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士生的就業困境怎麼解?
#中研院社會所第三屆博後論壇圓桌座談報告
#中研院社會所第三屆博後論壇圓桌座談報告
【博士「生」之後:中研院社會所第三屆博後論壇圓桌座談報告】
文/朱峰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社會學博士出路的危機
台灣博士就業困境是近年來廣受注目的問題,2010年陳東升與陳也楨「博士『生』了沒?」一文推估在2017年社會學領域博士畢業生與教職缺額供需間的差距為180人;同年蔡瑞明亦對此提出策言,認為解決台灣高學歷就業問題,除了消極地減少博士班招生數量外,還至少可以有五項積極作為:一是鬆綁大學的組織法規,以增加半薪或2/3薪資之方式增加兼任教師之聘用;二是在大學內成立研究機構,聘用博士人才進行研究;三為鼓勵博士組成研究團隊,參與各級政府及民間機構的研究計劃;四是開放流浪博士進入公務體系;五為鼓勵產業界多引用博士研究人力。
如今已屆2018,台灣博士生們的就業困境似乎沒有舒緩的跡象。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一問題?又有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第三屆博後論壇於5/8舉辦一場圓桌討論會議,由陳志柔(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臺灣社會學會理事長)為主持人,安勤之(中研院社會所博後研究員)與筆者分別做初步的調查報告,並邀請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所專任教授)、蔡瑞明(東海大學社會系所專任教授)前來與談,以台灣社會學相關科系博士生就業及應聘狀況為例,尋找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兼任鐘點師資常態化、#博士教育養成的落差
安勤之的報告首先闡述高學歷供過於求的就業困境似乎是全球性的問題;在美國2010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博士畢業生能立即找到一份全職工作,日本亦有補助博士人力進入企業職場的獎勵政策。勤之進一步整理2010年後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之就業情形,指出52名畢業生裡有34位任職於學界,而其中不到1/3(10人)為專任教師,其他則為專案或兼任教師、講師、博後或研究員,顯示出當前專任教職兼任化、鐘點化的問題。目前53所國立大學裡高達21所未足額聘用專任教師,而近半數國立大學裡兼任教師佔半數以上,私立大學情形則更為嚴重。現今教育部之標準是私校鐘點費每小時625元、公校735;兼任教師若一週上十學分,備課、上課、改考卷至少要44小時,以私校鐘點標準,換算下來時薪只有107元。
而此經濟掛帥之營運邏輯亦顯現在系所評鑑的績效追求上,不僅造成教師龐大的升等與發表壓力,甚至犧牲了教學品質,更影響了各系所應徵用人時的單一標準,例如期刊的發表量以及國際化(英語發表及英語授課等)的要求。然而,增加期刊發表量及國際化其實都不是各系所訓練及培育博士學生的核心宗旨(核心宗旨是培養具社會學素養的獨立研究人才),其亦不符學界及系所欲發展在地特色、發展「台灣」社會學的目標。綜合安勤之的報告與整理,台灣社會學博士生之就業困境,更應該從台灣博士養成教育 、當前學界以績效為主之評鑑標準等的層面進行討論。
#生師比與少子化論述的反思
筆者的報告進一步探討源起的結構問題,指出台灣長期以來過高的生師比(目前約為25.3)是造成目前流浪博士過多、教師過勞、研究與教學品質低落三大問題的主要癥結點。目前台灣高教的生師比為 25.3(只計專任教師),遠遠超過 OECD 的平均值 14.1(只計專任),也就是說台灣的專任教師必須比 OECD 國家的教師多面對、指導十位以上的學生。過高的生師比不僅造成台灣教師過重的教學負擔,也同時壓縮研究時間、降低研究品質;而學生也得不到應有的學習與指導品質,因受教權受損而傷害其未來競爭力。
另外,從各國高教專任教師與兼任教師數據的比較也可以看到台灣學術工作兼職化、鐘點化的問題。在英國,專任教師人數與兼任人數比值約為2:1,而台灣卻為1:1。換句話說,有一半的台灣學術工作者僅是兼任或專案職,工作權益及待遇均未獲得相對應有的保障。
