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書單|用閱讀理解我們的時代
❐ 時代的書單 #15
走向攝影朝聖之路的五本書| 攝影記者 陳逸宏 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個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書,以影像為指針,航向時間軸,試著架構出台灣庶民信仰的經緯。在這些思維背後,作者陳逸宏是如何補充能量,打開攝影眼?
閱讀是必要的,特別是經典的攝影集。透過 #陳逸宏 最愛的五本攝影祕笈,一窺攝影大師們的獨特視界。
📗 《朝聖:一個攝影師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作者:野町和嘉 /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Boulder Publishing
📗 《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作者:Sam Stephenson/ 出版社:Uni-Books 原點出版
📗 《世紀之顏‧梁國龍攝影集》|作者:梁國龍/ 出版社:#攝影家出版社
📗 《植田正治 小傳記:從日常場景創造超現實影像的攝影大師》|作者:植田正治/ 出版社:#光乍現
📗《浮槎散記:林柏樑》|作者:林柏樑 / 出版社:高雄市立美術館
攝影家出版社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緣起
文:阮義忠
人生列車有起點與終站,沿途風景多變,每個人因 個性、喜好、因緣、命運之故,選擇在不同的地方 下車,能停留多久也有定數。我會在攝影這一站下 車,純屬意外,因為之前完全不在我的生涯規劃當 中。身為宜蘭小鎮頭城的木匠之子,我從小一心一 意就想逃離故鄉,深怕這輩子會被土地綁住,動彈 不得。之所以拼命讀書、畫畫,都是為了想去都市 發展。 高中甫畢業,我就幸運地以畫插圖在台灣文化圈闖 出一點名氣。深受鼓勵之餘,決定向畫家之路邁 進。沒想到服完兵役後,竟因求職而意外踏入攝影 之門。無論碰到任何事,我的個性是要嘛不做,要 做就全力以赴,即使是小事,也要把它做到最好。 拿起相機後,我不只在個人技術層次努力磨練,也 迫切地想知道世界各國的攝影大師怎麼拍照。他們 的風格特點在哪裡,曾受過什麼影響,又如何影響 了別人。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與創作到底有什 麼關係? 求知若渴的我,大量購買、閱讀世界各地的雜誌、 叢書,將心得發表在《雄獅美術》的專欄,並於 1985 年到 1987 年出版了對華人攝影界頗有影響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二書,繼而 於 1990 創辦攝影家出版社、1992 年創辦《攝影家 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中英文雙語雜誌,被認 為在溝通東西方攝影文化上起了橋樑作用。 也因為這些工作的累積,讓我被冠上 “ 世界攝影之 於華人的啟蒙者與傳道者 ” 頭銜。受寵若驚之餘, 只有更加努力,不敢懈怠。於台北藝術大學任職 25 年退休後,我在海峽兩岸出書、開工作坊,並於 2016 年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當 然,以一個創作者的身份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 的攝影作品,其餘的許多工作只能算是我在本分之 外,對這門藝術所從事的論述、編輯、出版、教育 和推廣。 儘管我在台灣文化界的重要刊物《幼獅文藝》(瘂弦 主編時期)、《ECHO》(英文漢聲雜誌)、《人間雜 誌》(高信疆主編時期)就職或擔任義工,但大部分 的文字與攝影發表之處,卻是較不被文化界重視的 通俗刊物《家庭月刊》(1975-1981)。 