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失敗主義〉
作者:陳韋安
香港教會近年出現「基督教失敗主義」(christian defeatism)的風氣。所謂「失敗主義」,意指全然接受失敗,毫無反抗掙扎,舉手投降。「基督教失敗主義」比「失敗主義」更糟糕。因為它錯誤地將「失敗主義」的精神美化為屬靈美事。
首先,基督教失敗主義以失敗為美。他們認為,失敗乃是跟隨基督、十字架、窄路、困苦的記號。因此,他們認為,失敗不僅是基督徒正常的遭遇,更是基督徒的屬靈美事。失敗不僅是正常的,更是應當的。當然,某程度來說,基督教失敗主義是成功神學的反動力。它拒絕成功神學錯誤地追求成功。不過,它卻本末倒置地以失敗為榮。
另一方面,基督教失敗主義也是「基督教民粹主義」(christian populism)。基督教民粹主義強調基督徒的普遍性,強調沒有屬靈超人,反而歌頌基督徒的軟弱,甚至以此為普羅大眾的屬靈標準。「我只是普通基督徒,靈命不是很好。」「我只是教會小傳道,講道有很多缺點。」當然,有誰不軟弱呢?不過,甚至,他們不只以自己的軟弱誇口,他們更以自己的軟弱與失敗當作武器。
基督教失敗主義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以自己的失敗來推翻別人的成功。基督教失敗主義者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世界、制度、甚至教會體制的不義,卻沒有任何改變現狀的打算。久而久之,失敗成了自義:我愈是失敗,就愈顯世界對我的不公,更突顯自己為主受苦。同時,這邏輯的反面更是可怕:你愈是成功,就愈顯得你愈邪惡。因此,建制總是邪惡的;大牧師總是腐敗的;有名望的總有不可告人之隱情的。如此,失敗打倒成功,軟弱高於剛強,nobody壓倒一切。
我不是為成功說好話,更不是推舉成功。事實上,基督信仰沒有歌頌成功,也沒有歌頌失敗。
或者說,問題的關鍵不是「成功」還是「失敗」,而是為著甚麼成功?為著甚麼失敗?贏甚麼?輸甚麼?成功本身是沒有甚麼可歌頌的,因為成功在本質上是沒有價值的。成功乃是從「潛在性」(potentiality)變成「實在性」(actuality)。因此,重點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成功了甚麼。自己成功了?革命成功了?正義成功了?追求成功本身是沒有錯誤的。因此,成功神學的問題乃是錯誤地追求個人財富與世界目標的成功,認為俗世的成功乃是屬靈的祝福。
同樣,基督信仰也不歌頌失敗。十字架不是失敗的記號。相反,聖經常強調,十字架是基督戰勝世界的記號。「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基督得勝——這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信仰根基。從尚未發生的「潛在性」轉變為「實在性」,正是上帝國度的降臨。因此,「失敗」本身沒有值得可歌頌的。邏輯理應相反:因為基督的得勝,俗世的失敗全然不足掛齒。
因此,「真正不計較輸贏的人,才可以坦然無懼地爭取輸贏。」這是本文的主旨。
我強調,我不是那種膚淺地追求成功卓越的人,也絕對無意要故意詆毀失敗的人。事實上,稱呼別人「失敗」——無論是真失敗還是假失敗,本來就是一件很不禮貌、很不舒服的事。然而,我只想指出一個問題:如果有人用自己的失敗來咒詛別人的成功,甚至借用失敗來自我為義,這正是「基督教失敗主義」的問題。
基督信仰不歌頌個人的成功,也不神聖化自己的失敗。相反,基督徒理應是世上最能經歷失敗的人。或者,讓我更直接的說,基督徒是世上最懂得輸的人。不過,何謂「懂得輸」?讓我們先探討坊間一些錯誤的看法:
一)否定失敗的存在。這本來是一句很勵志的說法:「失敗不存在」、「沒有人是失敗的」、「沒有輸這回事」。當然,這說法的意思是,不能用「失敗」標籤任何人。這是正確的。沒有人配得上永久的「失敗」標籤。不過,沒有「失敗」這標籤,並不代表要否定失敗的存在。失敗是存在的。我們無需亞Q精神地無視、否定失敗的存在。虛構出一個沒有失敗,全然勝利積極的世界觀,其實是不必要的。相反,誰否定失敗的存在,誰就正正離不開失敗的陰霾。
