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選片關鍵字: #歷史的人文與地景記憶
★第53屆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 #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讓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本書: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
◼︎ 作者介紹 ◼︎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陳允元/主編
詩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出品|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出版社| Editions du Flaneur 行人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14 、8 / 15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大稻埕走讀:從大稻埕出發的浪漫古蹟紀行 】
以繪畫記錄繪畫台灣古蹟地景,曾經多次探訪大稻埕的古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古蹟插畫圖片,此次跟隨麥克筆先生年輕的步伐,從大稻埕開始,重新思量台北城內迷人且動人的老屋顏吧!
📣 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孫介珩
「孫介珩導演的海岸線三部曲,皆關乎於海洋。」
大稻埕碼頭是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透過港口,能夠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孫介珩 導演以電影刻劃出國際社會與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天然資源稀缺、國際移工條件低落等困境,這是國際間結構性的問題,值得對國際議題有興趣的人深度了解。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允元 #黃亞歷
日曜日式散步者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青鳥講座 #昨晚講座回顧 #講座現場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
「在與世界的接觸中,重新脈絡化台灣百年藝文史。」
設計這名字是近百年從西方過來的,但屬於亞洲的設計其實是沒有名詞的。藉由台灣本土的元素,重新建構圖樣,挖掘出這裡的在地性。以廟宇來做舉例,從西方觀點會覺得很亂,東方觀點卻能發現反覆與線條發現他的美妙。
同樣的元素在排版中賦予不同的脈絡與組合,全球化之後大眾開始意識到,在地文化價值有其表現的必要性。 #何佳興 說:「持續地做,文化自信會自然展現。」
回顧1930年代的台灣文藝界,一股以「#風車詩社」為代表的前衛主義在台灣萌芽,他們是目前所知,最早引進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然而在主流文化的脈絡下,這支獨特的文學支流,或因為群體小眾、或因為政治與語言隔閡,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 #黃亞歷,於2012年投身研究風車詩社,除了拍攝電影,舉辦講座、出版專書等,透過各種方式去探問這段在台灣發生,卻鮮為人知的藝文史。
本書為此次特展專書,精心策畫,邀集包括日本、台灣等多位相關領域學者及研究者撰寫,用精采圖文,及精緻裝幀,見證一個曾經美得前衛,美得有個性的台灣。
特別感謝: Uni-Books 原點出版
日曜日式散步者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六講座快報 #青鳥講座 #補完班聽講座剛剛好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
報名傳送門👉https://lihi1.com/xlzR6
#金馬獎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團隊企劃,歷時七年的追尋與籌備,以風車詩社為透鏡、為輻輳起點,《共時的星叢》收錄百年台灣前衛文藝史料精選及橫跨歐亞洲各國展品,看見人文與思潮如何移動、交會、共振,一起看見彼時台灣獨有的新文藝表情,重現各自璀璨,又相互輝映的時代。
▎VERSE ╳ 原點出版 ▎
邀請您,一起聆聽團隊們講述 #如何爬梳龐大的台灣百年藝文史 並彙整呈現於書籍。
【#講座資訊】
#時間:2/20 晚間1900-2100
#地點:華山青鳥書店
#講者:
《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 黃亞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允元
知名平面設計師 何佳興
原點出版總編輯 葛雅茜
共同主辦: Uni-Books 原點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verse.com.tw/posts/256736926060813
日曜日式散步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日曜日式的散步者 ... 的推薦與評價
〈日曜日式的散步者〉——把這些夢送給朋友S 君◎楊熾昌於1933.03.12 發表於《台南新報》,葉笛譯我為了看靜物閉上眼睛⋯⋯ 夢中誕生的奇蹟轉動的桃色的甘美春天驚慌的 ... ... <看更多>
日曜日式散步者 在 [茫雷]《日曜日式散步者》:歷史迷霧中的蜃氣樓-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發表於https://www.viewmovie.tw/news/767
在歷史迷霧中,曾經出現一座「迷樓」。那是隋煬帝楊廣委託建築師項昇建設的情慾樓閣
。裡面曲折迷離,森羅萬象。裡面的風月機關引人迷醉。建好之後,隋煬帝往往耽溺其中
,一個月也不願出來。迷樓引人迷途,讓人不知身處何處,今夕何年。
在看完《日曜日式散步者》之後,我的腦中浮現的也是這樣一座出現在歷史迷霧中的蜃氣
樓。這的確是我所見過,最異端離奇的一部實驗電影。雖然導演在訪談中表示,他一直以
來「拒絕『實驗電影』的名義」,因此雖然稱為「實驗紀錄片」,但是其實有著自己的企
圖與野心的。
擅長拼貼的裝置藝術作品
這樣的企圖野心很有可能是對觀眾的一種挑戰甚至是挑釁。雖然電影本事描述1933年代的
風車詩社成員隨著時代推進的發展。但導演無意做任何敘事與說明。在整部電影裡面,可
以說得上面對觀眾,對觀眾說明的地方只有寥寥幾筆,而且跟整部電影的輪廓沒有任何關
係。我手邊紀錄的只有三處:
「台灣人改成日本人,可獲得較佳的配給」
「戰後日人遷移,沿街拍賣家當」
以及一張字卡,說明楊熾昌、張良典這兩人因為二二八事件被囚禁的事情。
至於楊熾昌、張良典、林修二、李張瑞這四個人除了身為風車詩社的成員之外,彼此的互
動,四人之間的作品風格,彼此的文學抱負與展望,以及整個時代的背景,完全沒有說明
。就算是觀眾看完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走出電影院,對於風車詩社以及那個時代,也還
像是雲裡霧裡,無從理解也無法接近。這幾個名詞像是裡面的其他名詞如普魯斯特、尚.
