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騷動與安靜
︾不良品︽是我近來讀過最好看的中篇小說,伊麗莎白.斯特勞特2016年的作品,她的第五本小說。她原本讀法律,卻只做半年法律相關工作就投入創作。這種對創作的熱情,讓我想到另一個我年輕時著迷的作家莒哈絲,莒哈絲曾說一開始她就屬於寫作這個地方。
斯特勞特曾說她非常想當作家,以至於她幾乎無法承受任何失敗的想法。而她的創作也真的沒有失敗過,因為她一直對創作胸有成竹,且生活有餘裕投入創作,更重要是她禁得起狩獵似的等待成果。四十二歲她才出版長篇處女作︾艾米與伊莎貝爾︽,一出手就得到文學獎,第二本書︾與我同在︽,還登上全美暢銷榜,有質有量,簡直讓人豔羨。
不意外的是,她的書如此文學性卻又有大量讀者,這不是她的媚俗,相反的是她不媚俗,她的文學直接卻優美,敘述貼近大眾生活,且她不用太繁複的字句,經常直球對決題材,用詞簡約而內斂,文筆淡雅深刻。
這是真正生活過的人才能動員的藝術能量與語彙,因為生活過的打底功夫深厚,累積了通透人生的智慧之眼,又能將筆墨定錨在普通人崩裂傾斜的日常,於是獲得了很多的共鳴。 第三本作品︾生活是頭安靜的獸︽更讓她獲得了2009年的美國普立茲小說獎,得獎連連,且暢銷百萬冊。 斯特勞特已是在現今美國文壇最能以文學之姿撼動廣大讀者的作家了。美國書評甚至寫:只要讀過她的作品,就會臣服於她的書寫,且一路跟隨。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文學傳奇,也是台灣文學小說在當代不可能抵達之境,質量齊高,夢幻逸品。
︾不良品︽原英文書名︾MyName is Lucy Barton︽ ,依然是斯特勞特最擅長的傷痛書寫,文字真實而簡白,意蘊深刻的敘述風格。這本小說顯而易見是以露西lucy為主角的書寫,中文翻譯為不良品,指的是露西的那個原生家庭,只能住車庫的貧窮孩子,走過屈辱生活,變形人生,雖然努力要和過去和解,但記憶卻永遠銘刻著每個人都曾經是那個不良品。
小說一開始敘述露西住院,她央求朋友帶兩個小女兒來讓她看看,然後露西推著點滴架幫髒汙著臉的兩個小女兒淋浴,小女兒看見母親大喊:媽咪,你好瘦啊!小說一開始果然就舉輕若重,將露西的現狀帶出,為之後露西的母親來看她做了敘述的提前鋪路。母女情感的複雜,在小說裡卻寫來直接且撼動人心,很多細節都藉著不經意的三言兩語就抵達核心。
母女之外,短短的一本小說也描寫了露西一家都是怪胎的往昔,破爛不堪的車庫就是所有,上課對被其他人喊著:你們一家人都臭死了,且捏著鼻子跑開,老師甚至上課抓著露西的姐姐當著全班人說,窮不是理由,沒有人窮得連
一塊肥皂都買不起。羞辱,屈辱,讓他們與世隔絕。
小說環繞母親來看望露西四次,每一次都談話逐漸帶出往事,之後她出院,給母親寫信,母親也回了明信片,且還署名 「媽 」。
露西經常拿起來看,捧在手裡看著母親的筆跡。 短短的幾個書寫,就意在不言中了。 露西後來也變成一個非典型母親,她後來離開了丈夫,連帶也離開女兒。 我「是個可以分心,把心分掉的人。」 至於露西是怎麼把心分掉了,大家來讀小說吧。 人生和小說不同的是,無法重寫一遍。
不良品,不良不是不好,不良是有各種可能,可能生產時有瑕疵,可能過程有品管問題,可能上帝在看顧你時打盹了,可能是別人推了你臨淵一跳,可能是自己走歪了。生命傾斜,一路校正,需要勇氣。 這讓我想到黑夜其實並不可怕,因為黑夜正是率眾星而來的黑天使,只是我們星星太幽微,且我們經常忘了抬頭看向朝著你眨眼的前方。 只有願意停格駐足者,才能目睹躲藏在黑幕裡,那千變萬化的流光燦爛。如露西最後所看見的:天光猶在,猶在,然後終於暗了下去,彷彿靈魂可以安寧幾許的時刻。
整本小說幾乎環繞在露西與母親的對話,旁及和丈夫的複雜關係。 直接破題,簡單明白的入口,卻吸引我一口氣想要把它讀畢,然後闔上書,靜靜撫平被露西攪動的心緒。抓著痛不放的陰影,母女感情的凝視,力量強大而讓在照顧臥床母親的我讀了非常非常的心痛(但卻又無比的安靜)。
媽咪!露西一個人在公寓時偶爾會溫柔地大聲叫著。而我也經常在失語的母親旁邊大聲喊著:媽媽!一個人默默地大聲喊出傷痛,只為了丟開早已變形的人生,這是每個普通人都想要重返的生活啊。
不良品,餽贈我們良多因為我們終於知道什麼是良品了。跟著露西一起喊聲:媽咪!
