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上陽賦 牟連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的缺憾來自於沒有痛苦
這星期終於排到疫苗注射,知道可以上網預約的當下,我很熱心的跟老婆說:「我們一起去登記好不好?」,結果她點連結進去看完後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跟我說:「這個要38歲以上才能優先登記哦,我還太年輕。」,於是我默默接受自已在她心中已經是個大叔這件事,快快完成手續準備去接受「真.年輕人」測試。
其實是否要打疫苗我原本很猶豫,因為正反兩面不同的意見紛雜,但考慮到未來「疫苗卡」很可能會是許多場所或是活動參與的必要通行證,也考慮到給自已跟家人們多一層的保護,最後還是決定儘早面對。
早上十點半打完,大概到傍晚開始覺得左上半身開始輕微的痠痛,頭也開始有那種發燒前的膨脹感,就知道再過幾個小時應該不妙。果然到了凌晨開始高燒,39度以上,一向秒睡的我一整夜翻來覆去,其他像頭痛、全身無力、骨頭與關節痠痛…等等,症狀一個沒少,折騰到看見窗外有微微的陽光,乾脆起床,迷迷糊糊走到客廳,小小一段路卻花了比平常多五倍的時間,感覺很像前一天進行了12個小時全力對打(而且一直被打到頭跟左肩)的那種精疲力竭。一整天體溫大概都在38-39度之間,一直昏昏沉沉到晚上九點吃完老婆貼心熬的香菇肉粥後,才瞬間有了復活的感覺。
在發高燒的當下其實心裡一直在滴咕,沒事自已幹嘛找罪受?不打疫苗其實小心一點就好,但是精神恢復後想想,其實打疫苗這件事跟我們所有人一直以來都必須思考跟面對的問題是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人生透過受苦而成長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打不打疫苗是一個選擇:有人基於防疫效果有待觀察、擔心副作用、覺得自已是低風險族群等等因素而選擇不打疫苗;有人覺得COVID-19的威脅與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遠大於可以承受的水準,所以接受打疫苗的副作用與不確定性。不管是出於感性或理性,每個人對這個行為的期望值不同,驅使每個人的動力也因而不同,而這不就是人生的一個小小縮影?
人生這張考卷,幾乎永遠都是選擇題+申論題:先做出決定(選擇),再用想法跟行動填滿答案卷,然後一題一題再一題,永遠是滿滿的選擇申論組合題。在未來不可知的前提下,選擇題裡的答案通常都包含至少「當下輕鬆」「猶豫不決」「接受困難」三個選項,而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也都有自已的邏輯,每個人在自已的世界裡都是正確的,畢竟「未來不可知」這個最重要的設定是對一切反對意見的最大駁斥,所有人在做了選擇的當下都沒有足夠的佐證去否定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透過「做選擇」這件事,也可以回頭思考「打疫苗」這個行為。打了疫苗,正常狀況下,身體會回應,免疫系統會啟動,過程中會產生副作用(各種痛苦),但是痛苦過後「理論上」免疫力會針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等於是經歷過痛苦,抵抗力會變得更強。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受感染,但如果不幸被特定的病毒攻擊,至少不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在人生當中所做的選擇也會讓你的心靈免疫力有不同的回應。如果選擇接受痛苦(磨鍊與挑戰都不會讓當下的你感覺舒服,可以視成追求成長的副作用),你會比之前的自已更強壯一些,你的適應力比之前更好,而毅力跟骨氣,就是在選擇面對與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之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自尋煩惱或自我傷害,不在我們討論的「選擇接受痛苦」這個定義內,為人生帶來成長的痛苦,我覺得應該定義為「為了未來做準備而犧牲當下的副作用」。)
