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新年快樂。
今日上午陪同蔡英文總統前往台北市中正一分局介壽路派出所及中正第二分局,致贈水果、加菜金,向警察同仁表達感謝。
春節假期期間,警察同仁仍堅守崗位執勤,守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讓民眾可以安心團聚、開心過年。
謝謝警察同仁們的貢獻,辛苦了!
中正 一 分局 介壽路 派出所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冷回顧
從介壽館到總統府
今天是10月31日,也是同志大遊行的日子。不過,在2007年以前,這一天還是「蔣公誕辰紀念日」。在過去的時代,用比較誇張的說法,可以說是舉國慶祝蔣中正一個人的生日。相關的細節不再贅述。
關於慶賀蔣生日的副產品很多,名稱涵蓋「介壽」或是「萬壽」的各種名稱都有可能是。
今天要來回顧的是介壽館。
臺灣總督府在決定興建辦公廳舍以後,公開徵稿,最後採用了大阪出身的知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設計。工程在1912年開始動工,並在七年後的1919年竣工。在完工以後,臺灣總督府一直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要到1972年才被現在的凱撒飯店超過。
戰爭期間,作為臺灣行政中樞的臺灣總督府一直是美軍空襲的主要目標物之一。歷經數次劫難而屹立不搖的總督府終於在1945年5月31日的臺北大空襲當中被正面擊中,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的總督府不堪繼續使用。
當時的末代總督安藤利吉也因為總督府不堪使用而轉至臺北市役所(現在的行政院)辦公。
1946年時,為了慶祝蔣中正的60歲生日,因此臺灣仕紳與各界募資捐款將因戰火而嚴重損毀的總督府修復,並改名成介壽館,而介壽館前的道路也隨之改名為介壽路(現在的凱格達蘭大道)。
1949年12月,中央政府遷往臺灣,行政院和總統府遷到介壽館辦公,12月9日,閻錫山在介壽館召開了遷臺以後的第一次行政院院會。
在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恢復職權以後,介壽館便正式的成為總統的辦公空間。在1949年底到1950之間,光一個介壽館就擠了三個行政單位,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行政院和總統府都將辦公室設置在這。
1950年3月15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裁撤,1957年行政院遷到原來的臺北市役所辦公才讓總統府單獨使用介壽館。
1996年時,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基於對臺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以早期居住在臺北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作為名稱,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又過了10年,2006年時,陳水扁總統才為了彰顯憲政上的意義以及名實相符,正式的將館舍名稱從原來的「介壽館」更名為中性的「總統府」。
從介壽館到總統府,這是臺灣從過去的個人崇拜的威權時代轉型成民主、人權社會的一小步。不過,這小一步也是走了一段時間。現在的臺灣還保留著許多過去威權時代所留下的痕跡,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再思索衡量的。
順帶一提,雖然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已經改名成凱達格蘭大道了,但是隸屬於中正一分局的介壽路派出所仍然維持著既有的名字,並沒有隨之更改,到現在還是叫做介壽路派出所,也算是做出了某種意義的歷史見證。
中正 一 分局 介壽路 派出所 在 動物辛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建議實施分局-中正第一分局】part2
制度是山,文化是水,山不動的話,水的流向就無法改變,就算有人能短暫帶起風向引導水流,風的效力也只不過是暫時的。
台灣鴿一直相信唯有根本的改變制度,才能徹底的解決文化的問題,更何況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有如一攤死水的警察文化,所以即使柯P的想法非常獨到,我還是很堅持柯P對於台北市警政的改革方向並沒有錯,因此在Part2的部分,會順應柯P最近提出的政見:「將以一個分局來做實驗」先為柯P分析哪個分局適合,並且跟大家說明法律層面、警察過勞、以及其他折衷方案等不同的問題,我會彙整這幾天來多方蒐集到的正反面資料,與我最新的提案一起寄給柯文哲的團隊。
在柯P提出將會考慮以一個分局做實驗後,以目前台北市所有分局的現況分析,我建議柯P可以考慮用中正第一分局為實驗品,因為以現有警力的配置來說,中正一分局的警民比例,最能貼近跟應用在將警力集中管理的情況,據台北市警力統計調查系統中的102年底各分局警力:
