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
《枕草子》-- 清少納言著,周作人譯
「從四月末到五月初旬的時節,桔樹的葉子濃青,花色純白的開著,早晨剛下著雨,這個景緻真是世間再也沒有了。從花裡邊,果實像黃金的球似的顯露出來,這樣子開不下於為朝露所濕的櫻花。而且桔花又說是與子規有關,這更不必更加稱讚了。」
-- 《枕草子》卷三,第三五段,樹木的花🌸
《枕草子》與《源氏物語》並稱平安時期兩大文學著作,皆出自宮廷女官之手。前者為紀事散文,清少納言寫的是生活觀察、感想以及個人喜惡;後者則為紫式部所著長篇小說,故事圍繞著天皇之子光源氏和他身邊各式女子而發展,誰叫光源氏〝胃口〞之好超乎想像,真是鶯燕成群各色皆備什麼都吞得下,嘖嘖…😅
清少納言(966-1025)身為女官,侍奉的是一條天皇(980-1011)的皇后,也就是中宮-藤原定子(977-1001)。待在宮裡7年,清少納言的小日子簡直如魚得水,因此才有輕鬆慧黠的《枕草子》問世。
中宮定子和清少納言皆出身詩書之家,漢學素養深厚,是以兩人甚為投契,而定子的美貌、品行和才情更是受清少納言所推崇,也難怪定子即使因「長德之變」斷髮出家,還是能讓一條天皇始終鍾情於她而再度入宮。
--------------
說起一條天皇和定子,或許是皇家夫妻少見的情到深處卻緣淺。🥺
定子娘家是平安時期威勢最盛的外戚藤原一族,榮光綿延好幾代,自祖父藤原兼家(929-990)、父親藤原道隆(953-995),以及兩個叔叔藤原道兼(961-995)、藤原道長(966-1027)皆位居重臣,另外兩位姑姑也都嫁給天皇,然後又各自生下兒子繼位成為三條天皇(976- 1017)和一條天皇。
一條天皇的母親其實是定子的小姑姑,因此真要說起來,一條天皇和中宮定子就是表弟與表姐的關係,然後天皇還比定子小了三歲,兩人成婚時定子約13歲,而一條天皇才10歲。你看,男兒執掌權力中樞,女子婚配天皇,藤原家的政治算盤是否打得真是深沉又精準?
才貌兼備性情可愛的定子與天皇表弟婚後兩情相悅恩愛融洽,可惜婚後才5年,定子最重要的靠山,擔任關白攝政大位的父親去世了,此時定子與一條天皇尚未誕生子嗣,大權隨後落到她兩位叔叔身上。
還俗回宮之後,定子雖誕下皇子,然而老謀深算的叔叔藤原道長,卻是將自己的女兒藤原彰子(988-1074,也是定子的堂妹)塞給一條天皇當皇后,硬生生形成一皇二后的局面。
--------------
少了父親撐腰,與一條天皇再情濃不捨,還是敵不過政治權謀與人心險惡,定子最終輸給了小堂妹。失去專屬后位之後,24歲那年,因為第三胎生產不順,中宮定子永遠告別了人間。😥
初入宮闈深院,深得娘家照拂的那些年,該是定子人生最明媚的時光,也是清少納言憑恃才學在宮中如魚得水時,因此從《枕草子》中可見原來定子位居中宮多風華。
當時以定子為首,平安京後宮也形成一股女性文藝之風。或許就是因為如此,若干年後,當紫式部入宮服侍藤原彰子時,由於立場相對,各自為主,儘管清少納言早已離宮隱居,紫式部對清少納言的酸言酸語沒少過。而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語》則又是平安時代另一文學經典。
--------------
《枕草子》目前應有三個譯本,周作人的譯本相較於林文月譯本,頗有民初時期的白話文風範 (人家可是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譯法閒散口語,較能表達原作聰敏機靈、絮語不斷的女兒家氣,背後支撐的是周作人博厚漢學和日文底子,讀久了就能逐漸感受到清少納言在宮中那段歡快、寫意,閒時行筆記述的優雅生活。
周作人是誰?他有個鼎鼎大名的兄長魯迅(周樹人)以「阿Q正傳」名聞於世。
周的譯本還有個好處,各卷後頭都有以史家考據精神所作的注釋說明,讓讀者好撥開重重問號跨過千年距離與文化隔閡,踏入那個看似詩吟曲詠好不浪漫,實則宮廷內變腥風血雨的平安京。
至於他與魯迅為財而兄弟鬩牆,之後又努力與毛澤東攀附關係以逃過文革大劫的嘴臉,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
