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點別當巨嬰,政府紓困輪不到你!!】
這天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餐飲業的朋友大喊生意慘淡,希望疫情趕快過去,政府協助紓困。席間有另一個朋友A,提出了殘酷的看法:【疫情過後,政府不會對現存餐飲業紓困!】
餐廳老闆抗議說:「為什麼不能紓困?疫情期間我已經損失慘重,怎麼可以見死不救?」
A說:「我問大家:疫情過後,台灣整體衛生環境應該是上升?還是下降?」
席間的朋友們都說:「當然整體衛生環境要上升呀!」
A說:「我問大家:疫情過後,是不是更該給年輕人機會,協助他們就業、創業?」
席間的朋友們都點點頭。
A問餐廳老闆:「疫情過後,政府要求你提高衛生標準,你同意嗎?」
餐廳老闆說:「我過去大半年已經花了那麼多成本防疫,增加了許多額外開支。現在疫情結束,我當然要節省開銷呀!」
A問:「衛生機關人員來要求你改善廚房衛生、改善工作人員衛生、口罩手套消毒器材、同時改善工作人員勞動條件,你同意嗎?」
餐廳老闆說:「我照以前做就好啦!幹嘛特別來找麻煩?我苦日子都撐過去了,怎麼可以要求我再花費更多成本呢?」
A問:「你會重新裝潢嗎?你會跟銀行貸款嗎?」
餐廳老闆說:「我哪有錢重新裝潢?不過以前賺的還有,不需要跟銀行貸款,反正我會節省支出。」
—
A說:「我描述一個邏輯你聽聽:如果你把店收起來,便宜頂讓給要創業的年輕人。年輕人會跟銀行貸款,款項會付給新裝修的裝潢業者。整體現金循環增加,年輕人有機會,裝潢有生意,銀行有業績,政府輔導單位也有功勞吧!同時,衛生機關的人來檢查,頒布新的較嚴格的衛生標準,新開店的年輕人照單全收配合。年輕人創業維艱,主動延長工作時間打拼,開得比你早,關得比你晚。你說,政府若有餘力紓困,應該先紓困誰?紓困了你,年輕人怎麼開店?」
餐廳老闆一時說不出話來,但又說:「那不公平呀!政府總要做些什麼吧?」
—
A問:「你當初開店是怎麼開的?」
餐廳老闆說:「我當過幾年連鎖餐廳店長,跟家人商量湊些錢,考慮兩個月就開店了。」
A說:「那就對啦,【幾年經驗、創業金額不多、門檻不高】,這類型的行業,春風吹又生,更何況新長出來的草更有韌性。何必投注資源拯救枯萎的草皮呢?整片鏟掉重新鋪上新草皮,整齊又美觀。」
「政府應該優先紓困的,是那些【技術門檻高、資本額較高的工廠單位】。因為沒訂單,工廠可能真的要收起來。但收起來之後,平常老百姓可沒辦法跟家人商量湊些錢,考慮考慮就開間工廠吧?所以要先讓這些取代性低的工廠先活下來。」
餐廳老闆說:「那我的員工怎麼辦?政府不管他們嗎?」
A說:「你請的大廚,有一技之長,新創業的年輕人自然可以聘用。你請的工讀生,原本就是半工半讀。新創業的年輕人也許不需要那麼多人手,造成工讀機會減少,但讓學生回歸學校、精進專業,不是挺好的嗎?」
餐廳老闆說:「難道我坐以待斃?」
A說:「不是這樣,我只是表達【這個邏輯之下,更要自立自強,靠別人是不夠的】。調整菜單、做便當的開發一些飲料項目,做中式餐廳的兼賣義大利麵,擴大客群。衛生該提升的提升、裝潢該整修的整修,多花點時間關心你的員工。以前不做的,要認份去做。這些都做不到,你怎麼跟新創業的競爭?」
餐廳老闆說:「你提的太強人所難了吧?難道街頭巷尾那些知名老店都要照你建議,改得四不像?」
A說:「人家是幾十年歷史悠久,口味獨到,當然有市場競爭力。你這小店不過開個五六年,很多料理還是調理包從中央廚房批來的,根基原本就不深,當然策略要更靈活。」
