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創業者 //斜槓// 運動員系列!
#創業像冰壺?🥌
#團隊默契超重要
#最好每個都是大谷翔平
[ 專訪美國冰壺國手,AppWorks 第 20 屆校友 Mike Calcagno ]
1999 年的冬天,Mike 加入了微軟並搬到西雅圖,當時他 29 歲。這個靠近加拿大的城市日照時間不長,在冬季只有 8 個小時。Mike 想找一個下班後在夜晚也能進行的運動,最好是團體類型的,於是決定加入他同事所屬的冰壺俱樂部,開始了冰壺的訓練之路。
Mike 從小就受過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教練父親非常希望 Mike 能夠成為職業的運動員,7 歲就開始打高爾夫與棒球,直到大學。建立肌肉記憶、專注在動作與策略,對 Mike 來說毫不困難,「最難的是你如何每天做同樣的訓練,不感覺無聊。」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們專訪的開頭,Mike 說:是熱情,對想要變得更強,對取得勝利的渴望。
訓練了十年,2009,Mike 39 歲,他終於達到一個自認很不錯的程度,跟著西雅圖最有名的冰壺俱樂部經常取得勝利。「冰壺是一個絕對的團體運動,因為一隊四個冰壺投手都需要完美的配合,才能一起成功。而隊長則需要多年的經驗與判斷,像我這樣的年紀反而正好。」
的確,冰壺並不是一個以快與狠致勝的競賽,它更像一場大型的撞球接力賽,需要四個投手各自配合,並且有戰略地去佈局冰壺的位置,需要很準,更需要四個人近乎相似的程度與能力,最好每個都是 (不用這麼年輕的) 大谷翔平 ,丟壺又準又很會刷冰。但是隊長是唯一的決策者,每一壺投出前的時間極短,其餘三個隊員必須全然相信隊長當下的策略,團隊信任十分重要。
2009 年年底,Mike 與他 52 歲的搭檔 Sharon 在全美取得冰壺混雙冠軍,雖然 Sharon 在四強賽時居然因為交通而遲到,害得他們被預先扣一分,「當下的我非常生氣,但這樣的情緒對於比賽是非常負面的,我只能冷靜並且採取更積極的策略,這畢竟是一個團體的比賽,我必須要讓 Sharon 振奮,一起應對。還好我們最後還是晉級了!」於是他們兩個成為美國國手,代表美國在 2010 去俄羅斯參加世界錦標賽,雖然只獲得了第四名,Mike 覺得這是他冰壺生涯的高峰。
是高峰,但不是 Mike 回想起冰壺訓練時最美好的一刻,「我印象最深的一天,其實那場比賽我們輸了,那是 2011 年在華盛頓,我帶領男女混雙隊要打全美冠軍守衛戰,就在比賽開始的前一刻,我看著我的三個隊員,突然間我覺得一切不能再更好了,我有最好的隊員,我們一起訓練了許多年,那種絕佳的默契與信任,讓我充滿信心。這就是一群人能夠帶來的力量,讓一個人更強大,讓這個比賽有意義。」
於此同時,Mike 在微軟內部也發展得非常好,受到 Bill Gates 的器重,在微軟內部開發所有相關 NLP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8 年內就取得 Partner 職位 (再上去就是 VP 然後比爾了)。後來 Mike 在微軟內部試圖推動「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來開發產品」,改變當時「以產品開發來吸引用戶」的主流想法,但是屢遭挫折,於是最終 Mike 在 2016 年結束了他在微軟 17 年的職涯。
2017 年,Ethan 杜奕瑾創辦了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Taiwan AI Lab,力邀曾經在微軟一起打造產品的前同事 Mike 來加入。Mike 來到寶島認識到台灣工程師的素質不亞於合作過的其他亞洲地區工程師,於是 Mike 認為他很有機會可以在這裡開始他的創業題目,利用 AI 對語音及影像辨識的能力,快速擷取影片中的重要片段,大幅降低影片剪輯者的作業時間。2018 年 Mike 成立了 SoopahGenius,2020 年加入 AppWorks 加速器,成為我們的校友,並且在今年三月完成 Pre-Seed 輪募資。
「最重要的是,這次我有很棒的 Co-Founder 跟我一起做這個題目。創業跟冰壺一樣,是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的;我需要好的隊友,跟我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在時間與熱情下累積出的默契,是一個團隊或初創事業能夠成功的原因。」
