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點搞掂班後生仔? — 從 TVB 被大股東批評節目「老化」說起】
TVB 大股東接受別家傳媒訪問,猛烈批評 TVB ,包括「節目及管理團隊全面老化」,遠離年青觀眾。咁你有咩高見?大股東說要搞更多有創意節目,例如講下「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
如果說小米請日本著名設計師搞品牌重塑 (rebranding) 只是約花二百萬,那要重塑 TVB 在本地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花的就可能是天文數字,甚至好像中國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樣,不改革尚且能慢慢死,一改革就會反噬,死得更快。
積習難返,年輕甚至中年人口對 TVB 的定見,已經起碼過了一代。示威者在新聞現場喊出「無線新聞,事事旦旦」的口號,已經起碼是十年之前,那時的年輕人,今日都正步入中年。又有一整代年輕人,在一個不看 TVB (甚至電視) 同樣眼界大開、見識超越上一代的環境下長大。現在他們去看 Viu 的明星,就像文藝青年長大以來都是玩開電子相機和光碟,之後再回頭接觸 analogy 的菲林攝影和黑膠唱片,是回鍋行為。回鍋就代表要有額外誘因,人家看其他頻道,可能因為對方比你多一種地氣、多一種青澀感、有些東西敢講多點,或者簡單來說,那些頻道「不是 TVB」 。
TVB 無論改不改,TVB 本身就無法做到 「不是 TVB」,改革二字,難。
國家人民有感情,不能隨意傷害,觀眾也有感情,傷害之後就很難恢復。TVB 在我們長大之後的經營方法,難言對錯,向大灣區發展也許可能是「唯今之計」,但很多人早已認定,TVB不會再服務他們,也自尋新的資訊娛樂來源,與 TVB 脫鉤。這個隱暗的運動,在大股東發聲之前起碼十年,就已經在民間生根。你十年前跟對方分手,對方的世界早就沒有你,你的 bargaining power 會有多少?
香港的水貨鋪和藥房發了十年自由行的財,已經去到不做本地人生意都可以盤滿盆滿。見你講廣東話,服務態度都特別差。香港人不仇富,你賺錢他沒話可說,但當你沒有自由行生意,要告急,然後說要重返本地,服務好本地顧客,自己的根一向在香港,本地顧客表情一定陰晴不定,說不準還會幸災樂禍一句:做咩返來做我地啲賤燦生意?
至於如何拉緊自己與年輕人的關係?聽到這件事,年輕人的表情一定也陰晴不定。這十年二十年,「主流社會」(包括傳媒) 重塑的社會觀,基本上就是說年輕一代是多餘人。否則不會有甚麼事情都叫他們北上發展,去大灣區,那潛台詞就是說本地已經沒有資源給年輕人發展,但同時高層們仍然在香港吃香喝辣,也就是那一代人心照不宣、跨越黃藍的主流價值觀,一邊消費香港的剩餘秩序,不管之後是移民還是帶入棺材,一邊掃除競爭世代,沒有「接班意識」,那麼後生一代為甚麼突然會回來「睇你台戲」?
否則,為甚麼中老年人和前輩世代,只要有個人說一句公道話,幫下手,年輕人就捧他們?因為這些品種萬中無一,反映整個社會反正是殺子成風的。
為甚麼他們會提議做「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這便是要立一個「中國夢」的碑,想對後來者說,你肯奮鬥,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 (在中國) 出人頭地。這比起「獅子山神話」又更加神話。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成功神話,在香港經歷回歸之後,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亦沒人再幻想現在只要努力就能成為下一個成功人士。這件事,2000 年初出生的《麥兜故事》已經說了,那隻豬跟朋友說:我怕自己做唔到果D「社會棟樑」喎。
老實是沒甚麼人會相信香港夢,更不會相信自己在地大脈博、人生路不熟、不知道內裡門路的中國,能夠成為成功人士。這個神話,在中國的年輕世代中間或許是可以推銷的,因為他們成長於經濟上升軌道,會有多一些樂觀,見過小溪,想著小溪的源頭還有一個大海;香港人則是倒轉的,見過大海,也見過大海乾涸。對他們來說,不敢想像「成功」,對大部份人來說,交得起納米樓的租,買不起樓,每年去兩次日本,已經是苦苦掙扎才能擁有的生活。跟一班主要是城市流民的年輕人談創富,是不是太離地呢?如果你沒多餘閒錢,你會去看股票貼士嗎?
