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好樂團 GoodBan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開心買衣服,不買不舒服! 當你在音樂節的眾古著攤位中徘徊, 面對內心の掙扎和糾結, 買與不買 is not the question, 當然還是買啊! 好樂團 2019 隆重鉅獻,踏出舒適圈,突破想像!首度邀請知名 YouTuber 蔡哥 & 曹小歐跨刀合作,搭配精湛の演技與舞技 (?),獻給大...
「今敏分鏡」的推薦目錄: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好樂團 GoodBan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閒聊] 動畫分鏡的頂點是今敏嗎? - 精華區C_Chat 的評價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今敏《妄想代理人》分镜稿_刺头公主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賴品妤- 已故的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生前唯一的電視 ... - فيسبوك 的評價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今敏的构图手法- Anitama - 讲道理的动漫媒体 的評價
- 關於今敏分鏡 在 [今敏][早上好] - YouTube 的評價
今敏分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光年映畫 Light Year Images最近代理了許多精彩絕倫但在台灣難有機會欣賞的老日本動畫電影,上回 M.S.Zenky 邀請我去欣賞 #今敏 的 #藍色恐懼 後,對日本動畫電影的認識僅止於宮崎駿以及細田守的我就對於該公司挑片的品味有著十足的信心與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去戲院觀賞的電影是 #大友克洋 在1995年發表的 #回憶三部曲MEMORIES,看完覺得不虛此行,個人認為這絕對是適合二刷以上的經典,下週還有一週的時間可以進戲院欣賞,誠摯推薦大家可以進戲院感受看看!為了不影響尚未觀影的朋友,我略過劇情來稍微分享一些讀過後“應該不會影響觀看感受”的小小觀察與感受。
整部電影是由三篇互不相干的獨立故事組成。第一篇 #她的回憶 是一部發生在2092年的科幻故事,編劇設定是由今敏操刀。我過去只看過一部今敏的藍色恐懼,對這些導演的認識都很初淺,但我仍能很清晰的在首部曲“她的回憶”中感受到今敏對於魔幻寫實的表現手法有著純熟的掌控。不知道為何在這兩部作品中,今敏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都讓我想到野獸派畫家馬諦斯筆下的女性,原始且真實。故事中用舉重若輕的敘事力道表述頗為深刻的議題,很多地方點到為止,巧妙地在極為有限的篇幅中將龐大的資訊交代得非常清楚,私心猜想應該也有許多“療傷系”日系動漫作品有受到這些經典老作品的影響。內容風格之外,我也可以感受到團隊在製作一部科幻作品時絲毫沒有因為他是一部動畫作品而少了專業的考究,從太空人在面對重力改變時的物理狀態到飛行器在太空中移動時的動力模式都讓我有種在觀看好萊塢電影的錯覺。值得一提的是首部曲在配樂的處理上讓偶爾有機會接案作配樂的我有想要拉娘子出來看上帝的衝動(不過我娘子本來就在我旁邊梅花座一起看XD)。
二部曲是 #最臭兵器,我覺得大概只有日本人想得出這麼白爛的故事XD
故事內容稍微暴雷應該也不會影響觀影感受,因為標題一開始就已經自爆了,總之就是男主角打針又吃藥後成為人類最臭兵器的故事,如果我沒有稍微克制自己的衝動的話應該會笑到整排座椅都搖晃....配樂的風格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風格像極了咱們花影樂團Bass手蔡牧恭的曲風,讓我倍感親切!有意思的是“最臭兵器”是否致命這件事在看完電影後引起了我們夫妻二人不少討論,不同的答案搭配作品呈現的風格有著許多值得玩味的彈性地帶,而這樣的彈性也讓這部作品能以老少咸宜的方式呈現。(據說當初電影在日本上映時,資深大友克洋粉普遍認為“最臭兵器”很不像他的作品,因為他過去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更為陰暗一些。)
三部曲是 #大砲之街,風格應該屬於蒸氣龐克,畫風的呈現讓我想到繪本,獨到的分鏡手法更是賦予了這部大螢幕上的繪本極佳的立體感,美術呈現讓我印象深刻。雖然風格大不相同,但這部作品還是讓我想到日本導演加藤久仁生在2008年製作的動畫短篇“回憶積木小屋”。兩者都創造出了被人類破壞的差不多的世界,前者充滿暴戾之氣帶有幽默,後者則充滿了祥和的筆觸。有意思的是前者的戰爭可以結束,黑色幽默背後還有點所謂的希望,後者的平靜豁達卻是得建立在海平面上升(或時光流逝)這種不可逆因素之上。細思極恐呀.....