當然,因為未來不可知,即使你做了一個其它人覺得辛苦或不必要的選擇,這個選擇卻不必然會帶給你勝利或成功。很多勵志作品與商業管理書裡面常常提到,某個成功人士或是企業家,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決定縱身一躍,傾全力投入,費盡千辛萬苦之後成就傳世功業,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動人,但如果你選擇面對困難、接受痛苦時有這樣的期待,請不要忘了「生存者的謬誤」,聽到一個成功故事的同時,可能有100個做出相同選擇的失敗者,那些縱身一躍卻粉身碎骨的勇者們,請問有人替他們立傳出書嗎(如果有的話其實我也很想看)?做了選擇不代表一定會出現我們心裡預期的結果,這是事實。但與其被動接受,我寧願主動面對,況且在我們的人生裡面,其實不常出現這麼極端、重大又不可逆轉跟修補的決定,上天雖然不會仁慈到能包容所有人都功成名就,但也不至於殘忍到永遠不給你失敗之後重新振作的機會。如果你對人生抱持著成長型心態,你知道這一路走下來,不論成敗,你會變得不一樣,每次都會接近你心目中想成為的樣貌一點點,而這種小小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不是透過「當下輕鬆」跟「猶豫不決」兩個選擇可以得到的。你無法預測未來也不知道結果,但你的心靈之眼所注視的,是那個你可以控制的,承受各種跌倒、挫折、淚水、無助、刺傷、疼痛、暗夜啜泣、身心俱疲…後,仍然慢慢前進的決心,你知道這個申論題必定會寫得很辛苦,但是你在面對未來不可知的龐大無力感之下,至少你有了一些可以掌握的東西:韌性、小小的勇氣,還有你對自已的肯定。
傳奇教練/奧運舉重選手Dan John說:「我們在無心的情況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如果面對困難時你養成了接受痛苦然後繼續前進這樣的習慣,相信對於人生當中很多不可控的風險與傷害,你不見得能免疫或是毫髮無傷,但的確會演化出相對堅強的免疫力與復原能力,而這是比祈求一個永遠沒有挫折與失敗的人生更務實的期許。
換個立場,選擇逃避痛苦,當一個風險規避者,或者不做選擇,把結果交給命運決定,這些行為是錯誤嗎?回到人生無常這個出發點,既然未來不可知,選擇「當下輕鬆」或是「猶豫不決」,也都是理性的行為,畢竟冒險犯難或是勇於面對,不代表風險會因此降低,也不代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但如果面對人生,永遠做出消極或是被動的回應,那可以肯定的是,也不會有回報,因為零風險,所以零報酬(甚至可能會有負報酬,也就是失去一個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遺憾,因為後悔比失敗更可怕。失敗了還可以重振旗鼓捲士重來,但除非你可以控制時間,否則後悔是無法逆轉的。
如果可以確定有不用吃苦的享樂人生(過去十輩子都燒了好香,然後照三餐行善積德,修來這輩子享不盡的福氣),的確是無法抗拒的選項,但歷史上仍然有眾多不吃這一套的漢子。天賦異稟的悉達多王子有一個好爸爸淨飯王,裁培他文武雙全,讓他可以娶到美麗賢慧的王妃耶輸陀羅,為了讓他不要胡思亂想還為他打造四季宮殿,讓他每天吃著山珍海味還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宮女侍候他,但二十九歲那年他還是選擇走上求道之路,經歷六年苦修不成,最後在菩提樹下立誓不悟道不起座,最後才突破困難成佛。有了王子選擇困難與痛苦,我們才有釋迦牟尼,沒有痛苦,沒有收獲。自已在做出困難決定時,想到佛陀的故事,心裡就會大大放鬆,因為相較之下我的機會成本非常非常非常低,所以與其活在想像裡、活在逃避或消極的心態裡,我選擇在每次面對困難的時候放手一搏(想到我不用放棄一座宮殿、一個王國跟一個美滿的家庭就可以接受挑戰,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就算常常要面對精神上情緒上的發燒與痠痛,至少每天晚上我可以不帶愧疚的對鏡中的自已說:「辛苦了,謝謝你的勇敢。」
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也沒有回憶,
人生的缺憾,往往來自於沒有痛苦。
上陽賦 牟連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呼喚每個人心底那個對世界無所疑懼的孩子】
1.
2019年波隆那書展的插畫精選,台灣有9人入選,義大利才6人,唯一比我們多的是日本,10人。
2020年,台灣入選的人有6人,仍然很多。
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光是畫一張圖或一組圖(波隆那插畫是要五張),台灣的畫家水準已經是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創作一本完整的繪本,和畫一張圖或一組圖的創作,是有不同的挑戰和難度。
這也是為什麼image3品牌雖然推出已經三年,但是直到滿第三年的時候才出版了第一本本土創作的故事(fiction)繪本,角斯畫的《牟吉》。
2.
