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念的實驗學校夏學季到七月底結束,暑假期間得一一完成孩子們的「暑假 wish list」,因此我們的故事 podcast 也暫時放個假,很快的又會和大家見面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很喜歡聽的 podcast 節目 #馬力歐陪你一杯 。
這一季有 我是大A 加入雙主持,更是讓節目變得好豐富,觀點多元、有趣,我超級喜歡的,每個禮拜都好期待新節目的上線。
新的一季當中,目前最喜歡的是第三集訪問「《拚教養》一書的作者,藍佩嘉教授」,第五集訪問「春山出版創辦人,莊瑞琳」(《拚教養》的出版社),以及第八集訪問「心理治療師,王浩威」。
其實幾個月前我才閱讀完藍教授所寫的《拼教養 -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的童年》。
The truth is, 這幾年教養類的書看太多,有些疲乏。有一陣子甚至會抗拒看任何教養的書或文章。初看到書名也是本能式地想跳過,但克服心理障礙閱讀後,才發現原來的障礙是誤會一場,藍教授根本沒有要教我們如何教養孩子,而是單純分享她對台灣教育現場的研究結果。
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老師與團隊,花了四年的時間收集資料,深度訪問全台60個家庭,田野報告的書寫方式,所有內容都有憑有據,對於理解台灣當代教育的現況,以及家長間的焦慮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我讀的很細,每天閱讀一個段落並自我反思。最大的收穫是,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
王浩威醫師的那集,則有談到現代父母的焦慮,是如何透過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而這些影響終將在孩子青少年時浮出檯面,影響他們的人際互動。所以如何控制並處理父母自己的焦慮,真的非常重要啊!
這兩集可以一前一後聽,相信關心教育的朋友會和我一樣,得到很多啟發!
#喜歡到這三集都各聽了兩次 🤣
#也有人跟我一樣好喜歡這一季的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嗎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30的網紅Angela Charlotte C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也被霸凌過嗎?教你如何真正停止霸凌關係,捍衛自己和他人的權益! 社群網站 Say H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ngelacharlottechen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ngelach...
「不平等的童年」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Angela的雙語故事沙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明淳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Angela Charlotte C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不平等的童年》階級如何影響下一代? -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不平等的童年》:家庭如何影响未来?|听书有声书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的評價
- 關於不平等的童年 在 [問卦]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是話術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不平等的童年 在 明淳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昨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主講人導讀《階級世代》這本書,提到窮小孩跟富小孩長大後的機會是不平等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具有不平等的童年。
.
美國中產階級父母會用「規劃栽培」的方法,安排各種課外活動,希望孩子學習軟實力,也會盡力陪孩子吃晚餐,花很多時間跟孩子聊天。
.
而台灣的工時很長,父母積極透過補習等外包策略,希望孩子能階級翻身,但他們多獨尊智育,並未能搭上多元發展的教養列車。
.
我自己有個工作就是在幫國中生家教、補習。我也希望他們在課外時間,能夠多探索、多元學習,父母不一定有時間、有資源給他們課外活動,我就盡力提供。
.
這個暑假我辦了 明淳說 的一週年分享會,事前我就把孩子找來,問他們願不願意幫忙服務。他們事前幫忙籌備、畫海報,活動中幫忙佈置場地、接待比他們年長許多的上班族、社會人士。
.
一整天後,他們跟我說:「好累喔,原來工作這麼累,但是很充實。」
.
書裡面提到了一句非洲諺語:「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如果能夠做到「社區共同教養」,會讓下一代擁有更平等與開放的未來。
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的孩子更好。
不平等的童年 在 Angela Charlotte C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也被霸凌過嗎?教你如何真正停止霸凌關係,捍衛自己和他人的權益!
社群網站 Say H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ngelacharlottechen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ngelacharlottecheng/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angelacheng1993
Angela 甜兒
不平等的童年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久違的「她也懂電腦」出新影片啦~這次要介紹的是還活生生站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的人 — Lyndsey Scott & Karlie Kloss!她們真的站在舞台上,因為她們不但是程式設計師也是超級名模!
之前在聊女黑人在電腦科學軟體工程領域的貢獻時,就有聊到Lyndsey Scott,這次我們就來更深入了解她的故事...
也來探討:
為什麼有人要對漂亮的人會寫程式這件事大驚小怪?