本篇故事結構非常單純,一整部短片的篇幅可以說是僅僅闡述背景世界觀而已,當世界觀介紹完,電影就結束了。然而這世界觀講完了,作品想表達的甚至想諷刺的事物也都已道盡,其中角色的身材、跑龍套的抗議標語到說話的語調節奏都藏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細節,這種寓言式的精短表現果斷又精彩,作為三部曲的收尾可以說是顛覆我過去的美感體驗,在創作思維上有不少養分可以讓我吸收消化。
每次只要看到一部精彩的電影,就算看不懂,我也會在戲院坐到最後一刻試圖看清楚每位工作人員的名字,儘管記不住這些字樣,劇組人員也不會知道到底有沒有人看,我總覺得自己當下的觀賞是對創作團隊的尊重與肯定,同時這也才算是真正感受完整部作品的呼吸。回家路上,我跟Z一致認為大友克洋絕對是有才華的天才。當然他肯定也很努力,但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才氣應該是一般人努力也學不來的東西。世界之大,許多經典我們這輩子都不會有機會接觸到,能在今天拜賞到這部“回憶三部曲”,我認為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今敏分鏡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攝影136] 細說分鏡 Vol.13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71
🖍當這個世界,主流的風潮下,不斷追求表面藝術的創作
🖍不但能滿足心中的成就,更能創造出更多掌聲
🖍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值得擁有更多的不同想法
最早為什麼開始寫攝影教學? 又為何一寫下去就是十年? 中間沒有想放棄過嗎? 如果曾經放棄是什麼原因重新拾起? 如果沒放棄又是什麼理由堅持下去? 未來還會繼續寫嗎? 如果會的話又會寫什麼? 做這些事情快不快樂? 快樂當然會寫,如果不快樂為何寫,或不寫? 這好多問題好想每一題都有一篇文章來寫,但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 –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愛上攝影,分享它
喜歡上攝影理由就不多說了,看到自己喜歡的畫面,用相機拍下來保存,心裡感受滿足,日後回放感到幸福,拍的越多,𧻗久,就這樣子持續下去,很久前喜歡攝影,真的理由既單純又非常簡單。
喜歡上攝影,以我的個性就是會進一步分享它,那時不要說臉書,就連找個地方放照片選擇性都少,最多人使用的就是「無名小站」,即使關站多年的 2021 年今天,我還不曉得為何要叫這個名字,但那時無名小站空間容量小,也放不了什麼照片,我就使用「痞客邦」提供的相簿空間,就顯得大器許多,除了這兩個之外,國內還有 Pchome、Yahoo 提供相簿空間 (如果沒記錯的話),而一些資訊管道更多的朋友,還會放在 Flickr。
這樣子分享照片就放便多了,在 BBS 帳號自介、簽名檔貼上自己相簿網址也好,或是透過 MSN/即時通,將作品做成大頭照,或是透過通訊軟體將照片傳給朋友,或是在一些討論社群貼上照片,這些都是在當時最常分享照片的方式之一。
🟥投搞、得獎,從來沒有
