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預判塔利班將掌權,俄羅斯上週已大軍壓境 土庫曼等三國 表達對塔利班不信任 俄羅斯與阿富汗的九年戰爭歷史糾葛 使俄羅斯比美國更了解阿富汗》
塔利班士兵 開著繳獲的美製悍馬車,進入阿富汗西南 尼姆羅茲省首府紮蘭季,這是塔利班打下的首個省會城市。
聲音來源:Sky News新聞:這是阿富汗4月時各省的地圖,紅色部份是塔利班控制的領土,當北約撤軍後有著迅速的變化,而這些省會城市在6天內已全部淪陷
塔利班士兵:這城市已經在掌控之中,我們的戰士正在城裡巡邏
Indus News主播:塔利班已占領了加茲尼省的首府,成為一週內淪陷的第十個省會
聲音來源:TRT World新聞:武裝分子威脅要奪取阿富汗34個省會中的16個,而有18個省面臨落入他們手中的威脅
塔利班為爭取最大的談判籌碼,發動的閃電攻勢所向披靡,阿富汗政府軍的潰敗速度出乎美國意料,
只能再派轟炸機遏制塔利班的攻勢,但美國人空襲後可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的 是大量平民的傷亡
聲音來源:France 24新聞:這所位於赫爾曼德省首府的高中,在遭阿富汗政府軍空襲後所剩無幾
聲音來源:央視新聞:在阿富汗的西部城市赫拉特,當地居民被告知躲到安全的地方去,然而砲彈來襲時,他們根本無處可躲
赫拉特居民穆斯塔法:我當時正在去姊姊家路上,結果炸彈擊中了我,我的肝臟動了手術,我的胳膊和腿都受傷了,兩條腿已經截肢了
在赫拉特的這家醫院,一週內已接收超過200個平民傷者,而東北的庫納爾省無情的砲火摧毀許多人的家,當地一所學校成了避難所,但這裡什麼也沒有,孩子們只能睡在地板上,睡在椅子上,睡在石頭地上
聲音來源:阿富汗難民:戰火已經把我們的村莊毀了,所有人都離開了自己的家,我們到這學校有十幾個晚上了,我們的孩子病了,根本沒有人管我們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 Ravina Shamdasani :平民傷亡繼續增加,關於可能構成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違法行為的報告不斷出現,我們都知道城市戰導致數十名平民喪生,我們以前見過太多次了,在阿富汗自7月9日以來,僅僅在四個城市,拉什卡加 坎達哈 赫拉特和昆都士,至少有183名平民喪生 1181人受傷,其中包括兒童
逃避戰火的難民湧入相對安全的喀布爾市郊,官方統計,至少77000個家庭流離失所,這裡缺藥品 缺食物,甚至沒有乾淨的飲用水
DW主播:塔利班現在在阿富汗現在全國範圍內取得進展,迫使許多阿富汗人逃離 大多數人向西越過邊界前往伊朗,許多人繼續從那裡進入土耳其,而媒體報導說 每天有越來越多的移民湧入
逃離戰火的難民長途跋涉數千公里,期待在歐洲獲得庇護重生,土耳其近來就捕獲多起由人蛇協助的阿富汗難民大軍,歐盟邊境管理局說,今年7月從巴爾幹的非法入境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
,地中海再現險象環生的海上偷渡,重演當年敘利亞內戰的人道主義危機。而為避免難民入境,西邊的巴基斯坦基本上已關閉所有與阿富汗的通道,2640公里的邊境線,已完成90%的圍欄阻隔,並派兵24小時巡邏警戒。
俄羅斯第一頻道主播:距離阿富汗邊境不遠的塔吉克斯坦,開始了大規模軍事演習,在美國倉促撤離後,那裡的局勢急劇升級
而在阿富汗北部的塔吉克 烏茲別克與土庫曼,則用更激進的方式 隔絕阿富汗內戰帶來的安全隱憂,自7月起就與俄羅斯在邊境線上舉行大規模的反恐軍演,演習假想有2500名武裝份子,自阿富汗非法入境,由俄羅斯Su-25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先進行空中壓制,再由裝甲兵地面掃蕩。基於同為「集安條約組織」成員,俄羅斯對這些中亞國家有集體安全上的義務,而軍演針對當前的阿富汗局勢,背後更有俄羅斯與塔利班間,充滿仇恨與不信任的歷史糾葛。
聲音來源:CNN紀錄片《Cold War》:喀布爾 阿富汗 1978年4月 一場軍事政變使得左翼掌權
1978年,激進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在蘇聯支持下成功政變,在阿富汗推動無神論的共產主義,除了「鬥地主」式的土地改革,更讓婦女摘下面紗,與男性平起平坐接受教育。但在保守的農村,這樣的改革被認為,威脅伊斯蘭的基本教義。
阿富汗伊斯蘭毛拉(教士) Sahar Gul:共產黨想要變革神的律法,他們想要毀掉伊斯蘭傳統
