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人口及新移民勞動人口只是相差10%,但「家庭勞動」者卻是相差近3倍,已足證新移民並非來港「呃飲呃食,好食懶飛」。當然,精明醒目拜金勢利的香港人會視「家庭勞動」者只是留在家中「嘆世界」,「真正」勞動的女性始終應該工作回家後繼續煮飯洗衫教小朋友做功課,男人就讀報紙玩電腦,這才叫「正常」。我亦知道不少香港女性生活的確如此,所以所謂「家庭勞動」者亦不算有勞動,沒有貢獻社會。
都是那句,你生活過得不好(又要工作又要顧家),我深表同情,但不代表為家庭勞動的人完全沒有貢獻和價值,不配有社會保障。只是你比別人更勤力,我們社會也理所當然要對你有更多獎賞,例如標準工時、產假十四週,甚至加你伴侶的人工,讓家庭不必夫婦二人都出外工作,只需一人工作就可養家,另一成員照顧家庭,這對社會也是有相當貢獻,也可謂「正常」。
你少一粒魚蛋,我們一起爭取,為你加夠兩粒,但請不要叫別人也少一粒。
【如何理解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
文:工黨秘書長、左翼21成員 郭永健
謝冠東在其文章《權利與責任的爭戰──論新移民綜援》中指出「2011年的數字,25-34歲正值盛年的組別,整體香港人的就業比例是85.7%,新移民則只有44.9%。」,又指「盡責的香港年青人早出晚歸努力賺錢兼未有兒女,與此同時卻還要資助只重權利的那一類新移民,留在家裡時刻與子女共敘天倫。」
謝指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點是新移民的就業比例低(正確來說他引用的數字應該是勞動參與率,包括了失業人口,因此他稱之為「就業比率」是錯誤的。)。第二點是料理家務者被他形容為「留在家裡時刻與子女共敘天倫」、「每天與子女共享quality time罷了」。
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上升
對於第一點,我們可以先看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由 2001 年 的 44.2% 上 升至 2011 年 的 47.8%。。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60.3,女性為43.4,全港人口的勞動參率則為67.0及49.6。女性的勞動參與較男性為低是因為料理家庭的大多是女性。
在謝提及的25-34歲的年齡層,新移民男性的勞動參與率為73%,女性為40.7%。要注意的是,這個年齡層中,女性佔絕多數,1000名女性相對的只有152名男生,全港人口則為1000:911。因此女性的低勞動參與率把男女合計的勞動參與率拉低。合理的解釋為新移民的25-34歲女性較多已婚及需料理家務。(成年新移民不就是因為與港人結婚才來香港嗎?)
新移民勞動人口及家務勞動總數高
非勞動人口是否就代表那些人全部都不事生產?當然不是。根據統計處的分類,,非勞動人口即非從事經濟活動者包括四大類:料理家務者、學生、退休人士及其他。因此那些真正不事生產、沒有工作意欲的人會計入其他類別,當然殘疾人士亦會計入其他的類別。
在新移民15歲所有年齡組別、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其他類別中的佔15.7%,而全港人口相應的數字為16.9%。若我們以其他類別的人口除以相應的全部人口,新移民的為 8.21%,全港人口則為7.09%,兩者實相差不遠。
新移民當中男女合計有26.2%為料理家務者,而全港人口當中則有9.32%。如果我們認同料理家務為「家務勞動」的話,把家庭勞動及勞動人口相加,得出與相應人口的比率,新移民為73.98%(=47.8%+26.2%),較全港人口的67.21%(=9.32%+57.9%)還要高。
當然,謝冠東並不會同意以上講法,他認為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只是「留在家裡時刻與子女共敘天倫」,非常疏乎。可是,到了2013年,很難想像仍然有人持以上的看法,如此貶低家務勞動的價值。
家務勞動給浪漫化
謝把家務勞動浪漫化,只是顯出其無知。根據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所做的研究,受訪的家庭照顧者每星期平均照顧時數為46.80 小時,其中有41.8 %受訪者每星期更需要花超過 72 小時照顧受關顧者。
新婦女協進會在其答客問更指出「這些無薪的家庭主婦每天都要洗衣做飯、打掃房間、照顧孩子和丈夫。但直至現在,社會從來都沒有意識到,從事家務及照顧工作的她們也需要職業健康保障,連最基本的強積金也將她們拒諸門外。有人甚至視婦女所做的家務勞動是理所當然,是簡單容易的工作。由此可見,家務的勞動價值經常被人忽視,令婦女長期處於不平等的情況。」
綜援金「冇得追溯」
至於文章的末段指出,新移民可追討綜援金,因而一下子有十五萬資產。對此,資深大律師湯家驊便指出,涉及債項申索的追溯期為六年,但綜援不是債項,而是涉及審批過程的政策,「有權利去申請,但冇權利一定攞到筆錢,唔係法律上認許可以訴訟嘅權利,所以冇得追溯」。(2013年12月19日,蘋果日報)
希望各位論者在討論新移民問題時能基於事實及真誠,不要後偏見蒙蔽了眼睛。
參考:
2011 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
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PMR.pdf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