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補充小知識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什麼是硬分叉與軟分叉?⭐️⭐️
比特現金區塊鏈(Bitcoin Cash)是 2017 年 8 月,從比特幣區塊鏈(Bitcoin)獨立出來的新區塊鏈。不過,在區塊鏈領域我們用的詞彙是分叉(fork),而不是獨立。分叉還能再細分為 #硬分叉(hard fork) 和 #軟分叉(soft fork) 這兩種。我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政治投票來比喻,會最容易理解。
🙌 硬分叉
「硬分叉」就像是原本隸屬於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所發起的獨立公投。加泰隆尼亞想要脫離西班牙政府的統治,獨立建國。假如加泰隆尼亞最後獨立成功,用區塊鏈的話來說,就是一次成功的硬分叉。
🙌 軟分叉
至於「軟分叉」則比較像是這週六即將舉行的縣市首長選舉,選舉結果會影響未來該縣市的發展方向,但是選舉結束之後不會出現兩個台北市政府。
簡單來說,軟分叉就像是總統大選,選前是一個國家,選後還是一個國家,只是總統和政策改變了。而硬分叉就像是獨立公投,選前是一個國家,選後可能變成兩個國家。所以,硬分叉的衝擊當然會比軟分叉來得大,也因此備受關注。
截自:比特現金(BCH)從何而來,硬分叉在爭什麼?—區塊勢
—
📣立刻體驗試閱:http://bit.ly/2MqaEwR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在 區塊勢 - 說人話的區塊鏈圖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早上文章獲得熱烈迴響,為回饋臉書粉絲,小編決定部分公開明恩的分析!
有許多公司搶著發行穩定幣,他們是看到了穩定幣的什麼價值?!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穩定幣連接法幣和虛擬貨幣兩個世界
正文開始▶️▶️▶️
⭐️穩定幣的長期策略,是什麼?⭐️
週一的回顧文章,我以〈價格穩定幣,正夯!〉為標題,說明穩定幣領域的市場熱絡程度。不過,雖然各家公司都搶著發行穩定幣,卻幾乎沒人討論這些公司到底在爭什麼。接下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這些發行價格穩定幣的公司背後有哪些策略。
🔥🔥🔥🔥🔥
🥇賺存款利息🥇
發行穩定幣換現金,再透過現金的存款利息賺錢,是非常直覺的想法。根據經濟日報的猜測,他們認為發行 USDT 的 Tether 公司,第一是靠用戶買賣 USDT 的手續費賺錢,第二是靠 Tether 公司暫時替用戶保管美金的存款利息賺錢。我也同意這樣的說法。
根據 The Stablecoin Index 網站統計,功能幾乎相同的穩定幣目前多達三十幾種。雖然相比於整個市場有 3,000 多種虛擬貨幣,仍然不算多。但是多數人常用的價格穩定幣,通常就只有一種。畢竟,多數使用者並不清楚每種穩定幣背後是什麼機制,只要價格能穩定就好。三十幾種功能相同的幣,對使用者來說已經太過冗餘。
但反過來看,能吸引這麼多企業在短時間內,紛紛投入同一個領域,想必是一塊大餅吧?
根據同一個網站的統計,目前總市值最高的價格穩定幣是 Tether 公司的 USDT 代幣,有 19 億美金。第二名是由 Coinbase 交易所和線上支付公司 Circle 共同發行的 USD Coin,有 2 億美金的市值。這些公司確實有可能靠用戶暫時存款的利息,就能養活一批員工。
不過,穩定幣的發行公司終究不是銀行,用戶會擔心自己手上的穩定幣,最終是否能換回現金。因此大家都會特別注意這些公司的存款是否與當前發行的代幣數量相符。之前 USDT 聲勢大跌,也與存款資訊不夠透明有關。
既然穩定幣的發行公司不能挪用用戶資金轉投資,那麼還有什麼好處?