反而個人最感不解的是,為甚麼現在全世界的嘴上都在說如何爭取年輕人呢?幾年前,世代之爭早就進入政治爭論,當時面對年輕人有別的想法,某大黨的人甚至高呼「依家年輕人大哂咩」,一時氣硬,會在之後陸續結出果子。如果當初能夠擴大會議,未必不能減慢大家揭破香港那塊畫皮的速度,這不會導致軌道改變,但可以減速,也許他們就能安然休退,或者多做幾年。某古典音樂家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師,懂得提攜後輩。不一定是說大師技藝一定會被超越,但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還有後輩尊重,還有人睇你台戲。現實一點說,有接班意識,為的主要不是後輩,而是自己台戲下台時,仍是漂亮的收場。
無意中看到本地學者王慧麟 2014 年在報章上一篇專欄,題為《搞掂班後生至講》,談到當時林鄭為了政改開「早餐飯局」,拉攏了各門各派的代表收窄分歧,但當時社會上的主流看法,是「其實政改都只係嗰幾個民主派大老嘅事,只要同幾個大老傾掂,個分歧越收越窄」,但其實權力是流動的,更大問題是你已沒有槌定音的條件,他這樣說:
//「以前華叔響度之時,一支大槌搞掂晒,主流聲音素來佔晒上風……好啦,即使將來主流聲音繼續贏咗,佢地會feel到,今時唔同往日,唔可以唔照顧,內部極之對立嘅聲音及意見。同一道理,大家唔好以為,依家枱面上之民主派大老八面威風,查實佢地好多做埋今屆,甚至選多一屆議員就真係要交棒,唔可以唔交出權力。唔通做到八十歲仲雙料議員咁老土咩!從呢個角度講,佢地依家做嘅決定,係會影響下個世代,甚至再下個世代之接班,唔可以咁自私也。
下個或者再下個世代對中國之態度係點呢?佢地會唔會好似依家大老輩咁樣,對中國有好大之情意結呢?佢地會唔會咁民族主義上腦呢?佢地會唔會好似華叔嗰輩愛國不愛黨呢?佢地同中國有乜嘢連繫呢?佢地嘅「中國因素」係乜嘢呢?
……年輕一代點樣睇中國,一定程度上影響緊大老們的決策。萬一呢班青年好唔鍾意大老們北上訪問,你估大老們敢唔敢大動作到,唔理黨內意見又監粗北上訪問呢?當然,民主派大老個個做慣大佬,把口一定好權威咁樣訓斥年輕一代太幼稚等諸如此類,但心底裡都 feel 到,決策唔可以再係咁樣唯我獨尊,畢竟下一代殺緊上嚟,唔可以獨裁到成個亞努科維奇咁樣。」//
這個分析,現在看來真是驚雷一道,基本上預示了之後幾年香港各行各業的大致發展。既有的領導人物 /公司壓不到場,顧此失彼,而主要市場也日漸分崩。這個年代會有年輕人說自己偶像是楊明嗎?也怕同輩歧視自己。沒錯 TVB 還是很多人看,偶爾也會有聲量,在很多地方都是壟斷性優勢,但社會下層建築的改變,還是細水長流,漸見功夫。你獨沽一味,自然「策略不穩健」。
王的文章,還有一句「依家西環同中環只係做大老之功夫,但就唔見佢地做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之功夫,咁就好明顯見到,佢地工作之缺失」,這在 TVB 的例子也是一樣。你多年來做多少功夫,有沒有出力撩動各個年齡層的心?年輕觀眾,對 TVB 或者電視有沒有情意結?如果沒有,你的出品加倍地好、加倍親近,也可能會吸引到他們,但 TVB 如果能做肯做,早就做了,還需要老闆提點嗎?「搞掂班後生至講」,不過 TVB 處境難過特區政府,後者軍管即是, 商業機構如果還要打開門做生意,卻要拿到人們的心。
人民的法槌台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點搞掂班後生仔? — 從 TVB 被大股東批評節目「老化」說起】
TVB 大股東接受別家傳媒訪問,猛烈批評 TVB ,包括「節目及管理團隊全面老化」,遠離年青觀眾。咁你有咩高見?大股東說要搞更多有創意節目,例如講下「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
