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的說法。地方創生是一種平衡都會與地方資源的思考,從2014年出現以來,由日本安倍內閣推廣到地方施行以來在日本各地遍地開花,其實在安倍內閣喊出「地方創生國會」口號之前,各級地方政府就普遍認為只要地方經濟繁榮日本就有生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對都市生活厭倦、萌生到鄉下過著自給自足生活念頭的日本人開始產生,這股移居到鄉下的想法與人力需求完美結合,因此 I-TURN者(都市到鄉下)與 U-TURN 者(到都市發展又返鄉)人數急遽上揚,原本日漸凋零的鄉下人口數止跌回升,市場規模也慢慢重新凝聚。
台灣的城鄉差距一直嚴重,目前全國共有 368 處鄉鎮市區,但人口過度集中以六都為中心的區域,經過統計,全國共有 134 處鄉鎮區資源不足,經濟相對弱勢,人口數僅占全國 11.6%但面積卻佔了國土66.5%,若人口繼續減少,或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持續往都會移動,勢必會造成未來滅相或滅鎮的危機。根據國發會的人口發展模型中推估統計,台灣人口總數將於2024年達到顛峰,勞動人口(15-64歲)為1600萬,接著將以每年下降1%的速度減少,2060年將僅剩960萬。
也因此國發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戰略,便是參考日本經驗,以五支箭來推動,分別為「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產官學研社參與」、「統籌部會資源」、「品牌行銷國際」,目前以2019-2022年四年為第一週期,由國發會作為中央HUB來統籌,從尋找地方DNA開始,再盤點11個部會37個計畫資金投入,「以投資取代補助」,協助地方產出熱銷品牌,讓金流能真正注入地方,活絡地方經濟後,帶動青年回流工作,藉此平衡偏鄉人口。
這次在東京澀谷的 HIKARIE 展出的 臺灣地方創生展 ,便是在這個政策下所展出的海外成果發表。看著從台灣各地精選出來的25個地方故事與品牌,深深感受到潛藏在台灣各地方的能量其實很豐沛,不過我認為地方創生絕對不是只有把地方農產或手工藝做成商品、品牌化而已。過去日本也曾這樣做,即便當中的確有些地方百年工藝因此打出名聲,也獲得消費者市場青睞,但仍不足以喚起青年回鄉工作的熱情。這當中的關竅其實不是僅有工作機會的增加,而是如何讓青年心中產生那份對地方的榮譽感,打從心中認為「我XX,我驕傲!」#那才是地方創生能否成功導回人流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裡,#我認為內容產出與媒體傳播兩者必須有個很好的槓桿平衡,而能夠取得那個槓桿平衡的點就是「#設計」。就拿屏東為例,屏東燈會的規劃與設計,從視覺到內容產出不僅在網路宣傳上拔得頭籌,「白天藝術展、晚上燈節」的想法讓整個展會增加觀賞層次,同時加上幾個整點的燈光秀與煙火、無人機演出,口碑造成北部人口大量往中南部移動參觀,甚至媒體也一再主動報導,熱度聚焦的狀況,讓住在屏東30年的當地人都嘖嘖稱奇,沒看過如此盛況。這樣的熱度自然造成在地人對家鄉的榮耀感,甚至連離家在外打拼的屏東人也會開始想,「是否自己的專業也能貢獻家鄉?」
加上後來屏東的 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最近曝光的幾本屏東縣府超設計水準的刊物,都是讓「設計」成為鋪陳內容的軸線,進而使得媒體有內容可以去報導,也讓故鄉增加許多故事傳唱的深度。就算是蹭熱度我覺得也好,非在地人對屏東產生過往不曾有的好奇,離家在外的當地人開始思考自己跟家鄉的連結,對我來說都是好事。比如說像是由幾個年輕人開啟,用紙本記錄台灣文化特色的「 現地計畫 」,或是結合家鄉物產演繹地方料理的「 飛雀餐桌行動 Future Dining Table 」等,都是年輕人開始希望能用自己的視角去重新連結自己跟家鄉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最好的地方創生方向。
既然地方創生已成為國策,接下來還有三年要發展,希望我們都能在這樣的過程裡去找到自己與家鄉的關係,找到台灣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找到台灣在世界存在的定位。
【臺灣地方創生展~日本特展】
展覽時間:2020年1月18日~1月28日
每日開放時間:11:00~20:00
展出地點:日本東京 Hikarie8/ CUBE〒150-8510
東京都渋谷区渋谷2-21-1渋谷ヒカリエ8階
——
主辦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台灣地方創生展日本特展 #2020前進東京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訊息隱現了各縣市都市計劃或是各種建設可能的荒謬,包括都市成長、電力需求...等等,以不實資料推估出假需求的計畫建設都可能嚴重虧空國家的財政,腐蝕國力。
摘: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30)日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年至2065年)」,結果顯示,總人口將自2022年轉為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3年,且台灣的人口紅利將於2027年消失。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e:「很多讀者都知道,我針對國家經濟發展都是以人口紅利的觀點來判斷,政府已經確認2015年,屬於就業主力的15歲至64歲人口,達到最高峰1736.9萬人,之後持續下降。
人口結構對台灣的影響,我先前已經描述非常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這一篇,台灣幾乎人人都會受到影響。
http://www.naipo.com/…/Knowledge_…/Editorial/publish-180.htm
」
台灣國發會完成「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根據報告內容,隨出生率逐年減少,若以中推計方式推估,最快至2022年就將開始出現人口負成長,比上一次預估再提前4年。
目前台灣總人口於短期內仍呈現正成長趨勢,不過受到國人結婚年齡愈來愈晚,加上生育率未見起色,預估人口飽和高點將在2019年至2026年發生,人口數將介於2352萬至2365萬人之間,以人口年齡組成來看,屬於就業主力的15歲至64歲人口,預計將於2015年,也就是明年達到最高峰1736.9萬人後,就開始持續下降。
在這樣的人口結構改變下,扶養比也將逐漸上升,報告中指出,未來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負擔的總依賴人口將自今年的35人,增加至2061的99人,幾乎等於1個人就需負擔1個人,由於人口與國家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都有相當大關聯,上述數據可提供相關單位擬定政策時作為參考,並即早因應衝擊。
http://www.appledaily.com.tw/…/arti…/finance/20140818/45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