為什麼美麗跟聰明的共存就要備受質疑?
一定要胸大無腦嗎?
這集會聊到...
Overview 💬
🔹 Lyndsey Scott 的童年
🔹 Lyndsey Scott的模特兒/工程師職涯
🔹 Lyndsey Scott 如何回擊酸民
🔹 Lyndsey Scott 的成就
🔹 也是模特兒+工程師的Karlie Kloss
🔹 美麗與聰明的共存,女人不該被外表所定義
#模特兒也懂電腦 #美麗與聰明可以共存 #不要眼紅只要愛 #SheInspiresMe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工程師。
-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Resourc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yndsey_Scott
https://www.vogue.com.tw/feature/content-42790
https://www.lyndseyscott.com
不平等的童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限制級人生:日子很鳥,也可以過得很好」介紹
訪問作者:林欣蓓
內容簡介:
後來我明白,
人生很多事,不用靠腳也能做到!
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嘉賓
網路廣告《無懼的力量》7天破百萬人次觀看
參加《我是演說家》晉級總決賽
華視新聞、蘋果日報、三立新聞、ETtoday等媒體專訪
人生很多障礙是閃不掉的,我們需要的是不得已的勇氣
輪椅、尿管、身心障礙手冊、無障礙設施……這些都只是幫助我生活的東西。
我不需要「演」一個正常人,我就是一個正常人,
每一天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每一天也可以去幫助別人。
說真的,你不也是這樣生活嗎?
四歲時某天午覺醒來,欣蓓雙腿突然失去了知覺,不知原因、毫無預警,從此得在輪椅上度日……
被治療綁架的童年、被霸凌的求學過程、不平等的職場待遇、不友善的生活環境……加上受褥瘡折磨三年、歷經七次手術失敗,她一度恨透了自己的身體,曾想從醫院頂樓往下跳,卻發現圍牆很高,連跳樓的能力都沒有。
她突然醒悟:如果都有勇氣自殺了,怎麼會沒有勇氣面對下一次的手術呢?
在第八次手術後,經歷神蹟似的康復,她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用新的眼光看待事情:
身體裡的39根鋼釘,讓她笑稱自己是「金剛芭比」;
出入必備的電動輪椅,則是她最帥氣的法拉利!
關於「正常」,金剛芭比說
一個人的外表缺陷不能代表他不是正常人。
就像一個近視的人,只是需要一副鏡片加上鏡框;一個憂鬱症的人,需要定期服藥和周遭親友的關心;一個下半身癱瘓的人,需要一臺輪椅與無障礙空間,就能像一般人正常的生活著。
關於「失去」,金剛芭比說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不同的失去,只是我失去的是雙腳,以前只會怨恨不公平,現在我學會與生命和解,日子很鳥,也可以過得很好。
關於「夢想」,金剛芭比說
輪椅族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敢表達自己的勇氣。
關於「愛」,金剛芭比說
謝謝對方真實的愛過我,也謝謝坦承不夠愛我。每一段的失去,都是為了等待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
軟弱很多,勇敢也很多!日子就是大吼大叫後,繼續往前衝!
作者簡介:林欣蓓
個性外向開朗,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熱愛閱讀、寫作、騎單車、唱歌和旅行。在四歲一覺醒來後,世界不再一樣……
因為身體住著39根鋼釘,笑稱自己為金剛芭比,電動輪椅則是她的法拉利。經歷10次手術,在1000多個住院的日子裡,開始在部落格寫住院日記,因此受到關注,並受邀拍攝《無懼的力量》網路廣告,一個月內造訪10個國家取景,體驗滑雪、潛水、飛行傘等極限運動。
想跟大家一樣平凡地過生活,所以帶著障礙走出家門,卻觀察到校園與職場環境的無障礙空間有許多缺失,造成身障朋友無法平等參與。2005年開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走入偏鄉、身心障礙單位、校園、企業演講,至今超過200場,與6萬名以上的聽眾相遇,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對生命有盼望與勇氣。
現為磊山保經業務副理,也是生命探索激勵講師。
作者粉絲頁: 金剛芭比-林欣蓓
出版社粉絲頁: 格子外面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不平等的童年 在 《不平等的童年》:家庭如何影响未来?|听书有声书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听书笔记《 不平等的童年 :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针对美国社会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颠覆了对于美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固有理解,即美国式的成功 ... ... <看更多>
不平等的童年 在 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的推薦與評價
好書推薦《不平等的童年【跨世代社會學革命性經典鉅著】: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文末抽書(已結束)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MkzAQv ☆社會學革命性經典鉅著☆ ... ... <看更多>
不平等的童年 在 《不平等的童年》階級如何影響下一代?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好讀版:
https://bit.ly/3t9RNgr
社會階級的影響性一直是社會學中我覺得感興趣的一塊,到底既定的階級影響我們多少? 「
你的父母社會階級,可以決定你未來的人生成就」這句話聽起來簡單粗暴,卻是可以傳達這
本書論點的一句話。在現今社會,繼承歐美主流觀念,我們總覺得未來的成就是可以靠自己
打拼出來的,然而社會階級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深,父母的階級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小孩的
階級,而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分析當中的原因,以及用長期的實證研究資料證明。
但是,分析相關性可以用數據,發掘其中原因卻不行。也因此這個研究不能依賴數據,而是
必須做田野調查,實地觀察。這讓人非常好奇,研究者到底該如何進行觀察? 最後又可以
分析出怎麼樣的原因?