於是 許多穆斯林開始加入「聖戰」 反抗無神論的共產主義,阿富汗陷入動盪,這讓蘇聯在1979年揮軍南下,此時與蘇聯處於冷戰對抗的美國認為有可趁之機。
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布里辛斯基:是的 首先解決伊朗,然後是阿富汗和宗教分子
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裡辛斯基向總統卡特報告,蘇聯若趁阿富汗危機向南滲透,將進而掌控波斯灣油田,他建議支持阿富汗的「聖戰」 並透過巴基斯坦 援助軍火,布裡辛斯基更親自到前線,對「聖戰士」喊話助威。
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布里辛斯基:那頭的土地都會是你們的,有一天你們都要回去,因為你們會戰勝,奪回自己的家園,拿回清真寺,因為你們的訴求正確,真主在你們這邊
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布里辛斯基:我們開始透過各種途徑給聖戰士提供武器,比如 一些蘇聯製武器是從埃及和中國來的,甚至從捷克斯洛伐克共產政府弄來蘇製武器,當然他們都得到我們物質的獎勵,同時,我們從阿富汗的蘇聯軍隊買武器給聖戰士,因為那支軍隊太腐敗了
除了武器和資金,美國CIA也秘密訓練聖戰士的武裝行動,其中包括賓拉登的基地組織及創建塔利班的毛拉 穆罕默德歐瑪,這讓蘇聯陷入阿富汗戰事泥沼,有1.5萬人喪命異鄉,最終在1988年黯然退兵。
而塔利班給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所帶來的夢魘並沒有就此結束,境內恐怖襲擊不斷,俄羅斯因此在前蘇聯三個中亞加盟共和國租用軍事基地並部署重兵,緊盯著阿富汗局勢的變化。
俄羅斯國防部長 紹伊古:我們看到ISIS(伊斯蘭國)積極地從不同的地區往那裡(阿富汗)移動,包括從敘利亞和利比亞
俄羅斯防長紹伊古稍早透露莫斯科方面的情報,並前往塔吉克商討軍力部署,這次從俄羅斯中央軍區派出參加軍演的各類軍事裝備,將暫時擺在塔吉克與阿富汗邊境旁的201軍事基地,雖然沒有跡象顯示俄羅斯會重蹈覆轍,再次揮軍南下,對當前的阿富汗進行軍事幹預,而塔利班也已向莫斯科輸誠,表明會切斷與恐怖組織的關係,但歷史因素讓莫斯科對塔利班,充滿著不信任。
https://youtu.be/MYAMll2ggA8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
伊 斯 法 罕 清真寺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衰的非美國莫屬。
--------------------
1979年11月至12月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伊斯蘭教聖地禁寺,一批極端分子占領禁寺並號召推翻沙特王室,宣稱其領導人之一為馬赫迪並呼籲穆斯林遵從其指令。因此此次事件有叛亂和人質劫持的雙重性質。
11月20日清晨5時,朱海曼·歐泰比和他的追隨者在回曆1400年的第一天沖入麥加禁寺內部發動本次事件。他們將清真寺的大門鎖在一起,當時就殺死了兩名值班的守衛.並將裡面的朝聖者扣為人質。據稱其追隨者有四五百人之多,其中也包括部分婦女兒童。隨後麥加禁寺的擴音器被控制,並宣稱朱海曼·歐泰比的姐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卡赫塔尼是馬赫迪,號召大眾效忠和追隨他。隨後武裝分子占據麥加禁寺,並在建築物上層構築工事。並從建築四周的宣禮塔尖,居高臨下的射擊前來救援的沙特軍警。
內政部長納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王子事後總結說,他的安全部隊無法與麥加禁寺的多個角落和縫隙中的反叛分子相提並論。因此,他呼籲巴基斯坦和法國的反恐精英和人質救援部隊國家憲兵干預隊幫助結束危機。
美國在事件發生後不久注意到沙特政府切斷了整個國家的對外通訊,僅有軍隊系統的衛星通訊在運行。美國無線電公司和國際電話和電報公司ITT公司的官員報告沒有商業線路運行。但由於麥加宗教禁地的性質,也沒有美聯社的記者派駐,對事件無從掌握,顯得非常被動。以至於,美國情報官員錯誤地認為是什葉派武裝分子發動了此次事件,而後引發了美國駐外機構被襲擊的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告訴廣播聽眾,美國圍攻了麥加禁寺。掀起了整個穆斯林世界 -從菲律賓,土耳其,孟加拉國,沙烏地阿拉伯東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基斯坦 的 廣泛的反美示威活動。
