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去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去了解它的創作背景真的重要嗎?20世紀著名的文學家、評論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言:「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家總該被允許擁有一些豁免權,如同孕婦。」。
.
時代在改變。過去一名藝術創作者要是身陷醜聞,或被認為因為其藝術家身分而被予以寬容,改寫藝術史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一名殺人犯,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也以無故向他人施虐的怪癖聞名,上述喬治.歐威爾的評論,就是在討論他的行為舉止。不過這就代表我們要支持高舉「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糾察隊以道德準則來消除這些作者的作品嗎?
.
近年類似的議論尤其頻繁,回到電影界來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涉嫌性侵13歲少女、且在未接受法院處刑的情況下溜之大吉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被通緝的他,以《戰地琴人 The Pianist》(2002)榮獲奧斯卡獎時,全場起立為他鼓掌,可視為對他的聲援。不過此案仍存在不少爭議,有些人甚至主張他才是司法體制下的受害者,在此不贅述。
.
但我們要就此否定波蘭斯基的傑作嗎?關乎人道主義的《戰地琴人》是一部傑作,相信無人能否定。同樣身陷醜聞的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金基德等名導之作亦同樣精彩,在影史上有一定地位,而且他們也沒有透過作品彰顯什麼鼓吹他人犯罪的邪惡價值,但所受到的唾棄卻讓他們同樣晚節不保。金基德幾乎等同被韓國影壇逐出,在歐洲染疫身亡,他的死,甚至還得到不少人的掌聲。
.
不過如果再極端更一點論述這個議題,也可以來談的是,充滿「惡意」的作品難道不能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嗎?古往今來,描述墮落道德與邪惡本質的偉大繪畫、文學與電影向來不少。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那彰顯納粹思想的《意志的勝利 Triumph des Willens》(1935)咸認是紀錄片經典傑作,而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也透過凌虐演員來達成自己所欲創造的戲劇情景聞名。
.
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案例應該最值得玩味,他因為一句「我同情希特勒(Adolf Hitler),我是納粹」發言,犯下大忌,而被坎城封殺七年。但在2018年,他終獲坎城接納的《傑克蓋的房子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2018)可不是一部低頭致歉之作,而是一部進一步辯證「惡的美感」的作品。他請來以詮釋希特勒聞名的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來主演引領連續殺人魔暢遊地獄的使者,不談因果報應,只是一再透過惡行折磨觀者,甚至想從中激發出一種「惡之華」。
.
從這個角度來看,更顯出陳永錤執導的《惡之畫》(2020)的可觀,因為他的命題,勇敢地面向了上述的議論。故事以畫家許寶清(東明相 飾)為主人翁,他在監獄裡輔導囚犯作畫,偶然發現一名青年犯人周政廷(黃河 飾)有著絕佳的創作天分,遂鼓勵他繼續創作,甚至為之組織展覽。但周政廷身上其實背負了多條人命,受害者家屬得知他還要畫畫的閒情逸致,當然怒不可遏,不過就許寶清而言,一個人的作品也許不該與一個人的人品畫上絕對的等號。
.
更有趣的是,導演並沒有將周政廷描繪成被藝術感化的殺人犯,而是透過他的作品,以及許寶清對他過往的追尋,讓我們理解到他的作品之所以為人產生感觸,或許就是因為他對惡的理解與轉譯的能力。觀者所感受到的,是純粹而難以抵禦的美感,不會選擇去思索這副畫背後的來歷以及作者的生平。姑且不論陳永錤是站在哪一派立場,至少我們能從他的創作之中找到思辨的空間,也能看見他勇於挑戰主流價值的膽識。
.
然而,一個死囚的際遇,終究仍無法與仍在繼續創作的藝術家進行類比。好比社會輿論選擇去抵制一名曾性侵演員的導演,意義或許不只是在於抵制這個導演以及他的作品本身,而是要向業界傳遞明確的訊息,即防止再有人假才華之名行惡。
.
開篇曾論及喬治.歐威爾的言論,其實有點斷章取義,他後面接著說的是:「儘管如此,沒有人能說孕婦就有權犯下謀殺罪,或者聲稱藝術家也有此特權,管他多有才華。如果莎翁明日重回人間,結果人們發現他最喜歡的娛樂是在火車車廂強暴小女孩,那我們也不應以他可能寫出另一部《李爾王 King Lear》為由而放任他⋯⋯(略)⋯⋯各位應該要承認兩個同時存在的事實,即達利是個好畫家,而他同時也是個噁心的人類。一個事實不會使得另一個事實失效。」
.
這個案例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呢?各位,您又怎麼看?要一併抵制甚至奉行取消文化,還是予以藝術家所謂的「豁免權」?又或者,我們有其它處理的方式?
────────────────────
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118732858229436
〈CATCHPLAY系列專文:《怵目驚魂28天》如何成為一部邪典?〉
────────────────────
.
