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府山西老陳醋
山西人愛食醋是眾所皆知,在1978年對華北五個城市所做的一個每人每年的食醋量的調查中,天津市為5.1斤,石家莊市8斤,北京市8.4斤,呼和浩特市10斤,山西的太原市竟然高達18斤。前兩年甚至有個新聞,說是在山西太谷縣第二中學的食堂裡面,放著一個飲水機,不過裡面裝並不是水,而竟然是醋。根據校方的說法,之所以將醋放在飲水機裡,是因為醋作為日常調味品的用量非常大,使用飲水機來裝醋的話,用起來就更方便衛生了。
之前談魚香肉絲時,我們談過其滋汁中所用之醋以四川保寧醋為佳。以產地四川閬中市保寧鎮命名,麩皮、小麥、大米、糯米為原料,輔以砂仁、麥芽、元楂、獨活、肉桂、當歸、烏梅、杏仁等香料的色澤黑紫,酸味濃厚的保寧醋素有「離開保寧醋,川菜無客顧」的說法。與酸度最高價格最貴的唯一北方醋代表山西老陳醋、以香聞名而微甜的江蘇鎮江香醋、以及以糯米為原料並以紅麴米為糖化發酵劑的酸中帶甘醇香爽口的福建永春老醋,並稱中國四大名醋。
以上的四大名醋為地方名醋,至於陳醋、香醋、米醋等,則是陳醋適合搭配麵食、香醋適合佐蟹和涼拌或配小籠包、米醋熱菜涼菜都可以用、用蒸餾過的酒發酵製成的白醋則是口味單薄而酸味較淡。
我這次買的寧化府山西醋可說是中國醋的活化石。而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南部的清徐縣,則因為在西漢時就出現商業性的釀醋作坊;北魏時期的釀醋技藝又由液態發酵改為固態發酵,而成了當之無愧的中國醋都。
到了1368年,清源縣(後來的清徐縣)「美和居」醯坊結合當時的工藝發明了燻蒸法,使釀出的醋色呈醬紅色,口味不但醇厚,而且酸香撲鼻,官府遂以其醋薦於寧化王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的孫子寧化王朱濟煥在太原創建醋坊「益源慶」,專門釀製宮廷食醋,於是山西陳醋就成了朱元璋之孫寧化王朱濟煥的王府貢品。明初朝廷更是大力推動對山西地區的釀醋食醋風俗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寧化府老陳醋的名稱也是這樣來的。
在明清時期,山西各地都有醋坊,僅清徐就有寶源坊、順泰號、同泰慶等醋坊。現在留存下的很多名醋企業,都可以追溯到明清晉商。明清晉商以晉中地區商人為主,帶出去的便多是晉中特產老陳醋。創始於明朝初年的「益源慶」,以府為醋名,俗稱寧化府醋,在寧化府醋廠現存一具當年蒸料用的鐵甄,上面鑄有「嘉慶二十二年七月吉日成造」字樣,可見早在1817年益源慶醋已是官禮陳醋,行銷京、津、滬、西安等地。
上文有提到醯坊二字,其實醋古稱醯。《周禮》中就已經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記載了。北魏時的《齊民要術》中,則共記述了二十二種製醋方法。而外地人將山西人稱為「老西兒」,這「西」就是古字「醯」的諧音。
不過,究竟為什麼山西人那麼愛食醋呢?則有著以下幾種說法。
其中一說是因為黃土高原向來多鹽鹼地。飲用水偏鹼性,所以老百姓只能儘量多吃醋了!這個說法似乎有點牽強。不過另外一個說法則與山西的飲食習慣為大量麵食為主有關。的確,不管是餃子蘸醋或是麵裡加點醋都更能開胃。不過更重要的,也許與山西人也愛吃莜麵等不好消化的粗糧的愛好有關,而有了老陳醋的畫龍點睛,就更能夠打開食客的味蕾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山西老陳醋和其它的醋到底有何不同。
老陳醋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小麥、黑苦蕎。釀製過程有五個關鍵步驟,分別是蒸、酵、燻、淋、陳。而且會加入高粱殼、小麥皮、大米殼和酒精一起發酵,增加鬆軟程度、並且增加其營養成份。發酵好的原料被分成兩個部份,一部份被放入水池中形成醋酸汁,另一部份入大鍋翻炒成醋醅,要翻炒六天六夜炒到變得焦黑燻成黑醅,而這就成了老陳醋香氣與色澤的來源。而在第一步用水浸泡醋酸汁後,第二步與加八角、花椒、桂皮 . . .等香料一起蒸沸、第三步融入黑醅之中便可出醋。此時的醋嘗起來雖然嗆,但卻不酸,此乃新醋。新醋要抽入有160公分高的桶子中來透過日曬夜露來增加濃度。
