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岱琳,是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今年我已经39岁了。
在获得绿码后的第一次短途旅行,Montecatini的一天
39岁,没结婚没孩子,一个人跑来意大利留学,在一些人眼里,尤其是中国男人眼里,这是违背道德的。
前几天,我的一条视频火了。 本来出发点只是想缓解一下年轻小姑娘们的焦虑,没想到却惹上了一群男权人士。
很快,我的后台就收到了很多男士的"问候"——
「女人不生孩子是原罪」「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女性地位太高」
还有人说我故意挑起男女的性别对立。
天地良心,我不婚不育是因为我不想吗? 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人选罢了,何必上纲上线。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丁克,我更不讨厌男人,相反,我欣赏男性,男人各有各的可爱,基于我的性取向,我对男性这个群体恨不起来。
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男性,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
说到这,你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好奇。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为什么会在37岁选择学习一门新语言并只身来到意大利;留学期间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现在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01
17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做过明星的宣传和小助理,也在某大厂做过近10年网站编辑。
我这个人闲不住。 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我学习了游泳,到芬兰学单板滑雪,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旅行。
33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语言班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要去西班牙留学,一年学费只要差不多10万。
10万? 在我印象里,留学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如果是这个价钱,那我或许努努力也能够得着。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但无论是从工作、存款还是一些现实因素上,我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自此以后,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还是决定要去留学。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存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小房子,心想着每个月收租也能补贴一下我在国外的生活费,然后,我看了眼自己的存款,嗯,够我在国外学习几年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爸妈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他们并没有选择阻挠和「绑架」我,而是表示十足的支持,哪怕不同意我的决定,也都是尊重的默许,包括在37岁选择留学,包括至今没有结婚和生育。
我对意大利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旅行的目的地。
佛罗伦斯又是文艺复兴之都,这座城市小而精致,与北京截然不同。
这一次,我决定彻底换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意大利语是痛苦的,来了意大利以后才发现,留学生活根本不像电视剧和某音里那么美好啊,每天睁眼就开始学习,可我连滚带爬都赶不上进度。
而且意大利暖气不热,浴室没有浴霸,老房子连空调都没有,我这个小阿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连独立的公寓都租不起。
当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之外,留学生还要承受莫大的孤独。
但成长嘛,总是需要一些冲破痛苦的勇气的。
我在现在这个年龄选择留学还是有优势的,起码比起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人来说,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就是来拓宽视野的,我不在乎教授有没有打高分,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知识学透。
并且,告别了连轴转的工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啥用,但却让我变得更加从容。
视频的弹幕里有人说,我未婚未育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我不太喜欢「逃离」这个词,现在的生活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比喻成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
家乡就像新手村,我做完任务之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了很久,北京这个地图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了。
即便这个全新的地图里,游戏规则并不简单,也不是easy模式,一切都得从0开始,但不断地打怪升级以及对知识的征服让我感到满足。
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虽然我现在意大利语一般,但我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解锁四门语言!