如果說小米請日本著名設計師搞品牌重塑 (rebranding) 只是約花二百萬,那要重塑 TVB 在本地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花的就可能是天文數字,甚至好像中國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樣,不改革尚且能慢慢死,一改革就會反噬,死得更快。
積習難返,年輕甚至中年人口對 TVB 的定見,已經起碼過了一代。示威者在新聞現場喊出「無線新聞,事事旦旦」的口號,已經起碼是十年之前,那時的年輕人,今日都正步入中年。又有一整代年輕人,在一個不看 TVB (甚至電視) 同樣眼界大開、見識超越上一代的環境下長大。現在他們去看 Viu 的明星,就像文藝青年長大以來都是玩開電子相機和光碟,之後再回頭接觸 analogy 的菲林攝影和黑膠唱片,是回鍋行為。回鍋就代表要有額外誘因,人家看其他頻道,可能因為對方比你多一種地氣、多一種青澀感、有些東西敢講多點,或者簡單來說,那些頻道「不是 TVB」 。
TVB 無論改不改,TVB 本身就無法做到 「不是 TVB」,改革二字,難。
國家人民有感情,不能隨意傷害,觀眾也有感情,傷害之後就很難恢復。TVB 在我們長大之後的經營方法,難言對錯,向大灣區發展也許可能是「唯今之計」,但很多人早已認定,TVB不會再服務他們,也自尋新的資訊娛樂來源,與 TVB 脫鉤。這個隱暗的運動,在大股東發聲之前起碼十年,就已經在民間生根。你十年前跟對方分手,對方的世界早就沒有你,你的 bargaining power 會有多少?
香港的水貨鋪和藥房發了十年自由行的財,已經去到不做本地人生意都可以盤滿盆滿。見你講廣東話,服務態度都特別差。香港人不仇富,你賺錢他沒話可說,但當你沒有自由行生意,要告急,然後說要重返本地,服務好本地顧客,自己的根一向在香港,本地顧客表情一定陰晴不定,說不準還會幸災樂禍一句:做咩返來做我地啲賤燦生意?
至於如何拉緊自己與年輕人的關係?聽到這件事,年輕人的表情一定也陰晴不定。這十年二十年,「主流社會」(包括傳媒) 重塑的社會觀,基本上就是說年輕一代是多餘人。否則不會有甚麼事情都叫他們北上發展,去大灣區,那潛台詞就是說本地已經沒有資源給年輕人發展,但同時高層們仍然在香港吃香喝辣,也就是那一代人心照不宣、跨越黃藍的主流價值觀,一邊消費香港的剩餘秩序,不管之後是移民還是帶入棺材,一邊掃除競爭世代,沒有「接班意識」,那麼後生一代為甚麼突然會回來「睇你台戲」?
否則,為甚麼中老年人和前輩世代,只要有個人說一句公道話,幫下手,年輕人就捧他們?因為這些品種萬中無一,反映整個社會反正是殺子成風的。
為甚麼他們會提議做「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這便是要立一個「中國夢」的碑,想對後來者說,你肯奮鬥,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 (在中國) 出人頭地。這比起「獅子山神話」又更加神話。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成功神話,在香港經歷回歸之後,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亦沒人再幻想現在只要努力就能成為下一個成功人士。這件事,2000 年初出生的《麥兜故事》已經說了,那隻豬跟朋友說:我怕自己做唔到果D「社會棟樑」喎。
老實是沒甚麼人會相信香港夢,更不會相信自己在地大脈博、人生路不熟、不知道內裡門路的中國,能夠成為成功人士。這個神話,在中國的年輕世代中間或許是可以推銷的,因為他們成長於經濟上升軌道,會有多一些樂觀,見過小溪,想著小溪的源頭還有一個大海;香港人則是倒轉的,見過大海,也見過大海乾涸。對他們來說,不敢想像「成功」,對大部份人來說,交得起納米樓的租,買不起樓,每年去兩次日本,已經是苦苦掙扎才能擁有的生活。跟一班主要是城市流民的年輕人談創富,是不是太離地呢?如果你沒多餘閒錢,你會去看股票貼士嗎?
