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一季硅谷來信,我談到了不少美國基礎教育的內容。有同學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問,美國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差距較大,是不是因為經費問題呢?他提到了一個例子,美劇《絕命毒師》的主角就是一名公立學校的化學老師,薪水微薄,只能勉強養家糊口,於是當他發現自己身患絕症,就鋌而走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位同學問,是不是因為美國公立中小學給老師的待遇不好,無法留住人才,才導致了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水平低呢?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延伸開來,讓我們思考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很多事情辦不好,是不是因為沒有錢?這封信我們就從美國公立中小學的教育,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美國公立基礎教育真的缺錢嗎?
就美國公立中小學而言,對這個問題我們基本上可以給出一個否定的答案。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能列舉出十個原因,缺錢這件事也許只能排在第十位。下面我們一步步具體分析。
首先,美國公立基礎教育真的缺錢嗎?
很多人都以為美國政府財政支出中軍費佔了大頭,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其實美國在教育上的開支並不比軍費少。我們可以來看一下詳細的情況。
美國是世界第一稅收大國,2018年美國的GDP是20.58萬億美元,而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稅收分別是3.33萬億美元和1.06萬億美元,合計4.39萬億美元,而當年排在全球GDP第三的日本,整個國家的GDP也不過才4.97萬億美元。
美國聯邦政府的稅收收入,有七成都花在了經常性的必須開支上,也就是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和國債利息,其中國債利息大概佔聯邦稅總額的4%多一點,不算多,真正巨大的支出是各種福利和保險。剩下的三成稅收收入算是國家的自由支出,裡面一大半都算在了軍費頭上,大約是6490億美元。但我要提醒一點,這部分支出包括了軍方控制的科研經費,而這些科研經費最後還是到了大學的手裡。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每年可以從軍方獲得大約10億美元的研究經費。
而美國2018年花在中小學教育上的支出是6400億美元,攤到每個學生頭上大約是一年12600美元,這是我在美國政府網站上看到的數據。如果按英國《衛報》的報道,數據還要更高,每年平均花在每個K12學生身上的錢高達16300美元。這些花銷中,州政府撥款和地方房地產稅貢獻了將近90%,聯邦政府的撥款不到8%,剩下的是捐贈。這就是公立中小學的情況。而2020年全美國所有私立中小學,學生的平均學費是11000美元,即便算上學校的捐贈收入,攤到每個學生身上,最後得出的數字和公立中小學的人均支出數字可能也差不了太多。
從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美國公立中小學其實並不缺錢。實際上,如果你到硅谷地區看看幾所最有名的公立高中,比如帕羅阿圖高中和薩拉托加高中,就會發現它們的校園比硅谷地區最好的私立高中哈克學校一點不差。而且州政府給公立學校撥款是按學生人數計算的,而公立學校師生比例較低,一個老師教一大群學生,因此如果算到每個老師頭上,教育支出比大部分私立學校應該還更高。
美國公立中小學的老師待遇其實也不差。在加州,一個公立中小學老師基本上只要工作10年左右,就能拿退休金了。然後他們就可以一邊拿著退休金,一邊到私營教育機構工作掙錢了;反倒是很多私立學校老師生活壓力很大。以我女兒的老師們為例,他們不僅買不起房子,有的甚至在硅谷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學校提供的廉租房。這些老師之所以願意在私立學校教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樣他們的子女就免費可以上這些私立學校。
這裡順便說一句,美國幾乎所有大學教授的孩子上父母所在的學校都是免費的,這就是很多教授雖然工資不高還要在大學呆著的重要原因。至於《絕命毒師》里那位主人公的遭遇,與其說是公立學校老師待遇不好,不如說他遭遇了中產階級的典型困境,就是因為一場大病而導致貧困,這一點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是類似的。
美國公立中小學辦不好到底有哪些因素?