這樣的默契帶來的除了是執行力,更多的還有信心。「其實 CEO 也很需要被支持,被鼓勵,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狀態。」對 Mike 來說,堅持日復一日的努力除了熱情以外,一起創業的夥伴也至關重要,不能分享的勝利終究是沒有滋味的。
不可能的默契 題目 在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貼 孟群老師的分享(感動🥲)
(2021/7/3~2021/7/4 線上桌遊心得與筆記)
因為疫情爆發來得太突然,導致本來有在上實體桌遊課的我,必須快速想出如何在線上呈現桌遊課的辦法。雖然在去年就已經大致上跟數理班的另外一位夥伴老師(也是我敬愛的學長前輩),模擬了完全線上情況,接觸了不少軟體,但當真正狀況來了,其實也小慌了一陣。
學期間,總會固定反思自己的課程內容與進度、方式;進而學期末會來個總檢討,思考如何引導同學跟啟發同學潛力,覺得品質必須再向上提升。
/
這兩天的桌遊課學習內容,我簡單筆記一下跟分享。這兩天,分了四個探討主題:人際責任與界限、邏輯表達與積極溝通、生涯歷程的挑戰與轉機、協力合作與需求察覺。
/
【I】人際責任與界限
使用的桌遊為 "NO THANKS."。這遊戲的設計很有趣,能引導思考對於拒絕這一件事的認知。在身旁,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朋友,不太會拒絕別人的朋友,常在自己考量後想拒絕卻又礙於人情等因素而免強接受他人要求的朋友?或許,玩這款遊戲,可以讓他稍微明白,有時候拒絕,也可以是一種溝通,一種坦誠的溝通,一種並不完全是對親情、友情等人情因素的扣分因素,有時甚至是一種加分。
在課程期間,除了對於遊戲體驗與主要引導,講師也提供了GGD的反思流程:1.Good. 2.Difficult. 3.Different. 其實這樣的反思流程,在數學思考裡面是一種常態,從高中數學老師就一直強調的反思重要性、到P'olya的解題,反思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智歷程,是將概念加深、將所學固著、將結果延伸的重要歷程。然而,不同領域所提出的回饋,細節上還是有些不同。
這裡的GGD,good是談遊戲很棒的部分,difficult 是談遊戲困難的部分,different是討論如何對遊戲進行不同的引導或改變;而對於NO THANKS.,講師就分享了有健教老師將這樣單純的分數拒絕卡,改成了對於一些飲食的拒絕卡,很妙的一個idea;然後也有地理老師,改成了許多關於對於環境與科技的間的拒絕拿捏問題卡,那種必須拒絕環境的破壞,但又礙於經濟或科技的無奈,非常的融合呢!選與拒絕,拒絕與所付出的代價,如何做出抉擇?
/
【II】邏輯表達與積極溝通
這裡介紹的桌遊是,語破天驚跟另一款我叫他"火柴人的一生"的桌遊(還有被稱為動口不動手的桌遊!?)。
關於邏輯,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這一次的線上桌遊,我是參與遊戲者之一。每次我猜題,我都差了那麼一點,然後就看著最後贏家只是跟我差一個字然後得分...,然後看著那位贏家,就被當成高手,沒完全猜中的,就是沒猜中...。或許是我太敏感了,但那種氛圍,其實是有的,不過這另外再談吧。這樣的體驗,其實讓我驚覺到,溝通這件事,非常吃溝通彼此文化生活背景的重疊度,而要突破這樣的困難(很難有百分百的重疊,就算同個家庭的手足,也絕對有差異),必須要有很深的同理心,以及耐心。
在某些領域下A->B從A聯想到B,或許是常態;但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A->B從A聯想到B,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天晚上跟輔導室的輔導老師與夥伴實際又玩了一次,大家也都有這麼感覺:要容易猜中題目,真的要有共同、高相似的背景,不然就必須發揮同理心與耐心、愛心了...。
這裡的反思,提供了啊哈復盤法...。看到這個,感覺有人會在下方留言啊哈...!?(線上課程,我的學生都會留言啊哈...到底是在啊哈什麼啦,吵死了!)。
/
【III】生涯歷程的挑戰與轉機
課程前的小活動,移動火柴棒遊戲。這對數學幾何人來說,應該是個有趣且不困難的...,但是我提出的解答太有創意了!?沒人欣賞...(so sad)。
這堂課,介紹的桌遊是"糟了個糕!"。是一個非常充滿挑戰與抉擇的一款桌遊。這裡我就談剛剛跟輔導室同事與夥伴的再體驗心得與觀察。遊戲中有個骰子,是隨機讓你碰到不同的扣分卡並做出選擇;然後我真的從開始到結束,真的不是很好運唉,一開場就遇到扣最多的-9卡,接著又遇到-7,然後又包了-8...,又加上有人默默都偷走我一些高分卡...,但遊戲後結算,我竟然不是倒數呢!?這整個過程,大家都很歡樂,這樣的結果,讓我想好久,有一些些感觸。而輔導老師們,也感覺這些真的可以讓同學來玩,充滿了各種人生挑戰!?
