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腦力全開》x2本
🤯一直以來,那些別人告訴你「不可以」、「你不會」、「你不行」的局限信念,正在束縛你的大腦潛力。最近我讀完一本書之後更加相信,解開自己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就是養成持之以恆的讀書習慣
#如何解鎖束縛 #如何釋放潛能 #如何學得更好 #如何記的更深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腦力全開》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腦力培訓專家吉姆・快克(Jim Kwik),他在五歲的時候腦部曾經受傷,影響了學習力。後來他自創學習方法,大幅改善自己的心智效能。因此他決定用盡畢生的力量,20年來擔任腦力教練,幫助他人發揮真實的才能和潛力。
這本書一開始會談數位資訊的爆發,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甚至正在無聲無息地限制你的腦力。然後解藥出現了:第一部份談「幹勁」,說明你為什麼要找到目標和動機。第二部份談「心態」,說明你該擁有哪些正確思維?第三部份談「方法」,讓你把這些觀念,實際運用到生活當中。
如同這本書的英文書名「Limitless」,也就是「無限」的意思,作者認為無限指的是是一種「行動」或「過程」,擺脫「個人潛能有限」這個不正確的觀念。擁抱以下事實:擁有正確的心態、幹勁和方法,你就沒有極限。
一直以來,你可能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給腦袋加上了許多無形的枷鎖,這本書會幫你破除這些迷思。作者期許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讓腦袋擺脫傳統定型思維的束縛,擁抱無限的成長和進步。
.
有個彌天大謊:我們是有侷限的。其實,我們受到的限制,只有我們相信的那些限制。
心理學家韋恩.戴爾(Wayne Dyer)
.
【我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
大約在兩年前,我在Youtube上面開始注意到作者發表的影片,他一直強調任何人能都能發揮「無限腦力」。例如這部影片教我們如何學得更快,這部影片則教我們如何在閱讀之後讓記憶更牢靠,這些概念和方法讓我受到許多啟發。
我雖然沒有特別關注他所有的資訊,但每當Youtube推薦他的新影片,我總會多看一眼。這次,他終於透過書本的方式,把這些散落在許多影片裏面的好東西,彙整成這本濃縮版的腦力開發手冊。閱讀這本書,就能獲得他數十年的經驗談,何樂而不為?
.
【反芻之後,我的讀後心得】
.
這陣子,我對「大腦」和「學習」相關的主題很感興趣。除了這本書之外,我從《大腦百科》和《最高學習法》的科學研究學到大腦在進行學習時運作的方式,從《學得更好》瞭解回顧和反思的重要,從《超速學習》領略自主性和高強度的學習方法。
我很喜歡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式閱讀」這個方法來找題目,也就是透過讀很多本相近領域的書,交叉比對每個作者說法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讓他們針對同一個主題做出討論,藉此得到我自己的結論。
我也漸漸發現,當我讀多了相關領域的書籍之後,這些書裡面重複出現的觀念,最自成主題,也就是「你不用去尋找主題,主題會自己來找你。」像是我這次讀完《腦力全開》之後,一直在思考作者提到的這麼多方法和訣竅,有沒有什麼「貫串全書」的概念,可以讓我更容易記憶?
經過三天的沉澱和反芻思考之後,腦海裡終於浮現這個主題式的結論:「解開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其實就是我最熱愛的事情:閱讀書籍。」以下我用一張圖歸納這本書的重點,並且詳細說明如何透過「閱讀」解開大腦的枷鎖。
.
一張圖解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1.閱讀:對抗數位資訊的「生活方式」】
.
