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承辦「中正紀念堂轉型願景工作坊」,在全臺各地辦理了 12 場工作坊,連 #藍天行動聯盟主席 武之璋也到現場參與討論,結果聯合報還批評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討論「偷偷摸摸」、「黑箱」,真的是這樣嗎?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日前公佈 #中正紀念堂 轉型方案,卻引來中國國民黨、親中媒體大肆批評。
聯合報 今(10)日刊載中國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劉新圓的投書,質疑中正紀念堂轉型未經過充份的社會討論,轉型討論工作坊僅辦理三場又「偷偷摸摸、拖拖拉拉」,民眾參與狀況不佳,所謂的轉型討論僅是「黑箱作業」。
但聯合報該篇所述完全不是事實。事實上,沃草於 2017 年至 2018 年承辦文化部主持的「#中正紀念堂轉型願景工作坊」,在全臺各地辦理了 12 場工作坊,總計 236 人參與。在這些被劉新圓批評為「偷偷摸摸」、「黑箱」的工作坊中,沃草邀集了 #不同社會背景、#不同觀點的 民眾各自交換了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的多元想像,甚至強烈反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藍天行動聯盟主席武之璋也到現場參與討論。這樣的活動怎麼能被說是「偷偷摸摸」、「黑箱」呢?
轉型正義的目的確實是為了促進社會和解,但如果加害者不但未被究責,還受眾人紀念崇拜,那社會又要如何真正地和解呢?若臺灣社會無法對過去的威權歷史反思,我們離真正的自由、民主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蔣中正在「二二八事件」中應該負什麼責任?|https://waa.tw/Lq5nDW
📖蔣中正介入司法影響 3000 件「白色恐怖」案件|https://waa.tw/BR5Amn
📖散發濃厚中國封建帝王色彩的中正紀念堂|https://waa.tw/bN935R
同時也有18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倫馬俊麟嫁艾成 十年愛情真相逼哭王瞳 👉https://youtu.be/zp67nrGom0M 爸爸原來是姨丈!呂文婉自爆身世驚呆全場 👉https://youtu.be/L-rJA1yud2E 父子雙亡最後身影 心碎母親呼魂尋大體 👉https://youtu.be/HhiQ0Bkjh2A ...
不同社會背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大揭秘我的專輯《Apaz》兩首歌的創作概念
好多人都很驚艷,有很多小細節還有更深層的符號
謝謝 Pulima藝術節 給我這次機會
能跟不同社會背景的人
分享中排灣族的文化跟生活軌跡
不同社會背景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耶!雖然跟不同領域的人聊天可以增廣見聞,但確實也是得避免一些細緻的講錯話,所以大腦多少還是要警覺。反而跟同溫層、閨蜜講話就沒這種顧忌...
難怪跟自己人講話越講越放鬆,社交場合越講越累啊~~
不同社會背景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倫馬俊麟嫁艾成 十年愛情真相逼哭王瞳
👉https://youtu.be/zp67nrGom0M
爸爸原來是姨丈!呂文婉自爆身世驚呆全場
👉https://youtu.be/L-rJA1yud2E
父子雙亡最後身影 心碎母親呼魂尋大體
👉https://youtu.be/HhiQ0Bkjh2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2 外婆帶孫女出遊失蹤 結局超展開?
12:00 被告略誘罪 外婆痛哭12小時?
13:09 略誘罪跟和誘罪 有何差別?
15:08 離婚搶小孩 阿公阿嬤竟做這事?
17:13 單獨監護帶小孩出去 要小心什麼?
18:54 外婆責付給兒子 代表什麼?
21:26 類風濕關節炎多痛?跟痛風很像?
23:02 為何父母得要告外婆 有何苦衷?
25:09 前夫搶小孩 竟是想跟前妻搶錢?
26:52 不帶小孩做正規治療有何慘痛代價?
27:46 要孫女不能剪頭髮 阿嬤堅持什麼?
30:54 趁疫情耍心機 一招搶到監護權?
33:14 家人意見不同 治療奇形怪狀百出?
41:56 殺嬤滅屍 竟在阿公骨灰罈藏什麼?
48:15 女大生失蹤多年 為何無法破案?
50:43 兇手上網查詢關鍵字 令人發毛?
53:45 媽媽明知故犯 有何疑點?
54:14 天生犯罪人 會有何恐怖舉動?
57:20 兇手背景看出什麼蛛絲馬跡?
59:07 兇手為何要留下阿嬤的假牙?
01:02:45 女大生命案有可能破案嗎?
01:04:02 聰明嫌犯留下什麼奇怪的線索?
01:05:32 法官判案被罵 其實有這苦處?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不同社會背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不同社會背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不同社會背景 在 小花媽- 台大,不意外。...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不意外。 想起以前社會學通識課時,老師出了一個題目,關於幫不同收入背景的人規劃一個月的收支,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同學能夠了解,各個縣市的生活水準、物價指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