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是這世界的肉身菩薩
特殊生不該被視為負擔,
而是讓我學會用一種更謙卑的心情來照顧對待。
然而,我對特殊生的教育是:
老師的愛是懂你的特殊,但不讓你特殊!
「學務處!學務處!陳老師,學生現在在學務處!」電話那頭幫忙安撫學生的老師,來不及細聽我的詢問,便著急地不斷喊著。
「對不起,我現在要監考,請幫我先安撫他,我監考完就立刻過去。」電話這頭的我也緊張不已。
五分鐘後就要模擬考,我急著向班上說明接下來可能遇到的狀況,要大家在待會同學進教室後,不要刺激他,也希望大家穩定自己,盡可能不受環境影響,好好專心考試。
我嚴肅而著急,一邊也用訊息關心情況。
* * *
我的學生現在正在情緒崩潰邊緣,他平日溫順善良,但遇到「固著點」時就會崩潰爆炸。他非常介意自己「遲到」的行為,偏偏他是一個很難入睡、經常失眠的孩子。雖然我對他的情況非常了解,不在意他的失誤,總是安慰說:「沒關係,老師也會犯錯,老師可以理解你的不小心失誤,沒有那麼嚴重。」但他依然會陷入「遲到SOP」裡。
只要一遲到,他就會大聲地斥責自己、打自己的頭、要求自己不准搭運輸工具(從台北到蘆洲跑步上下學)、並在周末逼自己跑二十一公里,這些對自己的懲罰不因氣候改變,不論寒流或大雷雨,他依然堅持必須如此。
高三了,或許課業壓力讓他更難入睡。昨天,他再次因為遲到暴走,一到學校就在我座位旁情緒激動地大罵自己,我要他看著我的眼睛,慢慢緩和情緒說話。與他磨合了這麼久,我總是不捨他的這套模式,試圖引導他其他作法和轉念思考,但他有他的固著,所以,我也逐漸找出處理方式――安撫、尊重他的作法,給予安全提醒,甚至給他跑步後的糧食補給當精神支柱,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我在安撫後,從抽屜拿出一包能量飲,跟他說:「這給你跑完後喝,老師為你加油。」他雙手接過,深深一鞠躬,才終於回教室繼續上課。
* * *
每天早上,我最擔心的就是這孩子的遲到,幸好他多半只遲到一天,第二天就會準時出現。
「老師,大晏還沒來。」沒想到,他今天再次遲到。這兩天是模擬考,他因此錯過了第一堂國文。
「媽媽,大晏現在還沒到學校喔。」我趕忙發訊息給家長。
「老師,他一早發現自己遲到後心情很激動,但八點四十分就已經出門了。」家長無奈表示。
我看看時鐘,現在已經十點,他還沒出現,到底去了哪裡呢?
過了約莫半小時,特教老師帶了我的寶貝上來,他看來依然情緒緊繃,口中唸唸有詞。我趕忙關心,但他卻越來越激動。
教室內,大家正在考第一次模考,我必須盡快讓他平靜,也得繼續監考。
於是,我帶他進到教室坐下,發下了考卷,跟他說:「遲到的問題我們等一下再說,現在同學在考試,你也必須考試,記得先做到保持安靜,不要影響其他人,我們先寫考卷。」他點點頭。
我回到講台環顧四周,看著其他孩子振筆疾書,也看著他眼神不定、唸唸有詞的樣子。眼淚突然就掉了下來……
* * *
大學時,媽媽鼓勵我利用課餘時間,多多做些公益活動。當時我除了暑假到醫院當外科病房的義工,看到非常多因為車禍或生病開刀、外型幾乎人不像人的病人,讓我非常震撼之外,最大的影響,就是每周六到天母聖安娜之家服務的體會。
聖安娜之家是一個專門收留與照顧重度腦性麻痺患者的機構,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重度腦性麻痺患者。
在此之前,我接觸的多是輕度腦麻患者,他們身體或顏面失調、走路歪斜、說話也不清楚,每次看到他們,我總是很心疼。
當我來到聖安娜之家,舉目所見是一個個躺在病床上蜷縮著身體的人們,他們的四肢扭曲在一起,眼神空洞,看起來年紀很小;但事實上,他們因為重度腦麻幾乎停止發育,外表看來是孩子,但實際年齡卻已經四、五十歲了,有些狀況好的還可以在地上爬行,狀況不好的則是終年躺在床上流口水。