長久以來支持台灣過高生師比的,便是「少子化」論述。然而,根據教育部資料,過去九年裡台灣公立大學與專科學生總數實際上是「增加」了一萬六千人。受到少子化衝擊的,大多是當初廣設大學政策脈絡下新興成立的私立與專科大學。而近年來新生註冊率低於 60% 的學校,的確是以私立專科大學為多數。故台灣少子化所帶來的高教衝擊,其實更應該放在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脈絡下來看,而不能做為今日支撐過高生師比、壓低專任教師比值、進而犧牲教師工作權及學生學習權的理由。事實上,OECD 多國皆有少子化的問題,但甚少國家便因此而犧牲高等教育的發展。然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將傷害台灣未來國際學術競爭力,更直接衝擊台灣往後二十年的社會與經濟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解決目前台灣高教發展困境,方向至少有三:(1)降低過高生師比;(2)推動大學分流;(3)協助新生註冊率過低的大學及專科學校退場及轉型。而其中則以降低生師比最為重點。若要使當前台灣高教專任與兼任教師比提升至2:1,需至少有13,000位兼任教師應轉為專任。若一位專任教師年薪以100萬計,則約需年經費130億元;若政策分五年執行,則為一年26億的經費預算(逐年增加)。以上數字當然都有討論的空間,重點在於:過去政府每年皆支出百億餘的經費預算補助各校,如今亦有一年支出160餘億「高教深耕」計畫、再加上一年56億的「玉山計畫」,其實質效益究竟如何?不如重新檢討歷年的補助方式,直接以經費補助各系所(而非學校)增聘專任教師(或協助兼任教師轉為專任)、提高專任教師比例,更能夠直接處理當前高教最重要的燃眉之急、解決流浪教師與博士、專任教師過勞、教學品質低落的三大問題。
#博士的轉型:提高兼任待遇、設立研究機構、鼓勵博後的研究計畫
座談會裡,蔡瑞明認為即刻大幅降低生師比將衝擊當前的高教結構;提高專任教師人數,代表各校經營成本的增加,將使目前新生註冊率低於60% 的私立專科及大學恐怕將出現倒閉潮。比較可行的作法,或許還是提高兼任教師們的待遇,讓學術工作者即使是兼職也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此外,設立能長期聘請博士後研究員的研究中心智庫,或是開放博士後互相組隊或與專任教師合作申請研究計畫之資格、讓博後研究員能有研究經費繼續進行學術研究及發表論文,也是解決當前博後就業困境的方法之一。最後,蔡瑞明也提醒,與其漫長地等待制度上的改變,當前博士畢業生也需要儘可能地以論文發表、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陳東升認為少子化趨勢仍然是目前校方決定員額缺的主要考量;降低生師比的建議以博士畢業生的立場來看或許合理,但若以校方立場而言、或是考量到私校財力負擔,實際的推行則是困難重重。即便教育部當前諸多的經費補助計畫也要求增聘專任教師,但因缺乏適當的審查及苛責機制而無法確實執行。相較而言,提升兼任人員待遇可能是較為可行的方案。此外,陳東升也提到,大學的分流或許有可能減輕私校在面對少子化時所承受的競爭壓力,但與其是由國家界定的研究型或教學型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各校必須發展自身的(在地)特色。陳東升也認同設立研究中心並以此聘用更多研究及教學人員的可行性,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適當的人才留用制度,讓學校能審慎明察研究中心的學術效益,以長久維持其健全的運作。
#可以即刻改變的建議
除了上述較為巨觀、較為困難達成的制度建言外,在座談會裡筆者也提起幾個各系所能隨即施行的簡單建議,例如應徵資料電子化、免除外館學歷證明、簡化第一輪應徵資料(如免除推薦信)等等。教育部事實上已於2014年時即免除外館學歷認證的強制要求,若系上真的有認證學歷之必要,其實可以要求錄取者(或面試者)提供證明即可。而簡化第一論應徵資料及電子化作業,不僅能減少行政與資源耗費、減輕應徵者的負擔,也便利國際籍研究人員應徵。這些一舉數得的建議,敬供各系所在未來應聘人才時參考。
◎本文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會通訊》第88期
中央研究院博士級 約 聘 人員 核 薪 標準表 在 【詢問】中研院約聘助理PTT 的推薦與評價
[徵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光祖教授誠徵碩士級(含)以上專任...2020年5月5日· 待遇:依照科技部約聘僱人員參考表敘薪,有年資者可併計算。 ... <看更多>
中央研究院博士級 約 聘 人員 核 薪 標準表 在 Re: [問題] 請問博士後薪資來源- 看板sinic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HsuYL (龍)》之銘言:
: 既然有人提起了這個話題 就讓小弟借問另一個問題
: 引象中 院裡的博士後有兩種 一種就是
: 直接向學術諮詢總會 然後 各組分下來 除了院級的之外
: 每所有幾個 屬於一般的博後 像我就是拿這個
: 種類 一般博士後研究學者
: 工作酬金(等級) 61932 (第九級520薪點)
: 2013-01-01 ~ 2014-12-31
: 院級的 據說是比一般的高 還有研究經費可以動用
: 可是 我比較好奇的是 在人文社會這邊(其他的我不熟)
: 有一種是 老師的國科會助理 也是博士後研究
: 但是 他的錢是從他老師申請的國科會案裡給的 這又是哪種情況? @@
: 這一類在院內的權益與義務 和學術諮詢總會的那種 會一樣嗎??
