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中的一封明信片 ◎韓祺疇
收到了,你從別處寄來的明信片
單憑紙質的風景
記認城市
國與國都是相連的
你說。
是以大陸或島嶼
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
或許尚有句子未及顯現
便逐一在投遞的過程中失落
它們有沒有翻越山嶺、與江河逆流?
又有沒有一些雜音的海潮因言入罪?
我轉述這裡連日的大雨
Be Water——他們說
有些來自東江,一再往復循環
進入城市鏽漬斑駁的水渠
或明或暗
疏通我們整個夏季的疑滯
我仔細閱讀明信片起皺的邊角:
「城市維持明媚,偶爾有煙霧
從密匝的林間升起
直至在過境巴士途中,大雨降臨
一個哨站被雷鳴照亮
我才懷疑有秘密警察藏匿其中。」
你或者尚未知道
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
水滴就這樣纍纍墮下
後來成為更宏大的漣漪
但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消化哀傷
把他變成一行意象、一個數字
一些繼續前行的理由?
——我不原諒。
這是唯一的悼念
而你引用我的詩句
作為結尾:「你曾在明信片中
提到國家間的邊界
我回望大堂閘門虛掩
置信兩者無異」
--
◎作者簡介
韓祺疇,香港酒齡後詩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曾任人物採訪記者,寫詩和小說。作品散見《字花》、《聲韻詩刊》、《城市文藝》等,曾獲大學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因言入罪」、「Be Water」、「秘密警察」、「悼念」,對香港情勢稍有了解的人,看到這些詞彙,都知道這首詩跟政治脫不了關係。
但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聊聊,這首詩中一個特別的意象——水。在這首詩中,水的樣態千變萬化,所隱喻的政治事件,也隨著詩的進行,各有不同
詩的第一段,詩中的我(也就是「敘事者」)收到友人寄來的明信片。此時,我們雖然不知道友人是誰、從哪裡寄信來,但他提到「國與國都是相連的/是以大陸或島嶼/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我們因此可以確定,友人隱約指出兩個國,一個以大陸為主,另一個島嶼為主,而這兩個國中,至少有一個非常特別,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的理想,都很難在那裡實現。
第二段,作者開始運用大量水的意象,指涉不同的政治狀況。敘事者想像,友人想說的,其實超越這張明信片上所寫的,就好像在翻山越嶺的運送途中,明信片上的字,從紙上自行剝落。而掉落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話違逆主流言論,甚至可能使人「因言入罪」。
這段文字剝落的敘述,乍看像是哈利波特才會出現的奇幻場景,但如果將這裡的明信片,想像成網路上的訊息,或許就不難理解。在高壓專制的國家,網路上許多言論被禁止、因為政治考量被消失,這樣的情況確實在發生,奇幻正是某些人的日常。
第二段最後一行,詩人直接使用「Be Water」這個口號。2019 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時,抗爭者之間彼此提醒,要像水一樣「無處不在」,又「化為無形」,以游擊的形式,讓抗爭行動在所有地點、載體遍地開花,正如水四處溢流、卻無法被擊垮。此時,作者也用「連日的大雨」來形容香港煙硝四起的政治情勢。
第三段,作者說有些雨「來自東江」。「東江」在香港語境中有著特殊意涵。東江是中國珠江的主要幹流之一,流經廣東和深圳,經過供水工程的接引,成為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因此這裡,作者將抗爭者隱喻為流經城市管線的水,在當權者的鎮壓後,遁入地底,持續隱微的行動
接著,敘事者從詩到發皺的明信片中,理解所處的地方:多數時候,陽光明媚,安穩太平,偶有煙霧,提醒人暴力依然存在。但更令人恐懼的是,那是個有秘密警察的國度,這些警察隱身在人群中,只有閃電那麼偶然、轉瞬的機會,才可能稍微察覺他們的存在。
讀到這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敘事者在第二段,會說友人書寫時避開了某些句子、又說「海潮因言入罪」,加上第一段大陸與島嶼的線索。我們可以推測,敘事者的友人可能身處中國——一個有現代文字獄的極權體制。
然而,敘事者所在的香港,現在也不那麼自由了。第六段,敘事者說「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接著描述雨水墜下。對照香港反送中抗爭的新聞,此處墜下的雨水,可能形容抗爭期間,莫名墜樓、疑似「被自殺」的年輕人,而他們的死,更激發香港人的情緒,就像不斷擴大的漣漪。
看著抗爭的青年墜樓、墜海,屍首不明,敘事者知道自己無力阻止。作為書寫者,只能將個人的情緒,轉化成文字意象;作為新聞的閱聽眾,這些死亡的人,也可能只會被化約為「幾人喪命」這樣冰冷的數字。
在第六段,敘事者直白道出自己的選擇,像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優柔寡斷,用簡潔有力的兩行短句說出:我不原諒。
