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極地雲霞》
* 如果你掉進了黑暗裡,你能做的,不過是靜心等待,直到你的雙眼適應黑暗。——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 我那時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 雖然未來藏在迷霧中,叫人看來膽怯。
但當你踏足其中,就會雲開霧散。—-馬卡姆《夜航西飛》
* 瘋狂的愛爾蘭,將你刺傷成詩。—奧登悼念葉慈
* 離開這世界的那天,心中只有不捨之人,而無不捨之物,你就是富有的。 —張小嫻
* 說老實話,我覺得與其罵人,寧可挨罵。因為罵人是自我表演,挨罵是看人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演——表演他們對我的心意,而無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尋味的。——楊絳 《將飲茶》
* 人們常常用咄咄逼人來掩飾弱點,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於忍受中,只有軟骨頭才急躁粗暴,他們因此喪失了人的尊嚴。我等待,我觀看。恩惠也許來,也許不來。也許這種既平靜又不平靜的等待,就是恩惠的使者,抑或恩惠本身。—-卡夫卡
* 不僅不要自我誇獎,也不要讓別人誇獎你。誇獎會葬送靈魂,因為它使人放棄對靈魂的關心,轉而關心世俗的榮譽。—-托爾斯泰《生活之路》
* 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沈淪作為代價。—-馬奎茲
* 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三毛
* 感謝你贈我一場空歡喜,我們有過的美好回憶,讓淚水染得模糊不清了。偶爾想起,記憶猶新,就像當初,我愛你,沒有什麼目的,只是愛你。—-三毛
* 時間先安頓我們,繼而又迷惑我們。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實我們只是安然無恙而已。我們以為自己很有擔當,其實我們十分懦弱。我們所謂的務實,充其量不過是逃避現實,絕非直面以對。—-朱利安·巴恩斯
*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鬆,一樣的自由。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沈於大千世界。—-林語堂
———流光溢彩的天空~~~極地平流層雲團,這樣的雲霞通常在冬季極地平流層15000公尺以上形成。by 挪威攝影師Øystein Sture Aspelund
不要告別三毛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詩語錄·We’ve Got the Friends 》
* 有些人會一直刻在記憶裡面。即使忘記了他的聲音,忘記了他的笑容,忘記了他的臉,但是每當想起他時的那種感受,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三毛
*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看海看久了想見人,見人見多了想看海。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
* 漸漸年長了,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像種子在地下一樣,一定要萌芽滋長,伸出地面來,尋找陽光。—-林語堂
* 《這月色之美》—-W.H. 奧登
這月色之美
沒有歷史
完整而又原始,
若此後這美麗
具備了別種特質
它會有一個愛人
而不復純真。
這美有如一場夢魘
遵循了不同的時間,
在大白天
它就消失不見,
只因時光流轉
感情也會生變,
而心魔隨之出現,
迷茫又渴盼。
但對這純真之美
魔鬼從未刻意而為,
要將美結束了斷,
也未必如其所願;
直到它漸行漸遠,
愛才會臨近此地
帶來歡洽與甜蜜,
悲傷才會凝神注視
無休無止。
* 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畢淑敏
* 人間本不該令我這麼欣喜的,但是你來了。——北島
* 人總要沈下心來過一段寧靜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飽的點心。與日常瑣細共有一種呼吸的節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積蓄力量,收穫不需要理由的快樂。——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 真實的、永恆的、最高級的快樂,只能從三樣東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友誼。——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
* 人所能獲得的最大的幸運,唯有自身的個性。——阿圖爾·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倉央嘉措
* 天還未黑,雲怎敢灰;雨還未下,風怎敢吹;瓜還未熟,秧怎敢枯;花還未落,樹怎敢死;你還未嫁,我怎敢老。——汪國真 《怎敢》
* 我們都聽過這句名言,所有的挫折都會以另外一種禮物來回報。
戴高樂流亡英國期間一直把「自由法國」的解放運動,寄予留在歐洲大陸或是英國的法國人身上,但事實上支持「自由法國」的人並不多,苛求他、批評他的卻很多。
他本來的幻想破滅,但他們也突然發現會捐首飾、捐大錢給他的法國人,是來自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法國移民,不是來自於英國本土或者是歐陸的法國人。非洲當地很多人對「自由法國」的運動非常支持,包括法屬查德、剛果還有喀麥隆。
之後戴高樂轉移陣地,把總部從倫敦遷到剛果,而且把「自由法國」改成流亡政府。
這個時間點是在一九四○年的十月二十七日,離他被全歐陸的法國人痛罵的時間點大概是三個月之後,離他成立「自由法國」也差不多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戴高樂在法屬剛果成立「帝國防衛委員會」,慢慢的在非洲得到越來越大的支持,從此改變戴高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英雄的地位。