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不是因為缺錢,那很多美國公立中小學辦不好,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根據我的觀察,至少有以下四個因素。其中一個和老師有關,剩下的三個和老師或者說師資力量都沒有太大關係。
先說和老師有關的原因,就是美國公立中小學搞大鍋飯,老師們沒有動力和意願去深化教學,發掘和培養每個孩子的特長。我的大女兒曾經在加州最好的公立小學之一讀過一年,這所學校的排名在加州幾千所小學中僅次於兩所只能靠抽籤入學的實驗小學,而且學校位於硅谷最富裕的一個區,絕大部分學生的家境都很好。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學校應該很好了吧,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一般來說,美國小學一個班會有一個老師來講所有的課程,我女兒所在的班有兩個老師,兩個老師教學經歷都超過10年,聽上去好像很不錯。但實際情況是,這兩個老師熬完了10年的年頭,都在等退休,都指望另一個人出力,自己落得輕鬆。他們佈置下來的一星期的作業,學生最多半小時就做完了。後來我就把女兒轉學轉走了,換到一個要求嚴格一點的學校。
這家新的學校也是加州最好的公立小學之一,班上的老師也是新來的,教課果然認真很多,一天留的作業比過去一周的都多。但是這所新學校的老師從來不講任何課程大綱以外的內容,因為這不是他們的義務,我們這些家長只好自己到學校去講課。之前我女兒上的第一所公立小學,不久之後家長們也不乾了,在家長的要求下,那所學校被一拆為二,其中之一變成了一所半公立半私立的特許權學校。
經過種種波折,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孩子要是再呆在公立學校就給耽誤了,於是我們就把女兒轉走了。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三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公立學校的政治正確風氣太重,甚至影響到了教學。
我有一位谷歌的同事,他的女兒在硅谷一所最好的公立高中讀書。有一學期他女兒很鬱悶,因為講歷史課的老師是一位非洲裔,課上的論文,只要你不寫當年黑奴多麼悲慘、美國這個國家有多壞、白人多麼可惡,最多也只能得B。後來家長們忍無可忍,告到學校,學校開除了這位老師。但這位老師又把學校告上了法庭,並且勝訴了,從此學校沒人敢管她了。但這樣教歷史課,教學質量是什麼樣,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公立學校政治正確過重的風氣,家長們即使有意見,也沒有辦法。相比之下,私立學校因為學費是學生家長直接出的,所以家長(特別是大的捐贈者)對學校就多少還能有點影響力。
第三個原因,就是美國基礎教育普遍輕視理科;加上公立學校的老師認為「教課程大綱以外的內容不是自己的義務」,家長即使想給孩子補上理科內容,老師也不會配合。結果就是我之前講過的,許多美國中學生到高中畢業還不會解一元二次方程。有的老師還告訴我,這還是美國「高三」學生的表現,要是等高中畢業一年之後,恐怕一半的學生一元一次方程都不會解了。
學生水平這麼差,怎麼畢業呢?有些學校的做法就是放水。比如學生交了白卷,按中國的標準應該是0分,但有的美國學校說,白卷可以給50分。這樣,學生只要做對20分的題目就能及格,算是通過了。
考核標準這麼低,幾乎所有學生都能畢業,那怎麼評價衡量學校的教育成果呢?你可能知道美國有個著名的政策叫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就可以形成一個考核指標。怎麼樣算「不掉隊」呢?只要孩子來上學,不逃學,就算學校教育成功了。這種教育政策和理念之下,很難想象教學質量能上得去。
第四個原因是公立學校的經費利用效率低。前面我們算過了,公立學校人均經費其實並不比私立學校少,但從我的觀察來看,很多公立學校的經費利用率非常差,學校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支出項目。
比如,有的學校講要環保,在校園花錢裝太陽能板,用太陽能發電。但這筆成本什麼時候能收回來呢?學校並沒有算過這筆賬。實際上目前在美國,天然氣發電比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要低得多。
有的家長覺得,公立學校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錢,效率低一些就低一些吧。但有點常識就該知道,公立學校的經費大部分來自稅收,仍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止學校是這樣,公立機構資源利用率低其實也是社會的一個通病了。
小結
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旦辦不好,很多人就喜歡歸結於「沒有錢」。但回到現實你就會發現,「沒有錢」很多時候只是藉口和托詞。比如韓國和新加坡在中小學生身上的人均支出都不如美國,大約只有美國的2/3;然而根據調查,新加坡和韓國的中小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分別領先美國3.2年和1.9年。
在之前的來信里,我介紹過一些幾乎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世界的人,如果你去看他們的生平經歷,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多少資源,更沒有什麼錢,依然創造了那些偉業。即使不說改變世界,只談我們身邊的見聞,一個人能做成事情,通常也是因為他認真去做事了,而不是因為他有錢。微軟、谷歌、eBay和特斯拉等公司,創業時的融資總金額和同行業的公司相比都不算高,但並不影響它們做成大事。