❓❓❓❓❓
🥈穩定幣可能成為未來的門戶🥈
如果今天可以用 50 元買珍奶,後天得用 500 元才能買到同一杯珍奶,而一週後可能用 5 元就能買到珍奶,這樣的情境非常可怕。貨幣的購買力是否穩定,對多數人來說,遠比貨幣背後是不是「去中心化」來得重要許多。前者對生活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而後者則非常抽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穩定幣可能會比比特幣更早普及。
目前大家最熟悉的虛擬貨幣不外乎是比特幣或以太幣。但是它們的價格漲跌不定,絕大多數人把它們當成是投資型商品,不會常用它們來買東西。但是,如果未來有越來越多情境可以賺得虛擬貨幣,我相信會有不少人會考慮把這些虛擬貨幣轉成價格穩定幣保存。等到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再換成特定的虛擬貨幣支付,或是直接提領出現金。
因此,這些公司投入價格穩定幣其實是提早佈局。目前還稱不上是成熟時機,虛擬貨幣要成為大家的生活常態,還要幾年的時間。
#穩定幣連接的是法幣和虛擬貨幣兩個世界
#提早佈局
--
文章有收穫嗎?立刻轉發讓大家知道💡💡💡
想得到更多文章?體驗試閱:http://bit.ly/2MqaEwR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在 Daodu Tech 科技島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島讀剛分析了物聯網為什麼會一團混亂,收到許多會員讀者的正面回響,於是我們決定今天分享給大家。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臉書粉絲有福了
🎊🎊🎊
✨✨✨混亂的物聯網✨✨✨
物聯網大概是近年來最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名詞了。它不像 5G 是一種標準,也不像人工智慧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趨勢的敘述:未來萬物都將聯網,於是就叫物聯網。
前一句話大家都同意,但物聯網的範圍卻眾說紛紜。最糟糕的是許多人很快地將物聯網當作一個明確的產業,開始「選公司」,試圖預測誰會是物聯網大贏家。常見的候選人包括研華、高通、NVIDIA 與 Nokia 等。
跳太快了。物聯網其實不是一個產業。我也是在讀到科技顧問公司 D2D Advisory 寫的文章《為何物聯網一團混亂 》時恍然大悟。物聯網最大的迷思就是尋找統一的技術、標準或是平台。事實上今天的「物聯網」是許多垂直領域待解決的問題的集合,但每一個領域的需求都不一樣。文章中提到:
對於消費性電子或網路公司,物聯網指的其實是家庭網路 — 散佈家中,連上 Wifi 的裝置。對於石油與天然氣公司來說,物聯網代表從上千個分散在數百英里的油井或油管感測器收集來的資料。而航運業本身就有數打物聯網使用情境 — 遠端溫度感應、貨櫃追蹤、航行里程計算等。使用情境幾近無限。每一個都提供一些附加價值,加起來則有巨大的價值。但問題是大家喜歡討論「巨大」的部分,卻對細節含糊其辭。
所以如果你常聽不懂什麼「物聯網」,那不是你的問題,是說的人賦予物聯網太多意義,導致名詞失去意義。
真的要從事「物聯網」的人,應該深入思考你要為顧客解決的問題,尋求實際的工具。如果你要幫顧客遠端遙控大門,就不一定要擔心 5G、機器學習或是 LiDAR 雷達。
📙📙📙
不過所有物聯網題目都牽涉到「物」跟「網」,因此的確有兩個共同點:網路,以及嵌在物上,使其連上網路的模組。但光是這兩樣環節也有千百種工具,不能一概而談。文章中舉例:
石油公司需要長程的網路,不適用行動網路。模組也需要人去插上電源。相反的,本地的遞送車隊可能適合用行動網路,但每一種車隊所需要的感應器又不同(例如測量溫度、位置、行為、鏡頭等)。
釐清了各個垂直領域的差異,就會發現目前的「物聯網」企業大致可以歸為三方,每一方都試圖取得另外兩方的能力。
🏃♂🏃♂🏃♂
1️⃣第一方是傳統的網通硬體公司。他們原本做網通裝置,現在想切入應用面,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他們懂無線、塔台與各種標準,但他們不懂軟體,也不懂企業顧客的需求(物聯網通常是 B2B 服務)。
2️⃣然而物聯網的價值在於軟體 — 物聯網的目的是更有效率地調動資源 — 軟體才能真正地調動。因此💬第二方是軟體業者。然而軟體公司不擅長設計、製造硬體,以及實際佈建設施。
3️⃣ 第三方是傳統的顧問公司。照理說面對這種轉型問題,顧問公司應該最擅長整理企業顧客的需求,調查現有的工具,提出解決的「菜單」。可是傳統顧問公司一方面不喜歡碰硬體,另一方面習慣更宏觀、更大預算的專案,對於設計特定領域的一套軟硬體興趣缺缺。
🔎所以目前猜誰是物聯網的大贏家還太早;連垂直領域的「小」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真正的贏家大概會先成功解決一個領域內的「物聯網」問題,再橫向發展出跨越其他領域的能力。它必然是掌握軟體、勇於開發硬體,並深入理解顧客需求。
付費文章部分公開 在 Deerlight Design Studio 曝鹿設計- 很重要|社團、Medium 收費文章 ... 的推薦與評價
很重要|社團、Medium 收費文章,文長最近,各位有發現曝鹿的文章,部分改成收費文章了,是曝鹿偏心不愛你們了嗎?寧願讓無付費讀者只能透過每個月的三次限額來閱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