另外必須一提,難得見此雅致書封,與本書的性與質無不契合,以下引自設計者王志弘自述:
《枕草子》是距今一千年前日本平安時代的著作,是清少納言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隨想,取材範圍極廣,除了四季、自然與宮中各種生活瑣事,行文中也處處透露出她個人的品味喜好。整合書的內容及搜集到數據,我理出這樣的概念:《枕草子》是由極其瑣碎的「點」所集結而成的,同時也是透過如此的「細微」,才能滲入人的感官之中。
為了表達瑣碎的「點」這樣的概念,我製造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圓點,封面上的圓點對於本體「枕草子」三個字而言是雙向的,這方向性是思想凝聚成形與力量散播的表現。《枕草子》是由許多微小但有趣的人事物所組成,在視覺呈現上,希望達成的是豐富且巨大的著作,微小而細膩的構成,有分量(巨大的「枕草子」三個字)但輕快(擴散或集結的細碎圓點),不會給人以女性專屬讀物的感覺,而是中性風格。
--------------
若是真嚮往古意悠悠千年京都,卻怎麼也讀不完《源氏物語》,早些年記敘的《枕草子》倒可輕鬆翻閱追尋前往。
還有啊,這本周作人譯本為對岸出版,無奈、偏偏就是以簡體字呈現,而繁體字版本可見林文月老師譯本,讀來又另有所長,也是我們認識清少納言筆下宮廷歲月的美麗憑藉。
巴特,那個繁體版書封設計可以加加油用點心嗎?🙄🙄🙄
#古意悠悠千年京都
#枕草子
#台日友好✌️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意思 在 舌尖上的攝影師:百飲募集/美食攝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飲募集貳點零 #募集中
雞霸 古早味雞肉飯
「臺菜囝仔 × 衝浪精神」
雞霸的老闆阿勝,輪廓有稜,眉眼銳利,乍看有道上兄弟的霸氣,開口卻低調溫吞,多了點老實的草根氣息:「我自己比人家矮一點,就是會想要說做給人家看,不服輸的心態。」
#本土職人發揚傳統老滋味
阿勝對飲食的感情與底蘊,來自在萬華的成長記憶,「我從小就愛吃,再加上生活在萬華那個區塊,太多的傳統美食,你沒有辦法抗拒,不管是鹹的甜的樣樣有。」其中幾家老字號的「好吃雞肉」,傳承至今也第二、第三代了,是陪伴阿勝成長的味道。
而「雞霸」開張,以「古早味雞肉飯」作為招牌,有反璞歸真的初心感,也是阿勝看見許多老店凋零中斷,而有了延續這傳統老味道的使命感:「老人家吃的是回憶跟日常生活,年輕人吃的是一份傳統跟懷舊的味道。」
古早味雞肉,不論是製程或口味都樸實純粹,因此,雞肉來源成為品質的決勝關鍵;雞霸採用的鹿野正土雞,體型太小油脂不足,太大又過於老柴, 必須嚴選 1.8 ~ 2.5 公斤以內的雞隻,確保肉質豐美,細膩去除血水油塊後,以濃縮的雞高湯低溫慢泡,入口才能鮮甜多汁。
有古早味作為底氣,阿勝也結合在多年在不同餐廳的汲取,承先啟後出更多元的風味,川味改良版的口水雞、日式丼飯為概念發想的銷魂雞肉飯,以更繽紛的料理,迎合年輕人的味蕾;過去做宴會的手路菜,金沙花椰、花雕醉雞,也精緻成了必點小菜。
#社區小店在地好店
阿勝年輕,卻有種古意(gǔ yì)的浪漫,問他這間店的意義是什麼?「人情味啊!」平實到有點老派的回答,「我想維持那種親民、人情味,不要流失那種感覺。」古早味雞肉緊扣著台灣庶民飲食文化,過去的老店在騎樓上簡單擺擺就上工了,在現代的餐飲模式中則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想維持好吃雞肉那股日常的美好,但也營造了舒適的店面、發展外送機制,讓餐點精緻卻不失常民小吃的本質,保有本心,又親民又高級?阿勝笑了笑說:「高級還不至於,就是給人家舒服,像家一樣的感覺。」
如今雞霸的客源都來自在地社區,不少長輩與家庭常客光顧,周圍如復興美工的學生,下課也相約來吃,國中、國小的小客人也有,符合大眾需求,也成為社區好店,肺炎疫情甫爆發之際,人心惶惶,許多便當店不敢送醫院,阿勝卻主動提出:「只要是雙和醫院的單,不限金額都能外送。」
