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我的選擇」系列第16發:熱愛台灣詩的美國學者白瑞梅(Amie Parry)
「我在加州內陸地區一個叫做聖伯納迪諾的小城市長大,隨後在聖地牙哥念大學和研究所,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我們必須至少選修一門外語,所以我就選了中文。1987年我大學畢業之後,跟朋友來了台灣一趟,在台灣教英文和學中文六個月,接著就自己一個人當起背包客在亞洲四處旅遊。
我本來想要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後來因為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便又再度回到台灣。當時我在討論詩詞的聚會上認識了幾位現代派詩人,所以我就將研究主題轉而聚焦在台灣60、70和80年代的現代詩。我的博士論文探討的就是,以現代主義來理解現有政治語言中難以理解的現代性。我認為歷史形塑而來的經驗,往往比語言本身還要複雜。
我研究的那些詩作沒有明確的政治性,反而是有很強的實驗性質,並帶著詭譎的神秘感。當時我認識的現代派詩人大多是跟著國民黨飄洋過海來台的外省人,他們經歷過戰爭和顛沛流離,也經歷過劇烈且痛苦的歷史創傷。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在那個年代,也很難說出口。後來,我寫了一本關於詩的書,並聚焦在一兩位我覺得特別有趣的詩人。我在書中問了一些類似的問題:這些詩作如何幫你思考艱難的議題?
當時的現代詩已經頗有制度,許多詩人都有投稿《現代詩》這份重要的詩刊,有些詩人則是將詩作與戲劇結合。整體而言,台灣的現代詩、表演藝術和文學都發展地如火如荼,也深深吸引了我,但我還未全盤了解。當我完成博士論文時,我便獲得交通大學的教職,讓我對台灣的學術圈感到非常驚艷。而當我出版第一本著作時,我也很訝異能在美國獲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提名,當時我問授獎單位:「為什麼選擇我的書?」他們表示:「因為書中其中一個章節是以跨國的架構來進行整體論述,妳不是單用西方的理論和東方的詩詞,而是從東西方共同錘煉出嶄新的知識。」
我目前任教於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除了擔任系主任之外,我也有教授寫作課、文學課和文學文化理論課程。從我1987年第一次來台灣到現在,我覺得台灣人愈來愈能自在地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談,就個人經驗來說,我認為台灣社會愈來愈開放。我第一次來台灣時,經歷了許多台灣社會有趣的發展,也結交了許多朋友,並認識了許多學術圈的同好。我想,這些珍貴的回憶就是呼喚我再度回台的動力;就像是,如果你覺得這個社會充滿生氣和活力,而你也能夠參與其中、做出貢獻,我想這就是像家一樣的感覺吧!」
✨白瑞梅 Amie Parry 現為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專任教授
💕Why I chose Taiwan #16 – Amie Parry
“I grew up in a small city in inland California called San Bernardino. I went to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in San Diego. I got my PhD in literature. We were all expected to learn at least one language, so I did Chinese. I traveled to Taiwan with a friend right after I graduated from college in 1987. We came here to teach English and study Chinese for six months, then I traveled around Asia by myself with a backpack.
I originally wanted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 got a Fulbright grant and I came back here. I started going to the poetry nights that were happening at that time. I met some of the modernist poets, and I switched my focus to the modernist poetry of the 60s, 70s, and 80s in Taiwan. I wrote my dissertation on modernism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parts of modernity that are hard to know in the existing political language that we inherit. I think that experience in historical formation is alway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language.
These poems are not explicitly political; they're very experimental and strange. At the time, the modernist poets I met were mostly 外省, men who had been drafted and come over with the KMT, so they had experienced war and displacement, and a very intense and traumatic historical moment. People experienced it differently, and at that time, it was a hard thing to talk about. Later, I wrote a book about poetry, but I just focused on one or two poets I find really, really fascinating. And I was asking some of the same kinds of questions: how can these poems help you think about certain topics that are hard to think about?
At that time, Modernist poetry was a kind of an institution already. There was a journal called 現代詩, “Modern Poetry,” a really important journal that most of these poets were published in. Some of them combined poetry and theater. There's just so much going on in Taiwan in terms of poetry and performance and literature. It's just amazing. And I'm very interested in it at all, but I haven't kept up. After I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I got a job offer at 交大. I thought, wow, there's something really amazing happening intellectually here. When my first book came out, it actually got an award in the U.S., and I was so surprised. I didn't even know it had been nominated. I asked them, ‘Why did you choose my book?’ And they said, because one of the chapters has a transnational of framework for the whole argument, so it wasn't like you used Western theories and Eastern texts, it's like the whole knowledge part is coming out of both places.