考克多、馬拉美、里爾克等名詞頻繁的出現。但因為取消了所有的背景的補充,觀眾只能
夠領略這些名詞的文青氣質,而並不能瞭解出現在作品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用意。
作為一部大量引用文獻資料的影片來說,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一部大量運用文
獻資料堆疊拼貼而成的作品,裡面有九成以上的對白都來自導演當時報紙、書信與書籍中
的原文;八成以上的視覺畫面都來自於引用的照片、畫作與短片片段。這是一項浩大的工
程,堪比論文工廠的論文製造,雖然如果以論文比擬,是一部註腳遠比原文觀點還來得富
麗堂皇,卻完全缺乏論述的作品。但以這些媒材進行拼貼、重塑、剪接,還是帶給了觀眾
某種特異的視覺觀感。雖然很難置信,但在看完整部片子後,我才能確定,這部大量引用
歷史資料的作品,重點完全不是歷史的紀錄意義上。雖然使用的都是歷史素材,但導演藏
身在這些素材後面,實際上是個擅長剪貼的藝術創作者。
意象片的四種畫面類型
如果將《日曜日式散步者》當作紀錄片,觀眾相當有可能會感到極大落差。不過如果不將
這部片當作一部以歷史資料為媒材,進行再製與加工的二次創作作品,就能夠欣賞其中的
視覺快感。《日曜日式散步者》壓縮敘事,讓故事性節制到最小程度;歷史的縱深也有意
識地去脈絡,讓影片發展雖然是線性式,但線性只跟出現的媒材時代有關,並不能讓觀眾
理解時代或是文學的流變發展。難以用劇情片稱之,也不能稱之為紀錄片。這部作品,就
姑且以「意象片」作為一種新的分類方式,相對比較精準。
當然,導演為了要營造這樣的特殊意象氛圍,也做了許多努力。《日曜日式散步者》從畫
面區分,大概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一〉 意象畫面:
由導演設計的超現實意象空景,例如手從牆壁伸出指著一本書;書櫃的書在無人推動的情
況下一本本跌落行李箱;樹葉與果實在地面上兀自旋轉起飛。這些意象畫面提示了這部影
片的超現實基底,雖然觀眾不一定能夠理解畫面承接的邏輯,不過的確能感受的幻異的氛
圍。這也是在整部片裡面藝術特質最為強烈的部份,能夠展現導演的優異美學素養,以及
詩意的想像。光是觀賞這些畫面,就覺得彷彿來到了雙年展,正在觀賞一部大型的裝置藝
術作品。
〈二〉 字卡:
片中大量出現的字卡也是作為一部意象片的特色,多用在引用詩句時出現。不過刻意地隱
去作者、省略詩題,甚至片段節錄。雖然部份詩句會搭配形象化的畫面展演與朗誦,例如
詩中提到火車的運行,就寫實地拍攝火車行進的畫面,不過這樣的貼心仍然讓觀眾無從理
解這些詩句的引用目的與用義。
雖然有許多的字句都讓人心折,例如「理性的波希米亞放蕩」、「破碎的腦髓如同破裂的
香水一樣」。不過失去語境的引用,卻讓字卡本身淪為一種附有文青特質的商品文案而已
〈三〉 照片、畫作、短片:
照片多採用當時風車詩社的幾位重要人物的肖像與合照,也參雜許多當代的建築物與生活
,不過除了提示人名之外,沒有任何說明;畫作與短片的運用更加經濟,導演並不介紹畫
作與短片,只純粹當作一種素材,進行加工與製作,以出色的蒙太奇手法,營造另一種二
次創作的美學呈現。在使用童聲齊頌「達達達達」搭配圖像來暗示達達主義時代的來臨時
,的確有種被教育的感覺。不過除此之外,照片中那一個個靜默的人像出現在畫面上,似
乎是展現了歷史的沉默,也讓觀眾的心中一片沉默。
〈四〉 重演情境劇:
導演使用了幾位演員扮演風車詩社當時的成員,演出某些情境。但是導演刻意地截去頭部
,只以身體以下進行表演,讓許多畫面都成為手部的主場。導演在挑選演員時對於手部的
姿態應該有相當的重視,可能是對於手指的繾綣,讓這些劇中重要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手。
觀眾看著沒有頭部的手翻書、寫字、剪貼,揉爛報紙,內心應該會有著波濤洶湧的情緒。
在手部劇以外的重演中,支離破碎的對話,也給人一種不明究理的家常氛圍。在這些情境
劇中,有很大一部份都是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不知時地也不知曉角色的對談,而是重複