「田野調查」如何進行?
作者一開始就要定調要畫出三種不同階級的生活圖像「中產階級 vs 勞動 vs 貧窮階級」,
因此不能使用太大樣本,而是要篩選精準小樣本作分析。為了證明實際是經濟階級而非種族
影響,作者必須找到種族平均的小學,學校中有黑人白人家庭,收入不同階層,做為前述研
究對象。
從學校去聯繫這些受訪家庭,一開始這些家庭都非常有壓力且抗拒。研究人員必須長時間跟
家庭訪談,並且有時在身邊觀察家庭活動。作者提到,她花費不少力氣讓家庭理解研究的意
義,而她的研究人員也習慣看到大吼大叫、或是房間凌亂的場面,受訪家庭覺得受訪的需求
「很奇怪」,因為像被盯著尷尬而不自在,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它們慢慢習慣研究人員的
存在,也漸漸能敞開心胸。研究人員會跟受訪家庭安排好時間,而且盡量選在有不同活動的
時間段,像是上學前、中午午餐、晚上、周末活動等,盡可能觀察到不同時段家庭的互動狀
況,當慢慢打入家庭、家庭活動不在隨著研究人員出現而有不同安排後,他們甚至帶上錄音
機錄音。實地深入約15~20個家庭生活,觀察孩子跟父母的生活起居以及各種對話,每個田
野調查員貼身觀察父母和孩子約一年的時間,並且盡量做到只觀察、不干涉,詳細比較每個
田野調查員的日記,整理出一些重大差異。
不同階級的童年有甚麼「不平等」的差異?
1.行程規劃的差異
勞動階級與中產階級家庭,生活都一樣非常「忙碌」,但忙碌重點不相同。中產階級父母意
識到小孩參加活動的益處,因此常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透過這些活動,小孩得以訓練成年
人的規則與效率,學習與人相處、團隊技巧,而這些職能在往後孩子的人生都可以運用的上
。
中產階級父母傾向規劃栽培,父母會有較大幅度介入孩子日常而勞動階級父母,而勞動階級
傾向讓小孩自然成長,孩子花更多時間與家庭成員互動,家庭關係緊密,但無法學習到在有
成人領導規則下的團隊組織下規劃、選擇、談判,兒童常常被吩咐要順從成年人。
「勞動和貧困階級的孩子生活步調更緩慢、壓力更小,對孩子的表現要求更低,也給予他們
更高自由度...他們普遍認為比起休息娛樂,最重要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貧困家庭要面臨
比勞動家庭更困難的挑戰是生活資源短缺,資源不足影響父母的工作、移動方式、幼兒照顧
,兒童的休閒活動案安排順序更被往後延。
2.詞彙發展的差異
與父母的語言互動,也受到階級影響,並且帶來不平等的結果,中產階級培養孩子,大量用
到口頭協商,而這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訓練的協商能力、自我表達,都成為日後中產階級
兒童成年後在社會立足談判的能力。舉一個書中例子來說,中產階級家長讓孩子看醫生前,
會鼓勵孩子先想好問醫生的問題,訓練他向成年人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時候甚至反駁成年人
,透過蒐集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得到成年人的尊重,這些語言優勢,都讓中產階級孩子日
後求職時,能夠用優異的語言能力更獲得面試官青睞。
勞動階級的父母認為自己的職責在於生理照護,提供足夠的衣物住所,孩子擁有自由活動的
的空間,但很少挑戰成人的指示,也從未掌握語言的權力感。與中產階級相比,勞動階級的
孩子較無法在成人面前對答如流,對成年人權威感到畏懼而服從。 在家庭生活方面,相較
於中產階級家庭會討論針對電視節目做深入的意見討論,家長也適時引導小孩表達自己的意
見,勞動階級較常透過肢體語言,例如點頭、微笑或簡短發表意見,語言偏向實用性,並非
說理工具、或情感表達的方式。在田野調查人員觀察之下,勞動階級小孩面對生活中的權威
人士時(例如醫生),因為缺乏家長訓練和引導,雖然可以回答問題,但卻缺罰自信的表達和
主動的提出疑問,也較少以證據反駁並捍衛自己論述。
3.體制下互動的差異
「學校」是所有孩童面對的第一個社會體制,在這本書中,強調中產階級家長會適時的干涉
體制,例如對學校老師提出要求、教導孩子怎麼樣拒絕不合理的邀請,而這些過程中的談判