我在這本雜誌的六年期間,足跡踏遍台灣,攝影作 品卻從未徹底好好整理,只是精選一些照片,組成 八個目前已為人熟知的攝影主題:《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正 方形的鄉愁》、《失落的優雅》、《有名人物無名 氏》。之後,又因為 921 地震,發願紀錄台灣佛教 慈濟基金會為災區援建的五十所學校,因緣俱足皈 依證嚴法師,並隨師行腳長達十年,出版了《恆持 剎那》、《隨師行腳》兩書。 原以為這些攝影集應已涵蓋了我畢生的創作,沒想 到,菩薩自有安排。2017 年,我應宜蘭美術館之 邀,返鄉舉辦大型回顧展。照一般慣例,只要把十 個主題精選,便能成為盛大的影像回顧。但我靜心 思考,一個返鄉遊子,展覽實應以家鄉的影像為 重,於是花了幾個月時間,在數量龐大的底片檔案 中,仔細篩選從未發表過的有關宜蘭的照片,組成 回顧展的核心單元《回家的路上》。 是的,這麼多年來,我在寶島各個角落走動,所按 下的每一次快門,都是我試著要走回家的一步步腳 印。也因為這個因緣,我決定把台北的工作室搬回 故鄉,而宜蘭市公所也樂意提供空間讓我安心做 事。高興與感激之餘,我認為,這麼特別的空間, 不要只是我個人的場域,還應該將它作為 “ 用台灣 老照片說故事 ” 的影像文化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於焉誕生。 光是關於宜蘭的影像,就足夠讓我整理出一個展覽 了;那新北的九份、三峽呢?新竹的老湖口、獅頭 山呢?台中的霧峰萊園、大安漁港,彰化的秀水古 厝,還有阿里山的瑞里、來吉部落,布袋的鹽田、 蚵田,嘉義的蘭潭,雲林的二水、斗南,南投的埔 里、水里,台南的安平、歸園、高雄的美濃、多 納,屏東的車城、恆春,台東的利稻、紅葉,以及 花東縱谷⋯⋯ 這一想,我的勁兒就來了,只要人在台灣,每天 四、五點醒來,喝杯咖啡就立刻進暗房,照片放 得越多,信心越強。當年發表在《家庭月刊》上的 六十幾篇遊記,由於篇幅限制,每篇都只有兩千字 左右,配上 8 到 10 張照片。其餘不得不割愛的佳作 實在不少,而且幾乎都能構成一個單獨的主題展以 及展刊。如今有了這個空間,我就能將計畫一一實 現了——那就是 “ 用照片說故事,讓故事傳真情 ”。
故事館首期的空間雖小,但我們在跨出第一步的同 時已經有了想法。除了定期展出我的一章章台灣故 事,同時也會跨領域探尋有關台灣的影像;比如 說,開幕首展除了我的《有名人物無名氏》(這些肖 像都是台灣著名人物在剛冒出頭來時的年輕面容, 彷彿一面鏡子,檢驗著每個人的初心是否依舊存 在。)還精心策劃了文學大師黃春明先生的攝影首 展。大家都熟悉大師在文學與繪畫方面的表現,但 可能淡忘了他曾製作過《芬芳寶島》紀錄片,更不 會想到,他的攝影作品其實也相當精彩。
1988 年,我在《雄獅美術》開《攝影美學七問》專 欄,採訪過黃兄,做了一篇〈攝影與人文〉的生動 對話。為了配圖,我在他的書房挑了三卷底片帶回 家放大。刊出時只用了兩張照片,但說實在的,其 中的每一格影像都值得放大、公開。
即將展出的《黃春明的三卷底片》,便是我親手為他放大的作 品,敬請大家期待! 今後,每年的春、夏、秋、冬都會有一檔有趣又富 意義的影像對話或是創意撞擊、文化交流。
首展是 黃春明,第二檔很榮幸邀請到蔣勳先生參展,他曾 在池上駐村一年,拍了不少照片,並出版《池上日 記》一書。展出他的這些彩色作品時,我的花東縱 谷影像就可同時與之構成從前(30 年前)跟現在的 東部對應。它變了多少,沒變的又有多少?這是處 在現今時空的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事情。 在我拍照的年代,台灣是個人與人互信,人與環境 和諧共處,人們敬天愛地、遵循傳統倫理道德的美 麗的寶島。時代之輪快速輾過,我們已失去了太 多,但無論世界怎麼變,有些價值是不能變的。台 灣故事館,不僅僅提供鄉愁的慰藉,還希望大家正 視、思考,如何攜手找回、保存、傳承台這塊土地 的珍貴價值。
台灣故事館將於 2018 年元旦開幕,想重新認識台灣 黃金年代的人、事、物的各位朋友,歡迎來宜蘭! 在此展出的所有照片,都是台灣的文化遺產啊!