多次的上菜畫面。在我紀錄中,不知是否相同的素白雙手端上的菜色計有:五花肉、秋刀
魚與味噌湯、香腸與烏魚子與苦瓜、綠豆湯、鳳梨、甘蔗、西瓜、湯圓、紅龜粿。這些擺
盤與陳設兼美的菜色,雖然完全不明白意義為何,但的確能夠喚起對於飲食美學的渴求。
模糊眾生的喧嘩
當然,要說這部片的畫面呈現是徹底的不明究理是很不公允的。幾篇影評的解讀中都提及
,雖然去脈絡化地呈現意象,但是導演在設計意象時仍然表現了自己對於這幾位文人的心
中評議與作品感想。但是不管在情境與敘事的展演上,採用的是演員朗誦文獻式的旁白。
在無法分辨哪一位演員的真身,也不理解作品在時代上的背景,更不瞭解出現的大量人名
與名詞之間的關係的狀況下,這些摘自真實文獻的資料只能予人眾聲喧嘩卻百廢不舉的絕
望氛圍。
不過特別的是,雖然照片、畫作、短片、字卡引用的詩作都完全不加註,但是另一方面導
演卻相當精細地標注了每一則在畫面出現過的報刊文章標題與書影。這些或是塞進旁白的
片段,或是雅緻展現的書影,都不像是介紹,倒像是營造氛圍的道具,或是一種置入性行
銷的露出效果而已。雖然畫面的處理與音效、音樂的搭配非常的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但是難以免除在觀看後某種翻閱型錄的空洞感。
機關重重的蜃氣樓
如果要努力地揣度這位寫到這裡,我很難再以導演來稱呼,不如就換成創作者好了—
—創作者的創作動機,也許可能是藉由缺乏頭部的重演劇,表達當時文人的面目模糊;缺
乏學界論述訪談的內容,可能是想表達多元紛陳卻又無能理解的臺灣文學界;使用大量歷
史文獻的拼貼,嘲諷了臺灣當時自我認同不完全,又接受了許多文化衝擊的雜蕪感;在畫
面中加入了諸多意象,是想要對風車詩社發出一段遙遠的迴響呼應。
這樣的事後補完解釋補足了我在觀影之後的遺憾,但如果是以藝術作品,而並非實驗紀錄
片這樣的解釋出發,就讓人感到困惑。這部作品也許並不能獨立看待,而是要與作品同樣
出售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共兩冊)》一併閱讀。觀看這兩大巨冊書
的目次,除了收羅風車詩社的詩作外,還有當時超現實主義的重要言論,十幾篇的現代相
關論文導讀,以及影評人所撰寫的數篇心得。從這樣完備的出版規劃來看,《日曜日式散
步者》更可能是書籍之前的前導式意象氛圍的展演。
那麼,也許在這樣的企圖下,在看完整部作品仍然對於風車詩社這個組織沒有任何印象的
盲目群眾,就可以購買系列同綑套裝,來一場知性的饗宴了。我想《日曜日式散佈者》這
樣的作品,恰好可以跟幾年的一部優秀廣告影片完全呼應,也完全體現了這種附有情致氛
圍的文青式想像。在那部短片中,優雅地穿著三件式西裝,帶著賽璐珞框眼鏡的金城武,
使用著古舊的打字機咖咖咖打著字,外面下著雨,傳來風鈴的聲音與黑膠唱片奏響著的爵
士音樂。閃現的字卡寫著:
「世界越快,心則慢」
而歷史的迷霧層層籠罩下,進入了這三個小時的迷樓的觀眾們,要到工作人員的字幕出現
,大量的引用資料來源佔據了視野時,才會發現,創作者用了鉅額的心力與努力,打造了
一座機關重重的蜃氣樓。遠觀是一座樑柱結構俱足的樓閣,進入之後才會發現,那些曲折
迷離的小徑,充斥著美學元素,滿溢著藝術氛圍,卻不能夠抵達任何一位薔薇詩人所在的
地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90.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3931532.A.AAA.html
這一部片跟一般的紀錄片不太一樣,重點不是在傳達知識。雖然先讀
與紀錄片同時推出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共兩冊)》
能夠理解片中一些段落的處理與安排。
但如果不讀資料也是能夠享受到藝術創作所帶來的特有質感。
畢竟在去美術館看展覽時,也不一定需要瞭解創作者所創作的
靈感來源與創作媒材的始末呢。
所以就放輕鬆,接受衝擊也是一件滿好玩的事情(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