、協商技巧,諮詢專業人士都是孩子在未來社會體制生存的有力武器,當孩子遇到學習困境
時,也能透過積極介入讓孩子取得更多幫助。
田野調查者觀察,勞動階級家長雖然會配合學校的懇談會、也會保持與老師的聯繫,但甚少
提出要求,其中一位家長的心態時若有問題學校會聯繫她,她預期孩子會正常學習,也很少
打電話諮詢其他家長的意見,也因為她不會主動聯繫學校,她的女兒因為與老師產生衝突的
事情,她過了很久才知道。這可能是因為勞動階級家長自己較少接觸體制的經驗和人脈,因
此感到與學校接觸的不舒服感,甚至有些勞動階級家長害怕學校會舉發他們懲罰小孩的行為
。相較於中產階級,勞動階級家長與學校有距離感且顯得無力、害怕,而這樣態度也造成在
面對學校體制時資源不平等的差距。
田野調查者面臨的困境
在觀察的過程當中,作者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研究人員會「忍不住想干涉」。理智上,不同
家庭對於孩童教養有不同方法,身為外人應該給予尊重,不能過度強調中產階級的做法; 但
情感上,想像你是研究人員,看到某位父親拿著皮帶打女兒,打到她頭破血流,會不會想要
出聲干涉? 諸如此類的場景不勝枚舉,但研究人員必須強加定位自己只是觀察者,不能試圖
改變任何人。
縱向研究追蹤
書中的研究計畫開始於1990年開始準備,1994年正式開始進行家庭觀察,直到1997年結束訪
談與觀察。爾後,作者要追蹤「這些孩子後來的狀況」,因此於2003年開始為期一年的追蹤
訪談,來看看當初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孩子後續狀況。
結論或許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作者追蹤這些田野觀察小孩十年後狀況,中產階級孩子大部分
都讀到州立大學,甚至常春藤大學,且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而勞動與貧窮階級孩子大多並
未念大學,只有高中肄業就結婚或工作不穩定。但後續縱向觀察,相比於一開始深入家庭的
訪談會有所限制,後續追蹤只是粗淺的了解那些孩子的現況,無法證實訪談中口中的人生轉
折、生活描述有更深入的觀察分析。
訪談家庭的後續反應
這裡提到有趣的是,2003作者的書出版上市,給了每個當初訪談的家庭一本,並且在後續訪
談中帶過去讓家庭成員看,不管是中產階級家庭、還是勞動階級家庭,很多家庭並不贊成書
中的描述,甚至氣得不想跟作者聯繫。有些家庭覺得作者不懂狀況,研究人員訓練不足,沒
有把家庭誠實的描繪出來。在一個描述勞動階級家庭場景的段落,書中寫道「孩子提了個問
題,但媽媽跟他說直接告訴大家答案是甚麼,其他家人沒有對她的答案有反應,大家繼續看
電視。」當年的孩子長大後否認記憶中有這個場景,並且抗議這段敘述暗示家人忽略她。
有些勞動家庭的反應更加劇烈,認為作者不該用俯視的角度描寫他們家庭的狀況,甚至指控
作者只是為了自己好處進行訪談,扭曲事實。雖然也有正面的回饋,但作者指出大多數受訪
對象看到受訪結果描述,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會是質性研究的一大挑戰。 所有受訪結果都
已經盡量客觀,不同研究人員觀察有共同的想法再進行彙整,並盡量尋求證據,受訪結果還
是另受訪家庭感到痛苦。即使這樣,作者認為也不能事先讓受訪家庭看過草稿,因為受訪內
容就可能因為家庭成員要求修正,而受到影響,作者認為研究就很難達到當初的目的與力道
,甚至可能會偏離研究目的。唯一能更做的,就是在研究前多跟家庭溝通研究的目的,讓他
們了解研究的重要性,盡量取得共識。
試想,如果家裡有個研究人員觀察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後記錄狀況,並且互相比較,若總結
有較負面敘述諸如「較沒有讓孩子有組織活動、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是不是也會反駁並
且覺得對方不懂自己家庭? 不難理解,後續訪談家庭看到這本書之後的反應,但大多時候,
人的記憶是短短暫而被扭曲,旁人的紀錄反而更能清楚看到脈絡。
還需要數據分析嗎?