其實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主動去參加任何一次攝影比賽,反而當過數次攝影比賽的評審,在我的履歷經歷中,沒有任何一項得獎記錄,對於一個喜歡拍照的人來說,其實是有那麼一點奇怪,如果真的喜歡拍照,又拍了這麼多年,若真的想證明自己「真的有那麼一點熱情」,總會找個適當的攝影比賽,將適合的作品投搞,若有機會獲得獎項,不但得到獎狀、獎金、獎品,還能獲得掌聲與成就,就算不參加國際級的攝影比賽,哪怕只是區域性的小比賽都好,而我「一次」也沒有參加過。
🔹「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嗎?」 倒也不是,再怎麼沒自信,攝影這十幾二十年間,總有那麼幾張搬得出台面拼個機會,而另外一點…,你偷偷投搞沒得獎,除了你與主辦單位外,也沒有其它人知道你失敗了,只要花點時間準備一下、投個搞,就算沒得獎,總有機會,就像是買樂透一樣,「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且現在又是電子檔案投稿更是方便簡單,到底是什麼理由我對這些事情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
「我發誓,我真的沒有這個念頭過」
🟥「KANO」這部電影
不過擔任過數次攝影比賽評審的經驗,倒是讓我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攝影比賽」這件事情代表的意義,偶爾我會分享一些「如何得獎」的小技巧,哪些照片比較容易吸睛、得分,而這些小技巧並不是從「參加者」的角度來看,更是讓有心志在得獎的人感到興趣。
這裡不妨偷偷告訴你一個秘訣,你可以參考一下,讓我想到電影「Kano」裡頭由「永瀬正敏」飾演的日籍教練「近藤兵太郎」在電影裡對著一群孩子兵說過的一段話「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相信許多人仍記得這段台詞,記憶猶新。
但那時候的我並不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義,什麼叫「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不輸不就是會贏嗎? (除非平手),那為何要想著不能輸? 為何不想著非得贏? 那時好不容易找到一種解讀的說法就是 – 若一直想著贏,就會得失心太重,做任何決定就會綁手綁腳,使得打擊、守備任一動作就會慢半拍,不但可能失去勝利的機會,反而失去享受比賽的樂趣與精神,這是那時我對這句話的心得。
直到有機會成為攝影比賽評審老師之一後,我「終於」了解那句話可能另外的一種含義是什麼意思,試想評審老師手上有一張表格,表格上記載評分項目,包含什麼「主題、創意、技巧、意含、意義..BLABLA」,每次的評分項目名稱不盡相同,但都差不多。
這不難,難的是你可能要面對數百張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要為這些項目各別評分…,哇塞有沒有想過,這可是件多大的大工程你知道嗎? 每一張照片都要看過,在每一評分欄位給分,然後透過 EXCEL 為每張作品加總分,並且排序,再依獎項挑出前三、前五名、佳作將、另外特別將、精神可佳獎、參加獎…,這些真的並不容易。 有些評分簡單一點,並不需要加總,只要挑出上述得獎者就好,雖然不用為一一照片評分加總,但總要在心裡有個評分標準,不然得獎作品該如何選出來?