「台灣的健康讓你們守護,醫護的胃由我們來顧。」這句話從阿勝口中說出,不肉麻,反而有些靦腆,不捨醫護忙碌有時只能以珍奶果腹,「常常會給他們一些招待小菜,我親自去送,會跟他們說『你們辛苦了』。」
相互鼓勵,都是在外打拚的辛苦人,
阿勝用人情味,撐起在地小小一家好店。
這次拍攝,讓我有種回到當初百飲1剛開始那樣,現場簡單的道具與空間發揮,為了錯開動態的同仁,我們把拍攝區拉到路邊,路上人來人往,進行了一個街頭表演的節奏(再度),不過我們都很熟悉這樣的狀況了,倒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我自己本身是雞肉的愛好者,在拍攝上完全以會吸引我的視覺來構圖~
:: Photographer Nick Li ⠀⠀⠀⠀
:: Cinematographer 彭勇錦 (David Peng)⠀⠀
:: Assist partner Paul
:: Copywriting 陳宣澍
:: 合作單位 雞霸
#舌尖上的攝影師
#尼克的饗食天堂
🔍 報名資訊
2.0方案頁面:https://omodesign.myportfolio.com/no5
直接報名:https://forms.gle/MQaioBapmPNn1W1fA
加入官方Line:https://line.me/R/ti/p/%40pgnick95
---
我們尋找各地風格飲食餐廳,歡迎介紹推廣有意思的優秀餐廳,我們不是在美食的世界裡,就是在前往美食的道路上!
We are constantly looking around for interesting and unique restaurants the world over.
We are on a quest to capture the taste of season, the sensation of flavour, the savor of food through the lens.
If you’re a gourmet , introduce your secret spots to us.
If you’re looking for collaborations, feel free to send us your best dish!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意思 在 臺灣國樂團 NC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多樣的戲曲風采中,遇見傳統 ~
NCO《戲采》戲曲音樂會
科技與人文在時序的推移中,總是錯落,時而交互輝映,時而一枝獨秀,在文明的進化,人們在追求創新的同時,總不時地回顧傳統,一如時尚流行,能蔚為一時的,都值得沉澱後在以不同的途徑,再次大放異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台灣的文化由外融合積累,自內化後發揚,故而生在台灣是幸福的,多數廣大地域生活的人,過往因空間地理,在幾十年潛勢中很難有文化流通的深度觸及,即便今日拜科技資訊串流所賜,得以數位傳遞,也得有誘因而去接觸,但是隨著時序已過,本地外在豐富的感官享受衝擊,資訊量膨脹,過往歷史曾經承載的經典戲曲傳統之美,已難以完整體驗如初,即使每每要做到再現復刻,都是一件難事,然而若因此放棄,只會逐漸淡化稀釋,徒餘形式。說時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耗時兩年,跨部門合作,由台灣音樂館與台灣國樂團攜手,委約七位作曲家以七個戲種之美,全新譜曲創作,這2020年的第一份節目企劃,已然是近年來難得的匠心之作。