作者觀察到,許多人已經習慣自己長期被數位資訊轟炸,逐漸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甚至侷限了自己的成長心態。他引用聖經裡面「天啟四騎士」的概念,指出現代的數位資訊爆炸,就像是「四個數位惡棍」,對我們的腦袋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1. 數位洪水:調查指出,人們每天平均花八個小時在消耗精力與時間的媒體上。永無休止吸收資訊的後遺症:記性差、疲勞。
2. 數位分心:隨著智慧手機和智慧手錶的普及,訊息的通知和推播,社群媒體吸引眼球的貼和文影片,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3. 數位痴呆:當人們太過仰賴數位工具,把所有的腦力都外包出去,這種行為會逐漸讓你的腦袋退化,智慧裝置反而讓我們變笨了。
4. 數位推論:網路上充滿無數的觀點,人們誤以為那些是「自己的觀點」。仰賴別人替你歸納結論,容易失去思辨推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看法並不是完全否認數位資訊帶來的好處,而是要我們深入去思考:「這些數位工具會幫忙我們什麼?又在哪些地方會拖我們後腿?」單純仰賴數位資訊的問題在於,當你只是被動地吸收,而沒有靜下心來好好沉澱,你等於讓自己的腦袋任由別人擺布。
數位工具裡又以社群媒體最得當心。當你在逛社群媒體的時候,你在尋求新鮮感,在尋找驚奇,社群媒體依據演算法把你有興趣的資訊推送到你面前,你就像被餵養的動物。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候,也是看到什麼有興趣的,就轉過去看。這些演算法以及所有的網站設計,就是為了讓你多留在網站或APP上面久一點。
你以為是自己在選擇,其實只是社群媒體替你先做出選擇罷了。
但是,當你拿起一本書來閱讀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首先,你可以採取正確的閱讀姿勢,在閱讀之前,先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用在哪裡?我何時會用到?」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閱讀。這個過程是看似是被動閱讀文字,但實際上卻是讓腦袋裡的潛意識,開始跟書中作者對話,甚至是跟自己對話。
當你以為你在讀一本書,其實是這本書在讀你,它讀出你腦袋裡的想法,讓你開始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你眼前讀過的這些文字,會刺激你的想像力,讓文字的內容轉變成圖像。難怪許多人說,哈利波特電影版仍然比書本遜色許多。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在讀書時,即使是同一種文字描述,大家腦袋裡想像出來得場景和人物就是不同。所以當文字被轉化成影像之後,許多人仍然不能滿意,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必定和你的想像存在些許落差。
至於,你該如何區分數位工具的好與壞?我推薦《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的具體策略,我也曾經分享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數位極簡主義30天實踐心得」。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這種生活,叫做閱讀。
.
思考是世上最難的工作,或許這正是極少數人喜愛思考的原因。
亨利.福特(Henry Ford)
.
【2.閱讀:找到自己的「幹勁」】
.
作者提到,想要發揮無限的潛力,找到「人生的目標」還有「行動的動機」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而我認為,閱讀就是你最好的起手式。我跟許多人推薦過心理學家法蘭克《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它讓我瞭解人們有權在任何環境下——即便是在納粹集中營受苦——決定內在心靈的自由。
這種領悟不容易透過日常生活發現,而是當我能夠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去感受法蘭克當下的心境,並且反覆思考那些第一次讀的時候還不瞭解的概念,最後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連結。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控制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不要擔心那些我不能控制的」這種智慧。
作者也談到「飲食,睡眠,運動」對腦力的影響,連結到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更強化了我對這些觀點的肯定。例如,睡眠不只重要,而且是讓我們能夠「學得更好」的關鍵基礎,甚至攸關記憶力和創造力。我從《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裡,也深刻認識了睡眠的運作方式,以及睡眠對腦袋的深遠影響。
我學到因為演化的關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睡眠周期,有些人天生是夜貓子、有些人天生是早起族。但是,也必須了解職場和學校標準的朝八晚五,等於是強迫大家用同一種模式生活。透過閱讀,去探索那些適合你生理時鐘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將傳統的枷鎖直接套在自己身上。
接著,作者提到「養成好習慣」的重要,習慣也被稱為小而簡單的步驟,它們能夠發揮積沙成塔的效果。例如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還有每天起床後的晨間習慣,讓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和專注,逐漸改變你的生活樣貌。
持續暢銷的《原子習慣》堪稱養成習慣的最強工具書,書中有非常多的實際範例,以及具體的執行步驟讓你運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則幫你更進一步瞭解習慣背後的科學根據,讓你對「習慣」這件事情,有更加深刻的體悟。我也透過這兩本書的幫助,戒掉長期以來社群網站成癮的壞習慣。
.