: 因為 現在工作難尋 雖然才第一年 可是 已經在想 兩年後沒有怎麼辦了
利益迴避:
我要先講,以下都是我夢到的,
而且我夢遊在很多研究院的不同所之間,
沒有針對特定所,
請別亂對號入座。
請大家認真做學術研究,
不要認真做人肉研究(人肉鹹鹹)。
其實,
目前的研究院,
多數是臨時人員所組成的研究團隊
除了拿到長聘的PI,
基本上大家的工作保障都不那麼穩固。
如果對臨時人員的權益有問題,
可以多多參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sforall/
這些人代表適用勞基法的大家發聲,
是非常努力的一群同仁!
to ywind210
理論上是完全不影響,
實際上,
PI還是可以有很多方法弄你,
不要懷疑。
做你這個位子,
先天會引起很多人的嫉妒,
後天如果再人和沒有處理好,
台灣學術圈真的太小,
我也是被這句話恐嚇大的,
但是看過很多不同手段,
還是提醒您要一切小心。
to HsuYL
上一篇講臨時人員(約聘,含約聘博士後研究與約聘助理)有兩要件:
1.缺
2.經費來源
先說明:缺跟經費來源不一定要一樣
先說說缺的來源:
院內各所在成立時都會跟院方申請員額,
通常你可以看看各所
(現有的 PI 數)+(資訊人員 1-2 名) * 2 無條件進10數位 = 該所員額數。
這個員額數還會因為大小所有些許調整,
但是整體數值大概 +- 30以內不太會錯。
為何要 * 2?
多數的所員額配置方法都是一個PI配一個員額內正編助理,
理論上這個助理也是走勞保,
但是他的員額是院方成立所時就永久保障的,
他的員額跟PI自己佔的員額一樣大。
這個正編助理,
只要所業務費夠,
也可以改成聘博士後研究或研究技師
(研究技師是為因應技術導向重要的所,
例如實驗、資訊人員等其實好人才很難留),
但總之三者都是配合PI做研究。
但有些所別有特殊情況,
例如:一個PI不會一定配得到正編人員,
因為有些所別的研究特性不一定需要助理,
或是該所別有更重要的業務需要正編人員協助處理,
就有可能集全所之力把正編人員員額拿去蓋那個業務,
當然,這些正編人員配置方法是經過所務會議通過的,
只是不一定人人都滿意就是了。
通常一個所的正編員額都不會用到滿,
他們都會保留一些正編員額for特殊用途,
例如這個所要發展的一些特殊項目,
這些特殊項目怎麼看?
看所長在主導整個所務方向有哪些重大研究發展,
多餘的一些員額通常就隨之配置在上面,
這些員額,每年都有可能有若干變動,
也可能因為所務方向轉變而大風吹。
請注意:
在制度設計上,
只有PI才可以申請計畫(無論經費來源院內、院外),
其他人都只能跟著掛計畫,
不能發起計畫。
其他員額來源,
則全部從計畫來,
可以是:
院內計畫,即上一篇提到的那堆計畫。
或
院外、政府計畫案,
例如國科會、國衛院、研考會、教育部、各政府機關委託案等等。
這些員額在PI拿到計畫的時候,
就會從計畫核定單位借給該所,
然後委託給該PI執行計畫用,
直到計畫執行期滿還給這些政府單位,
政府單位就是這樣在運作員額的。
這裡有一個陷阱,
獎補助生拿的是獎補助生員額,
跟約聘人員員額是不相衝突的喔!
員額如果不夠怎麼辦?