餐廳老闆說:「你講得有道理,但我還是覺得很困難。別的不說,在場有一位專治失眠的醫師。我最近因為這些煩惱,翻來覆去都睡不著,我該怎麼辦?」
餐廳老闆把頭轉向我,眼神中向我討救兵。
我說:「這簡單,你的根源就是營運問題,多思考才有活路。A的建議,你多考慮考慮。」
餐廳老闆說:「即使這樣,今晚我還是睡不著呀!」
我說:「不然你來我診所掛號,幫你評估順便開個深層睡眠、紓壓放鬆的處方,會有幫助的。」
餐廳老闆說:「我不要吃藥。」
—
我說:「營運的建議你聽了,要投資要花錢要動腦筋,要改制度要訓練員工,難度不低我理解。這會兒你睡不著,聽話張口吃藥就可以改善的,你也不做。這到底是政府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朋友之間講話,總是比較直來直往。
A說:「對呀,我講的不一定對,我在公家機關做事收入穩定,確實只是一面之詞。但你張開嘴就可以解決的失眠問題,怎麼也不做呢?問題不是出在疫情,是出在你的想法!」
餐廳老闆說:「好吧,我先求吃得下睡得著、養足精神持盈保泰,腳踏實地再想想辦法吧!」
——
好啦!故事就講到這邊,疫情還要好幾個月才會過去。未雨綢繆的老闆們,趕快趁這波生意清淡的閒暇,好好思考未來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
中央廚房頂讓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近四十年的老店,穿過半閘,就腳踏於翠白交錯的馬賽克地磚上,彷彿陣陣舊日的香氣輕繞。倏地,有甚麼濃烈的氣味蓋過了它,鹹甜、酥香,啊,當然是麵包的馥郁。
追隨着香氣,越過了一扇門來到了後方的工場,做麵包者正是方才高瘦的男人,黝黑的皮膚上,綻放出爽朗的笑容,邊搓着手上的麵糰,邊打着招呼。他是「梁生」,小店的其中一位老闆,至於他的拍檔兼難兄難弟尚未現身,不是偷懶,而是二人幾十年來的作息默契。
熱爐的馥郁
這是一個平常的清晨,梁生埋首於工場內。他負責做麵包西餅,幾乎甚麼都懂。做麵包不算複雜,要用有筋麵粉,加入糖、豬油、雞蛋及奶,以前要用手搓,如今倒好,有機器幫助,於攪拌機內攪成糰便成,同一個麵糰,又能做成各式各樣的麵包。他從機器內挖出一大塊麵糰,走到長方桌子前,左手托起麵糰,右手於桌面撒上一把麵粉。開始做出各種麵包來,菠蘿包搓成圓形,發酵後鋪上菠蘿皮;雞尾包包入椰絲餡,再搓成橢圓形;椰卷搓成條狀,黏上椰絲,卷起;火腿蛋包及腸仔包各自包入肉餡,還有豬仔包、叉燒包、葱包,整齊地擺放於老舊的鐵盤上。舉目四望,工場乃方寸之地,只有一張長桌、一台攪拌機及兩個焗爐。一盤又一盤的麵包,排隊輪候着入焗爐被烤之時,另一位事頭登場。他比梁生看起來矮一截,一頭短髮黑中參白,同樣掛着一個和順的笑容。他是「盧生」,與梁生數十年的好兄弟。
盧生放下了兩大袋午餐食材後,便綁好圍裙於腰間,準備做他的強項——唐餅。唐餅比麵包麻煩得多,每款餅的餅皮都不一樣,要逐一手搓。首先,要做老婆餅。做老婆餅皮需要用沒有筋的白麵粉,於一大堆的麵粉中挖出一個洞,加入雞蛋、糖及豬油。他執起一把糖表示,他們用的是日本砂糖,比較幼一點,不是蔗糖而是菜糖,質感如糖霜般幼細,釀入麵糊中比較均勻,但成本卻貴很多。至於豬油,用處就是令麵糊油膩些許,搓出來的皮沒有那麼黏手,但不能落太多,不然一入口很重豬油味,而且一咬下去餅皮就爛掉。他邊把所有材料混合,邊道:「我哋啲唐餅用手製,所以搓到手痛,機器都做到,但因為機器轉數快,做出嚟冇咁好。」