我們先養成習慣,然後習慣造就了我們。
17世紀英國桂冠詩人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
.
然後,作者鼓勵你試著進入「心流」這種最佳體驗的狀態。意思就是當你完全投入於正在做的事,其他一切彷彿都消失了。你渾然忘我、時間飛逝,感覺這是你做過最自然的事。對我而言,閱讀可以輕鬆地把你帶到心流的境界。這是最簡單、最低成本的練習,而且不需要別人,你自己就可以。
如同《心流》的原作者米哈里曾經說過的,進入心流必須具備這五種條件:(1)去除分心的事物、(2)給自己足夠的時間、(3)做你喜歡的事情、(4)有明確的目標、(5)給自己一點挑戰性。整體而言,「閱讀」很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專心、花時間、喜歡、帶著目標去讀。
至於「挑戰性」,我的看法是這樣:如果這本書對你偏難,本身就會帶來足夠的挑戰。如果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簡單,你也可以設定新的挑戰,像是如何把這本書,用自己專屬且嶄新的方式跟別人詮釋——就像我在寫的這篇讀書心得。
最後,我認為「閱讀」之所以可以幫你找到自己的「幹勁」,就是因為你可以深入瞭解事情背後的「為什麼」。數位資訊和影音片段,雖然提供了很多「如何做」和「做什麼」,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時,透過閱讀領略出來的「為什麼」,才是讓你堅持航向、邁向無限的燃料。
.
【3.閱讀,調整自己的「心態」】
.
我很喜歡書中針對「學習迷思」的破解,尤其是打破侷限信念的整段章節。作者認為,許多人之所以過著侷限的生活,是因為被許多的謊言所困。以下我列舉出作者在書中「打破侷限信念的七個謊言」。
謊言1:智力是固定不變的
真相:重點不再於你有多聰明,重點在於你如何變得更聰明。智能是「態度與行動的結合」,取決於處境、情況與背景。
謊言2: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真相:你完全可以使用你「全部的腦力」,但有些人用得更好。重點在於,如何學習更有效率、成效更好地使用頭腦。
謊言3:犯錯就是失敗
真相:犯錯不意味著失敗,這只是你正在做出「新嘗試」的一種跡象。人生不是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而是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真相:知識並不是力量,而是有潛力帶來力量,但前提是你必須把知識化成「行動」。光是談論知識是不構的,展現跟運用才是真功夫。知識 x 行動 = 力量。
謊言5:學習新東西很難
真相:有時候的確很難,但是正確的態度是,願意學習「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習新東西成為更有趣、更容易,更令人樂在其中的挑戰。
謊言6:他人的評語很重要
真相:別去在意你不會採納意見的對象所做出的批評,因為不管你怎麼做,總會有人批評和懷疑你。重要的是你曾經如何活過,你喜歡而且尊敬自己。
謊言7:天才是天生的
真相:天才有跡可循,凡是看起來像魔術般神奇的,背後總有一套方法。天才不是天生的,是日積月累的「深度練習」造就出來的。
以上這七個侷限信念的謊言,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聽過,但是你有更深刻的認識嗎?這種侷限的陷阱,存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我們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落入一樣的擔憂。當你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進一步加深記憶、瞭解原因,就會內化成自己真正「無限」的態度。
像是我最近很喜歡的《超速學習》這本書就提到「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教我們如何讓學習本身更有趣、更有成就感、學起來更快更好。或者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使用科學研究證明「天才都是後天養成的」這件事,讓我領會到,學習就是按照自己的選擇,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方法。
雖然作者用簡單的文字破解這些迷思,但我更鼓勵的是,透過延伸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認識背後的原因,試著去親身運用,然後產生信念,轉變成自己日常想法的燃料。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些閱讀的養分就會跳出來修復你的傷口,讓你勇往直前、越挫越勇。
.
我們不需要魔法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內在已經擁有我們需要的全部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 J.K. 羅琳(J.K. Rowling)
.
【4.閱讀,精進自己的「方法」】
.