作為麥加禁寺擴建的承包商,賓·拉登家族的企業賓拉登集團當局分享了清真寺的所有設計圖和布局,以幫助沙特特種部隊的反擊。奧薩馬·賓·拉登當時是22歲的年輕人,雖然沒有參與此次事件,無疑也深受影響。在不到十五年後,形成了基地組織建立的靈感。
伊 斯 法 罕 清真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讀《波斯語課》的簡介,才想到自己原來是去過波斯這個國家的,也留下了文字。一直被誤解,但真是好美麗的國家呢。
《每個莊佳村都在等在他的席德進》
「伊斯法罕窮盡半個世界之美」,伊朗俗諺如是說。古城可沒枉擔了這個虛名,伊瑪目廣場處處是觀光馬車達達的馬蹄聲,皇后清真寺前的青青草地,都有一家老小席地坐著野餐。這是昔日薩法威王朝的首都,處處清真寺和王宮華美的宅子,宅子前必然有玫瑰花園和流泉水池,伊朗人說因為天堂本該有這些東西。
女士們先生們,請換上長褲長袖,穿上最保守的衣物,歡迎來到何梅尼的天堂。
「兄弟,難道你就要這樣穿短褲進伊朗嗎?」在曼谷轉機飛德黑蘭,出空橋排隊等安檢時,領隊趙先生看了一眼我的穿著,突然拔高了音量。
「長褲子放在大行李箱,我打算出了機場才換。」我一派無所謂的樣子。
「我們是去伊朗!伊朗!入了空橋就等於入了伊朗國境!大庭廣眾穿短褲視同穿內褲上街!」趙先生再度重申在伊朗的服裝儀容:男孩子穿長褲;女生綁頭巾,長袖長褲,外衣覆蓋住臀部,勿露手臂、腳趾,勿顯露女性特徵。
「也許你們去過土耳其、杜拜,會覺得為什麼那邊可以,這邊不可以,但你們要搞清楚,你們以往去的都是回教遜尼教派國家,伊朗是什葉派。兩者風土民情完全不同!」趙先生說。
在機場免稅店為著一條長褲而奔走,心裡碎唸著什麼國家這樣龜毛,媽的,大不了心一橫進Prada亮出信用卡刷他一條牛仔褲便是。人還未到伊朗,就已感到來自那國家惘惘的威脅。
曼谷到德黑蘭,八小時漫長飛行,因是回教班機,自然討不到酒喝,索性專心看書,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恩怨釐清楚:前者最高領袖為阿里發(Caliphate),意即先知代理人,後者領導為伊瑪目(Iman),意即禮拜的導師。穆罕默德去世後,一派人認為應該推選賢能當接班人,另一派人推舉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為伊瑪目,血緣世襲或推舉有德者繼任的紛爭分裂成兩股不同政治勢力,造成中東地區近千年的爭端。兩伊戰爭除了國土問題,遜尼、什葉教派的宗教矛盾亦是主因。
飛機一落地,一干女孩旋即綁上頭巾,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出了機場,天微微的亮,清晨四點鐘,空氣中提醒著禱告的廣播此起彼落。此行由德黑蘭往南,前往伊斯法汗(Esfahan)、波斯帝國發源地色拉子(Shiraz),然後搭機返德黑蘭,再搭車殺到裏海。德黑蘭到卡珊(Kashan),沿途兩百四十幾公里,所見無非烤焦土司般的焦褐土地和光禿禿的山,可一過卡珊,窗外景致陡然一變,萬物生長,吸收陽光的花與樹,一片欣欣向榮。
沙漠綠洲城 卡珊舊為綠洲城市。參觀布裘台故居(Borujerdies house)和費因花園(Fin Garden),華麗建築、氣派宅子都可看出城市輝煌過往。這個布裘台是大絲路時期某布綢大王,他是誰根本不重要,重點是他家很氣派。嚴嚴實實的木門蓋得固若金湯,叩叩門環,左側木樁,右側鐵環,男左女右,敲起來聲響不同,內院女眷聽著了男子叩著沉甸甸的木樁,就知道要走避。庭院裡美麗噴泉倒映著美麗宅子,牆上刻著生動的神獸和植物。因為天氣炎熱,建築都往地下挖了好幾層。
伊朗有四十六個台灣大,小鎮只能是驚鴻一瞥,又要繼續趕路。清晨出發,抵達目的地伊斯法罕已經天黑。進了飯店上網,發現臉書、Twitter全被鎖起來。去年伊朗大選爆發選舉不公,國外媒體爭相在臉書Twitter散播德黑蘭爆發流血衝突的新聞,然後,這些網站全都上不了了。原來,在《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這本書所說的都是真的。
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大抵來自一本叫做《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的書。故事背景是上世紀八○年代,巴勒維國王被罷黜,何梅尼掌權,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合國。
