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地產的看空者,忽略了什麼關鍵數據?- 夏春 + 鄭梅玫
香港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保持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矛盾仍然難以化解。
作為進化的產物,人類天性悲觀,更樂於傳播「壞消息」。4月8日,一篇題為「寸土寸金的香港,住宅空置率激升17%」的文章(作者為博士與資深投資專家)在微信群廣泛傳播,給人留下作者強烈看空香港房價的印象。
香港住宅市場迎來交易熱潮
但4月9日公布的代表香港二手房價整體表現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不僅超越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時的房價水平,而且也是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位,儘管這離2019年7月的歷史高點尚有5.5%的差距。
香港住宅地產的熱潮更集中體現在交易量上。2020年下半年,一手及二手市場的總成交量較2019年下半年增長了29%。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繼續回升,尤其是2、3月的成交量更是打破了自2010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三辣招」以來的同月新高,其中3月二手房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政府出手前的2010年8月的高位,這樣的數據無疑令看空者非常意外。
所謂「三辣招」,是自2010年底到2013年初,香港政府為了控制樓市過熱而陸續徵收的三種特别印花稅。這導致市場交易活動大幅下降,從2009、2010年的每年十萬宗以上的成交量,一路下降到2013年起至今每年成交量只有大約五六萬。
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住宅市場面臨明顯回調壓力,政府會陸續取消「三辣招」。2020年,香港商業地產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政府就取消了針對商業地產的部分印花稅。
香港房價回暖與全球房價普漲的原因一致,也與近期各大銀行放寬貸款限制的措施有關。最令看空者意外的是,去年8月至今的房價上漲,與移民英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數明顯增加同步發生。有分析認為這與移民整體較為年輕,擁有住宅的比例不高有關。而有賣必有買,港區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有利於香港社會穩定前行,樓市向上正是留港發展的人,對社會局勢和經濟前景樂觀的合理反應。
經濟專家為何長期誤判房地產走勢?
去年疫情衝擊,經濟封鎖,和超級寬鬆政策組合拳下,全球主要國家房價大漲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分析比較容易,但事前預測到這一結果的專家卻是鳳毛麟角。
房地產市場最戲劇之處在於,多年來,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和主流媒體通常是看空派。香港投資銀行這些年發表的房地產趨勢報告,通常充滿悲觀的預測;連續看錯十幾年的「末日博士」不但沒有失去聽眾,粉絲反而更多。相反,地產界長期預判準確的專家,往往被污名化。
即使積極買房,收穫甚豐的家庭,同樣最關注「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之類的話題。例如,人們在谷歌上搜索「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會崩盤?」的次數,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上漲了2450%。除了人性悲觀,歷史上的房價泡沫和崩盤的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先入為主」和「訊息的詛咒」,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更容易發出錯誤的預判。
專家看不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環境下,許多宏觀數據與房價走勢逐漸脫節。在2019年的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香港整體的經濟、零售和就業率等都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住宅房價的走勢卻非常穩健。儘管香港失業率已經上升到7.2%(2003年SARS之後的最高值),但集中在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反而成為疫情的受益者,因此住宅地產幾乎不受失業率影響。
此外,專家通常依賴公開的宏觀數據例如收入平均值或者中位數,習慣從估值和需求角度預判房價走勢,但往往不掌握對房價影響更大的財富和供應數據。相反,地產界對財富分布理解更深刻,並以此調整供應變化,更能準確匹配市場需求。
當然,不看數據,拍腦袋做預判的專家比比皆是,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香港住宅空置嚴重嗎?
