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作者|#強納森海德
類型|#心理勵志
讀感|
這次看象與騎象人,特地打開電腦,邊做重點紀錄邊閱讀,中間其實有一度想放棄,想看妮啵的感想再拉到最下面吧,關於感想及重點部分皆以自己的角度闡述。
(僅以本書簡介再加上個人理解做筆記)
【Part1】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人象對峙】
第1章-分裂的自我,使你產生心理衝突
「心智」: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心」:感性我;「智」:理性我。)
四種自我分裂:
1. 心靈/身體:心靈與身體是分開的,獨立運作,理智不能控制身體狀態,如:肚子痛。
2. 左腦/右腦:左腦接收右手足,專司語言;右腦接收左手足,善於圖形。
3. 理性/感性:沒有感性存在則無法輕鬆做決定;沒有理性則無法正常做判斷。
4. 控制化/自動化:控制化透過分析提供決定;自動化則依循直覺反應做決定。
第2章-是什麼讓你不幸福?
只有了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體的、人有不同情感類型,才能幫助自己面對人生。
讓你不幸福的三種原因:
1. 情感促發效應:人類無時無刻都有情感,每件事物都有「喜歡、不喜歡」。
2. 負面傾向:人類的心理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
3. 強大的遺傳基因:一生都得跟過度活耀的迴避系統苦苦搏鬥(左右腦腦波活耀度差異實驗)。
改變情感型態的三種方法
1. 靜坐
2. 認知療法(ex.掌握想法並寫下來,指出扭曲之處,找出替代方案及正確思考方式。)
3. 百憂解(就醫)
【Part2】我們如何相處【大象的力量】
第3章-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說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劑大補貼。(給予別人好處已獲得好處。)
第4章-自以為是
(高道德標準者一旦犯錯,便顯得格外諷刺。)
是什麼讓我們虛偽:
重視道德表象勝過真相、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無意識的自我膨脹、天真實在論。
(天真實在論:只有自己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
【Part3】追求幸福的方法【馭象之道】
第5章-幸福來自何處?
大部分由象主導,順暢地向前,騎象人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象順利前行。
幸福的兩個原則:
1. 進展原則: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還要幸福。
2. 適應原則:對清況判斷的基準是比自己適應的現況更好或更壞。
幸福方程式:H(幸福持久度)=S(基因)+C(生活條件)+V(可控因素)
第6章-愛與依戀
依戀與感情關係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像沙特說的「他人即地獄」,不過,他人也是天堂。
(因有更多書籍專門介紹依戀障礙,這部分便對我沒有參考。)
第7章-逆境中成長
第8章-美德素養
(第7.8章感覺就是一般應知悉的勵志目標或建議。)
【Part4】追尋人生的意義【馭象而奔】
第9章-靈性的覺醒
關於對宗教的建議,即推薦應有宗教信仰得以找到目標及依偎。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
幸福之道在中庸,理性與感性取得平衡,即無需過於勉強自己,何謂幸福?你覺得那是幸福就是幸福。象與騎象人取得平衡,即是中庸吧。
/
象與騎象人於我而言,我更傾向去瞭解更多專書,它像是一本大雜燴,加入非常多各種理論來作證自己的論點,但也因如此,常常看得模糊了焦點,反而覺得找不到重點,也因此才決定打開電腦紀錄各篇章的重點,有點比教科書還難吞的感覺,可能我還太弱,不過還是有我滿喜歡的地方,我比較喜歡的在於書中大量提及的各種實驗,實驗假設、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都挺有趣的,它像是一本專書,可以從中再找到你更想鑽研的心理學,但關於幸福跟情緒的方法,我相信還有更多更多可以探索,凡事沒有絕對。
Btw,這不是雞湯,但可以引導你探索自我。
推薦|🌕🌕🌕🌑🌑
(滿分5顆🌕)
#nibo推薦書 #nibo書說 #書籍 #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何謂心智障礙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年人的年齡定義是65歲以上,但所謂的「#老憨兒」卻沒有法定年齡定義,心智障礙者的身體退化程度,個別差異性很大,所以很難定義何謂年長憨兒,但有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家庭是不爭的事實⋯
【老憨兒尋家記 心智障礙者的老後和餘生】https://bit.ly/39NA1rh
👉 鏡週刊 LINE ➜ https://line.me/R/ti/p/@cuk1273e
👉 鏡週刊 Telegram ➜ https://t.me/mirrormediamg
何謂心智障礙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歐以利希教授 Prof. Dr. Johannes Eurich. 逐字稿
2019年台、德高齡及社區全人照護高峰會
社區共生照顧的理論與實務
很榮幸可以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昨天我們已經經歷非常棒的一天,有很多的討論和回饋,特別是在照護政策方面。
首先,我要先回應台灣和德國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在人口變遷當中發現,老年的人口比例在社會當中不斷地上升。
我們注意到,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高齡人口?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平均壽命越來越高,另外是老年的疾病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控制。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長輩比較希望留在自己的生活空間領域,又能獲得好的照顧。
在德國這些照護工作,特別是在小家裡內通常由家人擔任照顧,但家庭結構社會變遷改變,長期看來如果照顧工作留在晚輩身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居家服務需求越來越高,家庭的網絡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沒有辦法讓網絡關係擴展。
照護工作必須依靠專業照顧者,有時候也必須在專業照顧機構,但是照顧並非只有這樣,還包括情緒、心理方面的照顧,換句話說,照顧並非只有專業的照顧,也不是停留在政府所規定的制度中,必須依靠非制度性的照顧。
何謂非制度性的照顧呢?
