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之路】電機系vs機械系 到底哪裡不一樣?
機械系跟電機系到底有什麼差別🤔?
很多人都誤以為機械系是做黑手,才沒那麼簡單呢❌!
#機械工程學系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機械,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從剪刀✂、跑車🏎、再到現在最夯的機器人🤖,其實都是機械。
也難怪機械系和電機系會成為二類組熱門科系,就讓我來帶你分辨吧🙋♂!
👉機械系是以力學為本,偏向設備製程方面。
#成大機械系
以成大機械系為例,課程分為五大組,
1⃣固體力學:研究應用力學(含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機械振動學、高等材料力學等
2⃣熱流科學與能源:研究流體流動、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燃燒等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
3⃣機械設計:培養機器系統設計人才,尤其著重創造性設計,還有很酷的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究室!
4⃣機械製造與材料:針對關鍵性機械零組件之材料與製造技術進行研究
5⃣機械系統自動控制:為機械與電子的結合,最知名的便是「機器人學研究」🤖,很適合喜歡自動化機械、機器人、無人搬運車、彈性製造系統以及生物醫學系統的你唷🙋♂。
☑資料參考自成大機械系網頁
#中央機械系
中央機械系是以機械為基礎,結合電子、電機、通訊、資訊、光電、生醫、材料、能源,並涵蓋新興科技領域如半導體設備、奈微米科技和綠色科技。
總共分成光機電工程、先進材料與精密製造、設計與分析三組,
光機電工程組課程著重在光電整合系統的自動化系統設計;
先進材料與精密製造組則偏向傳統機械、先進材料、精密製造及相關介面;
設計與分析組則是透過問題思考、訓練你的抽象思考與分析,完成具體「工程設計」。
☑資料參考自中央機械系網頁
#電機工程學系
電機系則有所謂的「三電一工」(電磁學、電子學、電路學、工程數學)課程,
多半是專注於半導體、晶片研發,想看更多電機系介紹,👉可以找找 #電機系vs電子系到底哪裡不一樣。
想知道更多?
【歡迎訂閱Johntool-工具王阿璋 @johntooltw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ohntool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ohntooltw/
收到更多 #工程師之路 #不務正業工程師 系列!
#工程師 #跑車 #硬體 #機器人 #機械 #機械系 #電機 #電機系 #理工科系 #選系 #大學選系 #台灣 #成大 #中央 #晶片 #半導體 #化學 #電子
#分享 #share #Johntool #工具王阿璋
中央電機系統與生醫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華獲美國專利件數 全台第一
美國發明家學院和智慧產權人協會最近公布全球各學術機構2015年獲美國專利核准件數的前百大排名,國立清華大學在全球排名第15位,在全國各大學中排名第一,且自2012年來清大已連續四年蟬聯冠軍。
清華大學2015年獲美國核准專利有101項,若再加上於臺灣、大陸、日本、歐盟獲得專利則共有307項,其中最多的是光電光學類有66項、其次是生化醫藥類有57項、材料化工類56項、電子電機類53項(註)。值得注意的是專利涵蓋範圍廣,不局限於資通領域,與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分佈不同。
清華研發的許多專利技術也成功商品化,為產業所用。去年清華大學技術轉移案達137件,技術移轉金額為1億1443萬,創歷史新高。今年統計至6月底,技轉金額收入有1億890萬元,已達去年技轉收入總金額的95%,預估今年達成率將為138%,再創新紀錄。
校長賀陳弘指出,全球有5萬多所大學,清華大學能在取得專利項目名列前茅,顯示出清華師生的原創性知識對人類社會及未來產業的貢獻度,也是縮短學用落差的極佳表現。
研發長潘犀靈表示,科技發展植根於知識的創新與累積,清華在專利與技轉成果斐然,顯示師生所創造的知識有極高的應用潛力,並能轉換成可用於社會的技術與服務,這也突顯了國家投資高等教育,從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潘犀靈進一步舉例說明,發明大王愛迪生不可能發明出電晶體,因為他沒有量子力學的知識,知識就是創新研發的力量。
清華優秀的創新研發成果吸引許多廠商爭取合作,如以硼中子捕獲治療 (BNCT) 來消除肝癌腫瘤,獲臺灣、美國發明專利,並已技術移轉信東生技公司,即將展開臨床實驗。
信東生技資深副總謝賢仁表示,當初得知清華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發展BNCT,這是治療癌症的重要發展,信東因此無償提供藥品推動實驗; 相信假以時日加速發展,台灣在BNCT治療癌症的領域將與日本齊頭並進。
謝賢仁也指出,臺灣生醫產業需要更多新血投入,他鼓勵學生多看、多接觸、多瞭解。以藥廠為例,許多學生都以為讀完藥學就是進藥局配藥或是當藥廠業務,事實上,藥廠需要更多研發人才,推動生物醫藥研發起飛。