戲曲早年因為語言與風格差異,相當倚靠地域性,難以流通,華人區域在種族遷徙並在台灣落地後,生根萌芽,相互衍化,形成一方枝葉,一時茂盛,花團錦簇。在世代新生後,傳承這股經典的力道有式微的現象,筆者曾於2002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參加一連數天的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恭逢盛會,舉凡這次音樂會所引入的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京劇、客家戲等皆有所涉獵,其他還有如秦腔、錫劇、婺劇、呂劇與紹劇等展演與論述兼行,十分精采。戲曲除演員唱唸作打,文武場的樂隊伴奏與之密不可分,細究來說都是強烈的渲染色彩,扣動人新的要素之一。這場《戲采》戲曲音樂會,其中兩首作品還特別將北管戲與京劇的演員唱段帶入,有別於一般欣賞折子戲(一樣是唱段與音樂伴奏),把樂隊與演唱的平衡重新調適,回歸“聽”音樂本質,算是從作曲者角度所運用的創意了。在說說本場音樂會作品之前,回顧一下近三十年來,國樂作品其實有幾次浪潮,都是將戲曲素材入樂的高峰,例如彭修文的《亂雲飛》(1974年,京劇樣板戲素材); 吳華的《虞美人組曲》(1983年,京劇)、嗩吶協奏曲《包龍圖傳奇》(1990年,豫劇)、笛子協奏曲《牡丹亭組曲》(1995年,昆曲); 劉文金的《墜胡與樂隊-中州韻》(2000年,實驗國樂團委約)、為京胡、女高音與國樂團《戲彩》(2002年,京劇) ; 趙季平的《大宅門寫意·蘆溝曉月》(2002年,京劇)、《長安社火》(1980年,秦腔)。其他國樂合奏如《京調》、《迎親人》、《黃梅情》等,以及不勝枚舉的器樂獨奏作品,戲曲元素得滲入儼然是世界民族音樂中的一份厚重。作曲家透過器樂聲腔化、主題伴奏配樂或動機嫁接等手法,讓傳統之美得以再次以不同樣貌被聽見,擴大受眾範圍。這樣的戲曲音樂衍化本質上的互相借鑒,互相吸收,在純音樂的演繹上也有了一番新意。
這次七首作品分別是周以謙的《都馬調》(歌仔戲)、旅美作曲家陳士惠的《留傘》(南管)、金曲獎「最佳作曲人奬」得主陳中申的《鍾馗嫁妹》(北管戲) 、優良唱片金鼎獎得主盧亮輝的《布袋戲韻》(布袋戲)、文建會作曲大賽首獎與金曲獎「最佳作曲人奬」得主陸橒的《貴妃 · 悒》(京劇)以及顏名秀的《來食茶》(客家戲)與瞿春泉的《少林魔杖》(豫劇),卡司陣容之堅強,在同一場節目製作中實數難得。既然要呈獻戲曲元素的美,在創作與演奏這些作品時的難度必然大大提高,原因在於如何掌握各類戲曲中的韻,尤其有些聲腔上的運用,就不只是記譜上的音符演奏了,從音色、旋律、節奏或行韻等面向,甚至”劇情”的情緒轉化都得斟酌,這相當考驗國樂團與指揮的默契,當然要指揮該類素材的作品,指揮自身修為將影響作品被帶出什麼樣貌,在不同的觀眾群體間,能達到什麼層次,關鍵也將落到指揮身上。
這次的曲目創作創意粗略分為三類:
第一類:深度運用創作,把原本的戲份劇情都用上,有著劇場式音樂作品的樣貌,如《貴妃 · 悒》、《留傘》。
第二類:典型素材取用,直接編配樂團的形式,如《都馬調》、《布袋戲韻》,而《鍾馗嫁妹》雖以宜蘭游源鏗編腔為主幹加以配器後加入劇情演員(聲樂),感受上仍較接近此類,都是很貼近日常生活裡的體驗。
第三類:在第二種的基礎上,強調該元素印記並加入相關的色彩或節奏,《少林魔杖》與《來食茶》屬這類作法,並加入節奏或演奏安排的特色,讓作品更加豐富。
分享幾首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首先是陳士惠以南管戲「陳三五娘」(出自四本荔鏡記)之「益春留傘」作為素材,在原先既有的劇本架構下,以音樂意象氛圍呈現三幕連續故事,先是快慢交錯渲染氛圍,帶有焦慮與緊張感,而後緩慢深情的慢板,表達了陳三以為得不到五娘青睞,滿是遺憾失落欲離開的心緒,第三段則是丫鬟益春得知陳三要離開後追出挽留,所謂留傘,就是陳三收拾行囊拿起雨傘將離開,益春抓著雨傘挽留陳三,音樂呈現一種快速緊密音符的流動,與兩人間抓扭雨傘的情景,作曲家濃縮音樂語彙,試圖呈現劇場第三人稱觀賞者當下看戲的情緒轉換,很有意思。這首《留傘》據作曲家表示,算是她第二次為國樂團創作,第一次寫的是古箏協奏曲《廣陵散的迴響》。作曲家在聲音設計與音色鋪陳手法很有意思,配器也相對洗鍊與精彩,聲響很乾淨,但有賴指揮調配才能相得益彰。近年國樂作品在配樂式(電玩、電影)作品的主流下,難得有些有巧思的作品,其實這樣的作曲手法早在1960年代就有,而樂團演奏技術增進,作曲家及便是西樂背景下,也似乎在創作該曲時對國樂器配器聲音下過一番功夫,相當難得,值得多加打磨,深掘作品潛力。演出時三段指揮都停了下來,當晚的觀眾也沒因此鼓掌,真的是長期養成的好習慣,但第2、3段是應該不間斷連奏,比較能串連情緒。音樂會作品本應海納百川,多樣搭配,這首《留傘》觸動了不同的感官體驗。
