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分析】肺炎疫情點燃電商物流軍備競賽
「這個假期就是靠強哥活了下來,京東小哥是我假期最想見的人。」
中國因肺炎疫情而從年節期間開始不斷實施延長的封閉式管理,使實體商家凋敝困苦,卻也讓十數億人口的線上消費熱情達到空前飽滿。電商平台在這段期間內迎來了激烈的成長曲線,而做為關鍵的支援性服務業態,物流產業在這段期間內扮演著被稱為「逆行者」的角色,乘載著大量的物料資源,在四下無聲的城市中成為串聯起商家與消費者的漫漫絲路。
不過,由於封城管理的影響,淘寶、天貓、拚多多在內的大型電商平台均陷入因運能不足導致履約遲滯的困境,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京東集團以強大的自建物流能量為基礎,在疫情圍城期間內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除了以驚人的速度協助運送救急物資與醫療器械外,在平台交易商品的運送能力與準時送達速度方面也展現出遠優於同業的表現。以「疫情搶救擔當企業」的角色成功在朋友圈中狠狠刷了一次屏,不少步數最多的京東小哥甚至一夕之間成為網紅,還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的採訪。
長期以來,在阿里與京東兩大集團抗衡的中國電商市場中,阿里一直以遠高於京東的營利表現與海外觸角站穩優勢地位,主因即在於京東多年來最具爭議且所費不貲的決策:自建物流。除了較一般電商平台投注更多資源在物流中心建置外,京東甚至以高於同業的待遇聘僱了數萬名配送人員,自行涉入末端配送領域。除了B2C業務外,更在2018年進軍C2C個人快遞業務,與順豐及四通一達等3PL業者形成正面競爭。
京東物流是劉強東力排眾議的決策,雖然構建了京東的護城河,龐大的資本支出卻使京東多年來始終必須負重前行。雖然2016年京東物流開放外部業務,2017年展開獨立營運,但由於外部訂單量太少加上內部成本過高,始終處於鉅額虧損狀態。直到2019年第二季京東物流才首度達到盈虧平衡,而京東物流也在最新一次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取得第3名的成績,僅次於順豐速運與郵政EMS,超過韻達、中通、百世等3PL物流企業。
以電商之姿切入物流領域,並且將物流服務由成本單位扭轉為盈利部門,這條路京東足足走了12年。然而卻也是這樣的龐大軍團讓京東得以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得出類拔萃。當然,藉疫情之戰一役翻身的可能性並不高,京東面對的挑戰還包括了後續的訂戶留存率以及與三方物流企業的高強度競爭等,但這次的事件卻讓長期以來圍繞在電商涉入物流配送服務程度的議題、以及電商與物流業者間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再度獲得注目。
最早在2013年,Amazon與UPS就曾因後者無法因應節前採購高峰導致出貨遞延而影響合作關係,事件發生後,Amazon為降低對外包物流合作夥伴的依賴,開始積極強化旗下自建物流能量,除了持續加大在倉儲方面的投資力道外,甚至開始購置車隊與機隊,並且於2015年推出Amazon Flex群眾物流服務,2018年推出配送夥伴機制(DSP),作為Prime Now快速配送的物流支援基礎。2019年Amazon自營配送比例高達48%,樹立了重資本電商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雅瑪多、日本郵政等主要物流業者陸續於2017年著手上調電商包裹運費,佐川急便更是在2013年就中止與日本亞馬遜的合作,以避免陷入獲利腰斬的「物流崩壞」危機。另一方面,日本樂天與亞馬遜等電商業者則開始積極自建物流網絡,包括大舉投入自營倉儲與擴大末端運配能量等作法,目的便是希望能夠減輕對於外包物流企業的依賴。
中國市場中,2017年順豐速運曾突然片面宣布關閉與菜鳥網絡間的數據傳輸介面,並停止向所有淘寶平台上傳包裹物流訊息。兩大巨擘間拔刀見紅,同樣將電商平台與物流企業間彼此合作卻又相互制約的微妙平衡關係推上檯面。
直到2020年的今天,在既要防疫也要交易的高強度危機下,阿里巴巴「以自己的錢養別人的兵」的輕資產物流戰略再度受到考驗,京東負重建立的物流基礎一夕之間受到各界注目。然而危機過後終究會回到盈利與成本的數學性商業邏輯,究竟哪一種運作模式更能夠挺過風霜,想必還是需要更多的檢驗。
-\-\-\-\-\-\-\-\-\-\-\-\-\-\-\-\-\-\-\-\-\-\-\-\-\-\-\-\-\-\-\-\-\-\-\-\-\-\-\-\-\-\-\-\-\-\-\-\-\-\-\-\-\-\-\-\-\-\-\-\-\-\-\-\-\-\-\-\-\-\-\-\-\-\-\-\-\-\-\-\-\-\-\-\-\-\-
