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關於內用塑膠吸管禁令、老車排氣管制、節電開不開冷氣等問題,引起熱烈討論;我們也觀察到,決策固然需要監督,但有些社群內傳播的批評,卻因無暇細看而被聳動標題牽動情緒,對資訊也有不少誤解,反讓政策的核心意義失焦,對優化政策並無好處。
環境資訊中心自我期許,每一個政策決定的內涵、效果、以及環保團體期許的改善面向;開發案或法案每一次的審議、政策內涵或實際案例的發表,我們儘可能一場場的紀錄著,不管是不是獨家,努力劃出重點,在喧騰的資訊中傳遞淺白又不失真的資訊,作為精準討論環境政策的支點。
誠摯地邀請您,不僅協助在社群網站上傳遞我們所記錄的訊息,也能支持我們有更穩定的財務基礎,讓我們能夠永續這項工作。
👉支持環資:http://bit.ly/2L27tKn
回顧2018年上半年,我們產出416篇約80萬字的報導,以及121篇約10萬字的環境外電。其中,近期最夯的議題就屬 #空污法 修法三讀,對此我們在第一時間提供修法輪廓,點出調整後的管制內容,當民眾質疑政策要消滅所有老車、甚至2040要消滅油車、油車減量額度送給工廠等,我們不去談政黨攻防或政治口水戰,而是專注於提供完整、準確的報導;例如〈汽機車排放減量供抵換 僅限高屏;老車加嚴 四行程有保養不受影響 https://e-info.org.tw/node/212429〉、〈生煤許可證審核原則由中央制定 挨批剝奪地方減煤權 https://e-info.org.tw/node/212446〉,希望有助釐清修法在環境治理上的效果。
在廢棄物議題上,我們持續關注《#廢清法》進程,緊盯爐碴非法棄置、垃圾焚化爐底渣是否真有好好把關品質再利用。另外我們也發現 #減塑議題(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43694) 在上半年發燒,因此我們與海廢平台合作,持續刊載及追蹤國內外塑膠垃圾議題,當人們討論珍珠奶茶怎麼喝(吃?),我們提供國內外塑膠垃圾治理政策和行動,指出關鍵在於源頭減量。
#能源轉型 方面,我們發現了公民發電的潛力,推出「尋找,台版公民電廠 https://e-info.org.tw/node/210574」專題,探討像陽光伏特家、綠主張綠電合作社、達魯瑪克綠電公司、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等一個個努力用各種型態,去推動公民電廠的努力。我們希望能藉由此專題描繪出扼要的線索,以及未來綠電的想像空間。
我們也製作「德國建築節能 https://e-info.org.tw/node/211514」專題,由特派記者遠赴德國3個月,帶回當地最新資訊,以及一個個建築節能案例,並分析德國制度、案例、企業家經驗等,如何應用於當前的台灣,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思考,我們除了重啟核電、增加燃氣發電等選項,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生態保育新聞是我們有別於其他媒體的特色,有許多幾乎是獨家。我們紀錄淺山社區,探討像苑裡、壯圍、南澳、大農大富、太麻里等社區,透過什麼樣的過程,體認到生態對社區產業的重要性,並願意調整人類的經濟活動模式,探索新的可能性。
而淺山開發所導致的 #人類和野生動植物衝突(https://e-info.org.tw/node/206447) 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小病毒讓石虎路殺的機率增加(https://e-info.org.tw/node/211400)新聞也帶起民眾的討論;而一般人不知道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 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39394」所設定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目標,我們也幫大家整理。
未來的環境會如何?人們如何找到和這個地球更進步的相處模式?只有我們自己能找到答案──靠自己思考、行動、以及掌握精確的資訊。未來,我們將持續追蹤,壞消息、好消息,我們都會繼續讓你知道。
👉每月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產製更多好新聞 http://bit.ly/2L27tK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