他們因為沒有牙齒、無法咀嚼,一輩子吃的食物都是食物泥,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周六去幫忙餵食。
餵食的時候,會拿著一個裝滿稀飯的大碗,和一條很大的毛巾,餵進食物之後,患者因為不太能咀嚼吞嚥,便會將食物吐出來,這時候就要把吐出的稀飯再餵進去,並用毛巾幫他們擦口水。一來一往,一口口的稀飯餵完,常常都需要一兩個小時。
餵食過程中,我也會跟他們說話,每當他們對我笑時,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就更賣力跟他們說話。
可是事後,工作人員卻告訴我:「他們其實沒有意識,他們的笑不是笑,只是神經抽動。」
這個答案讓我很震撼,那時的我就想到佛家的「因果說」。
佛家因果相信「前世因,今世果」,相信「這輩子多行好事,下輩子就可以解脫超生」。
我想的是:「如果我們相信佛家因果,相信每個人透過這輩子努力都可以改變命運,那麼,眼前這群重度腦麻患者,他們從出生到死亡就是躺在這裡,他們可以在今生改變些什麼?他們這輩子來人世的意義又是什麼?」
* * *
畢業後,雖然無法再如以往前往聖安娜之家當志工,但多年來,在那裡的記憶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心裡,這個問題也一直盤旋在我的生命中。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宥勝的一段訪問,他提到自己前往印度的垂死之家當義工,當下也想到與我類似的問題,之後的某一天,他突然體會到:這群天生有殘疾的人們就是這世界的肉身菩薩,他們用自身的殘缺來告訴我們:「生而健康、可思考、可改變的我們有多麼幸福,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麼值得感恩!」
後來,也有網友與我分享另一種說法,她說:「讀過一個理論,特殊的孩子是幫我們承擔了大自然中必然的遺傳變化機率,所以我們要心存感激,成為他們的代言人,協助他們。」
這兩種答案都讓我無比震撼,也無比安慰,之後,便以這樣的觀念擴及所遇到的一切。
* * *
在強調教育應普遍普及公平的現代,特殊生會被安置到班上,一個班級裡常常會有好幾個情緒、肢體或讀寫障礙的孩子。
這些孩子有時表達與眾不同,有時程度完全跟不上,還有身體的缺陷與辛苦,他們像是脆弱的幼苗,需要更多理解與照顧,也需要環境更友善的包容;只是,這些原本應該被保護的不同,卻常淪為被霸凌的下場,因為班級適應問題,有些老師不免對此感到不耐或心煩。
我也常因為這些孩子在班上,擔心自己處理不好與各種突發狀況而壓力沉重,可是,當我理解「特殊生是這世界的肉身菩薩」後,想法就改變了。
我想既然這是緣分,就代表上天認為我們有能力可以照顧他們。特殊生不該被視為負擔,而是讓我學會用一種更謙卑的心情來照顧對待;既然我們擁有比較多,就可以去付出更多,這才是上天給我們幸福健康的意義,也是人世的一切教導我們的道理。
於是,我把這樣的思考帶給學生:「特殊生的特殊不是他們願意的,如果可以,大家都想選擇跟『你們』一樣,可是命運如此,他們著實也非常辛苦。你們既然擁有這麼多,也能從對方身上體會這層道理,就該把你們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知足的心回饋出來,他們需要你們的照顧,也需要你們的包容。
「你們的一切都是上天給予,應該感謝天,相信擁有的一切都有使命,而且憑什麼欺負那些天生就有缺陷的人。另一方面來說,這世界每個人都不完美、都特殊、都需要被接納包容,誰又有權利去評斷別人的優劣呢?」
* * *
特殊生是這世界的肉身菩薩,他讓我感恩,也讓我明白使命。
然而,我對特殊生的教育是:老師的愛是懂你的特殊,但不讓你特殊!