戴高樂曾經有一句名言,我想這是他的感慨之一:
一個人需要有宏偉的氣度,才能夠出類拔萃,他的真實價值才能被突顯出來。但是一個人想在社會上獲得信任感,卻是最難的。
為什麼戴高樂此時在非洲成立流亡政府得到非常高的支持?因為同樣在一九四○年的十月,他在一次世界大戰裡聽命的長官、也是逼他離開法國同時也是當時維琪政府的領導人貝當正式和希特勒見面, 兩個人簽訂協議,商討兩國之間的合作:甚至包括很多軍艦、資源都交給德國的希特勒。因為這件事情、這場會面,使得原來痛罵戴高樂的人開始轉而痛罵貝當總理,並且開始發現邱吉爾當初預見此事,先炸沈法國艦隊,是一個明智之舉。
閱讀歷史我們會知道,遠見有多麽困難;而被羞辱或是羞辱他人又多麽容易。
選對了在非洲的法國海外殖民地為基地之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到了一九四○年底,不管法國境內還是法國境外的地下武力,從七千個人短短幾月之內成長到四萬人。
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勢每個月都在變化,一個人從被全面羞辱到獲得英雄掌聲,也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從獲得全面的掌聲到垮掉,也只需要幾個月。
當時所謂歷史,不是以幾年來計算,而是兩個月、三個月之內, 一個人就可以從地獄到天堂,也可以從天堂再掉回地獄。
這大概是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裡非常大的特色。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裡,有一段值得說的故事,有關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一九四○年時美國還沒有參戰,美國基本上支持英國的邱吉爾,但小羅斯福也認為法國人要投降是你家的事。所以,當時的美國並不反對維琪政府,美國覺得法國投降不干他們的事。美國那時候並不想和希特勒全面對抗,這大概也是那時候美國的主流民意。小羅斯福既然支持維琪政府,就不可能支持戴高樂,在這個情況之下邱吉爾很為難。
美國雖尚未參戰,但羅斯福在那個年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全世界要打贏希特勒都得想靠美國,邱吉爾覺得他必須扮演一個沒有人感謝的、介於羅斯福和戴高樂之間的調解人。
我曾經提過,其實邱吉爾的脾氣很急躁,突然要他扮演一個中間的遊說、協調者,很不適合他的個性;但他瞭解此事的重要性。
戴高樂本來是一個很傲氣、強烈自尊心的人,但他也知道沒有邱吉爾,他沒有辦法生存;他更知道他不能得罪美國。
所以接下來的故事,我要告訴你什麼叫做歷史典範人物的忍辱負重。——《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世界周報歐洲特派王雅倫(左二)回台,四個女人的聚會。我當然最老,當時在紐約認識李永萍(右一)還是長輩之姿,左一拿手機提醒我們自拍的是景觀設計師潘一如。四個女人,有些認識了四十多年,她們從北一女即為同學,或是台大外文系。我和永萍認識三十年。這幾十年裡,每個人皆曾飄洋過海,各自經歷了太多波折人生,但友誼仍長存。
女人的友誼,往往勝過海誓山盟的愛情。女人愈年長,愈加明白女性的友誼,多麼珍貴。
不要告別三毛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語錄.生日園丁》
*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
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 心,決定了自己的所在。它可以把地獄變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地獄。—-約翰·米爾頓
* 四月的細雨,忽晴忽落,把空氣洗得怪清涼的。嫩樹葉依然很小,可處處有些綠意。含羞的春陽只輕輕的,從薄雲裡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線:地上的人影、樹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開得早,淡淡的粉色在風雨裡擺動,好像媚弱的小村女 ,打扮得簡單而秀美。 —-老舍《二馬》
* 你永遠不能擁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 天空下睡去,醒來又沈醉。在你憂傷的 時候,天空會給你安慰。可是憂傷太多,天空不夠,蝴蝶也不夠,花兒也不 夠。大多數美的東西都不夠。於是,我們選取我們所能選取,好好地享用。 —-桑德拉·希斯內羅絲 《芒果街上的小 屋》
* 如果早一點知道我們後來將要面對的世 界不過如此,那麼年少的時候,是否會少 一些因為過度期待,而產生的怨懟。 —-七堇年《平生歡》
*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 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 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昆德拉 《生命不可承受的之輕》
* 失敗可以鍛鍊一般優秀的人物:它挑出一種心靈,把純潔的和強壯的拉在一起,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但對於那些庸俗的人,失敗會加速心靈的墮落,並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 —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朵夫》
* 許多人之所以言之鑿鑿,因為他們認識的世界及歷史太少。—-佛朗索瓦.佐基
* 在出版《南非歷險記》之後,邱吉爾做出了人生選擇:從政
回首這段被俘虜、卑微及危險越獄的往事,邱吉爾曾寫下幾段話: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年之間,是我一生最豐富多彩的一段時間。回首往事,我真誠的感謝至高無上的上帝,賦予了我生存的機會。我所經歷的每一天可能都是危險的日子,但也是好日子,它使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危險,我時時感覺到變幻無常,但我同時感覺到我內心充滿了希望。」