看着他又搓、又包、又夾,要搓得剛剛好,太硬不行,太軟也不行,剛剛搓起的餅皮要放久一點,筋才會增多,餅皮成形不容易。這一層就是沒有韌度的油搓粉,即油皮。老婆餅要有一層層酥的效果,那麼就要有水皮的配合。水皮沒有油所以會韌,竅門就在於將兩者夾起,一層水皮一層油皮,人家就是這樣疊上很多層,反覆摺疊,盧生倒不用,一下就搞定了,他邊做邊解釋:「人人做法唔同,拿!而家水皮夾住咗中間層油皮,我將佢捲起,再壓平,係唔係變咗好多層?就係咁啦,好簡單。」用卷的方法代替摺疊,確實高明。接下來要做餡料,老婆餅的餡料不過就是椰絲、糖冬瓜及芝麻,攪勻兩個小時就會凝固,即可包餡。
才剛把老婆餅入爐,他又開始做燒餅。他們做燒餅的方法又有點特別,用半生熟的糯米粉。熟糯米粉與生糯米粉的分別,在於生粉滑且沒有黏性,熟粉摸上去較粗,但吸水力是生粉的一百倍,兩者混合就不用加滾水,這麼做軟熟又快速,但攪拌時,手腳慢一點都會起粒。餡料有紅豆或花生,包好烤熟即成。雞蛋酥、合桃酥、芝麻餅、鮑魚酥、雞仔餅等唐餅又接着出爐,盧生還未能鬆一口氣,只見他又接過剛出爐的麵包,中間切開製成熱狗及奶油包,又切好牛油做菠蘿油。接着趕往工場幫忙出爐工作,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吃麵包太熱不好吃,剛放涼的最好吃。他邊把剛出爐的老婆餅放好攤涼,雖然他們只是薄利多銷,但附近有間旅行社,每次來買超過一百盒再轉賣,他調侃:「我哋賣二十幾蚊一盒,他們賣五十幾六十蚊一盒,我哋同佢哋打工咋嘛。」畢竟生意不如從前好做。二人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準備迎接客人。
熱爐的情懷
老店嘛,賣麵包的模式也念舊。兩個玻璃櫃,左邊放麵包,右邊放唐餅,客人來到櫃前一指,阿姐即套上膠袋抓起麵包,一手交麵包, 一手交銀紙,這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做法。兩位老闆終於停下手,有空緬懷一下過去。
二人於一九八零年相識,當時同於香港仔一間麵包店一起工作,梁生做麵包;盧生做唐餅。後來因為有技術又勤力,一同被老闆的弟弟挖角 ,走到旺角開店,就是「新祥益」,一九八二年創立。第一間店位於奶路臣街,當年下面是海,多是水上人居住,水上人要出海,所以一次要買很多東西麵包及唐餅,當年生意好得不得了,二人一手包辦,功夫做不停。旺角舊店做了兩年左右,當時老闆嫌太辛苦,着他們頂讓了來做,頂讓費幾萬元,以前幾萬元很多,一個月薪水才九百元,一個麵包才賣五毫子,二人為了自立門戶,就拿出全副身家頂手小店。只是,後來又面對拆樓,水上人都不在了,他們只好搬走。直至六四事件時,他們已經搬到北帝街,一做就做了十多年,接着市政局收購該地重建,二人才看中了現址。那時候的紅磡工業區可興旺,因為工廠多,無論男工女工都佈滿整條街,行人路都沒路走。老店那時候每日都賣出很多麵包,直到啟德機場搬走,一切就差遠了。因為機場搬走影響所有行業,工廠倒閉的倒閉、北移的北移,生意才變少。旁邊的食店都倒閉了不少,他們可好,留得一批熟客,一做就做到現在了。