反而個人最感不解的是,為甚麼現在全世界的嘴上都在說如何爭取年輕人呢?幾年前,世代之爭早就進入政治爭論,當時面對年輕人有別的想法,某大黨的人甚至高呼「依家年輕人大哂咩」,一時氣硬,會在之後陸續結出果子。如果當初能夠擴大會議,未必不能減慢大家揭破香港那塊畫皮的速度,這不會導致軌道改變,但可以減速,也許他們就能安然休退,或者多做幾年。某古典音樂家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師,懂得提攜後輩。不一定是說大師技藝一定會被超越,但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還有後輩尊重,還有人睇你台戲。現實一點說,有接班意識,為的主要不是後輩,而是自己台戲下台時,仍是漂亮的收場。
無意中看到本地學者王慧麟 2014 年在報章上一篇專欄,題為《搞掂班後生至講》,談到當時林鄭為了政改開「早餐飯局」,拉攏了各門各派的代表收窄分歧,但當時社會上的主流看法,是「其實政改都只係嗰幾個民主派大老嘅事,只要同幾個大老傾掂,個分歧越收越窄」,但其實權力是流動的,更大問題是你已沒有槌定音的條件,他這樣說:
//「以前華叔響度之時,一支大槌搞掂晒,主流聲音素來佔晒上風……好啦,即使將來主流聲音繼續贏咗,佢地會feel到,今時唔同往日,唔可以唔照顧,內部極之對立嘅聲音及意見。同一道理,大家唔好以為,依家枱面上之民主派大老八面威風,查實佢地好多做埋今屆,甚至選多一屆議員就真係要交棒,唔可以唔交出權力。唔通做到八十歲仲雙料議員咁老土咩!從呢個角度講,佢地依家做嘅決定,係會影響下個世代,甚至再下個世代之接班,唔可以咁自私也。
下個或者再下個世代對中國之態度係點呢?佢地會唔會好似依家大老輩咁樣,對中國有好大之情意結呢?佢地會唔會咁民族主義上腦呢?佢地會唔會好似華叔嗰輩愛國不愛黨呢?佢地同中國有乜嘢連繫呢?佢地嘅「中國因素」係乜嘢呢?
……年輕一代點樣睇中國,一定程度上影響緊大老們的決策。萬一呢班青年好唔鍾意大老們北上訪問,你估大老們敢唔敢大動作到,唔理黨內意見又監粗北上訪問呢?當然,民主派大老個個做慣大佬,把口一定好權威咁樣訓斥年輕一代太幼稚等諸如此類,但心底裡都 feel 到,決策唔可以再係咁樣唯我獨尊,畢竟下一代殺緊上嚟,唔可以獨裁到成個亞努科維奇咁樣。」//
這個分析,現在看來真是驚雷一道,基本上預示了之後幾年香港各行各業的大致發展。既有的領導人物 /公司壓不到場,顧此失彼,而主要市場也日漸分崩。這個年代會有年輕人說自己偶像是楊明嗎?也怕同輩歧視自己。沒錯 TVB 還是很多人看,偶爾也會有聲量,在很多地方都是壟斷性優勢,但社會下層建築的改變,還是細水長流,漸見功夫。你獨沽一味,自然「策略不穩健」。
王的文章,還有一句「依家西環同中環只係做大老之功夫,但就唔見佢地做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之功夫,咁就好明顯見到,佢地工作之缺失」,這在 TVB 的例子也是一樣。你多年來做多少功夫,有沒有出力撩動各個年齡層的心?年輕觀眾,對 TVB 或者電視有沒有情意結?如果沒有,你的出品加倍地好、加倍親近,也可能會吸引到他們,但 TVB 如果能做肯做,早就做了,還需要老闆提點嗎?「搞掂班後生至講」,不過 TVB 處境難過特區政府,後者軍管即是, 商業機構如果還要打開門做生意,卻要拿到人們的心。
人民的法槌台詞 在 黑白告狀俠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可能沒想過這也是商標!