留学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比如我变勇敢了,变得比以前敢说话了。
我刚来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村里,房东带着我去买东西,当时的我意大利语说得不好,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商店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店员拿出橄榄油让我品尝,我就站在那儿吃,房东见状跟我说:你可以坐下吃,我们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其实很多欧美人不是坏,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不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我认为我是有使命感的。
你觉得你只代表你个人,但外国人会觉得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必须说出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又是什么样子。
我不能沉默。
出国之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发现我更爱国了。
最近我把《觉醒年代》给看完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这个月的自我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空前成功的效果。
出国让我站在了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国家,我不仅更爱她了,还更迫切地将对国家的自豪感大声说给欧洲人听。
就比如我会对我教授说,中国防疫就是牛,就是全世界第一。
02
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开始做起了视频,初衷是想帮助那些对留学存在疑惑的朋友。
因为之前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很明白现在的网友想看什么,我的内容怎么做会吸引更多的流量,但那不是我的目的。
所以打开我的B站首页会发现,我都在出一些留学向的干货内容,就算发视频带的tag也都是留学相关,而不是一个更被算法所青睐的话题。
有些也才一两百个点击,但没人看也没关系,哪怕这个视频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笑称,每次出干货都是「在线当妈」,自己这是在「互联网支教」。
做视频之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我就发现现在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于是我的话题才开始延展。
前几天我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就小姑娘的年龄焦虑跟大家分享了一名年近40岁小阿姨的故事,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就能过得很精彩。
但是很显然,这个视频把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对未来的焦虑:
以上视频所传达的其实就是,别焦虑。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唯一能让我感到焦虑的,只有没钱,但我身体健康有手有脚,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年轻小姑娘,她们焦虑的那些我都经历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在看完一篇公众号之后特别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
这些焦虑其实都是预支的压力,你现在焦虑得要死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还不一定呢,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比如说我吧,计划得好好的,毕业回国后要去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可现在教育行业大地震,机构都没了。
我之前有个房东的前妻是个非洲姑娘,当时她来意大利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跟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女性还是太胆小了,对一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思前顾后,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
有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比起一直胡思乱想,直接去做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那时你也会发现,一切的焦虑都小到不值一提。
关于女权:
在发完《大龄留学生年近40不结婚,我会焦虑吗? 》那条视频后,我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
一些男人专门跑到弹幕和评论区里说我把小姑娘教坏了,弄得她们都决定不婚不育。
以前不经常说女孩子爱幻想吗,我看是现在的男生太能幻想了。 我一个视频就能让全中国女孩都不跟他们结婚生子,那我岂不成洗脑大神了吗?
现在有很多关注女性权益的大V账号,但很少有看到教男性如何尊重女性的自媒体工作者,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共情,所以他们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性考虑,这可能就导致有更多的男性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主流。
就比如性同意这件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男孩认为自己只和女孩吃了两顿饭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说到底还是男性不懂得如何尊重一个女孩,所以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有拒绝的权利。
当然,极端的女性主义也让我害怕,让男人害怕。
她们的言行挑起的两性战争,为三观尚未成熟的女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未来两性的路都不会好走。 还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误把高呼「不婚不育」当成所谓的女权。
但其实人性是流动的、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不婚的标签,这跟将美好的亲密关系拒之门外没啥区别。
我误打误撞被当成了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但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欣赏优秀且尊重女性的男人,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不婚不育的主张者。
其实在出国之后,我面对婚姻的看法和渴望程度,也有了些改变。
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比起潦草地完成「社会使命」,我更期待一段美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以前女性找对象是找「投资人」的心态,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却想找一个有本事的老公,但你想啊,投资人能只投你一个项目吗? 不得投好几个好几十个啊? 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
我现在的态度就是,我来当一段感情中的「老板」,因为我未来需要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我们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甚至,如果一件事我能自己办就独立完成,这样我就利益最大化了。
就比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独立完成了一件看似需要男人帮助才能搞定的事,但孩子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何况总有老一辈或是步入婚姻的人在我耳边说:你还指望男的育儿吗?
所以嘛,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那我就不接这个offer了。
一旦摆正一个合作的心态,就不会是以臣服的状态面对男人。 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还自带资源呢,怕什么?
以前的我认为婚姻等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属性,外加一些附加价值,但在西方国家我见到了更多亲密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不结婚只同居的,有不结婚但是共同育儿的,婚姻是一种对经济的保障,但它无法保障两个人永远相爱。
我渴望的也许只是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是婚姻。
我或许是一个女权,但我所理解的女权,是站出来为身为弱者的女性发声,为争取女性正当权益而努力的群体,而不是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唾弃他们、厌恶他们。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男女继续这么对立下去,会发生什么?
或许等我们老了,年轻的小女孩都会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那是社会的退步,何况我们的后代可能成为这种退步的亲历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狼爸爸的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天朝的奔溃还是中国的觉醒?鸦片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为什么而打? 当时战争结局有可能改变吗? 我认为这不是一场开局后没有经营好的游戏, 而是当中国选手加入游戏的时候, 发现对手已经神装了。 刷着手机的碎片化时间里, “贸易战”、“香港”、 如今早成了耳熟能详的话题, 所以我趁儿子睡着以后, ...