「提!」、「硬豬!」、「手榴彈!」不知是否上班一族趕時間的緣故,他們都習慣說着這些單字密碼,有趣的是,阿姐都沒有半秒鐘的猶豫,一下子就執起目標。甚至乎,離遠看見某些熟客,阿姐已經袋好麵包,客人來到拿起麵包,直接放下幾個硬幣離開,看似冷漠,卻又是一種說不出的默契。梁生自豪表示,二十多年的客人還在光顧:「梗係因為好食啦!只係我哋冇賣廣告,冇華麗包裝啫。」捱了幾十年,如今二人都看破一切。有沒有生意對他們而言,有甚麼所謂?他們不怕沒有生意,只擔心太多,因為根本就做不來,數十年來的勞損,叫二人手腳放慢了很多。盧生坐在殘破的木椅上,笑言:「好多人叫我哋開分店,我哋唔做咋嘛,我供咗四層樓啦,咩都供完啦!」老頭子幽默,甚麼是四層樓?即是四個女兒,確是非同小可。如今子女長大了、出身了,他們在這裏工作,就當作是娛樂。他笑着跑入廚房煮飯,這也是他們的每個中午,煮一頓家常午飯,與員工同樂。說是員工,他們反應可大,盧生又探出頭來打趣:「我哋呢度冇員工,全部都自動自覺,靜靜哋講,我請嘅全部都係富婆嚟㗎!當做朋友囉,我哋冇壓力嘅。」真的,星期六只開半天,星期日休息,不想太操勞。說時遲,盧生已經端出幾碟菜來,兩位老闆及兩個阿姐吃着笑罵着,一邊工作一邊開玩笑,又有樂趣,又可以吃麵包,甚麼事情都笑一頓,這樣又一天。
有喜有悲,道悲,他們真的啞口無言。梁生說:「我哋冇嗌交呢回事,缺乏乜就開口,大家立即就去做,就係咁樣相處。」一旁的盧生邊點頭邊搭話:「梗係感情好先拍檔咁耐啦!唔好嘅話早就爆煲啦!兩個人互相扶持,有乜所謂?」然而,年華總會逝去,二人都有了退休的念頭,久站了,腳也痛了,沒法子做了,老了。看二人的表情就知道,可惜當然有了,畢竟做了這麼久,他們見面時間比老婆還多,比兒女更多。
「唔捨得,成間鋪都唔捨得,如果要閂門,回望一下真係唔捨得。」那麼一瞬間,已經分不清是誰的聲音。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新祥益餅店
地址:紅磡民裕街29號地下
電話:2333 2997
營業時間:一至五6am-7pm,星期六6am-3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U7HGtF
中央廚房頂讓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事如棋局局新,有甚麼離奇古怪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
歌神都曾唱過「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就像兩位台灣太太Grace(文麗君)及Tracy(林瑋育)這八年來大起大落的經歷。
「嫁到異鄉又剛成為媽媽,不懂的事情有很多,當時網絡有一個『台灣媽媽在香港』的群組,有問題就在那裏問其他台灣媽媽,後來有人發起聚會,就這樣認識了Tracy。」Grace說。
二人由同鄉網友、西營盤街坊,變成好朋友及好拍檔,相識十八載。八年前,一起在西營盤水街開了第一家店「吃什麼」,賣蛋餅三文治台式便當,是米芝蓮人氣店「請坐」的前身。「當時媽媽聚會都會各自準備拿手菜,很多媽媽覺得我倆廚藝不錯,還一直慫恿我們開店。」Grace說。
某天看到有食肆頂讓,牌照廚具齊備,二人雄心壯志開店,沒想過被出牌公司騙走了訂金,接着又花了數萬元,才能成功開店。「很記得第一天整個早上只賣出一份三文治!」Grace說。二人深感不妙,立即回家取電飯煲,買食材再趕回店裏煮便當,一個下午準備的25個便當全部售罄。
策略成功,更因為她們的親切態度,總是如媽媽般問:「吃飽了沒?要多加點飯菜嗎?」常常半賣半送給光顧的學生,成為了鄰近中學及港大學生的聚腳點。兩年前見生意上了軌道,二人把店頂讓,搬到英華台一家七百呎、有二十多個座位的小店,改名「請坐」,招牌就由熟客之一的港大畢業生Amanda免費設計。