這個世界不停改變,新的工作和新的專業不斷出現,只有當你掌握了最重要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才能突破舊的侷限,朝更好的自己不停邁進。在最後一個章節,作者提出了五種學習的方法,並且針對每個方法詳細說明。
1. 專注:這是所有人類成就與努力的關鍵,若你無法專注,就無法表現卓越。加強專注的訣竅有三個:(1)深呼吸、(2)去做那件一直讓你感受到壓力的事、(3)安排時間給導致你分心的事務。
2. 研習:研習的英文原文是「Study」,指的比較像學習特定技能,準備考試或證照的方法。提高研習效率的訣竅有七個:(1)主動回想、(2)間隔重複、(3)管理身、心理的狀態、(4)善用嗅覺(某種香味的精油)、(5)播放有幫助的背景音樂、(6)用你的全腦聆聽、(7)做筆記。
3. 記憶:這是對心智的一種訓練,記憶也是我們進行思考時使用的燃料。增進記憶的訣竅有四個:(1)轉換成視覺化、(2)和已知的事物一起聯想、(3)投入情感強化印象、(4)加上地點訊息做為標記。
4. 速讀:閱讀能夠改善你的記憶力、專注力、詞彙能力、想像力和理解力。加快閱讀速度的訣竅有四個:(1)用手指輔助閱讀、(2)像運動一樣維持訓練(3)擴展你的周邊視野、(4)大聲計數,念出「一、二、三…」,很神奇的事,你會減少默讀的壞習慣,提升閱讀和理解速度。
5. 思考:所有觀點都應該經常被質疑和檢視,確認仍然適用或者可行。引進新的觀點,才能跳脫框架找到解答。進行思考的步驟有四個:(1)探索根本問題、(2)設想新方法、(3)廣泛閱讀、(4)研判與決策。
你發現了嗎?綜觀以上這五種方法,最容易套用的情境就是:「當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讀書時你必須專注,用研習的態度理解書中內容,針對有幫助的部分進行記憶,利用速讀技巧加快閱讀速度,讀完之後進行回顧和思考。
所以,如果你還在煩惱:「我該去哪裡學會『如何學習』呢?」你或許可以試試看,先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將會開啟學習任何事情的道路。
.
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那些無法讀寫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忘掉、重新學習的人。
已逝未來學家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
【後記:透過閱讀,發揮無限】
.
這本書的末段,還有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向他人提供一個好點子,你就改善了他們的這一天;教導他人如何學習,你可以改善他們的整個人生。」我相信,懂得閱讀的人,可以學會任何事情,當然也包含了「如何學習」。
領導者都是閱讀者。作者從多年來的經驗得到的結論:「閱讀比其他任何活動,更能釋放你的腦力。」而且,光是閱讀一本書,就能讓你獲得作者數十年的經驗談。當你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些精進自己的方法就是自然而然發生,不用費盡心力去追尋,放一本書就在你的床頭邊開始讀就可以了。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一張大腦的尋寶地圖,上面充滿著人跡罕至的洞穴等著你去冒險。這些洞穴值得你大膽探索和努力挖掘,而真正的寶藏被鎖在洞穴深處的寶箱當中。讀書,就是你解鎖這些寶箱的萬能金鑰。
.
【抽獎辦法】感謝 星出版 Star Publishing
1、抽出「2本」《腦力全開》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怎麼解鎖自己潛在的天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0/2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0/29(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聖經英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早上起床不要滑手機?30歲前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
👇〈統計數據解密〉世界各地340位成功人士的晨間習慣👇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my-morning-routine/
【你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
伸手拿起床頭櫃的手機,滑一下臉書和IG動態,順便再用LINE回覆朋友的訊息,然後再查看電子郵件……如果你覺得這場景很熟悉,你並不孤單,超過6成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一醒來就能馬上使用的地方。然而,一個人如何使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將決定他一整天的狀態,甚至是一輩子的成就。
最近讀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觀察到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通常都非常珍惜起床後的這段時光。怎麼說呢?這麼想你就可以理解:為何要起床就馬上要滑手機、看信箱、回訊息,為的是什麼?關注別人傾倒給你的的資訊嗎?你為什麼要讓別人的事情比自己的事還優先?這像成功人士會做的事嗎?