二)將失敗正義化。這可能受到近年文化的影響——主流總是邪惡,邊緣卻是正義。無論是史村翔的日本漫畫《流氓俠醫》、人們對流行普及文化的批評、抑或弱勢社羣的關懷,正義與「邊緣」、「弱勢」逐漸成為同義詞;相反,因着Donald Trump、教會的Megachurch 現象、高官權貴的批評,成功與邪惡逐漸扯上關係。因此,不知不覺,所謂「懂得輸」,就是甘於失敗,甚至鎖定失敗乃是正義的必然結果;相反,誰萬一成功了,成為主流了,誰就被扣上腐敗的帽子。
我認為,基督徒是最懂得面對失敗的人——不是基於成功神學,不是亞Q 地否定失敗,也不是屬靈地美化失敗。基督徒不被成敗所困擾,所以才會真正地努力改變成敗。
十字架告訴我們「輸的藝術」。我們可以輸。我們絕對可以直接面對失敗。正正因為我們可以輸,我們才會嘗試爭取勝利。真正「輸得起」的人,首先必需是曾經願意爭取勝利的人。誰不計較成敗,誰就一開始已經非常計較成敗了。因此,基督徒是認真地爭取成功,卻快樂地接失敗的人。這是「唯獨恩典」的人生,贏了是恩典,輸了也是恩典。基督徒人生是一場「恩典遊戲」。這遊戲要求我們盡心、盡性、盡意地玩。但是,盡力的同時,我們卻不可忘記,它仍然是一場遊戲。這正是基督徒人生的熱血與淡然——努力地玩,卻不被成敗所困——無論是自己的成敗,還是別人的成敗。
邱吉爾曾說:「成功就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卻不失熱忱。」(Success consists of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s of enthusiasm)丘吉爾沒有為「成功」下定義。他所講的「成功」,是「經歷失敗的熱忱」:努力、熱血地追求成功,卻承認、接受每一次失敗,卻繼續承認自己渴望成功。這熱忱,正是基督徒對生命的熱忱。
因着這份來自上帝的熱忱,基督徒不會對成敗犬儒。「真正不計較輸贏的人,才可以坦然無懼地爭取輸贏。」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不計較同義詞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法國浪漫嗎? 】
我一直很納悶,明明很多部落客或作者都忙不迭地呼籲 : 「法國一點也不浪漫 ! 」還是有大把大把的台灣人們一聽到法國,腦海自動跑出 「浪漫」 兩個字。
我很想知道浪漫與法國如何畫上等號? 是誰劃上等號? 因為我自己可能孤陋寡聞,不覺得法國是浪漫的同義詞。當初選擇到法國留學,是因為仰慕法國的社會科學。直到放假回台灣, 才開始聽到旁人說 : 「哇! 你在法國留學。好浪漫喔~」。 當下心中有無數個問號。
可能是因為問的人對法國知之甚寡,僅聽過浮濫的 「浪漫」一詞, 就沒話找話隨口問一下。
而其實每個人對浪漫的定義都不太一樣。
在法國,隨處都能欣賞藝術,是浪漫無誤。
(網友說,不吝展現愛意,也是浪漫無誤。但他們也不吝展現怒氣...)
但我覺得(個人意見),很多人心裡的浪漫, 說穿了是公主病。 需要每天被噓寒問暖,不時來束捧花伺候,甜言蜜語無限量供應,吃香喝辣買單不手軟,最好還要會剝蝦會下廚。這時候,他們會把法國人想像成情聖,像楚留香(天啊~90後的不知道他是誰了吧) 那樣風流倜儻溫柔多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法國人對感情的態度確實是浪漫的。 在法國(尤其大都會),可能從八歲到八十歲都在追求愛情。無愛情毋寧死。 法國人享受生活比工作重要,而享受生活就不能沒有愛情的滋潤。愛情、生活、工作,這個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只不過,。法國人認為愛情並不需要婚姻來保障。 這一點,可能就不符合台灣人對浪漫的期待了....