「來吧!世界上所有年輕人,現在最需要你們去填補被戰爭奪取的一代人的空缺,你們不能失去一分一秒,你們一定要在生命之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的二十歲到二十五歲,都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期,不要安於現狀,即使你有顯赫的家庭。承擔起你們的責任,世界是你們的,機會是你們的,不要只想繼承你前輩的遺產,請重新舉起光榮的旗幟,向你的人生挺進。如果你的前方有敵人,就進攻打敗他們,絕對不能向失敗低頭。」
就在那段南非艱辛的人生經驗,邱吉爾二十六歲之前,歷練出了後來我們所看到領導二次世界大戰頑強抵抗希特勒的邱吉爾。
這段南非歷險的史實很重要,因為他第一步入政壇的時候,已經是戰地英雄了, 很快高票當選。他不必像一般年輕的國會議員,要依靠那些元老提拔,保守黨反而還要依靠他才能贏得大選。他是戰地英雄,保守黨可以充分利用他的聲譽。
而這正中邱吉爾的下懷。他不喜歡被黨擺弄控制。
二十六歲時,他首次當選了英國下議院議員,邁出他從政生涯成功的第一步。
貴族子弟被俘虜卻沒有被殺,勇敢的逃獄過程且勇氣十足,都成為他從政的資本,他毫不猶豫的站上政治舞台,成為後來所有人認識的邱吉爾。—-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許多人把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美國的大蕭條,經濟崩潰,間接導致二次世界大戰;另一派是完全歸咎於希特勒。可是從戴高樂的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帶給德國奇恥大辱,反而讓德國的人民很快的振興。他在一九二二年以及一九二四年左右,寫了好幾次的信告訴朋友們,「法國將和德國再大戰一場,戰爭無法避免,而且幾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完全不同。」這位具有獨特遠見的世紀人物在法國巴黎人日日沉浸美好時光,大肆揮霍時,卻憂心忡忡:用現代的俗媚字語叫「唱衰法國」。
戴高樂認為法國人根本不了解世界真正的情勢,在未來的戰爭裡頭,法國缺乏足夠的準備。
當時的法國人普遍厭戰,追求和平。這説來也很正常,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所以這時的法國追求某個程度的偏安心理,不能說他們是錯的。但當1929年大蕭條時,法國可能不夠警覺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困境。
其實,一個國家與人們的性格一樣,都會有逃避心理;在那個時刻, 法國覺得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構築一長列的碉堡,來防禦未來德軍的攻擊。這個防線的設計者就叫馬其諾Android Marginal,後來我們稱作馬其諾防線,史上最著名的防線。在那個時代,法國覺得他們只要做這件事情,就足以抵擋一切了!
戴高樂雖然覺得追求和平很重要,但是他認為法國的壕溝戰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他覺得最重要的是擁有坦克車,他認為法國雖然有備戰車,但並不足以對付德國當時最大的坦克車。他已經看到德國坦克車的可怕,所以在整個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代,尤其是大蕭條爆發、希特勒崛起的時候,戴高樂的主張在法國是孤軍奮鬥的。他在各地著書演講,希望喚醒法國人理解他已經看到的危機及未來:唯有建構以坦克為骨幹的陸軍,才能夠保障法國的安全。
結果,歡樂的法國人當然沒有人要聽他的。但是有一群人卻聽到了,因為戴高樂把他的想法寫成書發表,書名叫<未來的陸軍> The Army of the Future。你可以想像嗎?看到這本書的是德國人,這本書反而變成德國陸軍建立第一豹式戰車軍團的基礎理論。
歷史會不會太荒謬?
戴高樂的遠見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被法國人看到?
戴高樂在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六年不斷的演講又演講;一九三九年,德軍的豹式戰車團用他的戰爭理論攻破了波蘭軍隊的層層防衛,橫掃波蘭全境;一直到一九四○年,德國攻占丹麥和挪威的時候,法國陸軍才開始相信戴高樂。
這個時候陸軍最高司令部倉促授權給戴高樂,要他建立兩支裝甲師。但一切已經太晚了,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軍對法國展開閃電攻擊,就像戴高樂早就預料的,馬其諾防線根本擋不住德軍,法軍的坦克部隊也沒有辦法趕到前線保衛法國。
儘管如此,以法蘭西為榮耀的戴高樂也沒有說:「你看吧!你們都不聽我的,我就看你們怎麼垮的。」我前面描述戴高樂的血液裡頭流留愛法國的熱血,他一生下來,到他最後嚥氣的那一分鐘,他都認為自己是為法國而生,他也該為法國而死。所以,即使戰爭如此無望,他仍然嚴格的督軍,使部隊成為當時最驍勇善戰的單位。
戴高樂治軍嚴格到什麼地步呢?
當時他的母親已經病危,快要走了,戴高樂的媽媽親手把他帶大,經常告訴他,講述法國歷史故事,他和母親感情是深厚。但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即使他督軍的地點離母親居住地沒有多遠,部隊行軍到離母親的住處只有數哩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看一眼母親的住處,鞠了一個躬,跪了下來,親吻了土地,掉下眼淚,當成和母親最後的告別。
他沒有回去見母親最後一面。—-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週五 全台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圖片:從生日前一天,決定把我的生命跨越當成園丁哲學。整理整個冬天荒廢許久的山中花園,該捨棄的捨棄,該重新來過的重新種植,該牽移的牽移,該修剪的修剪,該新栽植的栽植。儘管腿上不少傷痕,下午看到完工的花園,濃霧細雨,如置身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