想看更多電商物流產業地圖,手刀連結:https://reurl.cc/gv9pjV
想看電商物流產業投資評價,手刀連結:https://reurl.cc/alQ8mY
#事件分析
#武漢肺炎
#電商產業
#物流產業
佐川急便 運費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事件分析】肺炎疫情點燃電商物流軍備競賽
「這個假期就是靠強哥活了下來,京東小哥是我假期最想見的人。」
中國因肺炎疫情而從年節期間開始不斷實施延長的封閉式管理,使實體商家凋敝困苦,卻也讓十數億人口的線上消費熱情達到空前飽滿。電商平台在這段期間內迎來了激烈的成長曲線,而做為關鍵的支援性服務業態,物流產業在這段期間內扮演著被稱為「逆行者」的角色,乘載著大量的物料資源,在四下無聲的城市中成為串聯起商家與消費者的漫漫絲路。
不過,由於封城管理的影響,淘寶、天貓、拚多多在內的大型電商平台均陷入因運能不足導致履約遲滯的困境,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京東集團以強大的自建物流能量為基礎,在疫情圍城期間內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除了以驚人的速度協助運送救急物資與醫療器械外,在平台交易商品的運送能力與準時送達速度方面也展現出遠優於同業的表現。以「疫情搶救擔當企業」的角色成功在朋友圈中狠狠刷了一次屏,不少步數最多的京東小哥甚至一夕之間成為網紅,還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的採訪。
長期以來,在阿里與京東兩大集團抗衡的中國電商市場中,阿里一直以遠高於京東的營利表現與海外觸角站穩優勢地位,主因即在於京東多年來最具爭議且所費不貲的決策:自建物流。除了較一般電商平台投注更多資源在物流中心建置外,京東甚至以高於同業的待遇聘僱了數萬名配送人員,自行涉入末端配送領域。除了B2C業務外,更在2018年進軍C2C個人快遞業務,與順豐及四通一達等3PL業者形成正面競爭。
京東物流是劉強東力排眾議的決策,雖然構建了京東的護城河,龐大的資本支出卻使京東多年來始終必須負重前行。雖然2016年京東物流開放外部業務,2017年展開獨立營運,但由於外部訂單量太少加上內部成本過高,始終處於鉅額虧損狀態。直到2019年第二季京東物流才首度達到盈虧平衡,而京東物流也在最新一次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取得第3名的成績,僅次於順豐速運與郵政EMS,超過韻達、中通、百世等3PL物流企業。
以電商之姿切入物流領域,並且將物流服務由成本單位扭轉為盈利部門,這條路京東足足走了12年。然而卻也是這樣的龐大軍團讓京東得以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得出類拔萃。當然,藉疫情之戰一役翻身的可能性並不高,京東面對的挑戰還包括了後續的訂戶留存率以及與三方物流企業的高強度競爭等,但這次的事件卻讓長期以來圍繞在電商涉入物流配送服務程度的議題、以及電商與物流業者間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再度獲得注目。
最早在2013年,Amazon與UPS就曾因後者無法因應節前採購高峰導致出貨遞延而影響合作關係,事件發生後,Amazon為降低對外包物流合作夥伴的依賴,開始積極強化旗下自建物流能量,除了持續加大在倉儲方面的投資力道外,甚至開始購置車隊與機隊,並且於2015年推出Amazon Flex群眾物流服務,2018年推出配送夥伴機制(DSP),作為Prime Now快速配送的物流支援基礎。2019年Amazon自營配送比例高達48%,樹立了重資本電商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雅瑪多、日本郵政等主要物流業者陸續於2017年著手上調電商包裹運費,佐川急便更是在2013年就中止與日本亞馬遜的合作,以避免陷入獲利腰斬的「物流崩壞」危機。另一方面,日本樂天與亞馬遜等電商業者則開始積極自建物流網絡,包括大舉投入自營倉儲與擴大末端運配能量等作法,目的便是希望能夠減輕對於外包物流企業的依賴。
中國市場中,2017年順豐速運曾突然片面宣布關閉與菜鳥網絡間的數據傳輸介面,並停止向所有淘寶平台上傳包裹物流訊息。兩大巨擘間拔刀見紅,同樣將電商平台與物流企業間彼此合作卻又相互制約的微妙平衡關係推上檯面。