因為知道除了爸媽之外,可以影響他、理解他的,或許就是老師了,離開學校教育,出社會後,就不一定有那麼多人可以給他耐心和等待。
所以,即便心中有包容,但引導他的標準如同其他學生一樣,是用「出社會後的處境」在進行教育思考。
當他行為脫序時,我會說:「想想看,如果你以後在外面因為這種狀況而大吼大叫,你的老闆能接受嗎?」「如果你以後見到老闆時,都說這些他聽不懂的話,你的老闆會有耐心理解你?還是覺得你沒在點上,可能因此要你滾蛋呢?」
我不斷提醒自己「愛他不只是理解他,還要幫助他進入社會,被其他人所愛」,不斷用更高視野帶領他看到這些行為的問題跟盲點,每個學期都設定不同的行為標準,並在每次脫序時嚴格制止。
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這孩子雖然不像其他學生能夠立即就懂,常常會回到原點,但也逐漸改變。
當老師給出愛,孩子也能明白我們愛他的苦心,就會願意跟從老師的行為設定慢慢有了進步。班上雖然不免還是有缺乏同理、不夠成熟的孩子,但也有更多善良溫暖的心靈。
教育不是選擇你想要教的對象,而是想辦法把你不想教的對象變成一個可教的人。
生命是如此無常短暫,我們應該用愛給別人更多包容和溫暖。
.
摘錄自《#最難的一堂課》
作者:陳怡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之前有位家長為了特殊生孩子的在校困境,跟我求援,讓我想起這篇文章。特殊生的校園適應,老師真的可以幫上很大的忙。
非常感謝陳老師的付出與記錄,讓我們有可以學習的榜樣。我長期陪伴著,知道親師生都相當地努力,儘管遭遇很多挫折與不諒解,也沒放棄。
祝願您,能試著理解這世上還有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困境,也許我們不一定幫得上忙,但能給出體諒的空間,就是貢獻!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最難的一堂課》
充滿挑戰的教育現場,老師如何帶著愛和勇氣站在台上
博客來:https://reurl.cc/1gYZlX
金石堂:https://reurl.cc/a59nR4
誠品:https://reurl.cc/Agk7pY
MOMO:https://reurl.cc/GdmxgW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https://www.facebook.com/JiaJiaTeacher0903
.
贈書直播_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一種僥倖
https://fb.watch/4IO_P1BsDm/
#博客來六折書展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041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優惠價192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991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優惠價168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優惠價:156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李河泉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天下雜誌- 彼得‧杜拉克曾說:「時間花在哪,成就就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你把時間花在哪裏、你的成就就在哪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聰明的人看清:你的時間花在哪,你的成就就在哪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評價
- 關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2022 | 思维空间0505 的評價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李河泉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o. 2000〈終於來到Po文2000天〉
從5年前的2015年7月,
到今天2021年1月,
連續2000天的Po文,
用年輕人的術語來說,
也該是一種成就的解鎖。
難得來到2000篇,
有開心也有疲憊,
除了麻煩所有河粉都能浮上水面留言互動一下,
今天假日,
也趁機回覆河粉私下常問的問題:
Q1:老師為什麼會想每天Po文?又為什麼可以堅持那麼久?
A:剛開始只是想練習自己能不能持之以恆分享,並且希望將「正向」的想法幫助每一位辛苦的大家,後來慢慢發現的確有粉絲開始投入和有感覺,就不知不覺地寫下來了。
Q2:老師每天Po文的靈感都是哪裡來的?寫一篇大概要多久?
A:我習慣每天閱讀很多不同的內容,有感受和想法的時候就順手寫下來,再配合當天的心情或是靈感決定。
記得剛開始寫一篇約莫只要20分鐘左右,然而為了配合押韻易吸收,至少30分鐘,後來又為了配合找一些無版權的圖片,至少就要40到50分鐘,甚至單天有Po文會花費超過一個小時。
Q3:老師的文章願意讓大家分享嗎?有沒有什麼要求?
A:因為老師寫的內容都是自己的原創,雖然文筆普通淺顯,卻也頗為費心,如果大家願意分享,老師絕對是免費提供。
只是仍然要提醒大家,文章的引用和分享必須註明出處,雖然老師曾經接過許多次告知,有人「引用大半,卻不提出處」,甚至每天照抄。雖然我是法律系出身,基於好文分享的前提,老師仍然會在此公開呼籲大家避免侵權行為,必要時會提醒當事人。
Q4:老師看到每天人數多的時候看少的時候,會不會有不同的感覺?
