟軍在1944年9月的重大挫敗,他們想站在德國最後一道屏障——萊茵河前,對著希特勒咒罵的願望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了。
作者簡介: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新聞從業人員、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返航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船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為紀念他在新聞和歷史寫作方面的傑出貢獻,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 America,OPC)於1957年創設了「考李留斯雷恩新聞獎」,至今依然以頒發此獎項,表揚在國際議題上有傑出表現的非虛構寫作作者。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愛爾蘭與都柏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最長的一日:諾曼第登陸的英勇故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查理
內容簡介: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能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D日」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是一個普通士兵面對殘酷戰火
蛻變成勇士的故事
這是從此被人記得的「最長的一日」
同時也是決定世界命運的一日
納粹德國的鐵蹄已經踏遍整個歐洲長達三年之久,「大西洋長城」從荷蘭起至西班牙邊界全長2700公里,把納粹的統治和自由的歐洲與西方相隔開來。艾森豪帶領12國盟軍的16萬名士兵、1萬架飛機、5千艘海軍艦艇,已經在英倫三島蓄勢待發了很久。該是時候反攻回去了。1944年的6月,這支巨大的武力——自由世界的青年,以及自由世界的資源——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去登陸法國諾曼第,準備好突破希特勒用拒馬、地雷、碉堡、火砲陣地精心打造的堅固防線。
諾曼第登陸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也是二戰重大轉捩點的關鍵時刻。《最長的一日》故事精彩、情節扣人心弦。從前線單兵的刻骨回憶:傘兵的驚險夜降、部隊的冒死登岸;到將領的領導統御:艾森豪的緊張到從容、隆美爾的輕鬆到緊繃,完整刻劃一場戰役不同面向的場面與環節。宛如小說情節的紀事文學,敘述個人在面對恐懼、無助的情境,如何克服、堅持,最後換得勝利與榮譽的故事。
諾曼第登陸開啟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重要一役,「大君主作戰」讓諾曼第這個日後成為歷史知名的海岸留下了勇者的足跡。海灘上、空降場、天空中,到處都有驚險的故事上演。這些不為征服任何土地,不為任何野心而戰的年輕自由戰士,今日有者長眠於俯視灘頭的墓地,有者帶著感恩的心慢慢凋零。本書留下了他們不朽的歷史,75年過去了,當年的人事物依然存活於文字之間。
作者考李留斯雷恩經過兩年時間,在《讀者文摘》的協助之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徵集1150人的書面考證,親自訪問超過172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團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關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使得本書至今依然是諾曼第登陸最經典、無人能超越的暢銷著作。
作者簡介: 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始終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愛爾蘭與都柏林 在 [愛爾蘭小故事之都柏林天氣有這麼糟嗎?]... 的推薦與評價
愛爾蘭 小故事之都柏林天氣有這麼糟嗎?] 來都柏林整整一年了呢! 想當初大家聽到我要來愛爾蘭的反應都是為什麼要去那麼濕冷的地方? 大家擔心我這個體虛的人是否有辦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