I currently teach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I'm the chair and I teach writing classes, literature classes, and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classes. Since my first visit to Taiwan in 1987, I think people are a little more comfortable talking to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In my personal interactions, I feel a difference, like a greater openness. Back then, there we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happening here, all at one time, and that's the time that I happened to be here. And I made good friends in my personal life and in my intellectual life. And I think those are the things that made me come back: like if you feel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ing and there's some way that you can support it. I guess that's a way of feeling at home.” — Amie Parry
✨Amie Parry i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60的網紅李黎哈哈LilyHah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我成長|雞湯系列] 這個影片是要跟大家討論一下到底要不要念碩士👩🎓?老話一句,每一個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你有沒有勇氣去承擔後果。因為最近很多迷茫的朋友找我聊天,我才赫然發現,那些看起來人生勝利組的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而我自己說真的,讀這個碩士,確實也只是’‘因...
中央大學 學位 學 程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金鐘末代歌王歌后】 #喜歡他的哪首歌
在還沒有金曲獎的年代裡,每年金鐘獎的最佳男女歌唱演員,便成了流行樂壇最為關注的獎項。
1988年第二十三屆金鐘獎,由曾慶瑜與殷正洋分別拿下歌王歌后的寶座,但隨即因須與電視台簽約才能角逐、各台封殺簽約歌手等亂象,獎項宣告取消,並在眾聲喧嘩的意見浪潮下,開始醞釀真正屬於流行音樂的頒獎典禮——金曲獎。
#沒有金曲的年代
#卡早ㄟ歌王歌后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88/3/19
攝影:陳炳坤
圖說:七十七年優良廣播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最佳女歌唱演員曾慶瑜〈右〉與殷正洋〈左〉。
歷史新聞
【1988-03-20/聯合報/05版/影視娛樂】
殷正洋 歌唱技巧熟
●出道兩年即兩度入圍並捧回獎座,殷正洋「實力派歌手」名號,已完全被肯定。
中央大學物理系肄業,音質嘹亮、寬廣,兩年前殷正洋以「無盡的港口」進入歌唱界,以四張唱片奠定了基礎。
殷正洋兒時即在教會唱詩班擔任男高音主唱,高中時期正式拜師習練聲樂,從發聲至歌曲編寫,皆能勝任。
他擅於吉他、橫笛樂器,對樂理也有涉獵,基礎較一般歌星紮實。殷正洋當初出道時並不顯眼,一般人甚至以「外型差」為原由,認為他不會有所成就。
昨天上台領獎,證明了他默默耕耘的作法是正確的。
●曾慶瑜回國發展不到一年即受金鐘獎肯定,證明她是「才藝型」藝人。
十年前,曾慶瑜當選「香港小姐」,旋即為無線電視台聘為演員,演出連續劇「奮鬥」。由於在該劇中飾演歌星,使她決定朝歌唱事業發展。
曾慶瑜擁有美國大學酒店管理學學位。她習慣以情感詮釋歌曲,並留意自己音色上的變化及演唱技巧。由於先天的音域甚寬,音質純淨,因此演唱毫無壓迫感。
她說,每次唱一首歌,眼前都有一個畫面,這使她在歌唱之時,感情既真且慎重。
【1988-10-27/民生報/10版/影劇新聞】
新聞迴響
給歌星設個?獎鼓勵
新聞局「捨我其誰」態度令人關切
【本報記者/王祖壽】新聞局取消金鐘獎最佳歌星獎之後,鼓勵歌星的出路幾乎封閉了。新聞局「不忍心」的結果,表示將舉辦「金曲獎」,鼓勵優良歌星,但如果採取「好歌大家唱」的方式來產生,則不如改裝現有的金鼎獎,才能落實對歌星的獎勵,對歌壇良性競爭也才有實質意義。