若是遇上「不用為每張照片個自評分」的評審方式的話,我有一套評分的方式 (別的評審老師我不知道如何,至少我是這麼方式),在數百張甚至近千張作品中,用「刪去法」快速刪除至少 9 成以上的做品,若 1000 張照片,第一輪至少刪除 500 張以上,第二輪再刪到大概剩 200 張,重複幾輪下,就會留下 20-30 張左右的作品,再從這幾張作品透過前面提到幾項評分標準,加以評分。
🔹而在「刪除法」的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幾張「一眼就感動我心」的作品,就像是 KANO 這部電影的台詞「一球入魂」的感受,在幾輪反覆刪除法過程,就是有那幾張照片讓自己印像深刻,最後入圍的作品,前五名啦、佳作啦、最吸睛獎等等,往往就是耐得住幾輪的刪除過程,得以留存在候選名單。🔹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用在這裡就變成「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一但被我從電腦中刪除的作品,是不大有機會重新撿出來再檢視的機會,若你的作品擁有「不被刪除的特質」,想必是我心中佔了較高分的可能,只是最後得什麼獎,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而是眾多評審分數加總後的結果。
一場攝影比賽評審絕不只一位,越大、越重要的比賽,評審的份量、人數也越多,就我的經驗上,在我評分的過程,我並不知道還有哪些評審老師,也不知道有誰評相同的作品,通常是只有頒獎後才會知道有幾位、有哪些,當然有些攝影比賽一開始就說邀請哪些攝影評審,透過這些知名攝影評審名氣,來為這比賽宣傳更加盛大。
🔹不管幾位評審、不管是哪些評審經歷,似乎大家審視作品的角度雖不一相同,但最後得獎的作品,都不會讓我意外,比如我中意某幾張作品可能得上前三名,或是哪張值得「第一名」,有時結果不意外的就真的得首獎,但也可能不是第一名,但總是跑不掉前三名,但無論如何眾多得獎作品,就是最後我沒刪除的那幾張作品,只是最後總分,由每位評審老師評分後,加總後不同,最後的得獎名次而也不同。🔹
此時我才體驗電影那句話的意思,同樣的我也分享給我的學生,若你想、有志參加攝影比賽得獎,無論主題是什麼、賽級高低程度高低,在拍攝過程、挑選投稿時,心中要抱著「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的心態,你會更有機會入選、甚至得獎。
好了,本來只有少數上過我課的學生知道這個小技巧,現在看到這篇文章、這一段的你,也學會了。
🟥攝影比賽、得獎的意義
每次的攝影比賽,總是有吸引人的獎品,多少而已,而一些知名、國際級、代表性的比賽,反而可能只有獎狀,讓不少人趨之若鶩,樂此不彼,代表「獎品」不是一切,那份榮耀才是重點。
獲獎作品,也許你不喜歡,這一點沒關係,因為評分過程有太多關卡變數,且我們常說「藝術是主觀喜好」,那些得獎作品就是受到評審青睞,這也是事實,但不時總是會有一些「地方性、較小主題性」的攝影比賽作品受到不少批評,有時我自己看了,也真的不大懂部分作品得獎作品的「得將點」在哪裡,但擁有數次評審經驗的我,總是還是能替這些得獎作品,簡單的「點評緩頰」一下 (就當作是我個人的感想分享),但總有網路上評論極其苛刻酸薄,我並不會去阻止反對這些聲音存在,但至少「別人作到了,你呢? 不服的話你也去投稿」。
🔹撇開這些,對於一生從未主動投稿,也無意願投搞,但有評審經驗的我來說,我總是會去想「攝影比賽」的意義是什麼? 得獎的作品又有什麼意義? 所有這些事情背後動機又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都值得用三篇文章好好的聊上一回,但這裡並不是容許我用另外的篇幅,日後再來跟大家分享,但這三個問題卻是我所感覺到現在國內的「攝影態度」,流行的風向。🔹
我可以知道我為何喜歡攝影,現在的喜歡攝影的念頭,與最初想學攝影動機,也有極大的不同,中間有數度峰回路轉的心得,不但追尋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攝對與我的生命、生活的關係,除了是我的工作外,它還會是什麼?
但對比主流的攝影潮流 – 拍出「吸睛」的照片,為了比賽而不斷的拍攝、投稿,這一直都不是我曾想過的念頭,更也不是我過去、現在與未來會走的路,我並不會討厭、反對或是批評,因為確實好的作品,能讓我們增廣見聞,剌激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豐富我們心靈,好的攝影作品也是藝術,即使我並不想走「投稿得獎」這條路,也不追求為了拍出吸睛的照片,不斷去模仿學習眾多構圖技巧,但那卻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與我自己想追求目標不同而已。
在認識、認同我的人,或許覺得我的意見、文章有所影響力,但比起更多擁有成就的他人、前輩相比,我更顯得人微言輕,這一點反而讓我更可以書寫、抒發我自己的想法、心情,與願意看我的文章的讀者朋友分享。
🔹我認為攝影,在主流的風潮,讓眾多人投入攝影藝術創作,這絕對是好事,無論對自己甚至他人都是正向的活動,但我更覺得「攝影作品」該有更多存在的價值,不該每一張照片就是為了「投稿得獎」而出生,相信這世界上絕對有許多與我志同道和的朋友,與我抱著相同的理念一直努力創作者,而我這篇文章,除了表達我的心聲外,也想跟這些朋友說「你,並不孤單,只是你我並不相識」。🔹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今敏分鏡 在 好樂團 GoodBan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開心買衣服,不買不舒服!