這門課有講到兩個我喜歡的東西:1.如果有時間,關於桌遊、關於新東西,可以給孩子試試看在不要先講規則情況下,透過自己的觀察、聯想、組織,去討論這遊戲可以、可能該怎樣玩。2.遊戲終究只是工具,重點是我們要透過遊戲,可以給孩子的東西,我們要如何去引導。(關於第二點,我們都知道,...但有時候玩嗨了,我會忘記我要引導什麼了...哇哈哈...尷尬)
/
【IV】協力合作與需求觀察
這裡介紹的呢,是"寧靜號",據說是很難很難買到的一款桌遊。
在寧靜號前呢,先來個暖身,命懸一線!?。這裡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對於可量化的事物或概念,1到100每個人的量化不同,如何將這不同量化的每個人,透過溝通,達成默契,完成量化一致的任務。嘖,我就想到了數學裡動態系統這門課,久了,種總能達成一致的印象...。而量化的數值,有老師就聯想到可以打什麼樣的暗號來跟自己的領域做連結,有人想到了以紀年來做連結,複習文史用;有人想到可以用原子序來做連結,與理化做連結...,雖然我是想說可以透過圓周率的第幾位來打暗示,但覺得很爛,就保持了沉默(然後因為是下午,有不小心地發了呆一下...)。
而寧靜號也是一種透過溝通、暗示,不同人將排卡號碼一致依大小排序完成任務。嗯,很好,可是我不是參與遊戲者,在旁邊觀察跟紀錄。看到一群人為了數字在做決定,感覺很有趣,然後看到有些空格的選擇,有時候會讓我很想插嘴...,這是如何喬定與預判間格的問題,一開始必須知道總共80張數字(1~80),然後依順序排出填滿36個空格(6X6空格),四人手上各有五張牌,打牌跟棄牌的選擇也是關鍵,所以腦中會有如何將1~80分成6區域的畫面...。講的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看起來是很難完成的...吧?哈哈。
/
如果要將腦中、筆記,所記錄的東西騰上來,實在有點多。不過這樣的分享,我想應該有提到了一些重點。雖然寧靜號的分享,我覺得寫的偏數學味兒多了,反而不見到需求察覺...;但如果真要說,我想,也是從遊戲中的溝通來談吧。
/
感謝這兩天的講師與線上夥伴,沒有什麼截圖,附加這一段音樂好了,感謝大家。晚上也揪了同事與夥伴,馬上分享,加深概念與技巧,希望能達到更高品質的課程呈現,讓教與學的內涵有更深度的成長。
---
~更坦誠的溝通能讓人心更靠近~
~謝謝好多貼心善良的夥伴~
~如何在遊戲中帶給學生的能力與建立善良的人格呢?~
---
對了,我忘記貼上線上桌遊平台連結了,這很重要,哈哈哈!