中正一分局轄內總人口數為4萬9仟餘人,其中政府重要機關林立,含總統府、五院及內政、外交、國防、教育、法務等重要部會。相對來講轄區內警勤區的一般住戶數量較少,也必須經常因應民眾的集會遊行活動,因此,在警力的部署方面相當適合集中管理,而且轄區內還有台北車站商圈、補教業、捷運、台鐵、高鐵及南來北往的各線國道客運,雖然設籍人口不多,但每日卻有百萬人次的人流進出,考量到這幾項獨有的性質與中正一分局內的轄區狀況,將警察業務簡化回歸治安與交通,且強化分工,集中管理調配應該能符合中正一分局的需求。
中正一分局的派出所配置
中正一分局轄內共有五個派出所,分別為仁愛路派出所、介壽路派出所、博愛路派出所、忠孝西路派出所(中正第一分局局下所)、忠孝東路派出所,警勤區數量僅有83個,在台北市的分局中排行第二少,而派出所的平均擔負戶數3963人,亦為台北市所有分局裡面最少,而每萬人口的所屬員警人數59.9人,亦是全台北市分局內最高,勤區少、警力多、管轄範圍又密集,道路交通方便,五個派出所均鄰近交通要道,其中介壽路派出所與博愛路派出所相距不到一公里,與中正一分局距離相對遙遠的仁愛路派出所、忠孝東路派出所,相距也不到1.5公里,擁有這樣的條件之下,台北市目前最適合進行實驗的莫過於中正第一分局。
警勤區數量
仁愛路派出所 31
介壽路派出所 6
忠孝西路派出所 13
忠孝東路派出所 16
博愛路派出所 14
警勤區
警勤區的存在是派出所員警目前除了治安績效、交通績效以外,最大的勤務負擔,因為實在有過多的為民服務跟相關責任是由警勤區所衍生出來的,而且現況很多勤區查察的勤務已經變相的成為巡邏工作,與其讓勤區查察與警勤區成為一個四不像且無法與其他任務完整兼顧的勤務項目,不如就提倡專業分工,把警力回收集中管理分配且讓警勤區專屬於專案組別的人來處理,而不是丟給每個基層員警去負擔,不過依現行法制的話警勤區並無法隨著派出所的廢止而撤除,根據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勤務實施細則第5條:
「本局警察勤務區(以下簡稱警勤區),為勤務基本單位,由員警一人負責, 劃分原則如左:
一、配合自治區域,每里劃設一個警勤區,里之人口過多者,得劃設二個以上警勤區。
里之人口過少者,得以二個以上里合併劃設一警勤區。
二、依人口疏密,以二千人口或五百戶以下劃設一警勤區。
前項警勤區之劃分,應參酌治安狀況、地區特性、警力多寡、工作繁簡、交通電信設施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情形,適當調整之。刑事、外事警察、配合警勤區劃分其責任區。」
所以如果在修法的方面有困難,我會建議柯P可以有兩個方向去發展。
一、 撤除派出所,警勤區交由分局專案管理;
將派出所的警力回收後,把警力編制於分局內的民防組,往後警勤區的相關業務與為民服務的工作,就由民防組底下歸屬的警員專責處理,而這些警員將不再負擔交通與刑事案件的壓力,只專責民防工作與警勤區內的治安狀況問題。
二、 派出所不撤除,但派出所員警以後專責警勤區工作。
派出所繼續存在,但在刑事偵查、案件受理與交通違規處理方面,派出所員警往後只擔任輔助工作,重點的工作內容就是將警勤區的事情給處理好,其餘的派出所員警將不再負責,因此派出所也沒有必要24小時開放,而派出所的員警也可以將部分歸建至分局的專案隊內工作,將人員分配到偵查隊或交通隊,分擔分局處理刑事與交通方面的壓力。
1999業務規屬
對此也建議柯p能把1999服務轉接項目的第一項警察業務,人及動物噪音的服務從警察局的轉接任務中刪除,至少先初步達到讓警察專業化的目的。
在柯P拋出撤除派出所的概念後,陸續在社會各界都有人抨擊他不切實際跟不了解警政,新聞媒體更是抓著他說的話緊咬不放,要把柯P塑造成一個亂說話的狂君,其中最不能讓我諒解的,就是警政署的態度,柯文哲才剛提出行動派出所的政策沒多久,警政署立即在12月3日下午作出回覆表示窒礙難行,柯文哲只是提出一個構想,警政署站在輔助首都市長施政的中央機關立場下,應該是要立刻研擬這個構想的可行性,並且召開多次會議、會合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與市政府各單位的人員,來討論這樣的制度是否能在台北市完成,但警政署花了多久的時間回覆柯P?不到一天就公開打臉,最後再用個「會再審慎研議」做結尾,這是個中央機關對於改革該表現出來的態度嗎?警政署真的有尊重直轄市的警政執行嗎?由此可知整套警察制度之所有會有問題,應該是要從警政署開始檢討起,我們的警政署對於適應社會型態跟改革的態度是極度的保守與僵化,這不只影響到國家的治安規劃能否與時俱進,更是影響到所有民眾與警察人員的權利。
對此以上的一些個人淺見,只是希望能提供給柯P的市政團隊一些想法,台灣的警政改革其實有如一只大巨輪,長久以來一直未見有轉動與變化,希望這次能藉著新任柯市長的關注,讓大家了解到警政系統的難題與基層員警的難處,改變才有力量,對這積弊已深的體制其實並不奢望能有太大的變革與變化,但如果能改變現況為疲於奔命的基層員警稍稍改變目前狀況,就真得很感謝柯市長了,未來還會不斷的提供與整理跟警政有關的資訊給柯市長,還請各位不吝指教,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