當你在音樂節的眾古著攤位中徘徊,
面對內心の掙扎和糾結,
買與不買 is not the question,
當然還是買啊!
好樂團 2019 隆重鉅獻,踏出舒適圈,突破想像!首度邀請知名 YouTuber 蔡哥 & 曹小歐跨刀合作,搭配精湛の演技與舞技 (?),獻給大家一首灑錢之歌!
-
好樂團《至少我想感同你的身受》年底巡演
2019.12.21 高雄 SPERO
2019.12.28 台中 Legacy
2020.01.04 台北 Legacy
* 售票資訊:
- 時間:18:30 觀眾入場 / 19:30 演出開始
- 票價:預售1000 / 雙人1800 / 現場1200
【開賣日期】11/13(三)中午12:00
【網路購票】
2019.12.21 高雄 SPERO:https://gwstudio.kktix.cc/events/d19d0db4
2019.12.28 台中 Legacy:https://www.indievox.com/activity/detail/19_iV00080fc
2020.01.04 台北 Legacy:https://www.indievox.com/activity/detail/19_iV0008159
「願逝去的痛苦,不再孤獨。」
反正存不了錢,那就多買一張!!!
-
⚘ 反正存不了錢,那就再買一件(feat. 蔡哥 & 曹小歐)
⚘ Honey, I Went Shopping Again (feat. Andy Tsai & Otis Tsao)
眼前有 花花綠綠 各種衣服
我們要 理性購物 Keep it true
我一眼 認出那是 我的衣服
它需要 我的靈魂 和溫度
我喜歡 黑色白色 沉穩態度
我討厭 藍色格子因為 格格blue
別擔心 我今天很收斂
沒關係 那邊有ATM
別擔心 我今天很收斂
沒關係 那邊有ATM
反正 存不了錢 那就再買一件
兩件 能湊一對 那就再買一件
衣櫃 還有空間 只好再買一件
我有 一個妹妹 幫她也買一件
(蔡哥登場)
你說你討厭藍色格子是因為格格blue
看到一折特價的時候不買是豬狗不如
你還說 購買的行程還沒有結束 只買一樣是墮落的態度
都你在講
奧嗚
還要買手機跟衣服
兩樣都買才會舒服
舒服你還告訴我英文是comfortable
其實我小時候就有學過 可是很抱歉 S O R R Y sorry 我要跟大家講
大家要聽蔡哥葛格的 魚與熊掌 不能兼得
你想要這個 還有那個 這是不可以的
那為什麼有新衣就沒有手機
有工藤新一 就會有小蘭
這個你不懂 你不從
為什麼呢
W H Y
因為 添衣無phone阿
(別擔心 我今天很收斂)
好啦 不要講說什麼收斂了啦
今天衣服買這麼多 是誰的問題 我就不要講了 吼
講到衣服呢 還有那個草莓大福 吼 都是ㄈㄨˊ系列的
你也是 買到那邊去
阿大福買一買 你買一整盒 那結果呢 六顆你吃不下 五顆給我吃
阿五顆我吃之後呢 那我就變得很胖 那因為沒關係 因為你就說 你喜歡有點肚子的
然後呢 我肚子也長出來了 結果呢 後來喜歡肌肉棒子 阿我勒 我直接一個胖子
阿那一個肌肉棒子 我一個胖子
那這樣怎麼辦 現在搞得很難看 結果呢 吼
阿講到我們之前 吼在錄音的時候 在KTV那邊 吼 在KTV的樓下錄音
結果隔壁的阿姨就在唱 你把我灌醉 這樣對不對 我告訴大家說 這樣很明顯就不對
為什麼 因為呢 這就在唱出我的心聲 你買衣服 吃大福 全部呢 都是我自己承受
我概括承受 吼
但是我沒有很瘦 因為我被你搞得很胖 沒辦法成瘦下來
然後呢 我那時候就看他們隔壁在唱歌
你這邊吹一個solo
這樣子
這邊又吹一個solo
一直打斷我講話的情緒 我整天 然後 沒有我自己的節奏在
你們節奏就很多 那我節奏呢 就沒有 這樣子
_
音樂 Credit:
詞 Lyrics / 曲 Composer:張子慶 Ching
編曲 Arrangement:柯智豪 Blaire Ko
製作人 Producer:好樂團 GoodBand
演唱 Vocal:許瓊文 Wen Hsu
口白 Narration:蔡宜紘 Andy Tsai
口琴 Harmonica:曹鈞偉 Otis Tsao