中世纪战争游戏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叫岱琳,是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今年我已经39岁了。
在获得绿码后的第一次短途旅行,Montecatini的一天
39岁,没结婚没孩子,一个人跑来意大利留学,在一些人眼里,尤其是中国男人眼里,这是违背道德的。
前几天,我的一条视频火了。 本来出发点只是想缓解一下年轻小姑娘们的焦虑,没想到却惹上了一群男权人士。
很快,我的后台就收到了很多男士的"问候"——
「女人不生孩子是原罪」「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女性地位太高」
还有人说我故意挑起男女的性别对立。
天地良心,我不婚不育是因为我不想吗? 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人选罢了,何必上纲上线。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丁克,我更不讨厌男人,相反,我欣赏男性,男人各有各的可爱,基于我的性取向,我对男性这个群体恨不起来。
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男性,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
说到这,你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好奇。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为什么会在37岁选择学习一门新语言并只身来到意大利;留学期间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现在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01
17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做过明星的宣传和小助理,也在某大厂做过近10年网站编辑。
我这个人闲不住。 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我学习了游泳,到芬兰学单板滑雪,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旅行。
33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语言班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要去西班牙留学,一年学费只要差不多10万。
10万? 在我印象里,留学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如果是这个价钱,那我或许努努力也能够得着。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但无论是从工作、存款还是一些现实因素上,我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自此以后,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还是决定要去留学。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存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小房子,心想着每个月收租也能补贴一下我在国外的生活费,然后,我看了眼自己的存款,嗯,够我在国外学习几年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爸妈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他们并没有选择阻挠和「绑架」我,而是表示十足的支持,哪怕不同意我的决定,也都是尊重的默许,包括在37岁选择留学,包括至今没有结婚和生育。
我对意大利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旅行的目的地。
佛罗伦斯又是文艺复兴之都,这座城市小而精致,与北京截然不同。
这一次,我决定彻底换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意大利语是痛苦的,来了意大利以后才发现,留学生活根本不像电视剧和某音里那么美好啊,每天睁眼就开始学习,可我连滚带爬都赶不上进度。
而且意大利暖气不热,浴室没有浴霸,老房子连空调都没有,我这个小阿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连独立的公寓都租不起。
当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之外,留学生还要承受莫大的孤独。
但成长嘛,总是需要一些冲破痛苦的勇气的。
我在现在这个年龄选择留学还是有优势的,起码比起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人来说,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就是来拓宽视野的,我不在乎教授有没有打高分,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知识学透。
并且,告别了连轴转的工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啥用,但却让我变得更加从容。
视频的弹幕里有人说,我未婚未育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我不太喜欢「逃离」这个词,现在的生活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比喻成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
家乡就像新手村,我做完任务之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了很久,北京这个地图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了。
即便这个全新的地图里,游戏规则并不简单,也不是easy模式,一切都得从0开始,但不断地打怪升级以及对知识的征服让我感到满足。
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虽然我现在意大利语一般,但我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解锁四门语言!