線上桌遊平台(網頁,不用下載什麼哦,免費註冊):
https://zh.boardgamearena.com/welcome
南瓜妹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不可能的默契 題目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角爸。
「再談同理心──當BPD提出不合理的觀點或是要求時,我該如何同理他/她?」
這個問題大概是每一個陪伴者最大最多最頻繁的困擾點。我過去曾經也想不明白,但我現在應該可以來細談這個題目了。
※首先,在談這個題目前需要先具備一些前題,包括:
1.youtube影片《如何與邊緣人格溝通》─>https://reurl.cc/WdQe4Z
2.同理心(上)──文章(https://reurl.cc/9ENqbd),影片(https://youtu.be/0YkDo_t7gsg)
3.同理心(下)──文章(https://reurl.cc/vDO2Qy),影片(https://youtu.be/Q8yT-yqgBjg)。
4.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https://reurl.cc/mqZEe9
瀏覽過這四篇文章與論點之後,我們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再談同理心,副標題是許多陪伴者的疑惑──當BPD提出了無法承諾的,不合理的,我無法理解或認同的要求時,我該怎麼發揮同理心?或是我還能夠用同理心來應對嗎?這樣的疑問。
我先點出整篇我要說的重點,免得文字太多而失焦。
* * * * * *
同理心的精隨,不在於「同意」或是「認同」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言語。而是去理解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背後」,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才會說出這些觀點或是要求。去理解這個背後原因,然後去感受那個痛苦,然後做出對這個背後原因的正確的回應。
請注意這裡的誤區:這裡千萬不是要陪伴者們在當下「點出」這些背後原因。當我們很理性的「點出」自認為的背後原因時,只是代表我們的刻薄(理性本來就是一種刻薄),而且不夠體貼也不夠善良,跟同理心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 * * * * * *
※以下我開始說明這段說明。
同理心的發揮,在於情緒失控的當下,做出正向循環的回應。但是BPD本來就是一個內心與自身的年齡不成比例的個體,我們很常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了眼睛,誤以為對方能說出與自身年齡相符合的觀點或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往往會因為BPD說出不合常理的觀點而詫異以及不知所措,覺得怎麼可能有人會提出這種要求?那個不知所措便一下子讓陪伴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從角爸角媽這邊學到了要用同理心,可是我根本無法接受這個要求,我要怎麼同理他?
以我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中,在第一階段最常會收到一些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蠻橫要求,比方說「絕對不要跟那個人說話」「馬上把那個人封鎖」等等,而在第二階段,BPD比較不會再提這種讓人兩難的要求,但還是會希望你做到這樣的事。直到第三階段才會開始同理陪伴者的感受,而不再去著墨這些觀點跟想法。
這樣的改變就是取決在BPD內心從陪伴者這邊得到了多少安全感而言。當BPD覺得陪伴者真的有懂她,真心有認同她,她便也就不會再因為不安而蠻橫的堅持陪伴者要做什麼不合情理的動作來讓BPD滿意。
所以這邊就帶出了這些不合常理不合情理的要求究竟根源於何處。
是,就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是因為不相信,不相信有人是理解她的,也不相信這樣的自己是會被認同的,所以提出蠻橫的要求,一方面證明「看吧,根本沒人能達到我的要求」以及證明「對我就是這樣的爛人,你現在知道了吧」。但表面上的樣態卻是蠻橫不講理,以及不放手,但其實內心卻被恐懼擔心與害怕佔滿了全身。
當人的情緒一高漲起來,地球都可以毀滅,火車也推不動她,所以那股一定要你答應或是回應的蠻橫,就架在兩個人中間,陪伴者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講話也不行,不講話也不行。
所以我們再整理一遍:
1.BPD的個體是外表是大人,但內心是小孩,而且是渾身傷口的小孩。
2.情緒上來時,憤怒上來時,情緒失控時,表象表現出的是蠻橫不講理,內心其實是基於恐懼與極度的不安全感,以及被狠狠傷害的感覺。
這兩點放諸每個階段的BPD都是一樣的,事實上每個人也都差不多是這樣。
於是該怎麼應對?該怎麼同理?