以開篇提到的文章為例,儘管「住宅空置率激升17%」符合政府公布的數據(實際上政府只強調了空置數量增加了7480套,並未突出17%這一比例),該文作者卻刻意淡化了香港住宅空置率仍然維持在與2018年同為4.3%的低水平。
空置量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在年底普查實際使用情況統計出來的,去年空置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留港工作和學習的外地僱員和學生的大幅減少,這也直接反映在去年的租金價格回落上。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2020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由2019年的一萬三千多,大幅增加至去年的兩萬多套,增幅高達53%。不僅如此,去年落成單位中有約一半未取得政府同意,而無法進行銷售,但同樣被計入了空置率,這佔到了全部空置單位的20%。看空者完全忽略了這些底層關鍵數據。
上表顯示,類似的現象在2017-2018年同樣出現過。可見,香港的住宅市場遠遠沒有「空置率激升17%」顯示的那樣不健康。
當住宅空置率上升,很多人憑直覺認為豪宅遇到的衝擊更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去年大型單位(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英尺/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已經跌至二十年最低,中小型住宅的空置率反而明顯上升。這同樣和落成量有很大關係。去年大型單位的落成創六年最低,僅1140套,連跌兩年。而這與地產商針對房價上漲,改變供應結構,傾向多建中小型單位有關,而這些關鍵數據往往是看空者忽視的。
實際上,香港回歸以來,每年超過100平米的新住宅供應量最多2579套,最少僅738套,年平均僅1613套。對於香港這個人口超過750萬,非常富裕的城市來說,大型單位的供應量實在是太少(即使算上中小型單位,也總是供不應求的),價格節節攀升有著深刻的原因。與經濟專家習慣從平均購買力角度思考需求,習慣看空不同的是,地產商更懂得財富的分布不均,並調整供應結構以維持價格溫和上漲。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更預測,今明兩年大型單位的落成量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年一千套以下,香港「豪宅」市場恐怕供需關係更為緊俏。
私人住宅空置率
香港住宅嚴重依賴外地買家嗎?
上面提到的供需失衡,還僅僅是計算來源於本地的需求,假如算上來自外地的需求,失衡可能更加嚴重。許多看空者認為在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來自外地的買家大幅減少,會對香港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但關鍵數據顯示這樣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來自外地個人買家的交易僅有116宗,這的確比2018年的611宗大幅減少了81%。但出人意料的是,本地買家的數量卻從2018年的60909宗上升到了2020年的64446宗。可見,本地買家才是推動住宅市場重新活躍、量價齊升的主要動力。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沒有社會暴亂和疫情影響下的2018年,外地買家也僅占本地買家的1%。
當然,劃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標準為是否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证,因此,被歸為本地人的買家的確有較高比例(約20-30%)來自於國內,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親屬的確在香港工作和居住,並非投機炒作的主力。從2012年起,政府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辣招」以來,外地買家在個人買家中的佔比,就從2012年的4.3%明顯下降到2013年的約2%,再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約1%。
數據顯示,無論是細分一手或二手市場,還是細分個人與公司買家,香港住宅市場對外地需求的依賴,都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大。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和下半年逐步恢復通關有望,內地買家的迴流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影響香港房價未來走勢的獨特因素
作為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影響香港房價走勢的通常是全球與本地因素的結合,除了常見的宏觀微觀指標,值得特别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根據稅務局數據,香港僅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佔總人口約22%,另有45萬人擁有超過一個物業,合計也不過佔總人口的不到三成。而以家庭為單位,香港的住房自有率雖已從2017年的低位49.2%升至今年初的51.6%,但仍然低於2004年的高位54.3%,也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地區的水平。隨著未來經濟逐步改善、失業率有機會回落,如果家庭住房自有率繼續維持近幾年溫和的升勢,將有利於香港住宅地產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
第二,選舉制度改革後,中央明確要求香港政府著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最新的政府施政綱要提出將在未來10年滿足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但這也只是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3到4萬個單位供應,顯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短期私人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仍然緊張。
即使政府通過填海,或者回收私人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解決高地價的問題,仍然需要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和保持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定。追根溯源,香港的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要保持的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否則矛盾仍然難以化解。歸根結底,國內高地價的形成,同樣是獨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自然產物。
原文:金融時報
#社會 #經濟 #民生 #投資
二十年房價走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期台灣的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的議題,在網路上掀起論戰…
有些人講出許多可笑的言論,只看房價和生育率的走勢,就說少子化和高房價沒太大關係,都推給疫情、移民、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有錢人只要享樂不想負擔,甚至有人拿屏東的房價與生育率來舉例,就想證明高房價與低生育率無關。
說穿了,他們會講出這種言論,就是要模糊焦點,不知羞恥的護航和帶風向,把高房價合理化。
【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加速台灣少子化? 移民是生育率救星?】
不過,我也同意這些人的部份觀點,隨著社會進步和女性意識覺醒,全球出現少子化趨勢,這是不可逆的自然現象,但你們不會看到,哪個先進國家生育率是全球倒數第一的。
這時一定有人跳出來說,先進國家有移民增加生育率啊!