前述的質化分析透過日常對象的觀察、傾聽、詢問、紀錄近距離描述觀察對象的生活,作者
認為量化分析是最後不可缺少的佐證。她收集了美國收入動態研究的縱向資料庫,涵蓋數據
指導專員給父母寫的上千份問卷數據,用「家庭收入」「母親的教育程度」代表中產階級家
庭vs勞動階級家庭分水嶺,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之下,「母親教育程度越高
」「家庭收入越高」,則孩童每周參加組織性活動時間越多、與親戚接觸時間越少,而種族
反而沒有影響。
整本書量化分析的部分較薄弱,雖然用複回歸驗證母親教育程度與孩童組織安排的時間成正
比,但此結論並無法完全佐證書中論點,這點作者自己也承認。也許這就是量化分析的限制
,美國的資料庫已經詳盡到令人訝異的程度了,竟然連孩童安排活動的時間都有相關資料,
但量化分析對數據的量與種類要求非常高,社會學的研究上會遇到一定難度。這可能也是社
會學必須透過質化研究,第一手觀察並彙整資料得出結論的原因,本書探討研究方法看的出
作者當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進行訪談、觀察,近距離了解家庭的資料是第一手的,雖然人
的觀察難免主觀,但我相信研究人員已經盡力去除人為判斷因素。
一些想法
在看本書過程中,不禁想到,假設勞動階級的父母採用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是否結局就會
不同呢? 這個問題答案未可知,但假設應該不存在,因為上述的三點建築在中產階級父母
過去的資源背景而產生的教育方法,所以勞動階級的人並無法擁有這樣的背景,也就無法使
用相同的教養方式。作者提到,中產階級的年輕人大多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優勢,而認為現在
的成果是靠自己努力。這也代表,階級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即使知道這個現象的存
在,大多數人不會把它跟自身經驗連結。
階級之所以影響這麼深的原因,在於這些優勢是每天每天在不斷擴大,孩童接觸的資訊有限
,如果有大人來引導教這個體制的遊戲規則,很多事情都會更快速上手,朝夕耳濡目染,日
積月累的優勢差距是非常驚人。 現今資訊流通已經比10年前快非常多了,孩童取得資訊成
本也下降,因此父母的階級影響會稍微不那麼廣泛,但取得資訊跟懂得用仍是兩回事,所以
我想階級的影響,在現今的社會仍然佔非常大的因素。
本書所進行的質化分析有很多比量化分析更難處理之處,我想是因為人是情緒複雜的動物,
沒有絕對標準,在每個觀察的節點都會產生主觀誤差,而這也讓人的分析更神秘而有魅力。
平常常做數據分析,偶爾怨嘆數字難以清理,但想著質化分析要跟著家庭觀察作筆記,還要
面對完稿後觀察結果的質疑,很難以想像要應對的壓力。我認為本書有價值的地方是書中研
究不是只有觀察到的結論,作者描述質化分析過程、困境,忠實的記錄訪談者的反應,更提
醒我們,有時候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書寫觀點網誌:https://bit.ly/3t9RNgr
書寫觀點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3031869572108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01.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45835538.A.669.html
※ 編輯: notebookpage (223.136.101.186 臺灣), 02/26/2022 08:40: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