很暢快!!
︾不良品︽遠流出版,2020九月出版
伊莎貝爾英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BC中文網】匯豐銀行:香港《國安法》、華為與肺炎疫情全攤上 「世界的地方銀行」在多重風口浪尖上浮沉
在英國、美國等與中國就頒布「港版《國家安全法》」持續交鋒之際,老牌英資國際金融巨頭匯豐銀行(HSBC)面面受敵。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6月9日加入批評匯豐銀行與同屬英資的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表態支持北京對香港直接立法之行列,形容此舉為「政治與商業叩頭(卑躬屈膝)」。英國政界已有多位知名人物公開質疑匯豐的做法。
而在此之前,中國輿論猛烈追問匯豐與渣打為何遲遲不表態支持北京立法,同時抨擊匯豐在華為高管孟晚舟被捕事件上「出賣華為」,更翻出155年前匯豐創業史,控訴匯豐當年如何為鴉片交易服務,又稱匯豐「遲早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但英國報章聲稱匯豐高管警告唐寧街首相府,要是英國在5G通訊網絡發展議題上把華為據諸門外,將招致中國報復。這讓形勢更見複雜。
BBC記者於10日邀請匯豐與渣打就蓬佩奧之評論作出回應,均被拒絶。倫敦的匯豐發言人稍早前向BBC國際台發送的一份聲明則說:「我們尊重並支持讓香港得以恢復,讓經濟得以重建,而同時能維持『一國兩制』原則之法律法規。」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星期三在北京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蓬佩奧的言論,批評其思想「狹隘和可笑」。
華春瑩說:「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各國、各方、各人都有權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做出獨立的判斷,並且採取符合自身利益的行動。」
「我們敦促美方正確看待涉港國安立法,停止挑撥離間、煽風點火,停止借涉港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多做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
匯豐全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開業,上海分行於一個月後投入運營。1993年,匯豐把註冊總部從香港遷至倫敦,但香港至今仍是其最重要之市場。
「世界的地方銀行」是匯豐在2002年至2016年間的廣告詞。2019年,匯豐錄得全年稅前盈利133.5億美元(103億英鎊;934.5億元人民幣)。路透社指出,其中90%來自香港。
匯豐、香港《國安法》與華為三件事情是如何糾纏的?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22日發表「港版《國家安全法》」決定草案,28日通過決定。國泰航空母公司太古集團在27日表態贊同「港版《國家安全法》」有利香港金融中心的長遠發展,是香港英資大行中最先表態的一家。
草案通過翌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Facebook發文,點名質問匯豐「一個多星期過去了」仍未表態。梁振英寫道:「我們要讓英國政府、政客、匯豐這類的英資機構知道which side of the bread is buttered(利之所在)。」
在這兩件事情之間,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卑斯省最高法院(又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高法院」、「英屬哥倫比亞省最高法院」或「BC省最高法院」)於5月27日裁定,美國試圖引渡華為高管孟晚舟受審事宜符合相關條件,批准繼續進行引渡程序。
隨後,《北京日報》微信公號發表文章《坑客戶,匯豐終將失去所有客戶》說:「美方和加方給孟晚舟女士扣上『欺詐罪』帽子的理由是,孟晚舟在對匯豐銀行介紹關於華為的業務時,在涉及伊朗問題上做出了所謂『虛假陳述』。」