很多人喜歡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拿來鼓勵自己掙錢還好;但如果在失敗的時候拿出來講,把「沒有錢」當成失敗的理由,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在為自己做不成事情找藉口。
這封信的內容,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永遠不要把辦不成事簡單歸結於「沒有錢」。」
中和高中排名 在 張淵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期 2021/06/25 星期五 農曆五月十六日 風速: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9:00~9:30
👉內容:接受各方建議,分享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淵翔的服務處暫時關閉,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seanchang 聯繫電話:02-24692122
📣直播了一段時間,分享好友Tsao John留言說:「我們喝的不是茶…我們喝的是一種感情……」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國際新聞
大堡礁恐遭列瀕危
監管世界文化遺產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廿二日建議將澳洲大堡礁列入瀕危名錄,認為大堡礁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澳洲中間偏右的政府對其保護不力。澳洲政府將提出抗辯,並暗示北京可能在後面搞鬼。
此一警告呼應了環保團體的關切,因為五年來大堡礁已歷經三次大規模白化事件,科學家將如此高的頻率歸咎於氣候變遷。白化現象發生在水溫升高時,可殺死珊瑚,去年一項研究更指出,自一九九○年以來,大堡礁已消失過半。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550957
分享二 奧運
柔道女王連珍羚拿到奧運門票!
連珍羚參加女子57公斤級賽事,世界排名第8,楊勇緯在男子60公斤級排名第11,兩人都以積分排名取得參賽資格。林真豪在女子48公斤級排名42,靠著洲際配額,獲得參賽資格。
連珍羚,台灣女子柔道選手, 2014 年成為台灣柔壇第一位旅日職業選手、 2015 年成為臺灣柔道史上的第一面國際柔道大獎賽金牌得主。在 2016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柔道女子 57 公斤級比賽獲第五名,創下臺灣柔壇在奧運最佳成績。
出生於中和,父親是新竹市警察局副局長連金河,一家四個兄弟姊妹都是柔道及運動好手,連珍羚也喜歡排球、籃球等球類競技。小學就讀錦和國小,因不想參加校學早自習課,於是參加運動社團開啟柔道生涯。錦和高中時期的連珍羚,擔任亞青選手赴日本集訓,原先「一度覺得自己有柔道天分,到日本才赫然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後來有留學機會,原本不懂日文的連珍羚,就讀國立體育大學二年級時放棄臺灣學業, 2008 年到日本東京山梨學院就讀並接受完整柔道訓練、成為該校史上第一位柔道隊外籍隊長,畢業前獲日本小松柔道隊簽約,成為台灣柔壇第一位旅日職業選手。連自嘲,在日本公司的職業隊,也常有人跟她說她沒天份,「同學都會笑我,怎麼會跑來練柔道。」
https://reurl.cc/mLrKMY
https://www.tpenoc.net/athlete/chen-ling-lien/
分享三 SDGS
國產有機肥補助 受理申請
農委會持續補助國產有機質肥料及友善環境農業資材,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質肥料增加農田肥力。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各項資材補助即日起開始受理申請。施用國產有機質肥料每公斤補助兩元,每公頃最高補助六公噸。國產微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資材,依購買憑證總金額補助二分之一,每公頃補助上限五千元。
南區分署表示,除了過去的國產有機質肥料補助,今年延續友善環境農業資材補助。目前國產微生物肥料推薦品牌有四十三個,以溶磷菌或溶鉀菌為主,可促進根系吸收土壤養分。農業改良場提供免費土壤肥力檢測服務,協助農民了解田區土質問題,作為購買農田地力改良資材的參考。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95322
分享四
基隆市新聞
停電訊息6/26 0時到6時止
基隆市中正區
中正路(單)141至143號,151號,165-1號
中正路119巷(單)3至31號(雙)2至26號,30號,40號
中正路119巷1弄(單)1至39號(雙)2至38號
中正路119巷15弄(單)1至17號,19號後面漁販
(雙)2至14號
東海街(雙)8號
東海街8號一樓
東海街大沙灣派出所口右後邊
基隆市中正區
北寧路(單)329至353號,371號,371-1號,487-1號
(雙)392至400號,472號,472-1號,472-1號前半部,476號
北寧路369巷(單)1至61號
(雙)2至58號,66號,66號左側汙水池,68號
北寧路396巷(雙)4至6號
調和街1巷(單)5號(雙)6號
望海港海巡署海防哨所旁(景觀燈)
北寧路369巷口LED智慧站牌
漁港一街長潭里漁港邊漁船上架場
北寧路371號左側20公尺橋頭處景觀照明
北寧路373號邊(望海巷漁港)
北寧路384號前BL2020電信箱
北寧路369巷口BL2030電信箱
北寧路371號前(號誌燈)
北寧路446巷口(號誌燈)
北寧路371號旁號誌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66號旁自立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47號旁自立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66號(長潭里安檢所)
