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6:13
他們對王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
當但以理被擄到外邦後,
改名為:伯提沙撒
是用當時巴比倫神祇名字
當作在被擄之地官方新名字。
有人說:
但以理用外邦神明的名字
以及他種種宮廷穿著、裝扮,
表示他進入到當地文化
表示他融入外邦生活
表示他進入世界與世俗的人無異,
才能為主做見證。
我對上述教導沒有什麼意見,
其實本來就是要活出信仰,
只是從今天經文發現,
我們以為的融入,
對那些人根本毫無意義,
到了想要針對你下手時,
他們還是叫你「猶大人中的但以理」。
其實最怕的就是
有些人以「融入」世界為旗幟
而放棄自己「名字」、「原則」,
甚至以「去教會」為首要動機,
或盡所能的靠攏世俗的價值觀,
似乎很酷、不死板,
將「進入世界」、「做光做鹽」為目標.........
其實,
這些「融入」說不定對外邦人也毫無意義,
因為當他們跟你價值觀不一樣時,
還是馬上會用「基督徒」三個字
來標籤你、跟你劃清界線,
就像當時候的總長和總督一樣。
但可悲的是,到了那一天有些人才恍然大悟,
除了「基督徒」三個字,
其實我們生活跟「基督」也沒有什麼剩下的關係了。
「貼近」不代表「世俗化」
「進入世界」不必要「弱化教會」
「做光做鹽」不需要「妥協」
我所認為的「見證」
不只是「成功、富足、名人」
而是「美好的靈性生活」。
我們常常對目標終點感到興奮,
但往往簡化了過程對我們的磨練。
但以理書6:10
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裏,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到頭來,
越來越有影響力了、
什麼都越來越像世界了、
也忘了怎麼跪著禱告了。
#越讀十章越有亮光
#以前都沒注意到這
#這篇有點嚴肅
#牧師內心話
#一起分享
但以理 伯 提 沙撒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義人必因「信」得生?》
圖/文:蔡頌輝(AndrewChai)
「唯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出自哈巴谷書二章4節。不要被本文題目中的問號嚇到。筆者當然相信這句話是真理,但大部分人可能誤解了其中「信」的含義。
一般人直接把這話理解「信耶穌即得永生」,所以人得救不靠行為,只要真心相信、做決志禱告、受洗即可。你想,作為一個舊約時代的先知,有可能是這個意思嗎?
本句原文中的「信」在不同經文被譯為穩固(參出十七12)、誠實(參耶五1)、信實(參詩一一九75)、誠心(參代下三十一12)等等。哈巴谷書的內容主要預言神將興起迦勒底人(巴比倫)來懲罰猶大的罪惡,當先知對神用更邪惡的人來審判悖逆的百姓而感到困惑時,神在守望台上向他啟示了這一句話:「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唯義人必因信得生」。
本處既與巴比倫擄掠猶大有關,我們最好還是從該段歷史去了解本句的真義。相較於其它階段的歷史,聖經對以色列人被擄期間的記載較少,不過也可以讓我們看見「得生」之「義人」的實例,並從他們身上去了解何謂使人「得生」並「被稱為義人」的信心。其中先知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的故事最為耀眼。
但以理於約雅敬王時期被擄,聖經形容他和他的三個朋友都屬於「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具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所以被選出來接受特別的待遇和迦勒底語言的訓練,好預備他們在巴比倫的王宮裡服侍。他們在異鄉多次面對信仰的危機和挑戰,卻表現出真「信心」來。
第一場挑戰,就是太監長被指派將王所用的佳餚美酒每日分給他們一份。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像什麼挑戰對不對?但他們卻定意不在飲食方面玷污自己。聖經沒有清楚說那些食物是被祭過偶像的(這是我們常聽見的解釋),如果真的祭過偶像,蔬菜應該也不可以吃。不食用王的佳餚美酒很可能只是但以理一幫人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神之間的約定,為了把自己從巴比倫人當中分別出來,尤其是在自己的同胞承受滅國的痛苦和羞辱的那段時期。因著他們的堅持,即便他們只是吃白水和素菜,卻長得比吃王膳的其他人更加俊美健壯。
更大的考驗是第二場。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一個夢,卻決定不將夢說出來(但二5、8和合本譯為「忘了」,原意為「定旨」),而要考驗術士們真正的功力,要他們把他所做的夢連同講解一起說出來,卻沒有人做得到。但以理得知以後,要求他的同伴一起向神禱告,後來神就在夜間的異象中將夢和夢的講解向但以理顯明。但以理因此得著賞賜,被立為總長,管理巴比倫所有的哲士。