《 #惡之畫》現在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bit.ly/2Xg9yuY
丹麥女孩爭議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誰說漂亮無用?美麗大使拚外交,臺海兩岸選美擂臺不能輸!】#自由中國小姐 #美麗女孩揹起彩帶
#報時光閱讀專題 #考究歷史
圖說:第三屆三位中國小姐加冕後合影,(左起)劉秀嫚、江樂舜、方瑀。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62-05-27
攝影:本報記者
【文/簡單】你知道外交雪崩潮嗎?1970年代,中華民國業力引爆,斷交狂潮襲來,邦交國數量失速下墜,兩岸在國際間「愛我還是他」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漸漸分出強弱態勢。
不過,其實在更早以前,英國、丹麥、荷蘭、挪威等歐洲國家早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邦交關係,彼時我們政府雖仍以「正統中國代表」之姿在聯合國保有一席之地,但政府還是必須想方設法地透過各種方式提高國際能見度,爭取各國支持。就在這時候,政府無意間發現了一個低風險、高獲利的投資標的:國際選美。
事情是這樣的。1959年美國長堤舉辦的世界小姐選拔宣布取消泳裝項目,讓政府決定在1960年舉辦「中國小姐」選美比賽,選出第一屆「國姐」林靜宜代表國家前去美國爭后冠。林靜宜前往美國參加世界小姐選美比賽雖然未奪下佳績,卻在美國僑界掀起一股旋風,當時報紙紛紛以「美的大使」來讚美她,這陣「林靜宜旋風」讓政府看到另一種柔性外交的可能性,於是對國際選美賽事的態度轉趨積極。
#不是中國小姐 #是自由中國小姐
然而,風風光光準備飛到英國倫敦參選「世界小姐」的第二屆「中國小姐」李秀英,立刻就遭遇到「技術性問題」。1961年,倫敦世界小姐選美會雖然來信邀請,但政府堅持若要我方參加,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保證沒有共匪參加;二、須用「中華民國小姐」名義參加。
只是,當時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友好,和我國已無邦交,因此倫敦選美會雖保證「共匪」不參加,但也要求當時的國姐李秀英不可使用「中華民國小姐」的名號出賽,必須改以「國民政府中國小姐」(Miss Nationalist China)的名義參加。對於這個「別出心裁」的稱謂,我方政府認為實在不倫不類,堅決表態無法接受,李秀英的倫敦行竟成為一場國際外交角力戰。這場名稱的爭議足足協商了三個月,期間還一度被倫敦選美協會已讀不回(〈曲終人散談中姐選拔〉,《聯合報》1961.5.18第3版),最後雙方妥協以「自由中國小姐」的名義,李秀英才得以順利出賽。(〈李秀英將赴英倫 以「自由中國」小姐競美〉,《聯合報》1961.07.12第3版)。
幸好李秀英最後成功奪下后冠,在歐洲掛起青天白日旗,為我國扳回了面子,在國際間揚眉吐氣。這樣的經驗更足以證實「美的使節」在國際間展開外交活動,不失為一條可走的途徑。當時評論家何凡(夏承楹)就曾在報紙上為此大書特書:「就國際宣傳的意義說,參加競賽是一個有效而簡便的方法。尤其是像英國這個無邦交的國家,我們僅派一位小姐去,即能挑出國旗,豈非最廉價的交易?」(〈東方女性體格〉,《聯合報》1961.4.9第7版)。
#向國際伸粉拳,美麗使節拚外交
第三屆中國小姐由方瑀、劉秀嫚、江樂舜三人同戴榮冠,代表國家分別前往美國、邁阿密與英國倫敦參加國際競美活動(〈方瑀劉秀嫚江樂舜 當選三屆中國小姐〉,《聯合報》1962.5.28第3版)。江樂舜回國後向記者透露,自己在倫敦時,選美會的交通車上貼掛了參賽國的國旗,但是因為選美會租用的交通車工作人員把共匪的五星旗誤認為我國國旗,江樂舜憤而將五星旗貼紙撕碎,並且向同車的他國小姐說明中華民國和共匪的不同,成功向國際伸出粉拳,打響我方的名號!(〈江樂舜載欣載歸〉,《聯合報》1962.12.9第3版)
到了1963年初,對岸共產黨開始進行文革前哨戰的四清運動,時局緊張,臺灣社會輿論認為不應該在此時舉辦娛樂性色彩濃厚的選美活動,而且民間團體也不願再出錢籌辦,因此當年的選美停辦了一次,直到1964年才復辦第四屆國姐選拔。
這一屆的三名后冠分別由趙令瑜赴長堤、于儀赴邁阿密、林素幸赴倫敦,不一樣的是增派了中姐第二名的田敏媛參加多明尼加聖多明哥舉辦的世界小姐選美會選拔(〈選拔會接受邀請〉,《聯合報》1964.7.14第3版)。那一年,于儀赴美時攜帶了一批國畫打算要分送給邁阿密市長等友邦人士,除了參加選美這個任務外,還同時肩負宣揚中華文化的使命。