同樣與《留傘》都比較有劇場分鏡感,不完全單單的音樂作品,有著訴說故事的形態,陸橒的《貴妃 · 悒》取材自經典折子戲《貴妃醉酒》,在梅蘭芳大師的藝術加工融合青衣與花旦特點,所獨創的花衫行當(花衫戲),兼具演、唱、身形、步法等,選擇這近趨完美的經典去創作,是相當膽識,容易淪為破壞傳統經典的兩面不討好。所幸,作曲家從第一人稱的劇場心境切入,一樣濃縮完整的戲份,將絕美的楊貴妃頭戴鳳冠身著鳳衣,雍容端莊且華麗地直接搬上舞台(這在音樂會場合並不常見)。她手執花扇輕盈飄逸,在扇舞的托、轉、開、闔中邊唱邊舞,並擷取京劇身段精采之處(嗅花時的「臥魚」、銜杯時的「鷂子翻身」與「下腰」等高難度動作),令人驚艷。但這次作曲以「悒」入題,試圖表現貴妃內心擔憂受寵卻即將失寵的不安,從起唱(四平調)海島冰輪初轉…開始,過門接轉柳搖金,以京胡獨奏反覆,除了文場(月琴、京胡、京二胡、板鼓、小鑼)與貴妃演唱的主軸,樂團採取音樂旋律設計的方式,以散板形式遊走在主軸間呈現這股揣揣不安的情緒,猶如看劇場演出時的背景配樂,當下聆聽覺得這真是險招,因為散板的處理會影響主軸聽覺體驗,過程中不時的有打擊樂器或以琵琶段落表現來強化當下的色彩,拿捏得宜。唯後半散板與京胡演奏間(此間貴妃演出身段),彼此相當謹慎,少了點劇場情緒的點綴與渲染,可以想像一個是高音頻率很快的「做工配樂」襯著清淡優雅的樂團音色旋律,不是工整的合奏型態,使得過程節奏稍有搖晃,京胡有刻意壓制音量,以致拉弓換音略有模糊,以大表演廳場地狀況來說,單單京胡就有穿透抗衡樂團的力道,或許下次可以考慮在文場(有武場亦然)以透明擋板牆區隔,使聲音往上走,緩衝高頻直接干擾,讓高頻上揚的立體感得到間接融合於這樣的作品,這樣在兩者(樂團、文場)間,只要指揮抓緊與鬆手的分際掌握確實,總體效果應該會更好。創意的融合不易,縱觀這首作品想呈現貴妃聽到唐玄宗爽約後內心鬱結空虛、寂寞狀態,之後借酒澆愁後,從微醺、酣醉到渙散都需有眼神與身形的神韻加持,讓觀賞的體驗在視覺與聽覺平衡間起了微妙的變化。轉折交疊揣揣不安的心情,如同「悒」這個字已昭然若示,觀者,已經入戲,這是一次成功的創作,值得多加打磨,作品將會更加璀璨。
最後的是瞿春泉充滿河南豫劇風格的《少林魔杖》,一開始即以鏗鏘有力的節奏模進,以擊樂輪鼓,加上人聲呼喊頓錯,直接將觀眾帶入練武僧人嵩山少林情境。明亮飛揚的小軍鼓恣意暢遊拉動長線條的旋律展現一股豐沛的精氣神,過程中借用了豫劇「包龍圖」其中一段素材(常出現在豫劇中,但暫時想不起曲牌名了),之後慢板在特色樂器墜胡的加入下,伴以「連廂」模仿竹板快書的伴奏樂器「七塊板」節奏,自此輕柔的歌謠「茉莉花」旋律隱隱綻放,輕快自在而活靈活現,令人心暢神怡,富有正面積極的力量。其中豫劇伴奏音樂風格的弦樂大滑奏,或模仿唱腔人聲,或模仿墜胡演奏手法,使得作品古意中充滿新韻,濃郁的渲染力應該有機會大受歡迎。其他曲目各自具有特色,真的繁不及備載,有機會再來筆記一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音樂館與臺灣國樂團此次秉持人文為本,力求雅俗共賞的理念,活化文化資產與傳統素材,借用多樣貌的形式同時推廣了傳統戲曲與國樂,讓有幸與會的聽眾十分滿足,期待這樣的製作未來能多多益善。
註:本文指的「傳統」概一種時間上相對的論述。而七首分類僅試圖以創意角度分類。
#戲曲 #京劇 #梅蘭芳 #貴妃醉酒 #豫劇 #南管 #北管 #採茶戲 #布袋戲 #歌仔戲
臺灣音樂館 臺灣國樂團 NCO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