這篇文章引述了梁振英的帖文,繼而稱:「眾所周知,港英時代殖民政府在香港埋雷甚多,金融行業便是其中之一。香港回歸祖國之前,不少英資企業皆做過背棄香港之事……目前,國家立法保障香港安全穩定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匯豐在這個時候裝聾作啞,意欲何為?」
中共《人民日報》客戶端於6月1日轉發了《北京日報》的這篇文章。6月3日,有蘇格蘭背景的怡和洋行(Jardine)在當天出刊,直屬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香港中聯辦)的《大公報》與《文匯報》刊登全版廣告支持「港版《國安法》」。親民主派,被親北京陣營視為支持「港獨」的《蘋果日報》認為,這與《人民日報》的轉載有關。
在怡和的報章廣告發表當天,匯豐在「匯豐中國企業」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刊出兩張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到「撐國安立法」街頭宣傳攤位簽名聲援之照片。帖文說:「匯豐也始終認為,穩定的環境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經濟復蘇的關鍵……匯豐成立155年來一直以香港為傲,並長期致力支持香港的發展……匯豐將繼續為香港的經濟復蘇和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渣打不久後也發表聲明稱,相信「港版《國安法》」能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王冬勝身兼中國全國政協港區委員和香港總商會主席。蓬佩奧點名批評說,王冬勝簽名支持北京「摧毀香港自治」與「違反一份在聯合國註冊之條約所訂下之承諾」,也就是違反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
6月4日,正當輿論關注「港版《國安法》」會否讓「六四」悼念活動在香港絶跡之際,匯豐與渣打在香港買賣的股份價格顯著上揚,但在倫敦開盤後,匯豐不升反跌,把香港的漲幅都抵消掉。投行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評論員艾瑪·盧·蒙哥馬利(Emma-Lou Montgomery)對BBC評論說,匯豐在壓力下「得發點聲明」,而市場在觀望長期局勢將如何發展。
多位英國政界重要人物也提出猛烈批評。英國議會下議院領袖利斯莫格(Jacob Rees-Mogg;英國駐港澳總領館漢化名:李思銘)說,匯豐「向中國靠攏多於向女王陛下政府」;保守黨下議院議員奧布萊恩(Neil O'Brien)號召英國群眾轉到別的銀行,前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爵士(Sir Iain Duncan Smith;英國駐港澳總領館曾譯漢化名:施志安)也對BBC表示,他會建議大眾從匯豐提走存款。
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圖根達特(Tom Tugendhat)在Twitter上說:「我奇怪為何匯豐與渣打選擇支持一個獨裁國家去打壓自由和損害法治?這如何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儘管如此,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6日報道,匯豐控股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近日警告保守黨約翰遜政府,要是英國頒令禁止華為參與英國5G電訊業務發展,中國將向匯豐報復。
中國輿論還沒等到英國對華為採取任何行動,已提出要向匯豐報復。6月8日,《大公報》與《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英文版同步刊文,稱法庭文件證明是匯豐「出賣華為」。其中,《環球時報》引「法律專家」之言,指控匯豐充當美國政府「特工」,「設局陷害」孟晚舟,將作為「犯罪分子」受到中國司法制裁。文章更明確批評匯豐「太遲」表態支持北京對香港頒布國家安全立法,「中國市場不會坐視不理」。
中國輿論已不止一次威脅要為匯豐牽涉在華為孟晚舟案而對其作出制裁。2019年7月,同屬《北京日報》的長安街知事,以及曉說通信、丫丫港股圈等微信公眾號,紛紛吹風匯豐將被列入中國商務部之「不可靠實體」清單。這份清單正是根據《國家安全法》等法律制定。
匯豐最近還有哪些麻煩?