早晨醒來是你一天當中最清醒的時刻,無論如何請把這個時段留給自己。讀到這本書的一年前,我剛滿30歲,開始屬於我自己一個半小時的晨間習慣。起床後我會做30分鐘的瑜珈,接著是50分鐘的自由書寫(寫作方法的一種),最後是10分鐘出門前的心態建立和雜務準備。
這篇文章除了整理書中精華,用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來拆解晨間習慣的三個面向,還搭配我自己的經驗範例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參考。開始晨間習慣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且持之以恆。
-
如果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滑手機,等於允許別人決定自己的優先序。
If I got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e first thing I did was checking phone, I’d be allowing others to dictate my priorities for the day.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的作者是班傑明.史鮑(Benjamin Spall)和麥可・桑德(Michael Xander),他們共同經營〈我的晨型人生〉網站,專門訪談各界成功人士的晨間習慣,這本書則是將這些訪談與重點心法集合成冊。
中文書名我認為翻譯得非常到位,作者不只是談晨間習慣這件事情,也不要求你要多麼早起,或是一定得遵循什麼樣的儀式。作者想強調的是,起床後這段一天當中最寶貴的時間,你用它來做什麼?你的選擇決定了一整天,甚至一整個人生。
這本書蒐集許多成功人士的晨間習慣,讓你一飽眼福他們起床後的生活方式。有些很平凡、有些很浮誇。有些頗實用、有些頗雞肋。不過書中有很多篇幅是訪談自由業者、企業家、藝術家,有些活動比較飄逸或不容易執行(喝冰川水!?)。若對照到上班族適用的部分,則需自己判斷該選用哪些活動。
-
【為什麼要建立晨間習慣?】
如果你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馬上接受手機上面數位資訊的轟炸,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會支配你一整天的狀態。你似乎在告訴自己「我手機上的東西比我自己還重要」。然而,事情大可不必這樣。你可以透過建立晨間習慣,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導權,把自己的重要性放在第一順位。
研究指出,早晨醒來的這段時光,往往是人類專注度最高、精神最清醒的時候。也因此最富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活動,最適合被安排在這個時段進行。無論是運動、冥想、寫作、閱讀、或者是享用早餐,擁有一套規律的晨間習慣,是建立自我信心與主動心態的不二法門。
有一種反面論點是,為什麼要安排晨間習慣?我是天生夜貓子難道不能安排深夜習慣嗎?我晚上把事情做完,隔天醒來直接出門上班就好了呀!當然,要選擇在早上或晚上進行規律習慣是個人的自由,但是起床後安排固定的規律習慣,仍有他的道理在。
在《極度專注力》這本書裡面引用的研究指出,一個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這個注意力的能量,經過一整天的消耗往往會被磨耗殆盡。所以若舉上班族或學生為例,我認為堅持晨間習慣才是正確的。
尤其,像我這種在科技業工作的上班族來說,工作往往是責任制,每一天都迎接不同的挑戰,當天會不會額外加班,都是未知數。一整天白天的疲勞下來,回家常常是注意力渙散跟最想休息的時刻,急著想讓腦袋沉澱、休息。
因此選擇晚上才安排規律習慣的缺點是,白天工作的勞累程度不一定是你可以控制的。下班之後有時候還剩一些精神、有時卻累得不成人形,每天面對不同的專注品質與下班情緒,對規律的習慣有著負面的影響。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偶爾因為工作關係放棄了幾次之後,就無法堅持這套習慣了。
反之,選擇晨間習慣則完全不一樣。你幾乎可確保只要遵守規律的就寢時間,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然後再投入設定好的規律習慣。如此一來,你可以擁有每天幾乎相同品質的執行晨型活動,不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對於保持習慣也形成良性的循環。
-
【如何培養新的晨間習慣?】
如果你還沒辦法準時起床又不拖泥帶水,首推《五秒法則》的「倒數五秒鐘」口訣把自己從床上發射出去。這個口訣能戰勝人類「趨吉避凶」的本能感受。提供了一個倒數的「啟動儀式」,讓你忽略感受直接採取行動。雖然簡單,但很有效!