最後,他提起自己曾寫過的詩句。大堂閘門,指的是香港住宅大樓一樓的玻璃門,作者用這樣最為家常、隨時可被打破、甚至常常沒關緊的一種界線,形容國界,或許代表,中國的勢力已經無孔不入的進入香港,呼應第一段「國與國都是相連的」,仍以有點悲觀的角度,看待政治與抗爭。
綜觀整首詩,作者以雨季形容政治情勢;用江河海潮比擬抗爭的言論;地下管線的水是隱微的抗爭行動;墜地的水滴形容死者;漣漪則是大眾的情緒,水的意象幾乎貫穿整首詩、卻又流動、多元,不失為一首好作品。
--
美術設計:宣頤
部落格網址: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誤認晨曦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韓祺疇 #雨季中的一張明信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一行詩」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一行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行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行詩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一行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行詩 在 Crispy 脆樂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一行詩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一行詩 在 [創作] 一行詩- 看板poem 的評價
- 關於一行詩 在 大家來寫一行詩 - 詩文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一行詩 在 國立臺灣圖書館- 「詩人出少年:一行詩創作大賽」得獎者是… 的評價
- 關於一行詩 在 讀詩:( 海的一行詩) 邱慧娟 - YouTube 的評價
一行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波隆納巧遇義大利性感女星蘇菲亞羅蘭 Sofia Loren。這家Regina Sofia餐廳 海鮮很鮮美 只是調味有點鹹 鹹香中的性感 每一口都可以變成一行詩 後來想想 波隆納真的是很美好的城市 優雅生活步調與塗鴉遍地的自由 現在混亂與古典美好 我喜歡走在古老的義大利式拱廊下 逛書店跟吃飯
一行詩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ooxx】
2004那年我們很慎重的做過一本詩集《索隱》。
我還記得一些小的細節,討論封面的時候說起了槴子花,也許可以是封面的一個元素,我說不知道花的樣子,作者特地摘了家裡的槴子花捎來,打開盒子看還像初綻的花,是白色的。
記得封面上用了莎弗詩抄的希臘文,書頁則是特地請印刷廠不裁切開來直接裝訂,選用了磅數輕,有點粗質地的類似手抄紙的紙感,希望讀者閱讀時可以更親近每一行詩,是一本握在手中暖洋洋的厚實的書。
沒有全部切斷的書頁,有些頁面是攤開的,你能直接讀;有些詩隱在其中,要讀你得用刀子劃開,我喜歡這種人與詩的互動。
《索隱》一直在書架上,我已經習慣書的樣子,聽說這個版本要改版(不會再有如此手作書的剖面),馬上把詩集取下,本想重新看看書籍裝幀,卻翻閱起來——2004年的我、那時讀詩總沒能體會,如今隨手翻讀竟是這樣一本裡面裝滿一束一束觸動人的句子的詩集吶。
〈之三六.隱〉
月亮在門外
你在門裡
你不想開門
你說你知道一隻候鳥
的習氣
來了去了
一隻候鳥從不過問落葉和
雪,一隻候鳥從不
屬於
你在門裡
你說月亮你走吧,時間
不對了
——節錄自《索隱》◎陳育虹詩集
感觸有點多,還沒有收藏的人兒,趕快收藏吧。
(小娘)
一行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iAqx5pXiU/hqdefault.jpg)
一行詩 在 Crispy 脆樂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Crispy脆樂團
#synthpop
〈虛線〉專輯版MV: https://youtu.be/1-Y0MMkRl1g
〈轉圈圈〉MV: https://youtu.be/7H52yGup84A
Crispy脆樂團 FB: https://www.facebook.com/crispycrispycrispy
Crispy脆樂團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rispytheband/
好多音樂官方頻道: @forgoodmusic
「你從此消失了,變成了搜尋不到的紀錄。」
⠀⠀ ▰▰▰▰▰〈#虛線〉隱藏版Demo,秘密上架 ▰▰▰▰▰
⠀
⠀
如果從夠遠的地方看,虛線可能看起來像是一條實線,
也有可能根本什麼都看不見了。
⠀
Streetvoice連結:https://streetvoice.com/skippylu/songs/605618/
⠀
前幾天心血來潮在記錄裡翻了翻以前的限時動態,
一則一則,一天一天,
那些對你們是短暫的,對我們卻很永久,也很真實。
填滿生活的小事其實才是生命的全貌吧,
有些永久都只是偶然,而拼命想記得的卻總是需要提醒。
⠀
然後突然滑到了記憶的起點,
還是說應該叫他「終點」?
