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故事:【火喉】
「老師,書裏的『三十而立』其實是什麼意思?」
「這句説話其實很有重量。大概就是説,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應該承擔起某些責任,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些作為和成就。」
「那為什麼一定要定在三十歲?不能推遲一點嗎?」
「可能三十歲是人對成熟的定義吧。三十歲之後,我們便不能再像個小孩子般,整天只顧著玩樂了。」
「那如果到了三十歲,我還未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大家會不喜歡我嗎?」
「傻妹,怎會呢?」
「老師,世界上的所有人,真的全部都是在三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嗎?」
某天和小孩子讀著課文,展開了這段對話。未來三十歲的我,真的能肯定自己立了些什麼嗎?在職場學懂幹練,從生活獲得智慧,擁有一份不過不失的工作,覓得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難道這些就是長大的意義麼。
早陣子和朋友聚會,她分享不久前慶生的晚上,回到房間的時候突然很失落。不明所以並追問為何,她説覺得頓時被時光推著長大,歲數長進但卻還是沒有一番建樹。看著身邊的朋友漸漸成家、有的建立事業、有的工作升遷,但自己卻還在尋索人生方向。無形的比較,讓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謂沒有成就的年長,讓人惴惴不安。
有時候想,生活猶如料理,煮食過程難以避免一些意料之外。記得有一次在機上上班的時候,趁著收餐盤的時間把飯盒加熱,打算收畢回來便能開始用餐。沒看清焗爐的加熱模式,匆匆地按下扭便離開工作間,回來後滿心期待打開焗爐,天啊我的麵條變成乾巴巴的脆條,配菜已經黑漆漆得吃不下去。在旁的同事突然説:「做人做事,掌握好火喉真係好重要。」人生啊,看清楚選擇的模式,掌握好不慍不火,知易行難。
某天把豆浸發之後,開著中火如常打算把湯煮好。躺到床上打算小歇一會,怎料一躺就是兩個小時。把我叫醒的是滿屋的燒焦味,醒來直衝廚房,看見湯已成糊狀,兩小時多前接近到頂的水全都沒了,氣餒又無奈。家人前來詢問何事,我氣在頭上,氣沖沖地回答為什麼已經聞到焦味,卻沒打算幫忙加水,由得焦味薰天。家人回答,畢竟是你正在煮的湯,我們好像不太應該摻腳攪和。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生活課題的首席廚師。有時候走錯了模式,把重視的事物不小心燒糊弄壞。有時候火太猛導致意外,倒希望別人能幫忙撲火,但卻忘記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對你的人生菜式過份參與。
別人不能為我們調節火喉,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想煮一道什麼菜,想走一條怎樣的路。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滿足期許,強行改變自己煮食的口味,逞強在某個歲數必須交岀什麼成績來。煮食啊,最重要的就是享受過程,最後的成果是自己滿意喜歡的就好。人生不就是這樣,燒焦倒掉重來,煲子心靈洗一洗滌,安慰自己沒關係的,又能重新上路。
世上千千萬萬的人,本來就生而不同。為什麼我們追求的「立」要如此一式一樣,為什麼我們只用一個標準去判定每個個體成熟與否。每個人的烹煮速度不盡相同,調味方式可以千萬種變化,但為什麼我們總是用自己對「美味」的準則,妄言判斷別人人生菜式的「好壞良弊」。
生命的功課大概就是且行且學習。請不要強逼自己,為了期望變得成熟穩重,甚至為了他加快步伐,你從來不需要這樣啊。
説不定到了七老八十,你還在好奇地探索興趣,你才剛開始建立喜好,你才開始找到想要繼續熱情生活的目標。這樣的你並沒有「不立」,這樣的你並不失敗,反之沒有因為老去停下腳步腳步的你,依舊瑰麗閃亮。
不急不地掌握步調,用自己的方式持續加温,烹調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味道吧。
Storyteller:Froggy is flying 飛行青蛙
Illustrator:Ꮤing Ꮇak @i.m.w.m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味道故事 #睡前故事 #froggyisflying #旅行青蛙 #WingMak #imwm #EveryoneisStoryteller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https://bit.ly/388NCaD
✨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不慍意思 在 地方媽媽Ellie健身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忘掉對所有人的期待才是最安穩
#臍帶在剛出生時就剪掉了忘了嗎
很多時候,心中生出的那股怨懟,
自己都不知道“係安抓”(台語)~
也不敢明擺著生氣,就是在心中慍怒碎唸:
『明明應該”這樣“,你怎麼會“那樣”...』
『你應該要想到!為甚麼”又“忘記...』
『我講得很清楚,你怎麼理解成另一種意思...』
有時候,我會把煩惱放得太大,
忘記了對方也有自己的狀態與思路,
“以為自己是地球,世界繞自己轉”
有時候,我又把世界看得太小,
忘記了夫妻之間的包容是宇宙,
公轉自轉相互牽引又自有軌跡。
“忘掉對所有人的期待才是最安穩”,
仔細想想的話,
自己也沒有“多麼”對得起別人的期待,
那別人又是怎麼吞下那些失落呢?