留学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比如我变勇敢了,变得比以前敢说话了。
我刚来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村里,房东带着我去买东西,当时的我意大利语说得不好,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商店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店员拿出橄榄油让我品尝,我就站在那儿吃,房东见状跟我说:你可以坐下吃,我们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其实很多欧美人不是坏,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不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我认为我是有使命感的。
你觉得你只代表你个人,但外国人会觉得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必须说出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又是什么样子。
我不能沉默。
出国之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发现我更爱国了。
最近我把《觉醒年代》给看完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这个月的自我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空前成功的效果。
出国让我站在了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国家,我不仅更爱她了,还更迫切地将对国家的自豪感大声说给欧洲人听。
就比如我会对我教授说,中国防疫就是牛,就是全世界第一。
02
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开始做起了视频,初衷是想帮助那些对留学存在疑惑的朋友。
因为之前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很明白现在的网友想看什么,我的内容怎么做会吸引更多的流量,但那不是我的目的。
所以打开我的B站首页会发现,我都在出一些留学向的干货内容,就算发视频带的tag也都是留学相关,而不是一个更被算法所青睐的话题。
有些也才一两百个点击,但没人看也没关系,哪怕这个视频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笑称,每次出干货都是「在线当妈」,自己这是在「互联网支教」。
做视频之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我就发现现在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于是我的话题才开始延展。
前几天我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就小姑娘的年龄焦虑跟大家分享了一名年近40岁小阿姨的故事,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就能过得很精彩。
但是很显然,这个视频把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对未来的焦虑:
以上视频所传达的其实就是,别焦虑。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唯一能让我感到焦虑的,只有没钱,但我身体健康有手有脚,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年轻小姑娘,她们焦虑的那些我都经历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在看完一篇公众号之后特别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
这些焦虑其实都是预支的压力,你现在焦虑得要死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还不一定呢,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比如说我吧,计划得好好的,毕业回国后要去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可现在教育行业大地震,机构都没了。
我之前有个房东的前妻是个非洲姑娘,当时她来意大利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跟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女性还是太胆小了,对一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思前顾后,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
有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比起一直胡思乱想,直接去做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那时你也会发现,一切的焦虑都小到不值一提。
关于女权:
在发完《大龄留学生年近40不结婚,我会焦虑吗? 》那条视频后,我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
一些男人专门跑到弹幕和评论区里说我把小姑娘教坏了,弄得她们都决定不婚不育。
以前不经常说女孩子爱幻想吗,我看是现在的男生太能幻想了。 我一个视频就能让全中国女孩都不跟他们结婚生子,那我岂不成洗脑大神了吗?
现在有很多关注女性权益的大V账号,但很少有看到教男性如何尊重女性的自媒体工作者,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共情,所以他们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性考虑,这可能就导致有更多的男性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主流。
就比如性同意这件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男孩认为自己只和女孩吃了两顿饭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说到底还是男性不懂得如何尊重一个女孩,所以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有拒绝的权利。
当然,极端的女性主义也让我害怕,让男人害怕。
她们的言行挑起的两性战争,为三观尚未成熟的女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未来两性的路都不会好走。 还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误把高呼「不婚不育」当成所谓的女权。
但其实人性是流动的、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不婚的标签,这跟将美好的亲密关系拒之门外没啥区别。
我误打误撞被当成了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但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欣赏优秀且尊重女性的男人,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不婚不育的主张者。
其实在出国之后,我面对婚姻的看法和渴望程度,也有了些改变。
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比起潦草地完成「社会使命」,我更期待一段美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以前女性找对象是找「投资人」的心态,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却想找一个有本事的老公,但你想啊,投资人能只投你一个项目吗? 不得投好几个好几十个啊? 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
我现在的态度就是,我来当一段感情中的「老板」,因为我未来需要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我们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甚至,如果一件事我能自己办就独立完成,这样我就利益最大化了。
就比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独立完成了一件看似需要男人帮助才能搞定的事,但孩子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何况总有老一辈或是步入婚姻的人在我耳边说:你还指望男的育儿吗?
所以嘛,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那我就不接这个offer了。
一旦摆正一个合作的心态,就不会是以臣服的状态面对男人。 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还自带资源呢,怕什么?
以前的我认为婚姻等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属性,外加一些附加价值,但在西方国家我见到了更多亲密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不结婚只同居的,有不结婚但是共同育儿的,婚姻是一种对经济的保障,但它无法保障两个人永远相爱。
我渴望的也许只是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是婚姻。
我或许是一个女权,但我所理解的女权,是站出来为身为弱者的女性发声,为争取女性正当权益而努力的群体,而不是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唾弃他们、厌恶他们。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男女继续这么对立下去,会发生什么?