接著,建立完整的晨間習慣的流程,除了這本書的方法之外,我把《原子習慣》建立新習慣的步驟也整合進來(這套方法也幫我戒掉社群網站的壞習慣)。總結來說,可以按照以下五項簡單步驟執行,循序漸進地測試和調整。
在每個習慣之間加入提醒自己的元素。例如想閱讀,前晚就在桌上放本書。
在舊習慣裡加入小改變,而且要讓習慣本身具有吸引力(自己要喜歡)。
從小地方逐漸增加份量,例如運動從5分鐘開始,漸漸增長到30分鐘。
如果能夠規律地完成晨間習慣,無論時間是長是短,給自己來點小獎勵。
對每個新增的項目,安排一到兩週的實驗期,觀察成效和自己的感受。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特別建議在建立晨間習慣之前,試著先用《原子習慣》提到的身分認同去改變心態:「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目標不要放在每個月早起30次這種結果上,要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會成為「掌握起床就掌握人生」的人。
-
你今天做的決定,定義了明天的你。
Your decisions today will define your tomorrow.
-
【什麼是值得建立的晨間習慣?】
綜觀書中訪談的案例,我認為一個好的晨間習慣應該達到三個目標:喚醒身體、啟動腦袋、備戰心態。底下分別列出我的實踐心得與採取的晨間習慣。
-
【1.喚醒身體的習慣】
早晨起床的時候,身體通常還處於僵硬、施展不開的狀態,最自然的喚醒機制就是「伸懶腰」。但我們要採取的是更進一步地喚醒「整個身體」,就像書中許多成功人士,大部分會選擇做運動或冥想來達到喚醒身體的目的。我自己採取的則是能夠喚醒身體而且結合運動和冥想的「瑜珈」。
我之所以每天可以堅持做瑜珈,其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秘密武器,那就是YouTube破百萬訂閱的頻道「Boho Beautiful」。這是一個主打瑜珈、飲食、健康生活的頻道,由加拿大夫妻馬克(Mark)和朱利安(Juliana)共同經營。
他們在2015年選擇賣掉一切的家產,包含房子跟家具,換了台露營車,開始浪跡天涯四處旅行。隨後他們旅居世界各國,並且挑選當地美麗的風景當作背景,拍攝一系列優質瑜珈教學影片。每段影片長度大約10到25分鐘,非常適合早晨起床後跟著做。
朱利安在影片中會引用冥想的言語,引導你「專注當下、接納過去、迎接未來」,我最喜歡這個頻道的座右銘是「 你今天做的決定,定義了明天的你」。從這個頻道開始學習瑜珈之後,自然地成為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一年來間斷的次數手指頭就數得出來。
除了優質的教學內容之外,每段影片的開頭會簡介旅行所在地的特色,以及他們最近生活的感想。我總是幻想著自己跟隨他們四處旅行,每天醒來都可以在不同的景點做瑜珈。喚醒身體之後,腦袋的思緒也會開始活躍起來。
-
【2.啟動腦袋的習慣】
但是要接著談啟動腦袋的習慣之前,得先回到前一天,有一項睡前習慣必須先準備好。這個習慣就是:在睡前回顧與反省當天的生活,用子彈筆記寫下隔天要專注的三個重點任務,清空腦袋後然後安然入睡,讓睡眠時腦袋的潛意識代勞。
這個理論在《極度專注力》裡也有被提到,人腦在睡眠的時後,會進入快速動眼期,同時達到身體肌肉放鬆。睡前的問題會在睡眠深層的潛意識裡繼續打轉,隔天偶爾會發現突然想通很多事。
起床而且做完瑜珈之後,泡一杯濾掛式咖啡,看一眼筆記裡的當天三個重點任務,然後用「自由書寫」的方式啟動腦袋。書寫的題目也不一定要跟任務相關,只是讓你在腦袋剛醒來的情況下,有個起點可以開始書寫。
自由書寫的方法就是任由你的腦袋四處遨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唯有當你寫下所有無用的點子,才會稍微找到可以用的東西」。此刻的你,腦袋是最清醒的狀態,開始把潛意識的思緒傾洩而出,我的經驗是會越寫越起勁,整個腦袋漸漸活躍起來。
具體來說,我還會在書桌前貼上一個問題清單,當下思緒只要中斷,我就會隨機從問題清單挑一個問題來回答。例如:你今天可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現在什麼事情最困擾你?這個週末想看哪本書?自問自答的重點在於,腦袋其實喜歡被提問,也喜歡回答,可不要讓它閒著了。
