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貝里(Greta Thunberg)是來自瑞典的一位氣候運動者,他在2019年9月23日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表了一段情緒激昂的演說,其中,他連用了多次「你們怎麼敢(How dare you?)」,直指握有決策權力的世代將氣候變遷的「生態債」留給後代。諷刺的是,Thunberg試圖透過激昂指責警醒世人,但多數大眾對Thunberg演講的反應,卻再次印證了兒少世代對氣候議題感到憤懣的原因,例如在台灣的Facebook上,Thunberg的「How dare you?」被許多迷因(meme)粉專改編為各式各樣令人噴飯的梗圖,國外也流傳著許多譏刺Thunberg私下生活浪費塑膠的照片。我們似乎寧願相信Thunberg是情緒過激、反應過頭,寧願將精神用來檢視環境運動者私下是否過著低碳生活,但花費很少的力氣去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你是否想過,人們為什麼更偏好逃避氣候變遷的議題,而不是去思考它的嚴峻後果並付諸行動呢?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劉仲恩老師指出,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人們如何理解氣候變遷」,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分析「#氣候變遷的社會性原因」。仲恩老師指出,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與理解,之所以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發現產生重大差距,是因為有許多社會與心理因素從中扭轉了相關知識,例如石化產業對於偽科學論述的資助、社會位階對於風險意識的影響、身分認同與產業的連結、以及無助感等負面情緒對社群自我防衛機制的助長,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科學事實如何在社會運作的稜鏡下產生扭轉折射。
此外,仲恩老師也指出,氣候變遷與「#社會不平等」,存在相互強化的關係。根據碳排放統計數據,高度發展的歐美國家與富有人群,是全世界碳排放的主要元兇,然而,國際與社會階級之間存在的權力不平等,卻反而讓貧窮國家的聲音減弱,產生「#生態不平等交換」的後果。仲恩老師呼籲,社會學的視角大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非常有用,應對氣候變遷,社會學不應該缺席。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0/03/31/liuchungen/
人們如何理解氣候變遷 在 氣候變遷加入國中小課綱,幕後推手這樣說...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氣候變遷 要讓全世界更多人了解,要透過教育。」 葉欣誠,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 氣候變遷 加入國中小課綱試行計劃的負責人。 ... <看更多>
人們如何理解氣候變遷 在 [新聞] 電動車轉型之路,比想像的還要來得困難-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