新醋的度數約5.7(五印醋的酸度為3.25),但老陳醋的度數必須在六以上,所以必須經過兩年的日曬夜露。先通過陳放至少一年的時間,讓醋中的雜質沉澱,多餘的水份則通過蒸發或結冰析出,使醋的濃度越高。這個原理是因為醋結不了冰,但水能結冰,在醋中所含的水份結冰之後,將之撈去,剩下的就是老陳醋。經過冬日撈冰,夏日曬走水份後(夏「伏曬」、冬「撈冰」),老陳醋的酸度就會漸漸達到6度以上,這樣的酸度使得老陳醋自身能防腐抑菌,因此能夠長期保存,並且擁有酸、香、甜、綿、鮮的特點。
#寧化府山西老陳醋
五糧液酒精濃度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狂消毒,傷環境
疫情趨緩 盡速生態重建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新冠疫情期間隨處都可見到消毒人員噴灑消毒液,進行環境消毒。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冠疫情有趨緩跡象,各界紛紛呼喊「重啟」,首要之務是生產、生活常態化,從重建經濟入手;接著探病、長照、公共場所啟封的人際面重建。類似的呼喊項目繁雜,所有項目都圍繞著人,以人的福祉為核心思考;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重建,迄今全未提及,這不但重要,甚且是避免下一場災難極迫切的事。
疫情爆發這一百多天,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衛福部、內政部都印發許多防疫守則、抗疫生活指南的冊子,隔離、社交距離之外,反覆鼓吹勤洗手、隨時消毒;這百來天,室內,尤其是公共場所,被噴灑較常態不只百倍多的消毒液;戶外消毒,新冠之前了不起一個月一次,這一百多天隨時隨處都可見到消毒人員,甚至軍方化學兵也支援噴灑。
室內的消毒液會由汙水溝進入下水道,經過滅菌除汙後放流;室外消毒劑沉降後,經由草場、植物進入生物循環,或者進入土壤,逐漸滲入地下水層;每一個循環必然會再進入人類、生物的生存環境;簡單說,所有的消毒液人類逃不掉參與分解及吸收。
看看各級政府介紹的消毒液,高濃度酒精、異丙醇可以溶解病毒或細菌的酯結構,接觸人體當然也會產生此作用;另一是含氯元素化學品,包括次氯酸、以及通稱漂白水的次氯酸鈉,這類消毒液會破壞生物體的蛋白結構;副作用較低的是含氧元素、主要是雙氧水的消毒液;另還有自行調配五花八門的化學液體。不管哪類消毒劑,都是人工合成。
疫情爆發前,消毒液長期以來的使用很節制,當然會殘存於生態系中,引發的負面作用可能細微到不易察覺;新冠抗疫期間,消毒液、清潔劑幾乎是狂噴濫灑,不但公共場所大量使用,藥廠還追逐「商機」製作隨身瓶,大量使用消毒液早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必然造成生態破壞。
大量消毒液進入生態系,可能殺了病毒,微生物、單細胞生物也難以倖免,再往上走是昆蟲。去年底德國發表研究報告,指占地球物種三分之二的昆蟲已滅絕了百分之四十,目前正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加速滅絕;為什麼這麼嚴重的生態破毀人類遲無警覺?發表報告的學術單位很懊惱,「近十年我們才警覺昆蟲滅絕的嚴重」。
昆蟲滅絕問題近十年唯一被注意到的是蜜蜂大量消失,因為蜜蜂扮演糧食作物授粉重任,少了蜜蜂人類將面臨糧食短缺危機,因此才注意到蜜蜂消失;不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昆蟲,例如吉丁蟲、糞金龜若族群數大量減少,人類會察覺嗎?生態系每一分子都有他的角色,少了誰都不行。
抗疫的消毒液狂噴濫灑必然升高環境毒素濃度,此刻是青蛙產卵季節可以就近觀察,若是自然水域裡蝌蚪數量大減,就可能與消毒液過量使用有關,那將是一個沒蛙鳴的寂靜初夏。
五糧液酒精濃度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雖然酒精濃度不是75%,至少也有個50%吧!