直到2020年的今天,在既要防疫也要交易的高強度危機下,阿里巴巴「以自己的錢養別人的兵」的輕資產物流戰略再度受到考驗,京東負重建立的物流基礎一夕之間受到各界注目。然而危機過後終究會回到盈利與成本的數學性商業邏輯,究竟哪一種運作模式更能夠挺過風霜,想必還是需要更多的檢驗。
---------------------------------------------------------------------------------------
想看更多電商物流產業地圖,手刀連結:https://reurl.cc/gv9pjV
想看電商物流產業投資評價,手刀連結:https://reurl.cc/alQ8mY
#事件分析
#武漢肺炎
#電商產業
#物流產業
佐川急便 運費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產業競爭地圖系列】苦痛的百年發展際遇:電商物流
3個你不可不知的電商物流小秘密:
💡 日本快遞包裹數量達43億件,年成長1.3%。宅配企業不堪負荷,與大型電商形成對立
💡 中國快遞包裹數量達507億件,年成長20%。阿里巴巴大量入股電商物流企業
💡 台灣快遞包裹數量約4億件,年成長4.8%。零售+電商+物流集團化競爭逐漸成形
==============================
亞洲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不僅為物流產業帶來百年難得的成長際遇,更將豐富資本、人材與先進技術引入,為物流產業帶來質的提升。
不過,現階段物流服務仍建立在勞動力密集基礎之上,而近年受到高齡少子化趨勢影響,亞洲主要城市勞動人口規模不斷縮減,導致快速、廉宜且高品質的物流服務已經成為稀缺資源。因此全球許多大型電商企業紛紛將關鍵戰場轉移至物流領域,展開入股併購與策略結盟。
但對部分電商物流企業來說,卻也是苦痛成長的開始。
日本、中國、台灣的物流企業在與電商企業的相互競合下,分別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手段,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風貌。研究團隊應用產業數據爬蟲與分析工具,嘗試描繪出亞洲電商物流的產業圖象:
1️⃣日本:宅配企業不堪負荷,與大型電商形成對立
日本宅配領導企業紛紛採取激烈手段,對抗大型電商的不合理配送業務。佐川急便率先自2013年起便拒接日本Amazon配送訂單,雖然配送量成長趨緩,但營利率卻自此一路攀升,甚至與龍頭企業雅瑪多運輸形成黃金交叉。雅瑪多運輸2017年也在工會壓力下開始拒接Amazon當日宅配訂單,並調升法人運費高達40%,試圖挽救低迷的獲利表現。由於日本大型宅配業者紛紛採取全年包裹配送「總量抑制」方案,使日本Amazon積極培養第二線替代服務商,形成物流與電商企業對立的產業競爭局面。不過,高壓的競爭環境也促使日本許多專注於城市最後一哩快速配送的新創企業誕生,為產業注入活力。
2️⃣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入股過半第一線電商物流企業
在高電商滲透率帶動下,近年中國快遞包裹數量已攀升至全球第1位,帶動當地第一線電商物流企業蓬勃發展,且近5年已全數上市。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集團以雄厚資本力量為後盾,針對物流領域採取了大量入股策略,成為「四通」的主要股東,並以菜鳥網絡為核心,建立起智慧化物流網絡生態系。相對應的京東集團則選擇固守自建物流的重資本策略,2017年將京東物流獨立,開放承接外部物流業務,但目前仍陷於鉅額虧損中。
3️⃣台灣:零售+電商+物流集團化競爭逐漸成形
台灣地狹人稠的高度城鎮化特色,使電商物流得以建立起覆蓋廣泛的快速配送服務,成為台灣鮮明的產業優勢。與全球趨勢相同,台灣大型零售與電商集團亦紛紛布局物流服務,集團化的競爭趨勢逐漸成形,例如統一流通次集團旗下大智通、統一速達、博客來電商及統一超店取;富邦媒體與東元集團交叉持股,旗下momo電商與台灣宅配通合作;PChome集團也進駐中華郵政物流園區,將合作「i郵箱取貨」服務共同上線。
大家還對什麼產業有興趣?想看看產業地圖長成什麼眼花撩亂的樣子🤣歡迎提出來,我們來嘗試爬取看看!
#產業競爭地圖系列
#電商產業
#物流產業
佐川急便 運費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擺脫宅配危機_日本黑貓宅急便營利水準出現 ... 的推薦與評價
當地第二大宅配業者佐川急便以不符成本為由,於2013年便中止了與日本亞馬遜的合作。 ... 更重要的是,2017年第三季,雅瑪多成功將佔其業務量10%~20%的亞馬遜包裹運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