⠀
在2018年的二月之前的記錄是一片空白,
有點讓人措手不及的空白。
但是我還記得很多很多事情,
包括在那個日期之前的,
現在看起來永遠消失了的限時動態。
⠀
原來,
我以為的永遠只是比24小時稍微長一點的時間而已,
原來,回憶是有上限的。
⠀
「我不想忘記。」
那就一直聽著這首歌,一直大聲的唱吧。
⠀
封面:丁律妏 IG @ting.luwen
———————
《虛線》 詞/曲:盧羿安Skippy
在虛線上面寫著日記
為快樂下了三個標題
還沒來得及 剪接成回憶
就忘記
把生活切割成微電影
二十四小時後又歸零
昨天在哪裡 和誰相偎依
都忘記 全忘記
So will you follow me
Will you follow me
把自己
變成了公開的秘密送給你
請你看仔細 請你看仔細
So will you stay with me
Will you stay with me
還是你
也只是個一日限定的夢境
我不想忘記
(fo-o-ollow me, fo-o-ollow me, fo-o-o-woo)
反覆練習手寫的字體
一行詩對應一個日期
寫下每一句 為了記得你
記得你
當永恆不再留下痕跡
我要如何才能想起你
流淚的原因 是不是證據
我愛你 我愛你
So will you follow me
Will you follow me
把自己
變成了公開的秘密送給你
請你看仔細 請你看仔細
So will you stay with me
Will you stay with me
還是你
也只是個一日限定的夢境
我不想忘記 Woo
你從此 消失了 變成了搜尋不到的紀錄
只留下 一長串 大寫和小寫交錯的字母
Will you stay with me
Will you stay with me
還是你
也只是個一日限定的夢境
我不想忘記
(fo-o-ollow me, fo-o-ollow me, fo-o-o-wo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VgAh8V3pYo/hqdefault.jpg)
一行詩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Dear 小花計畫:
人們說,
時間,是記憶最大的敵人。
可不可以,用一行詩、一抹音符、一首歌,
封存我們最不想消失的回憶?
—
《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
十個回憶的故事 X十件藝術創作
流行音樂與藝術殿堂的跨界合作
絕無僅有的觀展體驗
4/27-7/7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
計畫策展人— 方序中
計畫執行總監— 陳勇志
音樂執行總監— 瑪莎
-
豪華參展名單
志樂制樂(林強+許志遠)X黃邦銓+蔡孟閶
阿信X明和電機
魏如萱+鳳小岳+陳建騏X豪華朗機工
家家X曲倩雯
李英宏X新興糊紙文化+齊振涵+李嘉泉
茄子蛋X王宗欣
告五人X吳仲倫
宇宙人X紀昀
HUSHX李霽
方序中X蘇益良
特別邀請:劉若英
#查無此人音樂概念專輯 收錄你我和過去的情感
《查無此人》音樂概念專輯
https://stars.lnk.to/Where_Have_All_the_Flowers_Gone
▋立刻收聽:
iTunes/Apple Music : https://apple.co/2Vq2Sep
KKBOX : http://bit.ly/2UJqpT4
MyMusic : http://bit.ly/2L6n29n
friDay音樂 : http://bit.ly/2ZCM17h
Spotify : https://spoti.fi/2UYdxh3
▋同步開放預購:
相信音樂線上購物:http://bit.ly/2vpvvcR
博客來:http://bit.ly/2VkORib
佳佳:http://bit.ly/2PwlB2D
誠品:http://bit.ly/2GAwfRS
滾石:http://bit.ly/2UExvYV
五大:http://bit.ly/2IIfAz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UbyLUWVp_E/hqdefault.jpg)
一行詩 在 大家來寫一行詩 - 詩文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來寫一行詩林廣新詩的形式大抵可以分為:分行詩、分段詩(散文詩)和圖象詩。 其中分行詩是以行為單位,一行詩可說是最精簡的。我認為透過一行詩 ... ... <看更多>
一行詩 在 國立臺灣圖書館- 「詩人出少年:一行詩創作大賽」得獎者是… 的推薦與評價
Join. or. Log In.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reviousNext · 國立臺灣圖書館, profile picture · 國立臺灣圖書館. 「詩人出少年:一行詩創作大賽」得獎者是… ... <看更多>
一行詩 在 [創作] 一行詩- 看板poem 的推薦與評價
1.
我們的名字是一首獨行詩的題目,我們用歲月寫這首詩。
2.
時間就像一張撒了金箔的箋紙,我們是箋紙上的長詩,愛是我們唯一的隱喻。
3.
在時間中,我們是落子無悔的棋局。
4.
我們用體內的血液在時間裡寫下蒼茫的詩。
5.
我們的心事是將墜欲墜的秋葉被沉默的時間擊傷。
6.
我們活在謊言的迷宮裡尋找真實,而真實不過是生活中的調味品。
7.
我們在謊言的都市中,活像一株株行走的仙人掌而撞傷彼此。
8.
眼淚成雙落下,嘲諷我們的孤獨如此必然。
9.
把你的名字做成口香糖如此咀嚼,不知是我愛你或者我恨你。
10.
我的心事是不斷反覆折疊的信紙,而終於摺出了書寫你的磨痕。
--
小彤,我只在小說中說謊,你卻在我的生命中編織一連串謊言....
《小彤》《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詩集外改編小說
《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已出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164.89
※ 編輯: EHusserl 來自: 122.125.164.89 (01/17 21: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