北寧路472號附壁(有線電視增波器)
北寧路369巷61號
北寧路472號對面(望海巷營區)
中和高中排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投資前,你有看過風險提示嗎?- 伍治堅
投資者需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風險提示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
在任何一個基金的宣傳材料上,我們基本都能看到這麼一段風險提示: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過往投資業績不預示本基金的未來表現。
那麼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是否和其未來的投資回報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從行業層面的整體情況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研究表明,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接下來的表現不光不一定好,而且會更差。
比如有美國學者(Cornell, et al, 2017)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測試:在所有資金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公募基金樣本中,挑選並買入過去3年回報最好的10%的基金,然後在3年後做一次調倉,賣出那些回報不好的基金,並再次買入最新的表現最好的10%的基金,如此每3年重複操作。其實這就是模擬了很多投資者喜歡購買最近上漲、排名靠前的基金的習慣性操作,我們暫且稱之為「贏家策略」。為了便於對比,研究人員同時也統計了「中庸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中間10%的基金;以及「輸家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最末端10%基金的投資方法。
結果顯示,在1994到2015年的20多年間,「贏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差,」中庸策略「的投資回報居中,而「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好,比」贏家策略「的回報每年好上2.28%。如果把調倉頻率增加到每2年一次,並且把基金樣本擴大到規模低於10億美元的其他基金,得到的結果也很類似,即「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要明顯優於「贏家策略」。
事實上,金融學術界有大量的統計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購買近期表現出色的基金,接下來的投資回報很可能不盡如人意。比如研究人員(Goyal and Wahal, 2008)統計了1994到2003年美國養老基金的投資回報後得出結論:那些被養老基金撤換掉的基金,在撤換前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負1.28%,而在撤換後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0.78%。而那些被養老基金選中的基金,其在被選中之前的平均業績為每年4.59%,而在被選中後的平均業績為每年負0.17%。也就是說,哪怕是養老基金這樣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也有和散戶投資者類似的追漲殺跌的投資習慣,並因此遭受了投資損失:賣掉的基金接下來的回報反而更好,而買入的基金則在買入以後回報不佳。
現在我們把這些統計結果,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風險提示結合起來看,就不難得出結論:材料上的風險提示並不是廢話,而是有真真切切證據支持的大實話。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廣大投資者:不要順著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去「追漲殺跌」。
然而,這樣一段如此重要的風險提示,卻往往被投資者忽略。研究人員(Mercer et al, 2010)對比了投資者對於有風險提示和沒有風險提示的基金的反應,得出結論:基金材料上是否印有風險提示,對於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某一隻基金時,和該基金宣傳材料上印有風險提示,或者沒有風險提示,完全沒關係。影響投資者決定買或者不買的,是其他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投資者,不管是散戶也好,還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好,都選擇忽略風險提示,並遵從「追漲殺跌」的習慣去選購基金?大致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追漲殺跌更符合投資以外的生活規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告訴我們:過去表現好的,未來更可能持續表現好。比如孩子的讀書成績,更普遍的情況,是學霸的成績從小學到初中和高中,一路上來都很好。從小是學渣,忽然到了高中階段奮起直追,考入985大學的例子,即使有也非常稀少。假設你現在要挑一位學生去參加一項數學競賽,你會挑過去兩年每次都考100分的學生,還是過去偶爾考到80分的學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問題在於,這樣的生活經驗在投資中不管用。