A:老師也是人,社群粉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分享自己簡單的理念,
所以Po文當然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只是FB的推廣機制不斷因為商業考量改變,每天的按讚數和留言數也因此有所起伏,但是老師盡可能做到「會重視」但避免「被牽制」。
Q5:老師對於「頭號粉絲」會不會多些肯定和鼓勵?
A:要,正在規劃中,FB增加了「頭號粉絲」,據說只要每天對粉專的內容按讚或回應或分享貼文,就有資格取得頭號粉絲標章。
不過「頭號粉絲」的資格認定是由Facebook決定,似乎「一週」會整理一次標章。
未來老師將提供一些優惠(例如提供獎學金的折扣、甚至免費課程機會)優先給「頭號粉絲」(公開或私訊的方式通知),所以歡迎大家還是盡可能拿到這個標章。
Q6:老師, 2000篇之後,您會有什麼想法?
A:2000篇之後,前進或休息的想法都會有,比如說將Po文整理做成卡片或者是筆記書。
至於粉絲團的性質,有人建議改成「封閉性的粉絲團」,可以做更多的深入討論。
有人建議改成「收費性的粉絲團」,加入直播或是互動的內容。
以上的方式我都不排除,只是重點是,如果繼續維持免費的形式,還是要歡迎所有的粉絲和好朋友們按個讚或是留言,至少給老師「無償付出」的動力,不然就把機會留給願意付出的河粉吧。
Q7:老師會不會哪天寫累了,就突然停筆不寫?
A:哈哈,每天寫不會累是騙人的,過去總覺得只要有人願意看,我還是會試著寫下去,但是如果人數減少(或者沒什麼人按讚留言),會有三種可能:
1、表示老師的內容不見得有幫助。
2、FB的機制變動影響
3、許多人有看,但是不願意按讚或留言。
如果1和3的答案居多,我也在思考不妨暫時封筆,把時間拿去做其他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充實之後再來見大家也不錯。
最近的確認真思考中
但還是會聽聽河粉們的想法
(哈哈,所以這陣子的回應很重要,畢竟很多人都知道老師是很隨性的)
今天Po文第2000天
歡迎河粉們浮出水面回應老師
讓老師也了解大家的想法
河粉們的想法
牽動老師的做法
各位河粉早安
PS. 李河泉老師的內容都歡迎分享
#2000天總要放張自己喜歡的照片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61場 脆弱世代:自卑解剖入門課】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圖片來源: 好樂團 GoodBand )
這是 好樂團 GoodBand在今年七月底發表的新單曲,以慢板民謠打底,長出來的卻是某種螳臂擋車的壯烈。年輕人高舉纖弱的臂膀,擋住死水微瀾的現在,以及日復一日的未來。
但其實,大人們也一樣脆弱,一樣擋不住現實,被碾壓都是日常,不同之處在於,年輕人勇於展現自己的脆弱。
絕望而成的自卑感,我們都熟悉,但卻非年輕世代所獨有,而是人類終其一生的研修。今年八月,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 便以「脆弱世代」為題,集結專業人士探討自卑的養成肌理,以及在整個世代的擴張勢力,而我有幸受邀。
畢竟對我而言,自卑並不陌生,看我有多在意被讀者退讚就知道!因此我決定從大腦機制與心理因素起手,仔細解剖整件事,但在此之前,先發揮一下想像力吧。
那是一間百貨公司。
你推開門,走進類似員工休息室的房間,裡頭有一名化妝師、一位西裝男。你一坐下,化妝師開始上妝,座位前沒有鏡子,根據招募訊息顯示,她要在你的眼角和嘴角各畫上一道傷痕。完成後,她會拿個小鏡子讓你確認妝容,再進行最後補妝。
西裝男是實驗主理人,他說整個過程很簡單,你只要帶著臉上的傷,到同樓層的排隊名店買份套餐就好。但那間店平均要等半個鐘頭,期間你不能離席、不能低頭玩手機、不能遮蔽妝容,即便有人過來攀談也不能迴避(當然他們都是暗樁),你只能待在等候區和各種眼光正面對決,記錄自己的感受。
他們之中有人眼神帶著憐憫,有人迴避與你對望,你想理直氣壯地面對世界,卻又顧忌這些傷痕如何被審視。家暴是最糟糕的選項,因為這會讓形象顯得軟弱,然而你越是擔憂,神態越符合受虐形象。
目光如刺,讓你在30分鐘裡坐如針氈,傷痕逐漸剝奪你的自信,讓你重新解讀旁人的神情,甚至降低對自己的評價,而你不知道的是──
那些傷痕早就在補妝時被抹掉了。
上述實驗,脫胎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勞勃.克萊克(Robert Kleck,1980)教授40年前的實驗,當時旨在研究「負面生理特徵對社交互動之影響」。
自卑成因很多,僅僅是生理外觀的變化,便可能改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但最有影響力的,不是他人的評價,而是我們去「想像」他人如何評價我們。
這才是讓自卑感運轉的軸心。
【自卑的本質與表現是什麼?】
舉凡跟人有關的一切,都可能引發自卑,包括內在(個人資質、疾病)、外在(生理外觀、成就),以及環境(家庭社經地位、種族)等附加因素。這些因素會伴隨日常活動,透過自我覺察或外界回饋,進入「自我評價」系統,影響一個人的自卑等級。