中國官方輿論在追究匯豐於孟晚舟案中的責任時,密集指控匯豐與支持香港「反送中」示威的「黑錢」有關。但其實因為在2019年12月「星火同盟洗錢案」中匯豐銀行凍結了相關帳戶,示威者已把匯豐視為敵對單位,將其分行等設施視為「裝修」(打砸破壞)目標,總行鎮店銅獅子史提芬和施迪更在2020年元旦日被焚。
把鏡頭稍稍回溯至2009年,當多家英國大型銀行在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中焦頭爛額,陸續接受英國政府救助,甚至變成國有銀行之際,匯豐憑著要求股東供股集資125億英鎊渡過難關,當中有不少是來自香港的「散戶」個體投資者。隨後,匯豐把集團總裁之辦公室從倫敦遷回香港,但仍維持在英國註冊。
到今年4月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經濟,作為英國央行兼銀行管理當局的英格蘭銀行(港譯:英倫銀行)要求匯豐等銀行取消派發股東紅利(股息)。香港親北京立法會議員張華豐將之與「金融騙局」相比擬,一些匯豐小股東也在親北京議員協助下組織起來,威脅起訴匯豐,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公開呼籲香港市民抵制匯豐。
但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於5月15日發表聲明稱,香港證監會注意到,匯豐受英格蘭銀行審慎監管局監管,也是根據其要求取消分紅,證監會目前並無理據就此對匯丰采取監管行動。
證監會明確形容匯豐取消分紅一事「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因此證監會打破「一般不會評論個別事件」之慣例公開交待處理情況。
同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匯豐於2月份宣佈,將把全球23.5萬名員工之規模縮減,裁減約3.5萬人。但在英格蘭銀行要求停止分紅後,匯豐於4月底宣佈暫緩裁員計劃。
匯豐與英資企業在「港版《國安法》」事件上的遭遇有什麼啟示?
蓬佩奧的聲明說,「中共嚇唬匯豐尤其應該被視為警世故事」,王冬勝的「表忠」行為沒能換取北京對匯豐的半分尊重,北京「繼續利用該銀行之在華業務作為對付倫敦的政治籌碼」。
「自由國家之間以真誠友誼相待,渴求共榮,而非靠政治或商業叩頭。」
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主席郭嘉榮對匯豐與渣打的決定感到失望。郭嘉榮稍早前對BBC指出,他明白要是匯豐發表不符合北京期望的聲明,北京將對其採取行動,然而金融業講求信譽,但這信譽並非來自政府的評價,而是來自其專業服務。香港存戶因為需要使用匯豐帳戶來收取工資等因素,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擠兌,但長遠可能因為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失去信心,而把存款帶走。
中外對話總裁暨總編輯伊莎貝爾·希爾頓(Isabel Hilton)認為,對匯豐而言,梁振英在Facebook上的言論是最明確的警告。而對於一眾在香港經營的英資企業來說,他們攤上了中英兩國外交爭端,以及中美政治、貿易爭端兩個大漩渦,美國不久也可能針對香港問題對中國大陸採取行動,形成新的壓力。
希爾頓接受BBC採訪時說,儘管這些老牌英資企業經歷過像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風浪,擺在它們眼前的可是最艱難的一關。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從匯豐表態到特區政府出手救助國泰航空,均說明在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和在新冠肺炎所帶來的破壞下,香港企業目前已到達必須在中國和西方之間作出明確抉擇的時刻。
經常在中國媒體發表文章的英國國際關係評論人士湯姆·福迪(Tom Fowdy)在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網站撰文稱,匯豐與渣打表態支持立法,是因為香港「持續的動蕩與暴力」構成「重大政治風險」,而這是西方批評人士「無法理解」的。北京的立法「重塑而非剝奪政治確定性」,「確保秩序得以恢復」,兩家銀行自然會支持。
前不久,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裁定CGTN有關香港「反送中」抗議的報道「缺乏應有的公正」,不排除予以懲處。CGTN對裁決表示失望,並稱其「有責任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表達中國的觀點和視角」。
其他在港外資銀行又怎麼做?