第三場危機是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像,立在杜拉平原。在金像的節目典禮上,所有高官都被召集起來,並被要求俯伏敬拜金像,凡不敬拜的人都要被扔在烈火的窯中。在場的但以理三個朋友選擇不向金像下拜。當王責問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回答聽起來霸氣十足:「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筆者註:「就算神不救我!」),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6~18)
接下來又是一場解夢的挑戰,這一次巴比倫的術士即便聽了夢的內容,也無法給予適當的講解,唯獨但以理能做到。講解這夢的最大難處,乃是因為夢的內容是關乎尼布甲尼撒的落魄下場:他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吃草如牛,被天露滴濕,且要經過七期(但四25)。無論如何,但以理帶著驚恐向王一一說明、毫不迴避。過了一年,事情就完全應驗在尼布甲尼撒身上。
第五場危機發生在伯沙撒王的宴席上。有指頭忽然出現,在王宮宴席的牆上寫字。伯沙撒王趕緊呼叫術士前來,解讀牆上的字,卻沒有人能做到。這事讓太后想起了但以理。但以理召到王面前,王承諾要用紫袍、金鏈和高位賞賜他。但以理直言不要王的贈品,並當面指責王自高自傲、不敬拜真神,預言他的國將要分裂,歸給瑪代人和波斯人。結果當夜伯沙撒王就被殺了。
第六場危機是發生在波斯帝國大利烏王時期。那時,但以理已經年老,波斯國的長官妒嫉但以理,決定設計謀要害他。他們向王提議,要他立一條禁令,在三十天之內,不准在王以外向任何神或人祈求什麼,否則將被扔到獅子坑裡。大利烏王同意了,蓋上了玉璽。但以理這個禁令之後,仍像往常一樣,開著那面朝耶路撒冷的窗戶,一天三次,雙膝跪在神面前禱告。如果只是純粹為了禱告,但以理大可關起窗戶,或心中默禱,便不會被陷害。他顯然是故意這樣做,為了向那些密謀害他的人表示他不妥協、也不害怕!結果,他真的因此被扔進獅子坑裡,但神保守他沒有被傷害。
但以理的一生給「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做了極佳的詮釋。有信心的義人,是那些在信仰上對神忠誠到底的人。他們不被悖逆的洪流沖走,在重重的挑戰、迷惑和引誘中,堅守對獨一真神單純信仰的人。他們在世界中選擇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和世人分別出來;他們寧願犧牲生命,也不違背對獨一真神的忠誠;當他們領受神啟示的話語時,不論多大的挑戰,他們仍直言不諱;他們堅持做合乎真理的事,不管那些事是不是被世上的勢力所禁止;他們堅持不做違背真理的事,即便世上的實力強迫他們這麼做。因著他們的忠誠,他們一次又一次經歷神的作為在他們身上彰顯。
千萬不要以為對神忠心就不會遇到苦難,或者一定會經歷超然神蹟。聖經中許多忠心的僕人也經歷過莫名其妙的苦難,其中包括約瑟、犯罪前的大衛、眾先知,包括但以理,以及新約的使徒們。他們所經歷的痛苦並不小,時間也不短,我相信在受苦的過程中他們也有過困惑,甚至埋怨,但以後他們回頭看,卻從中發現神夠用的恩典,是他們的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神所要的「信」,就是這樣。
但以理 伯 提 沙撒 在 柳子駿Ziju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但以理書6:13
他們對王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
當但以理被擄到外邦後,
改名為:伯提沙撒
是用當時巴比倫神祇名字
當作在被擄之地官方新名字。
有人說:
但以理用外邦神明的名字
以及他種種宮廷穿著、裝扮,
表示他進入到當地文化
表示他融入外邦生活
表示他進入世界與世俗的人無異,
才能為主做見證。
我對上述教導沒有什麼意見,
其實本來就是要活出信仰,
只是從今天經文發現,
我們以為的融入,
對那些人根本毫無意義,
到了想要針對你下手時,
他們還是叫你「猶大人中的但以理」。
其實最怕的就是
有些人以「融入」世界為旗幟
而放棄自己「名字」、「原則」,
甚至以「去教會」為首要動機,
或盡所能的靠攏世俗的價值觀,
似乎很酷、不死板,
將「進入世界」、「做光做鹽」為目標.........
其實,
這些「融入」說不定對外邦人也毫無意義,
因為當他們跟你價值觀不一樣時,
還是馬上會用「基督徒」三個字
來標籤你、跟你劃清界線,
就像當時候的總長和總督一樣。
但可悲的是,到了那一天有些人才恍然大悟,
除了「基督徒」三個字,
其實我們生活跟「基督」也沒有什麼剩下的關係了。
「貼近」不代表「世俗化」
「進入世界」不必要「弱化教會」
「做光做鹽」不需要「妥協」
我所認為的「見證」
不只是「成功、富足、名人」
而是「美好的靈性生活」。
我們常常對目標終點感到興奮,
但往往簡化了過程對我們的磨練。
但以理書6:10
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裏,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到頭來,
越來越有影響力了、
什麼都越來越像世界了、
也忘了怎麼跪著禱告了。
#越讀十章越有亮光
#以前都沒注意到這
#這篇有點嚴肅
#牧師內心話
#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