這套系統在腦中的位置,大約落在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及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附近,簡單來講,就是眼窩後面那一片區域。
它的功能跟Google評分一樣,用來幫別人和自己「打分數」。當每次社交互動結束,或完成某件事後,它會根據以下幾個參數,綜合評估自己的表現,這些參數包括:事件成果、因應策略、自身資源、周邊回饋,及前述的附加因素,最後決定給自己幾顆星。
星星數所代表的分數,就是「自我價值」。
自卑的源頭,大抵來自長期「低分」或「落差」,不管何者,這都是一種失落。即便自評分數不錯,但在與某項「參照標準」比對後,產生了落差,就有可能造成自卑。這些參照標準包括:對他人的高評價、對自己的預設期望值,或是權威對自己的期待。每次都輸給這些標準後,我們就會覺得:
「再怎樣都不會改變了。」
這幾個字,說的是無望或無助感,衍生的是憂鬱。憂鬱久了,便會出現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人們對自己的負面預期,會影響我們後續的行為動機,最後導致災難成真",通常預言的內容就像「別搞了,反正最後都會搞砸。」
負面預言一旦定型,大腦便會自動地將失敗歸咎個人,成功歸功環境,這種歸因法俗稱「自我挫敗歸因」(Self-defeating attribution),如果濃縮成五個字,就叫做做「都是我不好」,於是最後通往自卑。
總結上述重點,流程歸納如下:
長期失落 → 無望 / 無助感 → 憂鬱(含厭世感) → 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 → 自我挫敗歸因 → 自卑 → 脫離社交活動,避免自卑 / 過度尋求關注,避免自卑
【過於自傲其實是自卑?】
自傲成因不一而足,若以自我評價的角度,或許能為過度自傲訂個粗略的公式。
過度自傲=自我評價高+低估對他人評價+外顯言行輕蔑
自我評價高,有以下幾種可能:
● 天賦異稟:出世至今未逢對手,因此真心覺得自己值得高分,此類將才有可能走向謙卑,也可能走向自傲,但無論如何,他就是有本錢威風。
●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將成功歸因於自身,失敗歸咎於環境,人生自認零負評,也就是俗稱的「自我感覺良好」,而這種歸因風格也是養成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的條件之一。
●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無法接受自己低分,為了維持自尊,只好強行調高評分,而這也是「過於自傲其實是自卑」最有可能的出處。
若想對抗自卑,我們需要進行「補償」。補償一般會透過「行動」與「想像」,行動包含了分析與改變,這是一條比較吃力的路。想像則是在缺乏事實根據下,逕自在腦中翻盤,認知失調正屬於後者,因為這樣做省力多了。
● 戒慎恐懼:覺得自己的分數還行,但缺乏「穩定的信心」,隨時擔心跌落神壇,只好搭配外顯言行墊高分數,也藉以掩蓋輕微的焦慮與自卑。
因此過於自傲,可能是真心覺得自己超凡入聖,導致言行輕蔑。但也可能是無法接受自己不太行,只好手動調整自我評價,再搭配外顯言行幫自己加分(或壯膽)。
【家庭或社會氛圍,如何塑造或加強自卑心?】
除了先天氣質,家庭或社會等後天環境,也會把自卑捏進一個人的身體裡,可能因素如下:
● 優勢忽略:提醒孩子的優勢(strength),給出鼓勵,是提升自我價值感最有效的方式,遺憾的是,家長經常忽略這個舉動。畢竟在競爭中落居下風時,我們會傾向看到孩子的劣勢,忘了允許他受傷。因此當家長習慣了糾錯,而不是提醒孩子哪裡做得還不錯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數落自己。
● 期望代償:意思就是「你一定要比我強。」當孩子被迫繼承家長的意志時,他便陷入了兩難。即使幹得好,也是父母鋪的路;搞不定,就是浪費父母給的料,不管怎麼做,想到的都是上一代的遺憾。對孩子而言,無法貼合父母的期望,等著他的就是失去認同,而這件事往往是自我否定的開端。
● 語權剝奪:溝通的重要性除了協調,更代表了一種「接納」的姿態。一旦家長強勢包攬話語權,無論是採取忽視或否定,都會讓孩子失去聲量,回饋無法往返,只有無能為力的感受被留下來。因此除了噤聲,孩子大概也只能厭世地用一句「我就爛」來替自己發聲。
● 社群焦慮:自媒體是一種伸展臺,除了討拍取暖,沒人會把糟糕的一面搬上檯面。因此當尋求認同的青少年,看到了他者的光鮮,折射的卻是自身的窘迫時,示弱心態便自然浮現(相信我,其實大人更玻璃心)。誰的生活花俏,誰的聚會滿檔,按讚數讓較量變得透明,勝負沒有轉圜餘地,欣羨之餘,只能哀悼自己矮人一截,然後忘記眼前都是包裝過的門面。
【改善自卑的自助策略】
● 接納自我:當你覺得自己的牌面很糟時,其他人說不定也好不到哪去,但你只能接受。重要的是,「爛牌有爛牌的打法,越爛的牌越要用心打」,有時候,成就感不一定來自贏得多,而是輸得少。