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史溫尼(Pete Sweeney)特別在意花旗銀行集團(Citigroup)能維持不作表態多久。他指出,要是花旗集團「走異端」不支持立法,中國可能否決花旗任何種類運營證照之申請,影響其參與「一帶一路」項目融資,以及收入豐厚的首次公開招股活動;要是花旗選擇支持北京,觸發華府報復性制裁中國領導人,花旗同樣會遭中國懲處。
日本野村證券社長奧田健太郎則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說,香港仍然是該投行在日本以外最重要之亞洲據點,但目前形勢有變,他們正重新評估在香港的運營規模。
#商業 #金融 #經濟
伊莎貝爾英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曹長青:十幾歲的孩子該讀什麼書
時而有讀者來信讓我推薦一些應該讀的書,還有【長青論壇】的觀眾把我十多年前的視頻背景書架放大,仔細看我書架上的書。很感動,承諾推薦,但卻一直沒做。主要是有些我非常欣賞(看過多遍)的作品裡面會有些完全無法接受的東西,如果不講清楚,擔心會產生誤導。讀錯了書是很嚴重的事情,它很有可能誤導人生。所以一直想等有時間講清楚的時候再推薦。近日有朋友讓給在美國的十幾歲的孩子推薦書籍,希望孩子們不被左派大潮給吞了。這很重要,所以趕緊列了一個最基本的書單,並點出推薦這些書的原因(這是重點),在此發表給其他讀者朋友參考。
這個書單是我和妻子康尼一起列的,因為她多讀文學書(熱衷19世紀西方文學,尤其偏愛維多利亞時代英語小說),我則偏重經典的政經類作品。我們都會強力向對方推薦自己喜歡的書,這裡推薦的都是我們共識共鳴的作品。
以我們自身的經驗和讀到的一些人物傳記資料,十幾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跟成人看同樣的文學、政治、經濟方面的書籍,跟成年人一樣思考和探討問題。把他們當大人,他們就成長得更快。
讀書的目的,首先應該是促成一個心地善良、誠實正直、人格統一的人,其次才是為事業有成。但讀書多絕不等於就可以成為一個良善的人。人有良性、惡性;有先天因素,更有後天形成。而且,人要是不善,缺乏良性(benevolence),讀書越多會越反動。
在華人中,讀書數量超過李敖的可能不多,但他卻走向了人格分裂、行為無操守的匪夷所思的歧途。可見讀書多少,跟一個人是否能正向、良性發展,並不是劃等號的。當今讀書人,越來越左傾,越來越偽善,更證明這點。所以,讀什麼書,吸收什麼價值遠比讀書數量更重要。
對於文學書,我們認為19世紀的西方作品遠比當代的更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對青少年)。不少人覺得19世紀的文學已是恐龍,沒耐心去看。那真是天上掉下的珠寶不撿。整個20世紀(尤其二戰後)到迄今為止的文學作品,統統不看,不會有多大損失,而19世紀的主要西方文學作品如果不看,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缺憾、缺陷是不可估量的。可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經濟方面的書選對了非常、非常重要,是奠定常識、信奉市場經濟價值的基礎。有了讀精華的文學和經濟作品的基礎之後,政治方面的書籍自己就很會選擇了。多數讀文科的不懂經濟、不屑經濟,這也是文人多左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學方面
19世紀文學名著汗牛充棟,我們的選擇和為什麼做這種選擇:
1.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小杜麗》(Little Dorrit)
這四部小說的主角都是青少年。故事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看完情節都忘光了也沒關係;最應該關注的是作品裡主人翁那種思維方式和講話口氣:清純善良、清澈透明。換句話說,是跟老練世故、精明狡猾、世俗功利等完全相反的東西。20世紀後,即使在西方,那種清純、單純的東西都少到快絕種了。但朝這個方向努力,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百利而無一害。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極好!雖然他的小說多數都很長,人物眾多、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且跟現在有很大時空距離,也有相當多反資本主義的東西。但我們看重的是:狄更斯的作品,不僅是主人翁,裡面還有各種各樣很美麗、純良的人物形象,非常能幫助陶冶人的情懷,增強人性程度,有助於孩子成長為心地善良的人、認真的人,絕不玩世不恭的人(玩世不恭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它幾乎可以確保一個不幸的人生,哪怕他不去毀害他人);更不是左派那種裝模作樣、只想讓別人認為他們是好人的偽善者。真正的保守派才是更有人道情懷、真正要解決問題的人。