電吉他 Electric Guitar : 張子慶 Ching
貝斯 Bass : 羅晧耘 Hau Yun Lo
鼓 Drums : 宇竑 Yu Hong
合成器 Synthesizer:柯智豪 Blaire Ko
卡祖笛 Kazoo:許瓊文 Wen Hsu
合聲編寫 Backing Vocals Arranger & 合聲 Backing Vocals : 許瓊文 Wen Hsu
錄音 Recording:許智敏 Jamie Hsu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佳聲錄音室 Good Sound Studio / 游朝揚 Chao Yang Yu
混音 Mixing / 母帶後期製作 Mastering :鄭皓文 Howard Tay
母帶後製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G5 Studio
封面設計 Cover Design:郭欣翔 Hsin Hsiang Kuo
Produced by 好好的一個工作室 Good Work Studio
企劃統籌 Marketing Director:吳宣甫 DoFfwU
企劃 Marketing Planner:劉子語 Tzu-Yu Liu
企劃協力Marketing Coordinate:朱庭誼 Ting Yi Zhu
_
MV Credit:
反正存不了錢,那就再買一件 feat. 蔡哥 & 曹小歐 (上班不要看)
領銜主演
許瓊文 Wen Hsu
張子慶 Ching
蔡宜紘 / 蔡哥 Andy Tsai
曹鈞偉 / 小歐 Otis Tsao
導演:陳文晉 Crow Chen
製片:吳品萱 Pinhsuan Wu
製片助理:賴韋勳 Weixun Lai
攝影師:劉上猷 Sun You Liu
攝影助理:楊詠盛 Mars Yang、陳冠宇 Kevin Chen
燈光師:張星培 Chang Hsing Pei
燈光助理:林余璠 Lin Yu Fan、楊鈺銘 Yang Yu Ming
分鏡:鍾享呈 Sesh Chung
合成:鍾享呈 Sesh Chung
執行美術:溫冉 Wenran
美術助理:江欣郁 Chiang Hsin Yu
造型:楊景雯 Chin Yang
妝髮:洪振揚 Xinzo_o
劇照:苗嘉澍 MIAO’s photography
紀錄:吳承祐 Wu Chen Yo、陳世鈞 Aaron Chen
剪輯:陳文晉 Crow Chen
調光:陳文晉 Crow Chen
監製:吳宣甫 DoFfwU @好好的一個工作室 Good Work Studio
助理監製:劉子語 Tzu-Yu Liu @好好的一個工作室 Good Work Studio
特別感謝:
仙人掌影業、上京影業、旋轉木馬
廖建凱、龐亮軒、黃瀞嫻 aka 雪倫、林佩穎
今敏分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動映画製造所 – 動畫聯展
專訪: 野口(策展人)、周予婷(助理策展人)
談論影像與影像共存,面對資訊影像洪流,如何能分辨影像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冷靜不被吞噬,又該以何樣的態度看待這個我們身處的圖像爆炸時代。
動畫影像的獨特性
近年影像的發展與樣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變化了許多,同時不單只是創作的手法或是技術的提升,也間接影響著觀著的閱讀模式與習性。
影像比起過去更為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過去能夠接收影像的媒體從電視到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觀者(現在的我們)更習慣動態影像傳遞與訊息的接收,再加上網路的普及,每分每秒都以倍速產生文字、聲音或是圖像訊息,所追求的視覺刺激強度已與以往不同,這些龐大的資訊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都在無形中的傳遞給我們,影像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不單單是熟悉反而過度充斥,隨著我們對於這些影像的麻痺,加上畫素的提升已看不慣低畫質的品質,觀看習慣的改變使得創作者在創作時在速度、節奏上以及內容複雜度為觀者放入更多考量。