***
昨天去剪頭髮時, 又被問到這個: 「法國人真的很浪漫嗎? 」
我說,我認為法國人的浪漫,在於對個人生活品味的堅持。每天在職場與家庭忙得團團轉的職業婦女總會記得打扮自己。法國人對於美感或是生活的品味則來自於自信。這與亞洲社會事事項項都要注意社會觀瞻或旁人觀感的要求, 大相逕庭。
追求心靈的自由,對我來說,是浪漫。
法國的浪漫,也體現在 「容許犯錯」的心態裡。 我常常說法國是一個非常 「人性」的社會。 在台灣,提到人性的社會,不外乎是禮運大同篇的人性。而我說的人性,就是包羅萬象, 有良善有小惡,有天使有魔鬼的人性。
人非聖賢,犯錯乃人之常情。既然每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就沒必要去針鋒相對斤斤計較嚴以待人。
了解並包容人性之弱, 對我來說,是浪漫。
所以,法國浪漫嗎? 他確實有浪漫的地方,就看你要從何處著眼了。
你呢? 你覺得什麼才是浪漫?
不計較同義詞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7.11.18 英國—《泰晤士報》Sian Griffiths、Julie Henry ※
使用性別中性詞彙:使用偏男性詞彙會被扣分?
使用性別中性的英文詞彙,早已是普遍接受的原則。前一陣子,有英國大學將使用非中性的性別詞彙與評分做連結,大學應否用分數管學生使用的語言,引起討論。
————————————
赫爾大學(Hull University)告訴學生,如果寫報告時不使用「性別敏感」的字眼,可能會被扣分。
英國各大專院校早就忠告師生,在提到性別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物時,不應使用陽性代名詞——如 ”he”,”his” ,”him”——應該使用 “he or she”,”she/he” 或 “they”。
另外,含有「男人」的字眼,如 “mankind”,“manpower” ,“manmade” 以及 “forefathers”, “workmanlike” 等字眼都最好不要使用,應以同義詞代替。
但赫爾大學的教授似乎認為這樣不夠:所有社會科學系的大學部學生都被警告,如果採用「非包容的語言」(non-inclusive language),成績可能會受影響。
《泰晤士報》根據資訊自由法取得該校宗教行動主義(religious activism)的課綱,上面寫道:「語言很重要,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在你的論文裡,我期待你對語言的力量與象徵性有所感覺,所以採用性別敏感的字眼、或未採用性別敏感的語言,會影響到你的成績。」
赫爾大學宗教系的一名資深教授表示:「如果學生使用非中性的語言,他們會被老師詢問原因何在。扣分的情況依個案評估。」
批評者認為,這種作法是在扮演「語言警察」。肯特大學的社會系退休教授符瑞迪(Frank Furedi)表示:「一般來說,這種威脅是暗示性的,不是像赫爾大學這樣白紙黑字。語言警察是一種強迫學生就範的工具,要學生接受特定的觀點,學生假如不從,後果是被扣分。」
白金漢大學的教育就業研究中心主任史密哲教授(Alan Smithers)認為,這樣的規則干擾到學生流利的表達:「布萊伯利(Malcolm Bradbury)在 1970 年代寫作《The History Man》時,就針對這種情況予以諷刺,書裡的考官會議差點開不成,因為搞不定主席的稱呼,他們不知是否可以叫他 Mr. Chairperson。那本書是四十年前出版的,我們應該早就超越為這種小事斤斤計較的階段。」
一位切斯特大學(Chester University)教授,在大學的線上評分系統上忠告學生「避免使用指稱特定性別的字眼」,但一位發言人表示學生不會因為沒有照規定被扣分。
把性別平等的語言跟學生成績連結在一起,是英國大專院校最新一波促進校園兩性平等的動作。
卡迪夫都會大學(Cardiff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出版了一個「性別中立名詞對照表」(見附圖,但該表強調亦應參照使用情境),列出三十四個性別不中立/中立的對照表。它說 “workmanlike” 最好以 ”efficient”(有效率)代替,”foreman”(工頭、領班)以 ”supervisor”(督導)代替。
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的語言規範則說,應該要用 ”humanity”,”humans”,”people” 來代替用 ”mankind”(人類)。
空中大學也有一個類似的語言使用規則,表示最好不要用 ”forefathers”,應該改用 “ancestors” 或 ”forebears”(祖先)。
http://www.thetimes.co.uk/…/dont-man-up-students-may-lose-m…
圖為性別中立名詞對照表(亦應參照使用情境)。
不計較同義詞 在 鴻雁寫作教室- 【空中作文教室(19):中秋佳節烤肉之日,正是 ... 的推薦與評價
可參考同義詞詞典:https://goo.gl/o2Yjs) 中秋佳節,一群孩子圍坐在一起 ... 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既然是遊戲,其實不用太計較,只要語感接近就行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