曾經比較過晨間習慣到底要「書寫」還是「閱讀」?我實踐後的感想是,早上的時段腦袋清醒而且文思泉湧,用來閱讀當然可以,但用來書寫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傍晚的時候通常腦袋比較遲鈍,有點精神的日子可以閱讀比較難的書,疲累的日子就讀些簡單的書。
-
【3.備戰心態的習慣】
在早晨醒來就執行屬於自己的晨間習慣,會有種感覺是「別人都還沒醒,但我已經完成了我自己最重要的任務」,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在我做完瑜珈、書寫完畢之後,會花一小段時間建立「備戰心態」,也就是「我已經掌控可以掌控的了,今天可以勇敢面對我無法掌控的」。
在《刀槍不入》(暫譯,英文書名 Can’t Hurt Me)書裡面,作者美國海軍陸戰隊傳奇人物大衛·戈金斯(David Goggins)講述怎麼樣建立無堅不摧的強韌心態。他認為每天的早晨都是全新的開始,寧可早上四點出門跑步,也不會把這個神聖的時刻讓給任何人。
他養成一個信念,每天的晨間習慣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充分且認真地利用這個時間,調整並準備好最佳狀態,勇敢迎接每一個充滿挑戰的日子。他說得很直接:「除了你的晨間習慣,每天跨出家門之後的世界,都有無數狗屁倒灶會發生在你身上,你唯一的選擇只剩下勇敢面對」。
我很喜歡這句猶太俗諺:「神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我認為這是每天做完晨間習慣後,靜下心來可以對自己說的,最好也最有幫助的話。
前陣子的暢銷書《人生勝利聖經》作者提摩西・費里斯(Tim Ferriss)從100位世界強者身上取經,發現許多人也會透過晨間習慣建立贏家心態,他打趣說道:「如果你贏得早晨,你就贏得了這天」。
-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的優點與缺點】
嚴格說起來,雖然這本書作為晨間習慣的入門還算及格,但是對於晨間習慣的剖析,讓我有種重質不重量的感覺。我期待的是對於不同種類的活動型態,進行深入的原理拆解和成效分析,不過這本書沒做到這點。重複出現的訪談段落讓我讀到後面開始感到厭倦。
首先談「優點」,這本書就像是把成功人士的習慣擺在百貨公司的櫥窗,任君欣賞、挑選、瀏覽,其實它是一本「晨間習慣」型錄。
對於中文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琳瑯滿目的展示櫥窗,讓你一站購足各種不同的晨間習慣。但對於英文有點程度的讀者,直接前往作者的〈我的晨型人生〉網站,還可以一覽340個成功人士的晨間習慣。
書進行到尾聲,作者統計了所有訪談過的成功人士(超過340位)他們晨間習慣的數據資料。這個資料我認為很有參考價值,可以讓你清楚地知道在不同項目下,自己跟別人比起來屬於哪一個區段。雖然稱不上學術性質的研究數據,但是很適用於一般想採取晨間習慣的人一個很好的方向。
接著談「缺點」,我對這本書不是很滿意的地方,在於它的編排結構與內容分配。
編排結構。作者把內容拆成十個章節,在每個章節前半段,依序安排五個以上「訪談成功人士」晨間習慣的橋段。然後在章節後半段,再擺上「換你做做看」的摘要彙整,把前面成功人士的分享再說一遍。這個編排方式,我讀到第二章開始就有點膩,發現很多觀點跟建議不斷重複出現,就這樣循環了十個章節,老實說看到後半段已經有些乏力。
內容分配。我原先期望這種自我提升的實用型書籍,理想的分配應該是三成的理論說明,五成的實踐精華,兩成的實際範例。但是這本書的編排,是放七成的實際範例,加上三成的理論與實踐夾雜說明。這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把一大堆訪談一股腦塞到書裡,然而彙整與精煉的功夫卻不到位,讀完後得靠自己重新整理才有比較明確的頭緒。
-
【晨間習慣的統計數據圖表】
這本書有一個很具參考價值的資訊,是在最後面章節統計343位成功人士(56%女性,44%男性)的晨間習慣而得到的數據。簡單好讀的圖表在網站〈我的晨型人生〉找的到(書中沒有圖),我與作者麥可・桑德接洽後取得授權,翻譯成以下圖表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