視覺習慣並非以單向線性的方式面對給觀眾或是創作者,而是雙向互動的形式,彼此交錯影響。創作者本身置身於環境之中,兼具觀看與被觀看的身分生活著,差異只在創作者觀看影像時會有著更多的敏感度。因此創作者選擇動畫作為一種用來表達自己的敘事形式,不單是因為動畫的特性能建構出高自由度的動態畫面,劇情也能隨心所與的發展,其特別之處在於,作品的呈現與創作者的經歷環環扣者,綜合過去的體驗、生活喜好及細節觀察,作品會伴隨著創作者經歷的不同而有著幾乎無法複製的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動畫不像是攝影或是電影能給我們真實又直接的感受,卻依然能夠勾起我們的生活經驗而引起共鳴,動畫利用氛圍的處理,營造出實際拍攝無法達到的效果,讓作品在視覺上有著更強烈的震撼力與刺激感。
這樣層層的關係,動畫可視為一個綜合不同美學的集合體來討論,平面的角度會導出繪畫或是攝影來做比較,若是接成連續影像並組合配音,則會和電影、錄像作品來討論,其高度的實驗特質使得動畫可以被觀看的面相很多,很自由卻也因為可以操作的太多,是一門很考驗創作者的美學及敘事能力的創作方式。
簡單來說動畫就好比夢境,創作者即為做夢者也是操夢者,透過獨特的手法和敘事方式,觀者似乎面對著作品就能窺看作者內心的故事與經歷,然而,人人都能作夢也能動畫,一件好的作品又該如何去定義。
媒介普及,展示放映形式的改變
生活中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觀者的多重身份並不稀有,作為本次策展人的我也不一例外,過去對於影像、動畫、電影關注著,同時也思考著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性或是影響力。以我為例,小的時候,當時並非智慧型手機盛行的時代,對於觸碰到螢幕的想法是連想都沒有想過,綠色螢幕的翻蓋是按鍵手機是那時最前端的流行,電視稍有價位但也已經算是很普及,而家裡的人也熱愛電影,那時的我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做完作業用卡帶看卡通,也會在課本書角化手翻動畫,這些就是我最初理解對動畫的樣貌,很貼近生活並且很容易接觸,所以對於動起來的圖像並不覺得稀奇。
大家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經驗及回憶,動畫以各種姿態出現在身邊,尤其是近幾年也更為顯著,路上也隨處可見動態大螢幕,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出現,擁有這些產品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簡而言之,對影像熟悉度提升的原因是因為放映媒介的普及,而這樣生活化的放映特性拉近了我們和影像的距離,進階影響到展示的放映形式,單純播映的方式也成了最底線的呈現裝置條件之一,而伴隨著科技技術改變VR、AR、MR的出現,觀看時身體不再再是靜止,除了思考是不是在未來裡動畫的面貌也會有所不同? 動畫展覽本身的是否也有形式上的再挑戰?值得思考的除了再現的手法或是文件事的展覽是否也有其他可能,不單影片的放映,其製作過程的手稿、分鏡,動畫在創作時的能量是否在展覽裡也能呈現更直覺的被帶出。
最後要談談,扣著創作者和觀眾的角色——展覽,前面提到過去和現在的科技變化到視覺習慣上的改變,並影響到創作的作品表現,由此了解展覽可以談論的動畫主題面向廣泛。以美學為出發做討論,動畫的繪畫性討論、作為實驗的性質存在討論,或是動畫還有哪些不單就畫面可能,延伸到其外部裝置放映、到整個展出展覽的發展性;又或者通過展覽,使得觀眾有更進步的對動畫的認識,並且讓創作者獲得更多交流,甚至促進各個不同學校的動畫系所能有更密切的交集。