感情再怎麼好,
也不可能手牽手一起到這世上報到,
關係再怎麼緊密,
也不可能參加彼此的葬禮,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一起走這一段旅程,
尊重彼此才是最好的旅伴!
還期待著什麼呢?
期待著伴侶怎樣?期待著小孩怎樣?
我隱約記得(還記得我頭給你),
期待(臍帶),
在出生的那一年,就已經被剪掉了啊!
攝影 周琨瑾
但我們還是可以期待的,
我期待剪斷臍帶的女兒,到哪都無憂無慮,
我期待天下先生都有情有義不用擔心被剪掉!
圖說:我的腳趾掙脫束縛,遠遠超出我的期待!
不慍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口氣看了四集《斯卡羅》,雖不慍不火、缺少高潮迭起,可是好看呀。
也不覺得第一集線索混亂,我覺得思路很清明,只是戲劇性弱了一點,每集結尾少一點勾人的劇情。
當然,跟好萊塢或近年訓練有素的韓劇劇情,難以比較,可是閱讀是舒服的;我也沒被各種語言打亂閱讀情緒。
看著《斯卡羅》,倒是突然想起NETFLIX一部電影《古寶》(The Dig),這是改編約翰・普雷斯頓(John Preston)的同名小說,一部講考古、知己和生死的劇情,雖劇中人物和考古事件都是真人真事,但變成電影後,人物年齡有一些修改,也加了虛構人物。
單純當成電影來看,《古寶》劇情並沒有強烈戲劇張力,就只是一群人挖掘一塊地並發現古文明,大家各有意見,即使極度溫和地平舖直敘,卻一點都不無聊,因為有一條隱約細膩的感情線,餘韻不斷。
《斯卡羅》大概少了這條細膩的感情線,以這四集來看,少了一條引誘人入甕的主線,各線路都太平均……勉強說,應該是蝶妹,但蝶妹這一塊描述又太模糊含蓄,導致,觀眾們閱讀情感無法注入,就會回到思考「那年代我們不熟悉的台灣歷史研究」了。
#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點
#我們真的對台灣歷史很陌生
畢竟這不是紀錄報導影片,我個人感覺戲劇主線很重要,而且四集了。
#
題外話,也是題內話。
我很愛金庸小說,但我一直不喜歡他早期作品《 書劍江山恩仇錄》,原因是書寫人物線索複雜;他後來的小說就不這麼寫了,完全以主線順序描述,於是其它各種配角人物都活靈活現;封筆前的《鹿鼎記》,根本是在寫歷史小說,加了一個虛構的韋小寶,硬要搞成是真人實事,哈哈哈哈哈。
(這得聽倪匡吐槽了,他說金庸莫名其妙硬堅持韋小寶是真實人物,反正作家年輕時代的堅持,有時很搞笑)
小說文字和影像呈現是不一樣的,某部分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戲劇的魅力,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同時閱讀了歷史片段,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
#還是挺好看
#但多少期望後面多一點激烈動作戲
#我渴望看到斯卡羅有多強悍
#這樣的和談協議才有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