主要原因在於,投資回報和學習成績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運氣的作用。如果一個學渣平時從來不認真聽講,不複習功課,那麼他在一次考試中撞大運考到100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連續好幾次都撞大運考到滿分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在投資中,哪怕是剛學會開戶炒股的股民,如果他運氣好,恰好買到一隻妖股,也有可能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有很大影響,意味著我們不能把基金經理最近3年的業績,等同於他的投資能力。如果要客觀評價一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更好的辦法是拉長時間軸,看他過去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真實投資業績。股神巴菲特公開的投資業績,長達40多年。時間軸拉的越長,其歷史投資回報就越可靠,也越能夠體現基金經理真實的投資能力。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同時也意味著基金的投資回報,遵從「均值回歸」規律。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風水輪流轉。如果某一位基金經理在最近幾年的業績非常好,而其中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那麼接下來幾年,他更可能不再受運氣女神的眷顧,因此其投資回報就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明顯不如過去幾年的高光時刻。反過來,過去幾年回報比較差的基金經理,背後也有一定運氣差的原因。然而他總有一天會時來運轉,其投資回報也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比過去幾年更好。均值回歸的規律,可以解釋上文中提到的「贏家策略」投資回報不如「輸家策略」的現象。
理解了運氣和投資回報之間的內在關係,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改善散戶投資者忽略風險提示這一問題。目前的風險提示用詞,即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顯然太弱了,對於投資者的警示作用還不夠。我們可以把風險提示改成:基金過往業績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即使過往業績很好也很難持續到將來。這樣一改,效果應該會更好。
其次,像養老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某個基金時,考慮的問題比較多。除了基金的業績之外,其投資經理還需要考慮到職業風險。
我們可以想象對比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出色的基金,但是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表現不佳。第二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很差勁的基金,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同樣表現不佳。對於做出投資決策的經理來說,第二種情況下,他面臨的質疑和壓力要大得多。這是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只是犯了一個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當面臨上級的質問時,他可以解釋: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非常好,沒想到我們買入以後表現會這麼差,確實出人意料。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下,當上級問他:你明明看到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那麼差,怎麼還決定買入?你是睜眼瞎麼?投資經理會發現很難應對這樣的質疑,甚至有被解僱的風險。出於對職業風險的考慮,機構投資經理可能會做出更加「保守」的投資決策,即選擇隨大流去追漲殺跌。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關鍵是要改變「唯結果論」的評判標準。要科學的評判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我們需要拉長時間維度,並且從風險因子角度去分析該經理獲得投資回報的來源,盡量把運氣因素從其投資回報中隔離出來,這樣才能更加合理的對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的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價。
對於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需要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的風險提示,有其重要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我們應該糾正」追漲殺跌「的認知習慣,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努力做一名聰明的理性投資者。
原文:金融時報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