或许等我们老了,年轻的小女孩都会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那是社会的退步,何况我们的后代可能成为这种退步的亲历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中世纪战争游戏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今天研究互联网风口转向了何方,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明天就开始问别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 ";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考人生的乐园。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是他,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夜战;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毕业,还没有微信和朋友圈,不过那时候他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和现在比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 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几年下来,他换了几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 但往深层去想,似乎又不仅仅只是浮躁这么简单。 为什么他像新媒体编辑一样不停追热点? 为什么他频繁地分享所谓的"深度好文"? 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意义不大的线下分享会?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沈浸在了"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中无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处参加活动,对每一个热点留下一段点评,让他产生一种"我在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错觉。 实际上这些事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并无太大的意义。
一来,它们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 每次的接触顶多算是管中窥豹,根本无法探究到其中的内核。 如果真想进行深入了解,还不如看一本相关行业的书更高效。
二来,将自己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却对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彻,也就无法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吸收并为己所用。
在没有专注点的前提下,将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学习中,其实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更可怕的是,你并不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反而为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沾沾自喜。
这道理看起来像一层窗户纸,一点即破,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意识到。 然而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投身于此,因为他已经被另一件事——"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绊住了脚步。
这不难理解。
微博上,影单书单的转发量一直很高;朋友圈里,晒书的人也为数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却强行作答(甚至这种现象也被知乎讨论过)。
似乎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上进爱学习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文化的人。 似乎这样的动作,可以迎来别人的歆羡和赞美。 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你并不是你想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没有人会发自真心地佩服你。 毕竟,这个时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好在越来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态,只要有才华就能被发现并且以此尾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坏在阶层固化,许多人碌碌无为,精神贫瘠,温水煮青蛙,失去了竞争能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有人乘着海浪冲锋。 他们被誉为风口上的猪,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有智慧的创业者,他们是无数小而美的自媒体。
这些人精准地把握了这个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们在台前风光无限,他们是大众眼中的明星,他们日进斗金,似乎这个时代专为他们而打造。
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潜水而行。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匠人,在一个不被大众关注到的角落,日复一日地琢磨着自己的手艺。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抛开物质的诱惑,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能沈得住气的人,虽然可能暂时无法成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但终将迎来最伟大的尊敬或是最久远的流传。
就像日本的寿司之神,就像鸡汤泛滥时代苦心孤诣的文学作者。 冲浪者站在风口,收获时代的红利。 潜水者暗自努力,等待着一鸣惊人。 而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做不了冲浪的人,也没有耐心好好潜水,最终成了随波逐流的、得过且过的路人。
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你还有时间好好考虑如何去安排接下来的人生。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曾讲过"10000小时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专注地耐心地投入进去就好了。 不要试图将什么都学会,因为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能把两件事做到专家的级别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时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议是:除了工作以外,选择一些短期投入效果虽然不明显,长期投入却能够对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人生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比如读书。 说来惭愧,我开始有目的的坚持看经典书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相比身边的不少朋友而言,这个时间算非常短了。 虽然最开始读书似乎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帮助,但几年下来,变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每过一两年,回忆起两年前的自己,我都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如此的无知和幼稚,看待问题的态度是如此的狭隘。 通过阅读,打开了各种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比如写作。 从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年,我深知自己还没有入门,所以不敢在此评价太多。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写作锻炼了我的思维方式。
通过写作,我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对不少首次接触搞不懂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反刍,终于加深了理解。 可以说,写作训练了我的思维逻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
比如与优秀的人做朋友。 我是个对社交兴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优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一直对我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有时候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了我,有时候是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激励了我,有时候我甚至把他们当成我的目标来努力追寻。
与这些人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动,你总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为我指路的一盏盏明灯。
这个时代有太多干扰和迷惑我们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应花时间去做的事情。 这时候更需要睁大你的眼睛,认清表象背后的本质。 毕竟有太多人昨天还光鲜亮丽,今天却已经摔得体无完肤。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选择,专注地投入其中,你才会走得更远。
中世纪战争游戏 在 狼爸爸的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天朝的奔溃还是中国的觉醒?鸦片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为什么而打? 当时战争结局有可能改变吗?