嘿嘿,院內高手大內手法也有幾種,不過這不是重點先不談。
員額講完了,我們來講經費來源。
經費來源也可以有幾種不同選項。
可以是:
1. 所內業務費項下的臨時人員酬金
2. 院內主題計畫與人才培育項下的臨時人員酬金
3. 國科會計畫
4. 國科會專案申請計畫增加博士後
(擴大就業方案,這是特例,不知道以後會不會繼續)
5. 國科會專案博士後
4跟5原則都走這個規定,
但通常都是突然一紙公文說可以申請大家就開始作文比賽。
https://web1.nsc.gov.tw/lp.aspx?CtNode=365&CtUnit=489&BaseDSD=5&mp=1
6. 各個政府計畫委託機關的計畫委託案
7. 各個學會
8. 民間其他資金(這不一定要算員額)
至於薪資標準,
不一定要跟經費來源有關,
純粹看PI跟所上通常規定或一般情況如何認定
一般來說有兩軌,要碼都走國科會標準,要碼就走中研院標準,
在等級上來說,中研院標準每一級都比國科會多出一些錢。
薪資的發放也是一個看似很神秘地操作,
但老實說,
操作來操作去,
也是一群人為了比業界薪水還少的那幾塊錢在追逐,
有時候看得比業界直接喊出薪水跟獎金怎麼分的作法還不如。
每一年年尾,
掛老闆的PI都會被所內人事要求針對每一個約聘人員做人事成果報告(打考績)
這份報告就會做為你會不會被調整薪水的參考。
1. 你如果沒被漲薪水,
基本上大概就可以先解讀為老闆對你沒有那麼爽,
理由請自己解釋。
2. 如果你被從國科會標準轉到研究院標準,
恭喜你!!!請客!!!
3. 如果你被從研究院標準轉國科會標準,
你自己應該要有狡兔三窟的心理準備啊...
薪資標準我列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面,
薪點是什麼請自己Google,
不懂請找身邊的公務人員朋友解釋,
身邊沒有公務人員朋友?那趕快去搭訕一個啊!!!!
最後我要講回 HsuYL 的問題,
第一年會擔心第二年做完沒飯碗是很正常的,
我想給你幾種建議:
1. 直接跟 PI 談,
確認他對你的期待,
如果他要你出去找工作,
但外面的工作條件跟環境不是那麼合理,
你要跟他反應。
他掛你老闆,
理論上他帶出來的人要有可以出去人家會認為是可用之人的能力,
所以他在跟你一起的工作成果上應該要可以幫助你找到你的新工作。
2. 你要有當 PI 分身,
幫 PI 搶計畫、主持計畫的能力。
我看過太多postdoc來院內就獨善其身,
想說來就作自己以前博士論文的題目,
整理來投稿發表就好。
那你當那更多可以當 PI 分身、寫計畫、主持計畫的助理是什麼?
他們做這些事不是義務來養你獨善其身的耶?
你老闆覺得你行找你進來是希望你可以幫助計畫發展,
甚至產生新的研究計畫,
如果你讀到博士畢業,
都還沒有這種可以協助研究團隊推進研究的能力與想法,
你・遲早・會・被・踢・掉。
好的 postdoc 不但可以整理自己的博士論文發表,
還會做以下事情:
a. 參加包含PI在內的不只一個計畫,協助這些計畫突破困難點。
b. 借用研究院得天獨厚的學術環境活躍於學術社群,甚至跨所、跨組。
c. 透過在研究院的機會開始發展一些有趣的題目,
並說服PI或其他PI合作。(這要看領域,有些領域我知道很難)
d. 鼓吹並主動協助PI申請並運作計畫。
你如果可以協助PI做到上述的其中幾樣,
老闆沒事幹嘛不保你,
每年年末的時候,
所有老闆都會看一下自己手上的人力與他明年能夠拿到的員額數,
只要員額數不只一名,
你可以算一下你排在他心目中員額數內優先順序的第幾位。
你永遠得記得,
院內有許多研究助理、博士生、博士候選人都可以做到上述的很多事,
絕對不要只有獨善其身而已。
以下列出博士後薪水標準,
這個我在 afterPhD 與 相關各板也很少看過。
國科會標準:
根據: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作業要點
2011年6月29日修訂
博士後研究每月新台幣56650元至77250元整
分10級
年 1 2 3 4 5
錢 56650 58710 60770 62830 64890
年 6 7 8 9 10 11
錢 66950 69010 71070 73130 75190 77250
怎麼看?第一年的上下限最低55650起聘,最高就是58710。
中研院標準
根據:
中央研究院延聘博士後研究學者核薪標準表
https://www.ibms.sinica.edu.tw/support/form/admin/form25.doc
2011年下半年度行政院公佈薪點折合率 119.1-121.1 計算
https://survey.cyhg.gov.tw/message/message_detail.php?sn=1098
級 薪點 錢
1 714 85037-86465
2 692 82417-83801
3 670 79797-81137
4 648 77176-78472
5 604 71936-73144
6 582 69316-70480
7 560 66696-67816
8 538 64075-65151
9 520 61932-62972
10 504 60026-6103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78.1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