那時候,西方種種一切文化事物都被禁絕,作者納菲西是德黑蘭大學英美文學教授,召集了一群婦人在家偷讀西方文學經典。政治不正確加上性別錯誤,這班女人活得莫可奈何。當我們希望我們的政治人物去死只是一種情緒宣洩,可納菲西說在她時代裡要誰去死,就真的是去死了。
彼時,處處都聽得見扣上板機的清脆聲響,每個人都在射程裡。
我打開電視,裹著頭巾的女人壓低喉嚨播新聞,因為不懂那話語,在我耳朵聽來就只有聲音和憤怒。這是多沉悶的城市呀, 可它偏偏又這麼美麗。
隔日來到伊瑪目廣場。看到這個僅次於天安門,地球上第二大廣場四周座落著薩法威王朝的建築──伊瑪目清真寺、皇后清真寺和阿利喀普宮殿,不由得張大嘴巴哇了出來,真美。
建築的歷史也等於城市的歷史。薩法威王朝君主阿拔斯一世(Shah Abbas I)重振波斯帝國雄風,他遷都伊斯法罕,蓋阿歷喀普宮。宮殿前的操場(Maidan)即伊瑪目廣場,阿拔斯國王喜歡在的露台看操場上駱駝商隊,看禁衛軍操練,看眾生百態,那俯看的視野是一種神的視野。
和宮殿相對的皇后清真寺是阿拔斯妻子柔特菲拉的嫁妝,也是皇室朝拜阿拉的神聖場所。因為要避著閒雜人等,宮殿有密道直接通往清真寺。走進了皇后清真寺,穿越彎曲的通道,走進主殿,視野陡然一亮,圓形穹頂中心點是孔雀開屏一樣華麗的璧畫,將眾人收攏在那樣一片金色的光輝中。若說皇后清真寺展現的是波斯工藝不厭精細的華麗面,又名國王清真寺的伊瑪目清真寺就是張顯建築的霸氣和神性了。
彼時什葉派承認薩法威家族繼承穆罕默德的流派,阿拔斯大帝則投桃報李,為什葉派教徒建壯觀美麗的伊瑪目清真寺。清真寺主殿不與正門對稱,拐個彎朝麥加的方向斜四十五度角。寶藍色的穹頂映襯著寶藍色的天空,陽光照在浮雕、貼璧磚牆,暗暗的陰影凸顯出建築刀鋒一樣銳利的邊緣。
國王清真寺 伊朗人都說「伊斯法罕窮盡半個世界之美」(Esfahan is half the world),而這城市也沒枉擔了這個虛名:廣場上達達的馬蹄聲是觀光馬車,一簇簇的玫瑰花園都有一家老小席地坐著野餐。夜鶯由路畔一棵樹飛過一棵樹,也許已經繞完了整個廣場,貓兒輕盈地由一座又一座花園牆頭走過。
廣場真大,一整天都逛不完。清真寺和宮殿之間是數不盡的舖子和商店,這裡是伊斯法罕最著名的巴扎(市集)。陰暗的鋪子散著成捲的地毯、蕃紅花香料、可蘭經、貓毛筆,華麗的孔雀毛扇子在黑暗中開屏。市集當然也賣好吃的茶食和餐點。傳統伊朗餐,烤肉串飯,波斯米綴著黃蘿蔔絲,粒粒分明的米飯,爽口口感又有羊肉油香,好吃極了。
走在市集幽暗過道,狹路相逢幾名包得嚴實的婦人,黑暗中黑衣黑裙,僅剩下一張臉飄浮在半空中。飄浮的臉停留在華美的內衣鋪子,戀戀不捨的目光。
大環境或許是嚴峻的,可關起門來,一件好看的衣服倒還是有著自己的容身之處。
伊朗的食物吃來吃去都一樣,烤羊肉串飯是伊朗國民美食。
波斯古市集 伊朗婦女包得嚴實,可街上男孩,大多緊身襯衫窄版牛仔褲,妖魅異常。趙先生說不要隨隨便便把相機鏡頭對準伊朗人,可伊朗人偏偏很愛找人拍照。傍晚時分,我坐在噴泉旁吃蕃紅花冰淇淋,一個男孩見著了像我這樣小鼻子小眼睛的外邦人覺得有趣,湊過來說一起合照吧。
「為什麼不呢?」我說:「反正今天已經和十一個人合照了。」我們併肩坐著,依稀都能聞得到他身上淡淡香氣。這就是老美眼中邪惡的伊朗恐怖分子。天色已黃昏。伊斯法罕的每一座噴泉都亮起了燈,每一隻夜鶯都開始歌唱。
「喜歡伊朗嗎?」男孩問。
「很漂亮,可惜喝不到酒,點不到咖啡喝呢,女孩子都要綁著頭巾。」我略帶挑釁的說。
「呵呵呵,」男孩笑著說:「我們也希望她們摘下頭巾,那是每個伊朗男人的夢想。」
單字用完了,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就只是呆呆看著噴泉裡藍色清真寺的倒映。
我又嘖了一聲:「怎麼伊朗到處都是水池噴泉,哈鳩橋、三十三孔橋、四十柱廳,真的,每一個花園、每一個清真寺,無一例外。」
「啊,你難道不知那是波斯人對天堂的想像嗎,天堂本該就有花園、有噴泉的。」
「所以我們在天堂?」
「我們在天堂。」男孩笑著對我說,非常真誠的笑容,可《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那些對伊朗男人控訴好像也是真的。我有點混淆了,不知道哪一方相信誰。只好盯著水池看。
一名死小孩跳進噴泉裡用力踩著水,完美的清真寺倒映被踩成一片碎裂光影, 小孩給母親給架走了,水面旋即恢復平靜,天堂的倒影。也許對何梅尼的崇拜、天堂的想像、女性主義的控訴無非如此,皆是鏡花水月,一切都是虛妄,但那是佛的道理,我的英文沒有好到足以對一個回教青年完整解釋這一切。