金鐘獎最佳男女歌星獎產生的方式,雖因規定必須與電視台簽約,由電視台提名的歌星才得以角逐,而落至如今「不受歡迎」提前出局的命運,但是,這個獎每年在歌壇仍引起不少話題,歌星得獎的條件儘管和歌壇聲勢毫不相干,仍受若干程度的注目,原因在於金鐘獎整體散發的氣氛渲染所致。
這個氣氛,目前尚無其他對歌星的獎勵可以分擔。對歌星獎勵,美國有葛萊美獎、日本有唱片大賞、香港有勁歌金曲可為代表,甚至日本歌星年底入選參加紅白對抗電視節目,都是一項榮譽,但在國內,所有的管道均付之闕如。
國內盜版錄音帶一日不除,唱片正確銷售數字便不能建立,唱片公司自說自話的「X白金」販售紀錄,在大眾眼中難具公信力,歌星的成績仍停留在「混水摸魚」的階段,因此從銷售紀錄衍生的一切排行榜無法成為獎勵,唱片工會也無法舉辦足昭公信的獎賞,因此,新聞局辦的金鐘獎也才有起碼的價值感。
在國內歌壇特異的環境下,新聞局出面鼓勵歌星,以目前來說,頗有「捨我其誰」的味道,因此新聞局的做法,自然令人關切。金鐘獎既無法取消簽約桎梏,讓所有在電視上表現優良歌藝的歌星均有資格角逐,由評審主動甄選,這是最簡便而又能落實金鐘獎男女歌星獎的辦法。新聞局有意另闢管道,舉辦金曲獎,立意雖佳,但如以「好歌大家唱」方式,則令人難以樂觀。
對歌星獎勵,新聞局如果不能放下「陽春白雪」的心態,則一切都會處於「空中樓閣」。就像金鼎獎歷屆以來,潘越雲、蔡琴、施孝榮等人也獲得過「演唱獎」,但在歌壇卻沒有什麼代表性。
曾獲得金鐘獎的蘇芮不禁質疑,用「好歌大家唱」方式辦「金曲獎」,是不是都要唱淨化歌曲才能得獎?這樣的獎又將是徒具型式,則有一個金鼎獎就夠了,何需金曲獎?
新聞局如果真有心獎勵歌星,使我國有聲出版界步入正軌,繁榮歌壇,則必須先瞭解歌壇現狀。金鼎獎有公正的評審做後盾,何妨將流行歌曲類獨立出來,以歌星的號召力來說,辦一個轟動又具實質意義的獎並不難,新聞局要辦好「歌星獎」,就不要怕肯定「流行文化」,這樣才能在民間落實紮根。
中央大學 學位 學 程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哇,有政大台文系跟清大經濟系...
-
(摘錄)一步分析各學制,40個班新生註冊率掛零,國立大學以中央大學7個最多,其次是成功大學和政治大學各4個博士班,包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外交系、清華大學經濟系、成功大學財務金融系、成功大學奈米積體電路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產業博士班等頂尖國立大學系所。
中央大學 學位 學 程 在 李黎哈哈LilyHah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自我成長|雞湯系列]
這個影片是要跟大家討論一下到底要不要念碩士👩🎓?老話一句,每一個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你有沒有勇氣去承擔後果。因為最近很多迷茫的朋友找我聊天,我才赫然發現,那些看起來人生勝利組的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而我自己說真的,讀這個碩士,確實也只是’‘因為我不知道做什麼,所以先去念一下’‘,畢竟學生這個身份真的是免死金牌誒!影片當中我透過我自己在讀碩士前、碩士時與碩士畢業後的心路歷程,來跟大家分享在做每個選擇時的掙扎,影片最後也會提供大家三個問題去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念研究所。
雞湯來了😁,大部分亞洲的學生,並不太被鼓勵去犯錯跟挑戰,所以總是很順利的高中畢業,按照學測成績進大學、選科系,以為在這四年會找出自己的目標,但卻在畢業時還是各種迷茫與困惑,最後在朋友家人與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繼續去讀一個碩士學位,但這條路真的是必須的嗎?希望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什麼才是真的自己想要的,而不是那些只是為了符合誰的期待而去做的事情。
推薦一本書: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裡頭最棒的一個概念就是,拜託不要在掉進那些所謂的成功陷阱,好好去思考你的成功是什麼?而不是別人認為的成功
▷▶︎ More LILYHAHA
----------------------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ly.hahahahana/
▪︎ Email: [email protected]
(更多留學諮詢、合作,請來信)
▷▶︎ About LILYHAHA
---------------------
留學不在只是夢想,過去在準備德國留學的路上,資源總是相對英美少的很多,因此希望透過YouTube這個平台,來分享更多在歐洲的留學&工作經驗給大家,想到德國工作?想到德國念碩士?但卻沒有什麼方向,都可以跟我聊聊喔!
