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玩玩ZIPPO 這一套二戰紀念組合且用精裝書籍的包裝是ZIPPO的精品之一!1995年出版全球25000套!
這應該是我手上現在最值錢的一套ZIPPO
至於值多少錢!喜歡的人自己去孤狗
WHH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YummyMumm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華盛頓 V.S 費城】白宮、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喜愛歷史的你必來的二大城市!超好吃費城三明治、台灣雪花冰!| 俏媽咪潔思米 詳細遊記 http://yummymum.tw/washingtondc/ [華盛頓 景點] 林肯紀念堂 Lincoln Memorial 華盛頓紀...
二戰紀念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atreon海外香港🇨🇦🇭🇰】由於「三年零八個月」有數百至上千名加拿大人與香港共存亡,加拿大對香港保衛戰的歷史十分重視。加拿大每年在本國舉行紀念二戰儀式之餘,在香港,加拿大總領事館都會在西灣軍人墳場舉行悼念儀式。儀式中,總領事會陪同老兵一同出席,加拿大總商會、駐港機構、加拿大學制學校等,都會派代表參加,作為「加拿大國民教育」一部份。加拿大郵政發行過一套二戰紀念郵票,集中一枚就是紀念香港保衛戰,在世界各國當中如此重視香港戰史的,不作他人想......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598488
▶️七原罪:點解加拿大上一代香港人咁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4L_3IT7Jw
二戰紀念 在 媛來就在新加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阿媛玩什麼 |新加坡河畔歐洲風情】
新加坡河畔,南洋殖民風調調,也帶點歐洲浪漫,更是新加坡發展起源~
有最老的政府建築、萊佛士帥哥、鯉魚肚河畔,與開國總理- 李光耀先生曾經辦公的地方等....好多細膩!
新舊在這融合,繁華與懷舊兼具。
除了必訪魚尾獅,那條河畔其實能細細漫遊~ 這也是阿媛的第一條徒步旅遊產品(也曾舉辦過免費導覽)
傍晚來走,微風徐吹,整個步調緩慢悠閒
那天回歸最初的心態。在熟悉的路線,挖掘更多可能性,像是找不錯的拍照取景點或添加新元素。
順便來幾張偽遊客照 😂 反正心態對了,到哪都能是旅行,心之所在皆是風景。
而這也是做這行 (或許是每個領域)很重要的一點 #保持開放的好奇心
我很常在逛街或吃餐廳時,放空的想這帶客人體驗不錯喔?(然後就騷擾人家了...)
保持開放的好奇心,才能不斷精進,不斷突破💪
那麼~ 跟著阿媛的照片,先來場紙上旅行吧!
預祝大家七夕快樂 ❤️ 與財神談戀愛長長久久 😌
#新加坡河畔
📍起點 |City Hall 市政府站A 出口
📍路線 |
二戰紀念碑 - 聖安德烈教堂 - 國家美術館 - 新加坡河畔 - 維多利亞歌劇院 - 百年吊橋 - 魚尾獅公園 - 富麗墩飯店 - 萊佛士地鐵
📍推薦沿途咖啡店 |
1⃣️ 第一百間星巴克
2⃣️ 亞洲文明博物館的 Prive 喝新加坡司令
3⃣️ 國家美術館的 Violet Oon 娘惹餐廳
4⃣️ 魚尾獅那邊的 P.S Cafe
✅ 下午4:30 開始走有微風,不熱,燈光美!
#這裡隨便拍照都好美
#未來記得排進行程裡~
#在新加坡同學們一起重新探索新加坡
二戰紀念 在 YummyMumm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美國。華盛頓 V.S 費城】白宮、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喜愛歷史的你必來的二大城市!超好吃費城三明治、台灣雪花冰!| 俏媽咪潔思米
詳細遊記 http://yummymum.tw/washingtondc/
[華盛頓 景點]
林肯紀念堂 Lincoln Memorial
華盛頓紀念碑 Washington Monument
韓戰老兵紀念碑 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
越戰紀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國家二戰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I Memorial
阿靈頓國家公墓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紀念碑 U.S. Marine Corps War Memorial
傑佛遜紀念堂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美國國會大廈 United States Capitol
白宮 The White House/拉法耶特廣場 Lafayette Square
喬治城 Georgetown
[華盛頓 美食]
Founding Farmers
Old Ebbitt Grill
Blue Bottle
[更多美國Vlog]
【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https://youtu.be/OY6hNgHdUzc
【美國。尼加拉瀑布V.S水牛城】https://youtu.be/t4xMTzA3xtQ
【美國。芝加哥】https://youtu.be/8jJjOxo3Css
..................................................................................................................
❤.YUMMMY EVERY DAY!〰︎💌・🌷・🍒・
嗨~大家好,我是潔思米,三個寶貝的全職媽咪,喜愛料理、烘焙。
定期在這裡分享我喜愛的甜點烘焙和料理做法~
喜歡一起手做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
Youtube訂閱,記得開啟小鈴鐺🛎新影片更新會馬上通知喔!
🎥 http://bit.ly/2vXUwiZ
如果想要看詳細圖文、配方食譜,也歡迎到我的部落格喔!
✏ http://yummymum.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Wlp4UH5dVQ/hqdefault.jpg)
二戰紀念 在 YorkPa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差D唔記得左喺紐約嘅8日中有1日我地係去左華盛頓DC架~
記得有一次工作時同美國客人分享左我嘅美國之旅,我話我去左華盛頓,之後佢問我:「你去華盛頓?定係華盛頓DC?」佢話:「如果你同美國人講華盛頓,佢地一定會問邊個華盛頓?因為如果講首都,佢地好自動地會講華盛頓DC~而DC就係哥倫比亞特區嘅簡稱」果然喺Google 上打華盛頓,喺會出現兩個華盛頓架!!!
紐約同華盛頓DC距離5個鐘車程,即日來回即係10個鐘呀~咁就去左半日啦~
不過放心~個度景點好集中,唔會好趕仲可以慢慢睇~
?睇下我地喺美國??首都華盛頓DC嘅重點一日遊啦!
影片中提及的景點:
?美國白宮(The White House)
?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國家二戰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I Memorial)
?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
?華盛頓聯合車站(Washington DC Union Station)
?客席嘉賓:Heyly Wan
想Keep 住Update 美國嘅旅遊影片?
歡迎訂閱我嘅?YouTube頻道??YorkPau
我嘅YouTube 仲有好多其他旅遊影片架!
重溫卡娃兒影片:
卡娃兒玩轉澳洲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Ky0TfQAf0rI_GlBcf6shoEAa0sya8Yz
卡娃兒北海道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Ky0TfQAf0r41iyQz_ydzOnoeDVAa3c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coHJ8551SA/hqdefault.jpg)
二戰紀念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pc1sxl4Yt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