去年獲美國專利最多的全球前五名學術機構為美國加州大學系統、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德州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這些大學的規模(教師人數)都遠遠超過清大。臺灣學術機構進入百大的除了清華大學(15)之外,還有臺灣大學(26)、成功大學(29)、臺灣科技大學(80)、中央大學(85)。
全部排名請見http://www.academyofinventors.org/pdf/top-100-universities-2015.pdf
註:各專業類別係本校自行分類,若某一技術分屬多領域時,則歸入最相關領域類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tfdYV2Iak&feature=youtu.be
中央電機系統與生醫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交大校長交接典禮】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正式上任 期許從頂尖邁向偉大
交通大學3日舉辦卸新任校長交接典禮,張懋中校長正式接任1958年在台建校後第十一任校長職務,許諾將兼顧真理追求和人才培育,帶領交大從頂尖大學提升至偉大大學,並強調教育不單獨是一份工作,而是以生命改變生命的力量。
張懋中校長經歷台灣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材料所、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為台灣高等教育體系培育之優異人才;1996年榮膺IEEE會士,2008年獲頒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2年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殊榮,接掌交大前任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與卓越教授暨電機工程系系主任。對高速半導體元件和高頻無線及混合信號電路在通信、雷達、聯結、攝像等系統的研究及開發貢獻卓著,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都成為此領域公認的學術權威;其研發砷化鎵功率放大器製成的手機信號發射器已經超過100億台,成為舉世智慧型手機的首選,對產業界及學術界極具貢獻。
張懋中校長認為大學是追求真理、新知識和擔負教育使命的生命共同體,須建立以人為本的辦學文化和措施。身為熱愛交大的交大人,張懋中校長表示回到母校服務感到責任重大,未來將以服務為宗旨,在互信和共識的基礎上領導交大,並承擔決策和結果的全部責任;同時將去國多年觀察及體驗美國諸多偉大大學的立校精神和實際運作,融合交大獨特文化,貢獻交大及社會。
張懋中校長也感謝吳妍華校長以及歷任校長對交大的貢獻,特別是吳妍華校長半年的代理與特別指導。在這責任轉移的時刻,許諾將盡最大的努力,帶領交大從頂尖邁向偉大大學,達成理想、不負眾望。
吳妍華校長致詞表示,四年半前接任交大校長是人生的意外,學習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校風文化、行政體系甚至是專業領域。她以交大深厚的電子、資訊、工程教研為基礎,朝生醫電子工程領域發展,就是希望培養更多新興產業的人才與領導者,為交大及台灣找尋下一波機會。她感謝行政團隊齊心戮力付出,以及歷任校長、教授、校友和學生做她最強的後盾。
吳妍華校長也說,從一開始的拒絕到答應、抗拒到全力以赴,從「你們交大」到成為交大魂,感觸難以言盡。未來她將留在交大投入研究,以另一種方式投身教育、服務交大。現場貴賓、師生聽聞吳妍華校長將投入博愛校區跨領域生醫工程報以熱烈掌聲,既開心又敬佩她以「退而不休」的方式持續學術研究,這是交大、更是台灣之福。
交大在吳妍華校長帶領下奠定卓越的辦學績效。2012年宣示帶領ICT產業邁入跨領域生醫工程產業,啟動「前瞻跨領域生醫工程大樓-賢齊館」專案,帶動台灣ICT與生技產業融合新價值。在產學合作績效屢創佳績,帶領交大榮獲教育部「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網絡聯盟補助計畫」典範學校、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量「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績優學校,同時與台積電、聯發科、研華科技等公司成立研究中心,與業界共享資源、共育人才。
吳妍華校長致力推動國際化及校際合作,近年各項國際化指標均顯著成長,並成立跨國研究中心「生醫工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國際頂尖異質整合綠色電子研究中心」,以及頂尖大學計畫共7個研究中心與國外頂尖團隊進行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學術地位。積極延攬傑出人才、設立交大講座,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及研究實驗室交流合作。國際化願景策略定位明確,在今年三月獲得教育部國際化品質視導獲特優殊榮,成為典範。
交大秘書室
2015-08-03
http://nctunews.nctu.edu.tw/…/k2/i…/1023-2015-08-03-0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