我认为这不是一场开局后没有经营好的游戏, 而是当中国选手加入游戏的时候, 发现对手已经神装了。
刷着手机的碎片化时间里, “贸易战”、“香港”、 如今早成了耳熟能详的话题, 所以我趁儿子睡着以后, 偷偷上网查阅了点资料, 试图在历史资料中找出心中可对比的那一页。
这期内容想必又会引来一波口水(反正也习惯了), 因为选择了一个很多人特别熟悉的、且特别沉重的话题。 做完后感觉要把这段历史讲好真的很难, 但既然开始了, 就有始有终吧。 小弟不才, 我把大幅的内容都用来陈述导致这场战争的起因,而用来描述战争的篇幅很小, 可能因为并不是军迷吧, 或者说仅仅想用自己的角度去陈述, 所以自打开始写稿就决心一意孤行。
许多问题的答案我都至今仍没有找到, 比如:18-19世纪中国百姓对自己身份的认可;英国对华的侵略是蓄意已久还是随机偶然;占有世界1/3GDP的大清国, 国库充实, 为什么会在军事实力上如此落后;甚至就如我视频中所提, 为什么偏偏是鸦片呢? 17-18世纪的中国国强民富,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 你会做空还是做多中国?站在今日角度我们来重顾这段历史, 是否又有新参考价值?
视频补充: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时提出的7大请求:
1.派遣驻北京人员管理中英贸易。
2.允许英国商船至宁波、舟山及两广、天津地方收泊交易。
3.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商馆以收贮发卖货物。
4.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岛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5.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6.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7.允许英人传教至次年。
我使用的绘画软件:http://tidd.ly/99b09a51
#鸦片战争
#贸易战
中世纪战争游戏 在 凱文和遊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天,凯文没有小助手了,只能自己一个人进行挑战。他要挑战的就是用硬币叠宝塔,在规定的时间内争取叠出最高的塔。可没想到的是,最后变成了硬币比萨斜塔。至于这座塔能不能坚强的站立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视频确认一下吧!
▶凯利TV
https://goo.gl/MnQ6zt
▶爱丽和故事
https://goo.gl/Z0ihAN
▶凯文和游戏
https://goo.gl/kahF3d
[ 凯利和朋友们官方SNS ] : 凯利, 爱丽, 凯文的幕后, 日常生活的信息在这里呀! 大家都来看看吧~
凯利和朋友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一搜“凯利和朋友们”以及“凯利和玩具朋友们”
▶趣味可爱的凯利表情包千万别错过^^
https://sticker.weixin.qq.com/cgi-bin/mmemoticon-bin/emoticonview?oper=single&t=shop/detail&productid=aL2PCfwK/89qO7sF6/+I+UDhfwEjhec2ZNvdnLLJRd/NbnrMP3pUCsVb6GAwdIYkzTokJOcGwquj8KoT2/EzWKswQV00rvtbL0bMcusdL1EE=
▶凯利和朋友们 -- 新浪微博
https://www.weibo.com/p/1005055881681818/follow?from=page_100505&wvr=6&mod=headfollow#place
▶凯利和玩具朋友们 -- 新浪微博
https://www.weibo.com/u/6512246471?from=usercardnew&refer_flag=0000020001_
▶凯利和朋友们 -- 爱奇艺网
http://www.iqiyi.com/u/2466035840
▶凯利和朋友们 - -腾讯视频网
http://v.qq.com/vplus/kailifamily
▶凯利和玩具朋友们 - -优酷视频网
http://i.youku.com/u/UMzQ0MDc2MjcwOA==?spm=a2h0k.8191407.0.0
▶凯利和朋友们官方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AndFriends/
▶凯利和朋友们官方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arrie_and_friends/
▶凯利和朋友们官方 Kakao Story :
https://story.kakao.com/ch/toyfriends/
中世纪战争游戏 在 【庄园领主】从真实的欧洲中世纪审视庄园领主的拟真性丨究极 ... 的推薦與評價
深入建设过的模拟经营 游戏 系统配上类似于全面 战争 的战斗系统让我对这款 游戏 的期待值达到了顶峰。作为双厨的我自然是狂喜的,不过制作者只有一个人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