伊 斯 法 罕 清真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在上堂下面是一個小堂,牆壁上刻有5世紀基督徒留下來的十字架。再往下一層有一個第二聖殿時期的洞穴。由於傳統認為該亞法府邸位於此處,許多人相信,耶穌被逮捕後,可能被羈押在其中一個地下洞穴,但是,這些地下洞穴在古羅馬時代是正常的,經常用作酒窖,蓄水池和浴室。在教會的北側是一條古老的樓梯,通往汲淪谷。這可能是在第一聖殿時期,從上城到下城的一條通道。許多基督徒相信耶穌在被捕的晚上,是走這條路到客西馬尼園。
[夜行登霄]指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中記載的先知穆罕默德顯現的一次神蹟。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在621年7月27日(回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天仙哲伯勒依來帶著神獸布拉克來麥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哲伯勒依來的陪伴下,瞬間即乘布拉克趕到了遠寺(相傳是耶路撒冷)。是為「夜行」。然後,按照一些聖訓的說法,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從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登上七重天。穆罕默德登上第六層時,見到了穆撒(即摩西),穆撒向真主禮了三拜,因此現在穆斯林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遨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和火獄等,旅程的最後,透過真主的光芒,受真主指示說今後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層重新遇見穆撒時,穆撒提醒其五十拜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於是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禮拜次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拜。黎明時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麥加。是為「登霄」。根據這一說法,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繼麥加和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城,而登霄節也成為伊斯蘭教的紀念日。
「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也被稱為西羅亞水道,長半公里左右,至今仍將水從耶路撒冷城外的基訓泉引入大衛古城中,隧道之盡頭名為「西羅亞池」,是二千年前耶穌吩咐一位瞎子前往洗眼的池子,一洗便重見光明。希西家水道也因此出名。「希西家」這名字裏的“家”是音譯字,容易令人誤以為希西是一個人,希西家水道就是這個人家族的水道了。其實,“希西家”三個字在一起是人名,其希伯來名字的意思是“被神加力量”。希西家是猶大國末年的君主,也是猶大國歷史中極尊重上帝的君王,在位29年。雖然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是一個背逆上帝的君王,但希西家卻是個“與耶和華同在”的南國猶大末年的王(王下18∶6-7)。他主要的德政有兩方面:一是除去偶像,二是守逾越節。當時亞述王西拿基立已滅了北國以色列,虎視眈眈正想也攻佔南國。於是,希西家積極備戰,為了防備圍城時水源斷絕,他先堵住城外亞述軍隊的水源,接著把城外的基訓泉(Gihon Spring)改道,將水引入城南新開鑿的西羅亞池。這就是聖經考古學上著名的“希西家水道”。 尋找並確定《聖經》中描述的建築物和設施,一向是考古學興奮點。西羅亞水道是其中迄今年代測定最精確的一個設施。只是對西元前700多年前如何在堅硬的岩石裏挖通這條長0.55公里的隧道,仍有不同的看法。隧道出口便是西羅亞池,,主耶穌要那個生來的瞎子到西羅亞池子裏去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jKlEHJK-5Q/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VpPFaecIvXMRB9Np28UA2dGcSew)