以狄更斯為代表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多數都反對工業革命、抨擊新興的資本主義。這主要出於他們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但並不等於他們認同今天的左派。狄更斯在《荒涼山莊》中,對只「關注」非洲或他人的貧困、卻完全漠視自己家孩子和丈夫的偽善者充滿厭惡,幾乎到了認為那是惡之最的地步。狄更斯冷嘲熱諷上流社會誇誇其談「公共事務」的矯情,全然蔑視不勞而獲的寄生蟲。這些都說明,在弘揚人性、人道情懷的同時,狄更斯並不像今天的左派那樣丟掉常識。
狄更斯用他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告訴你一個簡單的常理:不是爆發了多少金錢、爬上了多高的社會地位,你就自然成了君子/紳士或淑女,而是努力追求純真、善良、正直這些價值,你才能成為君子。
狄更斯作品的另一重大特色是高度體現了中國人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警示世人:要做誠實、良善的人;害人者必遭滅頂之災。狄更斯也給人以希望:世界雖然到處充斥邪惡,但真善美終將勝利。
建議所有懂英語的人都去讀英文原版,中文翻譯差太多,最好的也是跑了味的啤酒。狄更斯的所有小說都有(英語)錄音版,多數朗讀都棒極了,推薦Simon Vance和B. J. Harrison,兩人都朗讀得非常好,好在讀出了書中主人公那種清純、那種良善。看(聽)完上述四部作品後,如果喜歡,就會去找狄更斯的其它作品了,下一步首選:《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該作品裡有純美的小女孩,有法國大革命中兇狠的惡婦(這是文學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負面角色之一),有為心愛的女人而替情敵赴刑場的救贖形象,更有狄更斯本人對殘忍的法國大革命的準確、正確的解讀。《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是狄更斯最後一部完成的作品,也是他最好、情節最複雜的小說,推薦給喜歡文學的朋友。
狄更斯的書,多數都有讓人回頭重讀幾遍的魅力。如果有時間精力,讀完全部狄更斯,絕不會後悔。而且幾乎可以肯定,能讓孩子打一個很好的做善良、正直的人的地基。
對女性青少年來說,康尼認為,除了讀狄更斯之外,必讀勃朗特姐妹(The Brontë Sisters)和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小說,否則如同沒完成女性基礎情感教育。
2.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
千萬別因為小說裡堂吉訶德幹的那些荒唐事、故事的亂七八糟而阻止你讀完這本名聲震天響的書。評論家們議論的堂吉訶德有多勇敢或多可笑,統統都不重要!這部書最令人震撼的,並不是堂吉訶德的騎士勇氣和最終失敗了的理想精神,而是(這是重點的重點):堂吉訶德是一個文學作品中(現實中就更別提了)幾乎無人可匹敵的、真正的gentleman(「紳士」或「君子」的翻譯都不能完整地表達英文gentleman所包含的內容。中文裡居然找不到準確翻譯這個簡單英文字的詞彙,背後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討)。狄更斯的很多人物可謂堂吉訶德這種gentleman的翻版。
堂吉訶德那一堆表面上的荒唐之舉,每一件都展示一顆極為良善、純美的心。那是一個被打到遍體鱗傷、慘不忍睹也永遠不會變成壞人的人,一個現實中不可企及的極品好人。堂吉訶德的侍從、沒文化的桑丘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gentleman,其善良、同情之心、對主人的忠誠、對人和事的常識判斷、評論等等,都絕對讓當今文化人歎為觀止。
這部作品的最精彩之處,主要表現在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對話上。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gentleman和一個現實主義/常識主義的gentleman的對話。要麼富有哲理、要麼俏皮智慧。總而言之,這部作品裡的「理想」和「現實」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這倆是沒有摻半點水分的gentlemen!這兩個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gentlemen,上帝造的理想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書裡就幾乎沒壞人,或者說,壞人都是抽象的,好人則是具象的。所以看這部作品,想學壞沒門。壞人看完也得認同,堂吉訶德和桑丘是兩個大好人。
我家有六個不同年代的英語譯本(原著西班牙文),每本都能清楚地看出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經典之處,唯一的楊絳中譯本,頭都看大了,仍是一團漿糊,看不出名堂。楊絳的前言表明她(和錢锺書)並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精華,她只是轉述了西方的某些評論而已。當然,楊絳的翻譯已頗具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可能有她先生錢锺書在幽默方面的幫忙(唐吉珂德和桑丘都非常幽默),有些句子也譯得相當俏和妙。公平地說,此書中文譯本的沒法讀,不是楊絳的問題,而是中文本身的問題(歡迎有專家探討)。