老實說,雖然移民確實會提高生育率,但移民同時也增加了分母,且人數不可能大於原國家人口,所以無法大幅提高生育率,移民提供的生育率只會佔一小部份,即使去掉先進國家的移民生育率,這些國家的生育率還是贏台灣一大截。
因此,不論是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還是缺乏移民,都無法解釋為何台灣會加速少子化,變成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講出生育率倒數第一是因為缺乏移民,只會顯現自己的無知。
【為何台灣房價低的區域生育率也低?有錢人不生會影響生育率?】
「我身邊住豪宅、有錢有資源的朋友因為不想有負擔,所以不想生啊!」
「屏東房價低生育率低,所以房價低會讓生育率也降低。」
以上兩句反駁高房價是少子化主因的發言,大概是我近期聽到最好笑的無腦笑話,值得登上幹話王寶座。
台灣是M型化社會,有錢人在社會人口組成中只佔很小一部分,這一點點人不生小孩,居然就會讓台灣生育率墊底?
這些人以為講出10%人的心聲,就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卻忘了生育率絕大多數來自,沒豪宅且想生卻不夠有錢的其餘90%人。
此外,屏東會出現房價低生育率也低的情況,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年輕人口流失,和房價低沒有半點關係。
屏東縣民政處副處長楊新發表示:「屏東之所以成為少子化最嚴重的縣市,不外乎就是說,人口的外移,大部分都是以年輕人為主。」
這道理很簡單,就算送老人們每人一間房子,也不可能讓老人們的生育能力強過年輕人,進而提高該區域的生育率。
畢竟,如果我沒記錯,房子應該不是仙丹,也不能讓人返老還童吧?
因此,他們會講這種幹話,很明顯就是不帶腦卻想帶風向,就跟「吃一個便當不飽,那就吃兩個」、「勞工是心裡最軟的那塊」一樣,站著說話不腰疼。
【台灣的低薪和加速少子化,是因為高房價影響經濟結構?】
說真的,台灣加速少子化和高房價必然有關係,但這不是單純觀察少子化和房價的走勢就能看出,而是要考慮到高房價帶來的經濟影響,這也是那些講幹話的人最想忽略的部分。
我之前在「台灣的變態經濟結構」文章中說過,因華人長期受到有土斯有財的思想,加上台灣低利和低稅讓房產持有成本很低,在投資與需求都增加的影響下,台灣自然會出現高房價。
接著,因為房價高的關係,房租房貸也會增加,一般人民的薪水付完房租房貸後,基本上都剩不多,必定不敢消費。
那當人民消費意願降低,且企業因房租上升讓成本提高,就意味著企業獲利減少,無法刺激經濟,自然無法給員工加薪。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台灣薪資有上升阿?怎麼會買不起房?
老實說,台灣薪資確實有上升,但沒有跟上物價漲幅,才會長年讓人覺得薪資倒退。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房價上漲了三倍,但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去年才終於揮別倒退窘境,年增1.7%,這巨大的對比,對勞工來說真的很絕望。(別忘了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是平均數)
然而,多數台灣人因為買房的靈魂鎖,就更會降低慾望,減少消費,只為了增加儲蓄率,而有錢的老闆或人民們,都不會選擇創業或加薪,只會選擇投入沒有實質經濟生產力的房地產。
所以說,當資源過度集中於某個產業,就必定會讓其他產業競爭力下滑,就像一桶水不可能裝滿兩個空桶,一桶水多,另一桶水就會少。
股市也是同理,當資金集中在台積電、鴻海等權值股讓他們股價大漲,中小型股就會走弱。
因此,在這種資源過度集中於房地產,造成其他產業競爭力下滑,使得台灣人普遍低薪的惡性循環下,收入較低的年輕一輩,經濟壓力一定與日俱增,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哪來的心力養另一半或孩子?