賣的都是古早味台菜,台菜店必備的牛肉麵、滷肉飯、鹽酥雞、招牌蛋餅,還有香港較少見的豬血糕、魷魚羮、肝連等等。用的都是台灣調味料,煮法地道,味道親切傳神。短短一年就得到米芝蓮青睞,風光正盛,客流不息,以為從此順風順水,可是她們又再次遇人不淑。
惹上官非,關門大吉,店子與店名同時丟失,被禁制不能回店收拾任何東西,心血付諸東流。熟客街坊網民都感到訝異,紛紛留言或短訊詢問原由。那邊廂竟有同名新店開業,餐牌店名標誌都相同,頓時謠言滿天飛,但礙於法律程序進行中,律師提醒不能講述太多,Tracy及Grace無法公開真相,有苦不能言。
「當時一天到晚在掉眼淚,也曾不小心在客人面前哭出來。覺得信任比人家踐踏,誠意被糟蹋,很不甘心。」Tracy說。
停業的半年期間,有很多熱心人想投資她們再開店,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Tracy說:「那時候很多人接觸我們,可是我們會怕,保留着懷疑的態度。」
然而時間是療傷的最佳良藥,回望這半年失落,二人認為得比失的多,喜比悲的多。例如Tracy與Grace共患難後比親姐妹更深厚的情誼;又如過往待學生如親兒的態度,換來一個又一個無言支持與擁抱。
像是deliveroo借出戶戶小廚的中央廚房,讓她們經營外賣,就是熟客港大學生Vivian牽線。「Vivian畢業後到了deliveroo工作,跟我們合作獨賣事宜。後來她外派到澳洲,就由同事Max接手。他倆知道我們店要結業,立即跟deliveroo爭取,讓我們使用他們的中央廚房。跟他們老闆接觸了三四趟,最終達成合作,我跟Grace都很感謝他們。」Tracy說。
越過高山低谷,擺脫過去陰影,她們以「吃什麼」之名捲土重來,新店更正式落戶中環。這次帶來更多古早味台菜,像紅糟肉、炒水蓮、鴨賞、雞捲等等。「人有的時候往一條路上向前走,一定會遇到一些挫折。發生事情之後,我們覺得不可以再這樣子悲傷下去,我們應該要站起來。」Grace說。新店以第一家店命名,就是要不忘初心,由此起由此生。
過往儲下的情誼,在新店亦發揮了大作用。像是港大建築畢業生Amanda繼續為她們設計店面及招牌;第一代客人、插畫家含蓄把她們與客人的故事,畫到牆上;台灣與香港的家人紛紛以財力、勞力支持她們;過往一起打拼的員工,亦回來追隨左右。
種因得果,二人銘記親切待客的至誠態度,像試業頭三天免費請客人吃滷肉飯,晚上連開五晚派對邀請朋友及幫助過她們的人。Tracy說:「現在回想起,是有不開心的,但現在有新的店,我覺得很好呀!Grace常說,就像交男朋友,再講一遍……」
Grace接着說:「就像你的男朋友對你不好,他不是一個很好的人,你離開了他之後,你要讓自己過得更好。事實上,我覺得不一定要更好,但我們應該再往前再走一步。」
「也為我們的小朋友,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Tracy說。
採訪:劉明慧
攝影:鄧廣基、關永浩
吃什麼
地址:中環雲咸街75-77號嘉兆商業大廈地下A號鋪
電話:6307 635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三12nn-3pm、6pm-9:30pm;星期四至六12nn-3pm、6pm-10:30pm;逢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Pi24kP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