就我個人來說,一本精彩的故事繪本,需要四個因素的聚合。
吸引人讀下的故事情節。
情節中有一個動人的主題。
可以表達這些情節與主題的畫面節奏。
創作者獨特的畫風與人物造型。
這四者的組合沒有一定順序,但缺一不可。
這也是我們當編輯的需要一再和創作者磨合的地方。
所以非常高興看到角斯的《牟吉》終於完成、出版。
3.
從某個角度來說,角斯創作《牟吉》,即使也花了三年時間,還算是順利的。
因為他一開始就有了相當完整的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裡已經有了他當時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我相信已經有了的主題。
剩下的是實際啟動時候的畫面節奏,以及怎麼畫的風格。
後兩者,在聽角斯分析自己創作的過程時,發現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點。
因為角斯本來就很清楚地意識到:他想從一些單幅或組圖的神怪圖像的創作,跨越到創作一本故事繪本。
4.
對於角斯想做的這次跨越,以及實際的結果,小小書房的沙貓有很到位的觀察和歸納:
「角斯向來就非常擅長描繪傳說、神話、妖怪、神明等非人形象。能將非人角色具象化的臺灣優秀漫畫家、插畫家很多,不過,角斯不只是如此,對於神怪主題,他有一貫的延續性與持續度。」
也因此,沙貓說她看到《牟吉》,發現「從他過往的作品到《牟吉》,整體作品成熟度的躍進幅度非常大,簡直就像是吃了神奇創意丸一樣,讓我恍惚,怎麼認識了這麼多年的繪師,突然間就變身了似的!」
5.
角斯怎麼會在《牟吉》裡吃了神奇創意丸大變身,用我上述那四個因素來看,就是把精彩繪本的條件都具足了。
故事的靈感來自於原住民鄒族的神話,講的是哈莫大神搖樹造人,落下的葉子變成人,而一顆最後落下的葉子,成為一個具備非凡能力,可以連太陽都毀滅的孩子。
故事的主題,是「當力量握在手裡,你想讓你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畫面,角斯主要控制收斂與奔放交互變化的節奏,並動用遠景、近景、摺頁、拉頁的切換,讓人不由自主地一口氣看下去。
而為了突顯他這次的繪畫風格,角斯更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使用俄羅斯椴木當畫板來創作,盡量善用也突顯本頭上的紋路。
6.
這本書該怎麼介紹給讀者?
我先借用一下沙貓說的這段話:「《牟吉》無論是圖像的精緻度、圖文之間的呼吸、節奏,故事的展開與收束,故事背後所蘊含的世界觀、人文關注、象徵與寓意……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細細地、慢慢的,一看再看。我想,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欣喜地跟他一起翻開書頁,探索故事裡的光與暗的存在;我想將這樣的故事,分享給所有經常徘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人們。」
我再加一句話:這本書在呼喚每個人心底那個對世界無所疑懼的孩子。
7.
2月份,牟吉是臺中國家歌劇院五樓image3非常圖像空間的主視覺牆,並且也舉辦牟吉的畫展。
這個星期六,2月27日下午3 點,角斯和奇幻作家何敬堯,在image3非常圖像空間有一場對談,主題是「經典傳說新詮釋——從《牟吉》看神怪力量的光明與黑暗」。歡迎大家參加,報名連結請看:https://www.accupass.com/go/MOU-JI0227
到不了現場的人,可以看我們拍的角斯影片:
Ep.1 角斯與牟吉的源起:https://youtu.be/CRfoeJuau9Q
Ep.2 角斯談牟吉的天賦異稟:https://youtu.be/OYsKmGov10c
Ep.3 角斯談《牟吉》的創作技法與畫面佈局:https://youtu.be/HQGpoDuFGzU
Ep.4 角斯談故事性繪本的要件:https://youtu.be/CqqAr_Rf25k

也推薦這本繪本《牟吉》・追日熱賣中
博客來☞http://bit.ly/3pjEsis
誠品☞http://bit.ly/3oeGjUg
金石堂☞http://bit.ly/3sRJO6y
讀冊☞https://bit.ly/2Mqf1Ns
MOMO☞https://bit.ly/2MotkSH
大塊☞https://bit.ly/2Yj5iLH
#牟吉 #角斯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