🔗數據圖表詳見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my-morning-routine/
-
【實踐晨間習慣一年來的心得】
自從去年實踐晨間習慣之後,在規律的作息下,身體的狀況跟精神漸漸變好,23:30入睡、06:00起床也成了固定的日常(包含每個週末)。不過讀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之後,正在試著延長自己的睡眠時間,因為書中成功人士的平均睡眠數據是7.5小時。
另外,書中雖然洋洋灑灑地擺上一大堆晨間習慣任君挑選,但對於這麼多的選擇我是這樣認為:「我們想要的很多,但其實需要的不多」。說到底,你只要能下定決心,不要一醒來就滑手機、回訊息,認真選擇一到三樣簡單且喜歡的活動,持之以恆就已經非常足夠。
最後,實踐晨間習慣改變和強化了我的三個心態。第一:認知到自己對於生活有足夠的掌控權。第二:改變一切的不是重大行動,而是每天生活中最微小的事情。第三: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
平凡無奇的每一個早晨才是考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重大抉擇,你今天做的決定,定義了明天的你。 最後,願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晨間習慣。如果已經有在執行晨間習慣的朋友,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親身經驗唷!
-
如果你贏得早晨,你就贏得了這天。
If you win the morning, you win the day.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聖經英文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文重溫】兩個同樣9歲的男孩
被譽為自我心理學之父、自我啟發之父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其暢銷80年的育兒聖經《阿德勒教育心理學》(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裡面有一段:「如果兒童在學習說話的時候沒有任何困難,那就沒有人會對他的進步給予特別關注;而如果他在這方面存在問題,他就會成為家裡談論的焦點,家庭會特別為這個孩子操心。孩子自己也會過分關注自己這個問題,他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表達。孩子特別喜歡依賴別人,並利用明顯的劣勢來保持他的優勢。」
我認識兩個同樣9歲的男孩,一個讀傳統名牌小學,一個讀英式國際學校。前者父母認為,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名列前茅、將來上名牌大學,於是他們安排孩子星期一至六都上輔導班,一、三、五背唐詩及學英語,二、四、六操尖子奧數及普通話拼音;後者父母則認為,教育是培養孩子的解難能力,並向更好的人前進,於是他讓兒子玩他喜歡的運動,平日下課後踢足球,星期六、日玩曲棍球及欖球,生活日常上,他們總是給予耐性與鼓勵,由孩子慢慢去做、去試、去冒險。
在我看來,兩個男孩最大的差異,是寵出來的「依賴」與玩出來的「獨立」。讀傳統名校的小男生,除了讀好書,其他甚麼都不用做,生活上的一切都由傭人或父母特別照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鞋帶鬆了由傭人綁,鼻涕流下有人代抹,出入點對點貼身接送,就連煮公仔麵要落調味粉也不懂,總之就是24小時等人為他服務;反之,讀國際學校的小男生,不但主動學習、性格獨立,既會到圖書館借閱英文歷史書,又懂得搭乘港鐵往返學校與家,而且很會照顧比他年紀小的孩子。
以上例子說明,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孩子就會變得有自信,並相信自己的能力。正如馬雲說:「不要嘗試做最好,要做第一,做第一個去改變、去接受挑戰、去克服困難的人。」只有授之以漁的父母,才能啟動孩子的解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