而前往多明尼加的田敏媛,剛好遇上多國第一次舉辦國際級的選美,全國上下為此沸騰,多明尼加的執政團甚至親自接見各國佳麗,而田敏媛在這次選拔中獲得了第二名;不僅是摘下多明尼加世界小姐第二名的榮耀,同一時間適逢聖多明哥當地也舉辦開埠四百六十八年紀念皇后競選,田敏媛在該項比賽中拔得頭籌榮登后座,使得她在多國每走到一處,該地就能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飄揚,據聞當地的報紙紛紛大篇幅介紹田敏媛,《加里貝日報》並稱譽田敏媛是「愛的大使」,與「美麗和可愛的外交政治家」(〈欣慰和榮譽的故事〉,《聯合報》1964.10.4第3版)。
至於最晚動身前往倫敦的林素幸,沿用前兩屆的慣例以「自由中國小姐」的名義參賽,且不負眾望拿下世界小姐第三名,榮居季后寶座,但這次「自由中國小姐」的稱謂卻引來中共抗議。英國外務部官員在選美結果揭曉後向外界透露,在活動進行期間,中國大使館官員曾兩次在酒會場合提出半正式的抗議。但英國當局告訴中共使節,英政府認為此事並無任何政治意義,所以無需插手干預選美之事(〈林素幸赴英倫競美 國民外交又勝一回〉,《聯合報》1964.11.6第3版)。
選美結果的勝利,也讓林素幸在周遊歐洲抵達羅馬時,倚靠世界小姐第三名的光環,替我國在當地媒體博得不少版面。1964年底,中共政權與義大利政府開始交好,雙方打算互換記者及商業代表,甚至傳出義大利隔年將承認中共政權,一切情況都不利於我方,幸好林素幸的到來,義大利選美協會安排了一場盛大的記者會,報章媒體對於世姐造訪大肆宣傳,淡化了不少中共的「囂張之氣」。(〈林素幸羅馬假期〉,《聯合報》1964.12.9第3版)
#選美嘎然休止,美麗大使成絕響
然而,就在這些美麗大使屢傳捷報打響我國名號時,1960年代盛極一時的中國小姐選美活動在辦了四屆後嘎然畫下休止符。至於停辦的原因眾說紛紜,除了主辦單位連年虧損,據說主辦最後一屆選美的八方傳播公司甚至賠到差點破產,導致沒人願意接辦這賠本生意外,歷屆幾位中國小姐傳出八卦緋聞、醜聞等漫天飛,使得選美會成為眾矢之的,或許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杜絕這些負面新聞造成的社會影響,政府不得不下令停辦選美活動(〈選美 改變她的一生〉,《聯合報》1995.4.6第34版),「美麗大使」也成了絕響。
我們一般人或許認為,外交場合多半是坐在談判桌上的折衝樽俎、嚴肅生冷的條件交換,儘管今日「中國小姐」選美早已成為昨日的記憶,但回首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的一九六○年代,曾經有過幾個美麗女孩揹起彩帶,戴上后冠,扮起「美的使節」,背負著宣揚國威和文化的使命,為國家在國際場合中打出一場又一場漂亮的柔性勝仗!
#報時光專家文
#報時光UDNtime
更多報時光閱讀專題:https://reurl.cc/7Xvedk
丹麥女孩爭議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拯救你的不是希望本身,而是你願意為了希望做出的那些事。
Hope itself cannot save you; what you are willing to do for hope can.
懸案密碼-第64號 (The Purity of Vengeance), 2019
myVideo 影音隨看:https://lessons.pros.is/MEEY7
《懸案密碼》是丹麥知名偵探小說系列。作者在這本《懸案密碼4:第64號病歷》之前還有另外三本暢銷小說。整個系列的主角是一個性格古怪、不近人情的警探卡爾;與他的搭檔細膩友善、觀察力敏銳的阿薩德,一起在『懸案Q部門裡』處理無法破解,或是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棘手案件。
攜手出生入死的兩人,在這一集面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三具駭人的密室木乃伊,坐在餐桌上,獨留一個空的座位。桌上還放滿了他們的內臟器官,似乎要留給他們自行享用⋯
如同一般懸疑電影的開頭,將所有的暗示與證據都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只留下動機與兇手的身份讓我們跟著主角們去揭開謎底。但這個故事特別的是,他讓現代的破案冒險歷程,穿插著數十年前另一個女孩的悲慘故事。時空背景交錯,讓我們似乎比主角們更早一步看到線索,卻又有一些無法解開的關鍵。
剛剛上映的《懸案密碼:瓶中信》是這個系列的前傳,而『第64號』也已經可以在線上看了喔!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