由此理解展覽在觀眾及創作者間作為橋樑亦可觸發到的影響有多少,不過將前面所提及的都放進主題討論方向會過於龐大,況且展覽本身每一個環節都該被仔細安排過,為了使其夠完整,需要花上一段或是好幾次分批的抽絲剝繭才能逐一去探討。也因此,今年的展覽不局限於單一方向的主題,透過展出多元類型的作品,以及展出珍貴的手稿,展場另外安排一區可以讓觀眾互動的區域,讓大家可以動手畫,能更貼近作者製作時的歷程。
此外本展直接取用主辦單位「動映画製造所」作為展覽名稱,「動映画製造所」本身即為產出影像場所的意思,很純粹不迂迴,「動」是取用「動畫」一詞,「映画」則是日本漢字為「電影」的意思,將動畫與電影兩個詞彙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並非絕對的詞,也是因為動畫在近年來的改變,沿用原有最早的連續影像切片定義下,依然能將動畫、電影、動態影像、錄像藝術等等區隔開,然而現今的分界已不再清晰,「動映画」也是伴著這些分項微妙的模糊關係而誕生,並且與展覽的主題也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係。
此次動畫聯展作為往後展覽的序幕!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來參觀這次的展覽,我們也在未來裡繼續討論動畫各方面像的可能!(文:野口)
策展單位: 動映画製造所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今敏分鏡 在 今敏《妄想代理人》分镜稿_刺头公主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Sep 15, 2018 - 今敏《妄想代理人》分镜稿_刺头公主_新浪博客_刺头公主_新浪博客,刺头公主, 生存是痛苦的。当被各种压力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什么 ... ... <看更多>
今敏分鏡 在 賴品妤- 已故的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生前唯一的電視 ...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不是電影,但也能看出今敏大師使用了電影的手法來創作,從分鏡、運鏡、光影以及構圖皆為電影等級的鉅作。 今敏相當擅長描寫人類心靈的幽暗面,在《妄想代理人》裡也 ... ... <看更多>
今敏分鏡 在 [閒聊] 動畫分鏡的頂點是今敏嗎? - 精華區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
《千年女優》的數位修復版好像快上映了
想起從前看過今敏的動畫作品
他的分鏡跟其他所有動畫都不一樣
就是 完全不是同一個水準的那種感覺
基礎分鏡其中之一:流暢的過場
有些動畫光是做到這點都不太容易
但是在今敏的作品裡面這些真的就是最基礎
隨處可見
有更多的分鏡簡直到了奇思妙想的地步
令我十分讚嘆
《千年女優》不同時空之間的轉換
《盜夢偵探》現實與夢境的進出
而且這種水準的分鏡不是只有幾幀或幾幕
在影片之中常常出現
不過這要很刻意抽離情緒才會發現
不然那些作品往往一看就沉浸劇情裡了
今敏一分鐘小作品:早安
https://youtu.be/X5-g9tlIS9o
我覺得啦
目前動畫分鏡的頂點應該就是今敏吧?
題外話
《盜夢偵探》的主題曲真是好聽
平澤師匠就是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7.4.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605699448.A.63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