FB官方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9%98%AE%E7%BE%A9%E5%BF%A0%E5%8…/…
攝影家出版社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緣起
文:阮義忠
人生列車有起點與終站,沿途風景多變,每個人因 個性、喜好、因緣、命運之故,選擇在不同的地方 下車,能停留多久也有定數。我會在攝影這一站下 車,純屬意外,因為之前完全不在我的生涯規劃當 中。身為宜蘭小鎮頭城的木匠之子,我從小一心一 意就想逃離故鄉,深怕這輩子會被土地綁住,動彈 不得。之所以拼命讀書、畫畫,都是為了想去都市 發展。 高中甫畢業,我就幸運地以畫插圖在台灣文化圈闖 出一點名氣。深受鼓勵之餘,決定向畫家之路邁 進。沒想到服完兵役後,竟因求職而意外踏入攝影 之門。無論碰到任何事,我的個性是要嘛不做,要 做就全力以赴,即使是小事,也要把它做到最好。 拿起相機後,我不只在個人技術層次努力磨練,也 迫切地想知道世界各國的攝影大師怎麼拍照。他們 的風格特點在哪裡,曾受過什麼影響,又如何影響 了別人。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與創作到底有什 麼關係? 求知若渴的我,大量購買、閱讀世界各地的雜誌、 叢書,將心得發表在《雄獅美術》的專欄,並於 1985 年到 1987 年出版了對華人攝影界頗有影響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二書,繼而 於 1990 創辦攝影家出版社、1992 年創辦《攝影家 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中英文雙語雜誌,被認 為在溝通東西方攝影文化上起了橋樑作用。 也因為這些工作的累積,讓我被冠上 “ 世界攝影之 於華人的啟蒙者與傳道者 ” 頭銜。受寵若驚之餘, 只有更加努力,不敢懈怠。於台北藝術大學任職 25 年退休後,我在海峽兩岸出書、開工作坊,並於 2016 年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當 然,以一個創作者的身份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 的攝影作品,其餘的許多工作只能算是我在本分之 外,對這門藝術所從事的論述、編輯、出版、教育 和推廣。 儘管我在台灣文化界的重要刊物《幼獅文藝》(瘂弦 主編時期)、《ECHO》(英文漢聲雜誌)、《人間雜 誌》(高信疆主編時期)就職或擔任義工,但大部分 的文字與攝影發表之處,卻是較不被文化界重視的 通俗刊物《家庭月刊》(1975-1981)。 我在這本雜誌的六年期間,足跡踏遍台灣,攝影作 品卻從未徹底好好整理,只是精選一些照片,組成 八個目前已為人熟知的攝影主題:《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正 方形的鄉愁》、《失落的優雅》、《有名人物無名 氏》。之後,又因為 921 地震,發願紀錄台灣佛教 慈濟基金會為災區援建的五十所學校,因緣俱足皈 依證嚴法師,並隨師行腳長達十年,出版了《恆持 剎那》、《隨師行腳》兩書。 原以為這些攝影集應已涵蓋了我畢生的創作,沒想 到,菩薩自有安排。2017 年,我應宜蘭美術館之 邀,返鄉舉辦大型回顧展。照一般慣例,只要把十 個主題精選,便能成為盛大的影像回顧。但我靜心 思考,一個返鄉遊子,展覽實應以家鄉的影像為 重,於是花了幾個月時間,在數量龐大的底片檔案 中,仔細篩選從未發表過的有關宜蘭的照片,組成 回顧展的核心單元《回家的路上》。 是的,這麼多年來,我在寶島各個角落走動,所按 下的每一次快門,都是我試著要走回家的一步步腳 印。也因為這個因緣,我決定把台北的工作室搬回 故鄉,而宜蘭市公所也樂意提供空間讓我安心做 事。