英譯錄音版Robert Whitfield的朗誦把兩個近乎完美的人近乎完美地展示出來。哪怕一個惡棍聽完,都起碼會變成一半好人,下輩子絕不想當壞人了。
3.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白癡》(The Idiot)
與狄更斯的小說同樣,陀氏的書也都很厚重,故事內容跟今天有十萬八千里,很難讓浮躁的當代人讀下去。但對陶冶人性、塑造人生、探討重大議題有永恆的價值。推薦《白癡》的目的,仍和推薦前面幾本書的目的同樣:看看單純、善良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英譯也都有很好的錄音版,仍推薦Robert Whitfield讀的。讀完這本,你很可能會想去找陀氏的其他作品。
《罪與罰》對十幾歲的孩子最容易讀下去,因為情節是偵探小說,讓人不得不一口氣讀完。但探討的議題卻非常重大:可否以正義的名義、正當的理由、好的目的而殺人。靈魂的懲罰和救贖。《卡拉馬佐夫兄弟》對是否有上帝、沒有上帝人類可不可以有道德地活下去有深入探討。但這裡推薦的目的,仍是因為裡面那個像《白癡》一樣單純、美好的角色:最小的兄弟阿廖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它作品太沉重,等孩子們成年之後再讀吧。
4.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的《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這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交響樂,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它雖是20世紀初的作品,卻完全是19世紀的精神,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精神傳記。主角又是一個純情、善良、激情澎湃、絕對的gentleman,一個理想主義的英雄。
5.安.蘭德(Ayn Rand)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
如果僅僅讀上述推薦的狄更斯等作家,增強了人道情懷,卻也可能增加孩子的左傾傾向。所以,在奠定了人道主義情懷的基礎上,應該讀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資本主義價值的作品。兩者的平衡非常重要,缺了哪一塊,都可能使一個人的人生、觀點走向偏頗,甚至走向極端。
《源泉》是20世紀的作品(1943年)。跟上述作品相比,離現在最近,最容易讀。這是一本最清晰展現美國左右派爭鬥的小說,值得讀無數遍。但其中情愛部分很荒唐。蘭德所有小說的最大敗筆都是愛情故事這一塊,所以可以忽略不理。只看她的個人英雄和她強烈推崇的人格統一的價值。
如果說狄更斯的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提升人道情懷,安.蘭德的作品則主要是提高思想能力、增強對當今世界左右思潮激烈搏鬥的理解和把握。
看完《源泉》,可以繼續再去看安‧蘭德的其它小說和非小說類著作。她的作品應該是推崇個體主義和資本主義價值的必讀物,也是將來跟左派辯論的強有力武器。
6.雨果(Victor Hugo)的《九三年》(Ninety-Three)
這是雨果的最後一本小說,醞釀十年,可謂其一生思考的總結。這本書的思想性遠超過《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安‧蘭德七歲時就被《九三年》的情節震撼(她聽到母親朗讀):為救三個孩子不惜被俘的老伯爵從懸梯走下來昂首就擒的場面,把蘭德聽得熱血沸騰,那一瞬間,她明白了什麼是英雄!13歲時,蘭德讀了《九三年》。後來她評價到這種高度:雨果的思想與今天有光年般的距離!
中譯本(鄭永慧譯)把全書最關鍵的點睛之句翻譯錯了。全書最精華的是結尾幾章:老伯爵被關押時與革命軍青年將領辯論,關於革命和人道主義等。最後青年將領選擇自己被處死而把老伯爵放了。獲得自由的老伯爵面對黑夜感歎道:「My faith!」中文譯成了「真有的事」。錯得離譜!直譯也應是「我的信仰」。意譯應為:「上帝顯靈了!」或者:「我信對了!」即他的信仰戰勝了革命意識形態。
這是一部把人格統一性(integrity)提到至高無上地位的經典作品!就我們看過的所有書,對人格統一性的強調,沒有一部超過它!書中的三個主人公三種意識形態,都堅守住了自己的人格統一性,其形象令人震撼,刻骨銘心。安蘭德的作品,由於深受雨果的影響,也是極為強調人格統一性。在人格分裂到處可見的華人世界,尤其應該強調閱讀雨果和安蘭德的作品。
對文學作品,請務必先別去看評論,不要讓偏頗的評論(無論中文還是外文)先入之見地影響你。一定首先親自去看原著,要首先相信自己最直覺、最本能的感受。從眾多諾貝爾文學獎的荒唐可以看出,文學評論幾乎一面倒被左派意識形態橫掃,而且攪渾一潭清水讓你看不見底、看不清他們有多淺薄的故作高深的評論者居多。
小說應該是只要識字就能看懂的東西,任何把小說解說到把你弄暈乎的「高深哲學」地步的,基本上都是偽的。再重複和強調,看小說,是好、是壞,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的感受。誰寫出你看不懂的小說,或者誰說你認字居然看不懂小說,你首先應該懷疑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很可能是偽的(二十世紀的偽高深,多到能把多數狄更斯的讀者砸死的地步)。