▷▶︎ 留學德國申請祕訣-免費資源
----------------------------------------
▪︎ 底下留言告訴我你的eamil,即可領取申請祕訣喔!
▪︎ 私訊預約免費留學諮詢30分鐘
▷▶︎ 這些影片會讓你對德國有更多了解
-------------------------------------
⇢德國留學&生活
▪︎ 德國亞洲超市:https://youtu.be/B2xAXR5in8E
▪︎ 德國一天需要多少德文:https://youtu.be/qsmiffED25Y
▪︎ 德國外食花費:https://youtu.be/DDH8coykU3A
▪︎ 德國大學排名:https://youtu.be/9XWqweyKowo
⇢德國留學訪談
▪︎ 高中申請學士(慕尼黑大學)https://youtu.be/rL3eG-X3NfQ
▪︎ 德國碩士獎學金(慕尼黑工大)https://youtu.be/HvS2e6WjZzo
▪︎ 瑞士博士申請(蘇黎世聯邦理工)https://youtu.be/nT0HYE1Ctn0
▪︎ 瑞士碩士申請(洛桑聯邦理工)https://youtu.be/ATmVnNDhHTE
▪︎ 德國科大碩士(Hochschule Esslingen) https://youtu.be/gdIAPx4gmbE
⇢德國工作&實習
▪︎ 德國互惠生:https://youtu.be/x2Zysm7-0yk
▪︎ 德國畢業賺多少:https://youtu.be/FzBh5MRSuO4
▪︎ 德國實習&打工經驗:https://youtu.be/81CnfYIXJMA
▪︎ 德國軟體工程師:https://youtu.be/mY1K17nUzGU
▪︎ 瑞士Google工程師:https://youtu.be/7ly1ZCUldss
▷▶︎ key words 關鍵字
----------------------
李黎哈哈 李黎哈哈訪談系列 德國留學 歐洲留學 德國工作 德國實習 德國生活 歐洲生活 德國簽證 留學申請 留學心得
🎥在使用的影片拍攝剪輯器材
相機 sony zv1
https://amzn.to/2C8Iab1
攝影 i Phone 7
https://amzn.to/3hc1sMw
腳架 JOBE
https://amzn.to/3dPME3X
麥克風 RODE
https://amzn.to/3f8ZL0t
剪輯 FCPX
https://amzn.to/3dQr6V8
字幕 Arctime
------------------------------------------------------------------------------------
中央大學 學位 學 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8個你不可不知的多元文化議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世暉 教授
內容簡介:
界正在行進,身為世界公民的你,腳步跟上了嗎?
世界正在行進,身為世界公民的你,腳步跟上了嗎?
文化,就是生活;生活百百種,文化當然也充滿各種可能。本書邀請你參加一場多元文化博覽會,以臺灣原住民族、漢人移民、新移民的故事揭開序幕,再將焦點放在中港澳、歐美、東亞、紐澳地區。你將會發現,各種不同的文化讓世界增添繽紛的色彩,而這些文化的保存與尊重,是所有人類的使命。現在就請帶著開放的心,參與這場文化盛會吧!
【立足臺灣】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各族群的歷史文化!
‧原住民族在多久以前就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
‧過去臺灣漢人族群間曾多次發生械鬥?
‧為何在臺灣社會東南亞新移民的地位不如白皮膚的老外?
【放眼世界】
身為地球人,不可不知全世界的文化萬象!
‧在歷史長河下,中國文化內涵如何變得豐厚?
‧恐攻、難民恐威脅西方國家對多元文化的保障?
‧單一民族國家日本與韓國也有多元文化?
‧東南亞的「異國風情」原來與西方國家的殖民有關?
‧庫克船長發現紐西蘭和澳洲後,帶給紐澳什麼影響?
作者簡介:
林志興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洪泉湖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李淑菁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吳秀玲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俐容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李世暉
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利亮時
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教授
闕河嘉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主編者簡介
劉阿榮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