● 清點資源:當表現得不如預期時,別急著自責,花一點點時間,客觀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條件,清點手邊的資源。這樣做,不是用來提醒現況有多糟,而是提醒自己:「在我擁有的條件中,我能做到多好?」
● 優勢提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場,可惜人生時常跑錯場,因此很多時候並非我們彈藥不足,而是根本抄錯傢伙。所謂優勢,並不一定要跟其他人比,更多是跟自己比,這項優勢或許是某種嗜好、技能,甚至是人格特質。認清這些優勢,不一定能幹大事,但只要偶爾不自卑,人生就不絕望。
● 動起來:誠如阿德勒(Alfred Adler,1931)所言,自卑是一股促使改變的動力,人只有知道自己缺少什麼,才知道要克服什麼。它就像深蹲,可以是癱坐的連續動作,也可以是躍身的預備姿勢。採取行動,試著解決問題,自卑才有意義,不管是改變現狀或尋求協助,都比困坐原地來得有希望。
我們不一定要超越什麼,能爬出泥沼就很不錯,好好吸口氣,比什麼都重要。
參考文獻:
● Adler, A. (1958).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A. Porter, Ed.). New York, NY: Capricorn. Books, G.P. Putnam's So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
● Kleck, R. E., & Strenta, A. (1980).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negatively valu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5), 861–873
延伸閱讀:
● Adler, A. (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吳書榆譯)台北: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1927)
● Nelsen, J. (2018)。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葉霖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
● 鄭芬蘭(2003)。技職大學生自卑感受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大學報教育類,48(1),67-90
( 全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20年8月號,第512期,未包含開頭樂團內容)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你把時間花在哪裏、你的成就就在哪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把 時間花 在哪裏!你的 成就就在哪裡 ! 時間 就是生命、請珍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 時間 ! 時間 最後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只有你自己變好了、變 ... ... <看更多>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聰明的人看清:你的時間花在哪,你的成就就在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免費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9Tah6gvp-TY382FBQsU2w?view_as=subscriber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深夜讀書陪你度過 ... ... <看更多>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出處 在 天下雜誌- 彼得‧杜拉克曾說:「時間花在哪,成就就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彼得‧杜拉克曾說:「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時間放在臉上,成就了美女;時間放在養生上,成就了健康的身體。」 排毒專家韓柏檉分享了罹癌後,每天力行的身心靈排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