尤其,再加上令人絕望的高房價和房租,就算你買房貸款或租房且結婚了,其中一方可能因為薪水不足以養家還貸,另一方也只得拼命工作,甚至兩人都要天天加班,失去生活的選擇權。
以上這些經濟壓力,必定會讓人民因壓力過大而不想生小孩,這點從yes123求職網近期的調查就可以發現,目前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勞工當中有六成沒小孩,至於不生導火線前兩名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72%),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53%)。
接著,對於「沒有」結婚計畫的人來說,比起找不到理想對象(54%),更多人不想結婚的原因,就是自認收入只能養活自己(59%),這些數據都非常真實的反應出了,台灣人因為低收入和高房價,而不婚不生的慘況。
總之,在資源過於集中在房地產,和缺乏創業、加薪、消費動能的影響下,台灣社會的經濟動能近乎停滯,這就是長年來,台灣物價房價拼命漲,但薪水卻不漲,以及讓年輕一輩經濟壓力大增,加速少子化的原因。
【遮風避雨是基本人權,房屋不該被當成投資商品】
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期望政府能打房,直接讓房價腰斬,畢竟國會中都是一堆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利益的事情。
我想表達的是,房屋絕對不是投資商品,因為有一個房能遮風避雨,就像喝水吃飯一樣,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但對有錢人來說,房產卻是很好的賺錢工具,因為他們知道窮人需要一個家,需要安全感,所以窮人會奉上半生,甚至一輩子,來換這個安身之所。
不過,我也不反對房價上漲,因為我理解多數人都不希望轉手賣房時價格下跌,但前提是人民的薪資要提升,房價上升不能過快,房價所得比下降才合理,而不是政府和網軍自欺欺人,放任台灣低薪少子化的情況加劇,只想洗腦人民「台灣是個適合房地產投資的寶島」。
希望大家能認清事實,只要多一個人把房子當成投資工具,就會讓其他人的居住人權被稀釋,以及認清國會和網路上這些既得利益者的陰謀,不要把自己生活的選擇權交給他們,傻傻的當建商、銀行的奴隸。
若你想在這變態的環境下好好生存,我在這邊給大家幾個建議:
1. 有合理的收入再買房,活的才有尊嚴。
2. 買房自住即可,不要炒房,造成惡的循環。
3. 盡快接受國家擺爛的事實,加倍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則之後只會活得更卑微。
4. 偶爾抱怨政府的不作為就好,不要一直抱怨,搞得自己烏煙瘴氣,人生無法向前邁進。
我說過,在這世上,最有價值的投資,必定是投資自己。
過去幾十年來,擴大貧富差距的主因是房地產,但因少子化加劇,台灣人口已進入負成長,未來剛性需求必定會降低,而股市就將成為下一個拉大貧富差距的主因。
因此,就算再苦,你也必須搞懂總體經濟,投資自己,學習累積錢母,和把資金放到對的地方,幫自己的未來鋪路,才不會變成M型化的最左端,愧對未來的自己。
切記,就算你不買房,也該擁有買房的實力,沒有人應該變成奴隸,但無法自律和沒有能力不求上進的人,往往只能淪為他人的奴隸。
#房價 #生育率 #少子化 #低薪
二十年房價走勢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採訪筆記
#商品大王羅傑斯
昨天跟大家聊到沒機會訪問到索羅斯,有點可惜,不過幸運的是,我曾訪過與索羅斯共同創辦「量子基金」的商品大王羅傑斯,而這位投資巨擘教會了我一件事:想學投資嗎?那得先學會旅行。
我把採訪紀錄寫在書中,也在這擷取片段分享~:)
---
■《想賺錢,不如先學會旅行》
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財經顧問拉賓教會我用正確態度看待金錢,並學習探尋周遭人事物的需求,我想起了專訪投資大師商品大王吉姆‧羅傑斯時,他也曾跟我提到一樣的想法,
而他選擇的方式,是把自己 #放逐到全世界旅行找尋賺錢機會。
採訪羅傑斯也是臨危受命。某一天長官突然興沖沖跟我說,有機會能專訪與金融巨鱷索羅斯齊名的量子基金創辦人羅傑斯,要我準備一下。
當時主跑科技線的我聽得一愣一愣,反倒是身旁金融組同事很興奮地說:「哇,你要訪羅傑斯,他超有名的!」我傻傻笑了,同事越說,我就越緊張,
回到座位抓破頭想著:千載難逢能遇到的傳奇人物,到時該問他什麼問題?