又是一本意外挖到的有趣書籍。有時候過程比目的還要精彩!
做為一個二十多年前不小心到中國的人,意外被白酒嚇到了(我懂..)。作者非常有意思的決定要征服這頭猛獸,於是立下一個目標:300杯是否就能收服這個飲料?中間不知道多少莫名的旅程和斷片經驗後,他從厭惡,到想征服,到接受,然後現在成為傳教士一般將中國白酒推廣到世界的人。
書中最基本的一條脈絡是歷史。從史前時代考古,到夏商酒池肉林,周朝禮儀,竹林七賢的嬉皮飲酒,唐朝擁抱多元文化(以及上班時還在宿醉的李白),宋朝精緻工藝,蒙古帝國飲酒帶著草原精神,到後來解放軍時代和尼克森的拜訪雙方到底該怎麼敬酒 ,都看到酒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
從文化中連帶的是哲學。在作者的觀察中,中國人飲酒一直在儒家禮儀文化的束縛,和道家解放自由之間擺盪著。他這麼形容:
“For every Confucian killjoy frowning at a bottle, there was a Daoist rascal to pour the next glass.” (每個怒視酒瓶的掃興儒家學者旁邊,同時也有個隨性的道家傢伙在一旁倒著下一杯)
爾後更延伸出許多酒文化的產物:酒館,酒店,酒樓,順序,乾杯,酒量,酒膽,划酒拳,酒司令,乾杯文化,戒酒,以及酒肉朋友
他也跑遍大江南北品嚐各式的舊:黃酒,米酒,二鍋頭,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杏花村汾酒,藥酒,滋補酒。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帶出來的商業和品牌,歷經假酒和塑化劑風波才建立的品質標準(似乎還在努力中),以及後來禁奢讓過熱的行情回歸平穩。在要進入世界舞台之際,作者發現喝白酒的人雖然多,但似乎沒有產生一個適合介紹給其他文化的語言 (例如紅酒的味道就有很豐富的形容方式),這也讓他思考:酒的世界有共通語言嗎?
“… as much as alcohol is a lens, it is also a mirror. … a society’s openness must be judged on how it responds to the most inaccessible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If a place can be appreciated only within a narrow comfort zone, is it truly appreciated? I have my doubts.” (酒像是一個看見它背後世界的鏡片,但它也像是一面讓我自省鏡子。一個社會的開放的程度,取決於它對其他文化最不為人知那一面的反應。如果一個地方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中被欣賞著,那算是真的被欣賞嗎?)
最後他說,其實不管喝不喝酒,要更明白世界需要的是智慧。但話說回來,如果小酌幾杯可以加速啟蒙,那又何妨呢?
全文和作者白酒部落格鏈結在這裡👇👇👇
https://dushuyizhi.net/drunk-in-china-醉心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