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崛起22】定型了自己,就別奢望成長!
我很喜歡觀察學生,
預測他們未來的發展,
來看看自己的眼光準不準,
結果通常滿準的。
這也不是什麼大學問,
憑一項指標就夠了,
那就是:
他是「定型心態」?
還是「成長心態」?
這個分類是由
史丹佛教授卡蘿.杜維克提出,
並把這個研究發現寫成《心態致勝》。
「定型心態」的人,
認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
他們在學習的時候,
只在乎結果如何,
一旦發現不如預期,
乾脆選擇逃避或放棄。
他們不喜歡
別人的建議或批評,
因為他們認為
那是對他們的否定。
所以當你想給他們建議,
他們會一直說:
「我知道、我知道!」
「可是我覺得⋯⋯」
「不是,不是,因為我們⋯⋯」
到最後願意
跟他們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
他們也就只停留在舒適圈了。
而「成長心態」的人,
他們認為天賦雖有影響,
但可以透過努力而改變。
所以他們渴望知道,
怎麼樣才能更好!
他們把建議或批評,
當成磨刀石,
把能力磨得更亮。
所以他們不等你開口,
就會跑來追著問你:
「我的作品怎麼樣可以更好?」
「我想練寫作,可以找什麼書來看?」
「老師,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而他們
也擅長跟自己喊話:
「我還可以更好!」
「我絕對可以做得到!」
「今天的我,沒有極限!」
噢,最後一句是
《閃電霹靂車》風見的台詞。
如果你問「成長心態」,
一個班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我只能說,
剛好符合「二八理論」,
大約兩成左右。
可想而知,
未來出社會,
最優秀的那兩成人才,
掌握了八成的好機會。
你看那些神人,
從他的說出來的話,
就能嗅出成長心態的味道。
比方人家問愛迪生,
你怎能忍受五千次失敗?
愛迪生不解的說:
「我沒有忍受啊!
我只是找出五千種不可行的方法。」
愛因斯坦這麼說:
「一個人從未犯錯,
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事物。」
對啊!
定型態度不就是如此嗎?
做最安全、重複性最高的事,
維繫尊嚴,放棄成長。
那麼,有什麼辦法,
能讓孩子或自己
擺脫定型,擁抱成長嗎?
當然有。
第一,別誇他聰明,多誇他努力
當你說這孩子聰明,
他會為了符合這個期待,
而選擇難度低的事去做,
因為那意味著成功率高。
所以,要誇,就誇他努力!
比方,
我在班上辦讀書會,
就常用到這個方法誇孩子:
「你們知道俊傑
最讓我感動是什麼嗎?
就是他很緊張,卻很努力,
勇於挑戰用互動方法來導讀!」
「你們看雅娟,
為了導讀《刻意練習》,
花六個禮拜努力讀懂它,
轉化成大家能理解的說法!」
當你誇孩子努力,
他會知道,成敗不是一切,
會更把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
第二,植入成長心態句型
班上不是都有佈告欄嗎?
過去我們都是放班級公約,
上課不遲到、上課不睡覺⋯⋯
結果流於形式,也沒人在乎。
但是你知道嗎?
美國很多學校,
已經採用「成長心態」句型,
來作為佈告欄的內容。
比如:
把「我就是不懂!」
換成「我忽略了什麼嗎?」
把「我放棄了!」
換成「我得試試別的辦法!」
把「我犯錯了!」
換成「犯錯能使我變得更好!」
這世界沒有所謂的真實,
如果說有,那不過是
我們信念過濾後的結果。
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會決定你面對的方式,
最終影響你全部的人生。
#歡迎分享
#定型和成長不過一念之差
#但卻造成往後人生天差地遠
Search
但卻造成往後人生天差地遠 在 甚至夫妻走向離婚的局面,失控的人生如何再拉回來? 賴麗珠 ... 的推薦與評價
從小是家族掌上明珠的賴麗珠,卻在進入工廠學習吃了極大的苦頭!?然而硬頸的她,熬煉後成為難以取代的程式小姐,並決定與先生一起創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