※如果是第一階段:
「沒辦法,該經歷的過程一定要經歷,傷是一定要受傷的,不論是BPD的傷,還是陪伴者的傷,這個階段就是一定要受傷,而雙方就是要基於這個傷,才能去談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所以在這個階段的衝突是肯定免不了的,能要求的最低限度就是不要鬧出人命」
「陪伴者沒有面對BPD的經驗的情況下,肯定會做出不合適的應對,導致BPD受傷,也讓自己受傷,但是這些傷跟過程,都會變成未來的經驗法則,也就是沒辦法因為看了角爸角媽,就略過這些傷跟這些過程,因為這些是必須的,你不自己經歷過一遍,你沒辦法深刻的知道角爸到底在講什麼。」
※如果是第二階段:
「如果能在第一階段先種下同理心三個字的根,這個階段需要的就是『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當情緒上來或是失控時,雙方都需要建立一個共識,就是情緒當下絕對無法妥善解決問題,所以任何承諾都不會在情緒上頭時說出口,而且情緒上頭所有話都是氣話,根本做不得準,所以要說話,要說理,要說任何句子,都請在情緒慢慢平息之後來說。
我和角媽在第二階段時,就有檢討出一件事,就是以後吵架的時候,角媽當下不要要求我一定要給回覆,因為我給的也不會是什麼好東西,而我要學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的去理解角媽情緒失控的原因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第一階段的共鬥時期之後,第二階段總算有了一種默契,就是BPD負責不要逼急陪伴者,而陪伴者利用空檔去理解BPD。而能做到這些事,需要的就是一段「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不是冷戰,也不是拖延,陪伴者給的承諾就是,我會盡可能的想辦法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受BPD的情緒言語給刺激到失控,然後會在冷靜之後,好好的同理BPD。BPD能給的不多,但也是靠經驗法則去試著讓自己能夠不要再窮追猛打而已。
給彼此一段時間,分開一段時間也可以,但是雙方的默契是,當這段時間結束後,陪伴者能給予一個正向的回應。正向的回應成功了,可以奠基未來BPD能更加信任陪伴者「會好好妥善處理兩人的關係」,而帶向更好的第三階段。
我因為和角媽朝夕相處,所以我們的沉默時間通常是15分鐘,有時很快我連沉默時間都不用就能馬上給予同理的回應,有時自己情緒下不來,大約需要30分鐘到2小時。
所以這個階段的重點再整理一遍:
1.BPD盡可能的不再窮追猛打,一定要當下給答案。同時透過沉默的時間讓自己「停下來」。這個階段不求BPD能同理陪伴者,能先把自己停下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2.陪伴者需要沉默的時間,讓自己理性回來,排除與捨棄掉剛剛從BPD那邊收到的情緒上的謾罵,不對這些謾罵做回應變成劍拔弩張,要越過這些謾罵的表層,去思考今天的前因後果,以及看穿BPD大人的表面,直看到內心的那個受傷的孩子的原型,進而理解他今天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什麼這麼狂怒。
3.當沉默的時間結束,給予BPD一個擁抱,然後說「米啊內,我理解你的痛苦,真的很抱歉我在無意中給了你這麼多的傷害,是我不好沒有注意到這些」等等這一類的句型。
※如果是第三階段:
如果你們已經在第三階段,就已經是在練習與實踐同理心的階段,基本上已經不需要教戰手冊了。
※Q&A:
1.如果我已經道歉也說了同理心的言語,但對方還是不理我怎麼辦?
A: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道歉與同理心的言語只是一些句型跟流於形式,BPD極為敏感的人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同時代表了,你的同理並不是真的同理,並沒有讓BPD認為你真的有同理到他,只是表面上講這樣的話而已。
說穿了,就是信任感不夠,必須重新回到信任感的建立,再來談同理心的建立。
2.我當時也被傷得遍體鱗傷,我要怎麼還能同理他?
A:陪伴者與BPD本來就不是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來比較。這種比較的句型就是出自於「我自己也很無辜,我為什麼還要體諒別人」的自利心態。當這種心態顯現在言語上,BPD也是馬上能察覺「這個人只顧自己」。
所以應該回歸回來,感情是什麼?愛是什麼?你能不能為了你所愛的人付出與犧牲?BPD這樣的人就是會需要陪伴者更多的犧牲,這種關係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想要顧著自己的傷,又想要保全跟BPD的感情,如果我和你說這是魚與熊掌,不可能兼得,一定要你二選一,你最後會選哪一個?這個選擇才是標準答案。
陪伴者需要自己對於自己的觀點有信念,才不會被BPD帶著走,也才有機會將BPD從負面循環帶向正面循環,這是必然的事,這一點建立不起來,兩個人將只會一直在第一階段裡負面輪迴。
這邊略提,角爸我的觀念比較偏向佛性的論點,所以我會覺得
1.我今天所受所得,都是來自於我應該得(到的)。
2.所有事最終必然會得到一個解答,在沒有得到解答之前,都是過程。也就是今天為什麼遇到這些,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我已經恍然大悟了,你呢?
3.人生就是不斷努力的過程,我找到了值得我用盡一生努力的事物了,於是我願意在上面努力不懈。
如果陪伴者能在其他宗教裡找到自己信念的依皈,都肯定是對陪伴者有幫助的,而陪伴者堅強起來,自然也能帶動與BPD的關係進入正向循環。(事實上不論跟誰的感情都是如此)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經驗,不論我後來到什麼階段了,最終,最有效的同理心的話語,永遠都是
「你真的,真的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