經濟方面
1.羅斯‧懷爾德‧萊茵(Rose Wilder Lane)的《發現自由》(The Discovery of Freedom,沒有中譯本)
這不是一本經濟理論書,而是概述人類走向自由的艱難歷史和美國這個偉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怎麼來的。書裡沒有談具體的經濟議題,而是講人類在什麼環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是最適合經濟發展的制度。這是很容易讀的一本書,也可看作是歷史書。
2.伊莎貝爾‧派特森(Isabel Paterson)《機器之神》(The God of The Machine,沒有中譯本)
安‧蘭德對這部書的評價是:《機器之神》對資本主義的意義不亞於《資本論》對共產主義的意義和《聖經》對基督教的意義。也許有點過高,但絕對是一部從政治、哲學,到經濟、社會等全方面清楚地論述為什麼資本主義才能運轉的經典著作。
3.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
這是一本簡單清晰講解什麼是市場經濟的必讀書。可以瞭解為什麼政府主導經濟、政府參與的項目必定失敗,為什麼最低工資設限反而造成更多失業等等。基本概念清晰了,就有了一個自由經濟的框架概念,再遇到經濟議題就會懂得如何去思考。
4.傅瑞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資本主義和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和《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從這兩本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主要強調經濟繁榮與自由的關係、政府干預經濟在各個領域的種種錯誤等。
5.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和《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又譯《自由秩序原理》)
對《通向奴役之路》,中文有很多介紹,但最好是看原著!與其它經濟類書籍比較,這本比較通俗易懂。看完這本經典,就可以非常清晰,為什麼絕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
如果再看《自由憲章》更好:海耶克把市場經濟的內在自發秩序的理論拓展到社會和政治領域,提出不可以像法國大革命那樣開天闢地、屠宰舊世界,更不可像列寧、毛澤東們翻天覆地,而應該像英國革命、美國革命那樣「一點一點的漸進性改進」,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強調的「零星的社會工程」,才有助於社會穩定和進步。看懂了這本書,就基本懂得了西方的左派和右派這兩大思潮的衝突所在。
如果對經濟真感興趣了,就把海耶克和傅瑞德曼的主要著作讀完。他倆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品也都通俗易懂,普通文化人都可以讀懂,絕不是只有經濟學專業領域的人才可讀。下一步就是學習市場經濟的鼻祖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了。那等孩子們再長大一點的時候吧。
僅僅是讀完上述這幾本經濟著作,真吃透了,孩子絕不可能走向左傾道路。另外,對懂英文的朋友,YouTube上有很多傅瑞德曼的視頻,聽他的演講絕對是享受。老頭風趣幽默地講述自由經濟、談笑風生地隨口就把小左派們打到瞠目結舌,相當過癮。
至於政治方面,讀偉大政治人物的傳記遠比讀探討任何政治問題的書籍更重要。推薦讀:華盛頓、林肯、邱吉爾、佘契爾夫人和雷根的傳記。而且傳記很容易讀,也很容易吸收。
書不一定要讀很多,但好書一定要反復讀。反復讀好書的重要性遠超過讀很多雜書,因為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上述推薦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讀無數遍,而且反復讀這些書,就奠定一個很好的、今後應該選擇讀什麼書的基礎。
——原載台灣《看》雜誌2019年10月號,這篇網路版稍有增加。
伊莎貝爾英文 在 isabelle中文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7月 的推薦與評價
isabelle中文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提供isabelle中文,isabelle意思,伊莎貝拉英文,isabel發音相關Youtube影片,找isabelle中文就在網路品牌 ... ... <看更多>
伊莎貝爾英文 在 伊莎貝爾粉絲團- 【餅乾小常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餅乾小常識- Sablé 酥餅】 Sablé 酥餅是一種法式圓脆餅,最早於出現於1670 於法國薩爾特省的Sablé-sur-Sarthe開始流行法文中“Sablé”意指為“沙”或在英文中被稱為“麵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