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 #哥吉拉 在地表下學貓(叫)慢慢走,只移動幾毫米,我們也能發現!
----
本院地球所許雅儒研究員的研究指出,透過GPS衛星資料量測地表測站座標隨時間的變化,計算地表震後位移量,可推測地底斷層的情形與下部地殼岩石的變形。
大地測量資料有可能彌合實驗室以及岩石圈尺度之間的差異,未來可研究地殼流變學和大地構造的演化過程,進而估算合適的物理參數以建立模型,作為地球動力學研究的參考依據,為地震孕震過程及臺灣造山運動提供新的見解與思維。
#大屯火山請看上一篇貼文
------
⛰研編隨堂考
請問: 戴資穎/ Tai Tzu Ying 會好奇哥吉拉的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嗎?
為什麼要問她?➡看影片就知道。
#中研院 #戴資穎 #火山 #地殼運動 #岩石變形 #衛星觀測 #中研院地球所 #哥吉拉
------
延伸閱讀:
📍地球情緒量測師 許雅儒
http://research.sinica.edu.tw/hsu-ya-ju-earthquake-deformation-slip-quantitative-estimates/
📍觀測921地震後地殼岩石變形 中研院率先以衛星資料解析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181
------
🌏快到IG一起討論火山和地殼變動,談哥吉拉也可以。
https://www.instagram.com/academiasinica_official/
以衛星資料解析地殼岩石變形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即使 #哥吉拉 在地表下學貓(叫)慢慢走,只移動幾毫米,我們也能發現!
-\-\-\-\
本院地球所許雅儒研究員的研究指出,透過GPS衛星資料量測地表測站座標隨時間的變化,計算地表震後位移量,可推測地底斷層的情形與下部地殼岩石的變形。
大地測量資料有可能彌合實驗室以及岩石圈尺度之間的差異,未來可研究地殼流變學和大地構造的演化過程,進而估算合適的物理參數以建立模型,作為地球動力學研究的參考依據,為地震孕震過程及臺灣造山運動提供新的見解與思維。
#大屯火山請看上一篇貼文
------
⛰研編隨堂考
請問: 戴資穎/ Tai Tzu Ying 會好奇哥吉拉的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嗎?
為什麼要問她?➡看影片就知道。
#中研院 #戴資穎 #火山 #地殼運動 #岩石變形 #衛星觀測 #中研院地球所 #哥吉拉
-\-\-\-\-\-\
延伸閱讀:
📍地球情緒量測師 許雅儒
http://research.sinica.edu.tw/hsu-ya-ju-earthquake-deforma…/
📍觀測921地震後地殼岩石變形 中研院率先以衛星資料解析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181
-\-\-\-\-\-\
🌏快到IG一起討論火山和地殼變動,談哥吉拉也可以。
https://www.instagram.com/academiasinica_official/
以衛星資料解析地殼岩石變形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睡前基礎研究再一篇
地殼變形是一場看不見的現在進行式,與地牛翻身息息相關!
#獨步全球 #以衛星資料解析地殼岩石變形
中研院地球所許雅儒研究員率領研究團隊,以衛星資料觀測九二一震後的地殼岩石變形。🌏
他們所使用的衛星資料,就是下圖這個GPS觀測站,全臺已經遍佈超過450座,長期監控地殼變形行為。
透過衛星量測的地表位移量,研究團隊計算後可得知斷層的滑移、以及下部地殼岩石的變形,有助於了解孕震過程及風險評估。由於大自然的地震週期可能長達百年以上,要能具體判斷地震前兆還有一段路要走。
#即使還無法做到地震預測
#地殼變形是你看不見卻真實地存在
📌新聞全文: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181
📌延伸閱讀:#地球情緒量測師許雅儒
http://research.sinica.edu.tw/hsu-ya-ju-earthquake-deforma…/
- - - - -
Dr. Ya-Ju Hsu and her research group investigated the lower-crustal rheology beneath the Taiwan orogenic belt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more than a decade following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Their result manifested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strain rate in the lower crust, agains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often considered previously. The short-term modulation of lower-crustal strength during the seismic cycle throughout the geological time may largely facilitate the mountain building. This work was published in Science Advances, the well-known multidisciplinary open-access scientific journal under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on 27 February 2019.
Press Release: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181
- - - - -
🙋♂🙋♀研究團隊成員|
許雅儒研究員、第一作者臺大地質所博士生唐啓賢、美國南加州大學Sylvain Barbot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中心(EOS)James D. P. Moore博士 、中央大學地科系張午龍教授。
📖論文全文|今年2月27日刊登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2/eaav3287
- - - - -
媒體報導:
[CNA]九二一後地殼岩石變形 中研院率先衛星資料解析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3270121.aspx
[Appledaily]921大地震20周年 中研院發現地震週期真實面貌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realtime/20190327/1540558/
[Libertytimes] 中研院獨步全球!GPS資料解析地震地殼變化 開發新演算法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40873
[台視]921地震近20週年中研院發現地震週期面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7IT0XTy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