伊 斯 法 罕 清真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aoOzntk5fI/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6e1St7Mbih15ugdFFqpLMx3KhSQ)
伊 斯 法 罕 清真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耶路撒冷是位於以色列中部的都市,位於以色列和死海之間。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兩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件事。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以巴衝突的中心。以色列現行政區劃上設耶路撒冷區,面積652平方公里,只有一個分區,即耶路撒冷分區。2006年,耶路撒冷市區面積為126平方公里,人口約724,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公里,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古什•但」區域),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占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是一個伊斯蘭教聖地,穆斯林稱為「al-Haram al-Qudsi al-Sharif」;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標誌之一。688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建造。數百年來,遊客稱之為「奧瑪清真寺」。670年,高盧主教Arculf訪問耶路撒冷,描述了Umar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後建造新的清真寺,是一個矩形的木建築,建造在廢墟上,有3000人參加禮拜。穆斯林相信圓頂清真寺中間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見到真主的地方。哭牆又稱西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哭牆又稱西牆,一遊“歎息之壁”之稱。西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才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則是歐亞分界線。哭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中間屏風相隔。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在女性區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後,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域,退出時仍面向哭牆,表示恭敬。
畢士大池可以說是嚴重病患者的一線希望,傳說這個池有神奇的治病功能,天使會隨時攪動池水,只要池水動的一瞬間最先下到水裡,任何奇難雜症都能給醫好,因此,這個池邊經常都圍著一群瞎眼、瘸腿等被視為無藥可救的人。其中一位病人已經患病三十八年,因為行動不便,只好躺在池邊,盼望池水動的時候,有人可以把他放到水裡。那天耶穌來到池邊,跟這位病人說了兩句,病人也坦白的說出了心中積壓多年的困苦。所有事情耶穌都知道,他問:「你要痊癒嗎?」是要重燃病人心中的希望,病人沒有即時回答:「我要!」, 耶穌只說了一句:「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S__GL3TDf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