透過家人、鄰居、地方的民間組織、團體提供照顧,目標希望受到照顧的長輩仍有社會參與的機會,所以我們需要有創新式的架構來提供給長輩。創新式的架構是混合式的照顧,基礎就是非常有效率的照顧網路。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上的基礎建設,對於目前高齡化社會來說,要提供一個好的照顧條件,一方面依靠專業的照顧者,另外一方面,必須依靠公民社會的參與,包括NGO的參與或是社區的網路。
社會網路除了提供長輩、照顧需求者,也要提供受照顧者貢獻自身力量,這就是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概念。
接下來要討論另一個問題, 美好的網路如何成形?
如何將非制度性的人員,例如:鄰居、NGO納入體係,這對於每個地區性質不同。
根據德國研究,每個特殊的照顧專案,背後都有一個特別的照顧邏輯。每個照顧系統的建設包含基礎條件、法令、地區資源、本身既定的基本條件,社區網路的照顧基本邏輯就去「中央化」, 居家照顧、社區為主的概念,包含不同的領域,例如:身心障礙者。
我本身是提供照護機構的服務,但也提供居家服務。以機構為中心,希望提供心智障礙的人仍然能自由的活在自己社區,有正常的鄰居關係。
必須考慮到家庭結構,結構必須受到改變,希望達到身障者能活在社會領域並且融入社會,透過此方式能改變身障者生活方式,也發現身障者可以融入社區、鄰居。
一般中央型、照顧型的照顧機構,也知道有住戶會產生隔離的問題,所以,也做了設計和想法。例如:有間住宿型身障機構,居住在2樓,樓下開咖啡廳 鄰居、社區都可以來使用,讓社區的人有機會接觸機構,住戶也能和其他客人有接觸的機會。機構透過此方式擴展服務
社會研究機構受委託評估方案,我本人也參與此方案。這些社會工作研究者會訪問居家照顧型的身障者是否喜歡此模式?目標希望達到融合性的社會。
研究結果顯示:到底是誰會去咖啡廳?結果發現是社會邊緣人、中輟生、身障者,雖然他們創造此結構也做了居家式服務。
希望透過極端的個案分享,告訴大家這是一個「社區共生網路」或者又稱「社會空間導向」。不一定是符合照顧系統的要求,而是不應該在創造社會空間時,依照我們的照顧邏輯去,而是反過來思考,那個地區的需求是什麼?結構是什麼?
做「社會空間導向」必須邀請所有參與者討論,不管是制度內的公部門、私部門、NGO、志工,根據地區的需求共同討論,而不是自己站在高處想,從基層共同討論,適應性會比較高。
「社會空間導向」的協調者非常重要。
依照一般的照顧邏輯、照顧系統,另外依照底層的需求、受照顧者的需求,再結合整個網絡的體系,最後必須和原本的照顧一起協調。如果只是想要改變原本的邏輯,你只能改變一半。
從社區網路需求出發再連結網路,能補足原本的照顧邏輯,到底要如何搭配?這是大家共同的挑戰。因為有各式各樣的人、社會,所以不能夠發展出ㄧ個制式性的模型來適用於每一地方。
最後,這次透過交換意見的機會,特別是實務工作面,也必須透過評估的過程,才會對改變有幫助!我非常期待等一下的討論。
http://yt1.piee.pw/JWA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