高興與感激之餘,我認為,這麼特別的空間, 不要只是我個人的場域,還應該將它作為 “ 用台灣 老照片說故事 ” 的影像文化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於焉誕生。 光是關於宜蘭的影像,就足夠讓我整理出一個展覽 了;那新北的九份、三峽呢?新竹的老湖口、獅頭 山呢?台中的霧峰萊園、大安漁港,彰化的秀水古 厝,還有阿里山的瑞里、來吉部落,布袋的鹽田、 蚵田,嘉義的蘭潭,雲林的二水、斗南,南投的埔 里、水里,台南的安平、歸園、高雄的美濃、多 納,屏東的車城、恆春,台東的利稻、紅葉,以及 花東縱谷⋯⋯ 這一想,我的勁兒就來了,只要人在台灣,每天 四、五點醒來,喝杯咖啡就立刻進暗房,照片放 得越多,信心越強。當年發表在《家庭月刊》上的 六十幾篇遊記,由於篇幅限制,每篇都只有兩千字 左右,配上 8 到 10 張照片。其餘不得不割愛的佳作 實在不少,而且幾乎都能構成一個單獨的主題展以 及展刊。如今有了這個空間,我就能將計畫一一實 現了——那就是 “ 用照片說故事,讓故事傳真情 ”。
故事館首期的空間雖小,但我們在跨出第一步的同 時已經有了想法。除了定期展出我的一章章台灣故 事,同時也會跨領域探尋有關台灣的影像;比如 說,開幕首展除了我的《有名人物無名氏》(這些肖 像都是台灣著名人物在剛冒出頭來時的年輕面容, 彷彿一面鏡子,檢驗著每個人的初心是否依舊存 在。)還精心策劃了文學大師黃春明先生的攝影首 展。大家都熟悉大師在文學與繪畫方面的表現,但 可能淡忘了他曾製作過《芬芳寶島》紀錄片,更不 會想到,他的攝影作品其實也相當精彩。
1988 年,我在《雄獅美術》開《攝影美學七問》專 欄,採訪過黃兄,做了一篇〈攝影與人文〉的生動 對話。為了配圖,我在他的書房挑了三卷底片帶回 家放大。刊出時只用了兩張照片,但說實在的,其 中的每一格影像都值得放大、公開。
即將展出的《黃春明的三卷底片》,便是我親手為他放大的作 品,敬請大家期待! 今後,每年的春、夏、秋、冬都會有一檔有趣又富 意義的影像對話或是創意撞擊、文化交流。
首展是 黃春明,第二檔很榮幸邀請到蔣勳先生參展,他曾 在池上駐村一年,拍了不少照片,並出版《池上日 記》一書。展出他的這些彩色作品時,我的花東縱 谷影像就可同時與之構成從前(30 年前)跟現在的 東部對應。它變了多少,沒變的又有多少?這是處 在現今時空的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事情。 在我拍照的年代,台灣是個人與人互信,人與環境 和諧共處,人們敬天愛地、遵循傳統倫理道德的美 麗的寶島。時代之輪快速輾過,我們已失去了太 多,但無論世界怎麼變,有些價值是不能變的。台 灣故事館,不僅僅提供鄉愁的慰藉,還希望大家正 視、思考,如何攜手找回、保存、傳承台這塊土地 的珍貴價值。
台灣故事館將於 2018 年元旦開幕,想重新認識台灣 黃金年代的人、事、物的各位朋友,歡迎來宜蘭! 在此展出的所有照片,都是台灣的文化遺產啊!
攝影家出版社 在 【殷瑗小聚】20160612 - 人與土地- 攝影家- 阮義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學聯考落榜後,於《幼獅文藝》任編輯,發表大量插圖,並替上百本書刊設計封面。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 出版 了《人 ... ... <看更多>
攝影家出版社 在 太平青鳥- #山與海的閱讀《基隆吐露》 出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山與海的閱讀《基隆吐露》 出版: 攝影家出版社 「 下雨的基隆不好拍,而且我討厭下雨,但基隆的雨教會了我很多事,關於攝影、心胸開闊,還有with the flo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