這些擔心,在見到羅傑斯之前化為瘋狂查資料的動力。
我準備了黃金、原油市場、世界局勢、全球市場未來趨勢,林林總總十來個問題,準備向這位金融鉅子討教。而這些緊張在訪談當天見到羅傑斯的一剎那都煙消雲散。
個子矮矮的他在襯衫領口別了一個俏皮的蝴蝶結,用戲劇性高低起伏的嗓音對我喊著:「Hello! Miss Chu!」第一次發現,原來「朱小姐」用英文能唸得這麼像歌劇……
羅傑斯個人特色之鮮明,至今回想,畫面彷彿一張電影宣傳海報印於腦海。
雖然他對黃金、石油市場和世界局勢的預測,已隨著節目播出和媒體報導在時間軌跡下逐漸成為歷史,但那一顆對世界一分鐘都不停歇的好奇心,和用摩托車探尋六大洲,又花了三年時間兩度走訪世界各國,創下持續開車里程數最長的金氏世界紀錄壯舉,卻永遠留存。
「我熱愛旅遊。」羅傑斯眼睛閃爍著熱切渴望。
「旅遊能讓我更快了解當地市場環境,知道真正發生什麼事情。」
他說著,一邊比手畫腳,用演戲般的音腔敘述著環遊世界的閱歷見聞。
他跟我說,旅遊最好玩的就是能瞬間茅塞頓開,#明白某兩件看似不相干之事的關聯。
像是他透過旅遊才發現,原來智利的一場慷慨激昂革命會影響銅價走勢,甚至衝擊全世界的電價和房價;又或者非洲早期被書籍描繪成黑暗大陸,但當他踏上波札那土地,卻驚訝城市中到處是高級轎車,貨幣兌換相當自由,加上政府外貿順差,其實充滿市場潛力,而他當然趁機買進非洲股票,最終大賺一筆。
羅傑斯解釋,所謂的旅行絕不僅是走訪各國熱門景點,而是 #用心去感受和觀察這個國家的脈動及人民的日常生活。
「從和這個國家的人接觸和聊天中,你能了解許多書上看不到的事。」
羅傑斯如此告訴我。
所以他捲起袖子和當地居民一起體驗日常,吃平常不會碰觸的食物,研究他們生活方式,甚至出發前就先詳讀這些國家的歷史,讓踏入土地那一刻就能把眼前景象放入歷史脈絡中去細細體會。
我看著眼前當時已近七十歲、笑起來仍活力滿滿的金融界老頑童,想像著他與老婆一起騎著改裝後的BMW摩托車往六大洲探險,一起去看原本以為恐怖的地方是否真的那麼可怕,原本感覺繁華之處是否遺留風霜,這樣的生活感覺好浪漫刺激,令人羨慕卻又望塵莫及。
羅傑斯描述自己的成功,就是能「#發現那些別人不關注的事,#和別人打算去卻還沒有去的地方」。而他用實地考察讓自己的投資判斷更踏實,像一個考古學家,又像調查員,一一挖掘事實真相,然後和歷史相互映證,讓最後的投資判斷不再是紙上談兵。
他也常常選擇沒沒無聞的地方,那些地方給了他意外驚喜。像是享譽全球的投資戰役──#奧地利股市。一九八四年,外界幾乎忘了奧地利股市時,他看著奧地利股價已經跌到約二十年前的一半,決定親自到當地考察。
經過縝密的走訪調查和研究之後,他大膽判定奧地利的市場機會來了,於是大量購買股票和債券。
一切就如他所預期,第二年奧地利股市起死回生,暴漲一四五%,他不僅大賺一筆,也贏得「奧地利股市之父」的美名。
訪談結束,羅傑斯繼續俏皮地呼喚我Miss Chu,領口的蝴蝶結隨著他高低起伏的音調微微震動著。
我邀請他一起拍照,他用宛如戲劇演員般誇張的手勢紳士地說「My Pleasure」,然後微笑著和我往陽光灑落的窗邊走去。
那張照片至今儲存在電腦常用資料夾中,每當我看到對於羅傑斯預言的新聞,都會點開回味,複習一下老頑童對世界炙熱瘋狂的熱情,還有踏出腳步探尋真相的執著。
雖然我不一定能像他如此瘋狂地勇敢踏遍世界每個角落,但謝謝這位老頑童教會我旅行的意義。
(全文完)
—-
🎧楚文的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 收聽連結:
▶️ https://www.ic975.com/program/創意領航家/
📚楚文新書|#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