中秋佳節將至,應該不少人期待著炭火香了吧!
中秋烤肉可以說是台灣特有的文化,而這個文化的起源,相信應該不少人都知道多少與金蘭和萬家香兩大廠牌競爭有關。(太年輕的少年可能不知道就是了,瞬間覺得自己老了QAQ)
其中「一家烤肉萬家香」一句經典廣告台詞也漸漸在台灣流傳,甚至聽到這句廣告詞,就可以想到萬家香的烤肉醬,也這因為如此傳頌的經典,更加打開了萬家香的名氣,然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句經典台詞因具有後天識別性,而被萬家香註冊為我國商標。
【「一家烤肉萬家香」被註冊代表著甚麼?】
代表著萬家香就「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商標使用具有排他性的專屬使用權利,任何人不得未經同意任意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一家烤肉萬家香」之商標,或於同一、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或近似「一家烤肉萬家香」之商標,即商標法第68條之商標侵權規定。
以萬家香之「一家烤肉萬家香」商標來說,其註冊於30類別(即使用於醬油、調味料等),則任何人不得將「一家烤肉萬家香」為商標使用,使用於相同或類似於30類別之商品上。
【我只要不要將「一家烤肉萬家香」使用在相同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類別就不會侵權了嗎?】
一般來說是這樣沒錯,但!!!今天「一家烤肉萬家香」如果是被認定為「著名商標」的情況下,就沒有這麼簡單。
【有關著名商標之實務認定即判斷標準,我們下次會再更詳細說明。(所以,不要忘記追蹤告狀俠喔!)】
商標權人透過行銷,使自己的商標成為極具知名度的著名商標需要付出不少的時間、精力、金錢,因此我國甚至國際上對於著名商標多有著特別的保護,相對於前面說的一般商標侵權外,我國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即對於未經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視為商標侵權的擬制法定侵權態樣
本款之構成要件有:
1、「未經商標權人同意」
2、「明知」:所謂的明知指的是直接故意,即行為人對於構成要件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而言,如果僅是間接故意,或因過失皆非明知,故僅有直接故意為本款所欲限制的對象。
3、「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著名商標之判斷,應以中華民國境內,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為準,判斷標準包含註冊期間、使用範圍等。
4、「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第70條第1款和第68條之商標侵權有著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涵蓋範圍,由於本款目的是保護無法落入第 68 條「侵害商標權」之規定,而有特別保護的情況,故本款「視為侵權」規定之適用,「不用」與著名註冊商標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屬同一或類似之類別。
5、「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要注意的是這裡是有「減損之虞」,故並不以有實際減損的結果發生為必要,只要有減損該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的可能即足當之。
當然這樣的保護制度,也曾被部分學者批評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讓我們舉起人民的法槌,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
不過回歸到現實層面,其實這樣的立法目的,還是有鼓勵商標權人可以透過積極使用、推廣商標,並保障其努力的果實之意義外,還有避免「淡化效應」的發生,即如果不加以限制及保障著名商標,則可能使著名商標因商標權人努力行銷的結果,好不容易使該商標產生相對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特徵及吸引力,逐漸被減弱或分散,使該著名商標在社會大眾的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的印象,而有減損商標識別性之虞。
【總結來說】
「一家烤肉萬家香」在我國來說對消費者產生非常強烈的識別性、認知,且使用期間久遠,幾乎傳唱了各大街小巷,應屬於「著名商標」,其保護的範圍相對於非著名商標大了不少。
而中秋佳節將至,告狀俠知道有不少的電子商務賣家會稱這個時候賺個月亮財,但大家在苦思自己的行銷時,務必多加注意,尤其是「一家烤肉萬家香」可以說是一個人人皆知,但可能一不小心就沒注意到他是註冊商標的情況下,而使用在烤肉相關用具、食品等行銷上,雖然目前好似沒有萬家香提出類似訴訟的判決,但也是大家可以多值得留意的地方喔!
#中秋節祝各位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