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肥胖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 中年人慎防「代謝懸崖」隱藏三高威脅:「英國牛津大學」日前發表的一項分析研究發現,患有代謝基礎疾病,例如:肥胖症(BMI超過40者)、糖尿病、嚴重哮喘、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心臟病、肝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都會增加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這一項研究結果並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註1】。
肥胖是加重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甚至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肥胖症同樣會增加死亡風險!日前英國牛津大學曾經發表一項分析1千7百萬成人結果發現,有逾1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或相關併發症。而國內新陳代謝科醫師則提出呼籲,台灣45歲以上有高達一半人口有過重及肥胖問題 (BMI 大於27),因此必需提高警覺!
■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易演變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新陳代謝科 許惠恒醫師表示,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易演變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舉例以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簡稱PHE)引用的ICNARC統計來說,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加總輕度到重度肥胖者可達38.5%,而美國紐約市區醫院也分析出37%的確診者為肥胖者。
■男性、女性中年後都恐面臨「代謝懸崖」,背後隱藏三高慢性病威脅
許惠恒醫師表示,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恐面臨「代謝懸崖」,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就是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注意,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將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不可不慎!(資料來源:【註2】)
■「代謝症候群」:腰圍越大等於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越高:代謝症候群目前仍只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而非是一個疾病,因此在診斷上仍應依其所具有的各個危險因子進行臨床診斷。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
(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 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不良的生活型態約佔50%、遺傳因素約佔20%。
▶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與過量飲酒習慣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
▶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長時間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資料來源:【註3】)
■遠離「代謝症候群」要訣:
▶「攝取均衡飲食」
為了遠離代謝症候群,提醒除了要固定量腰圍,還要攝取均衡飲食與維持固定運動,包括:蔬果、全穀雜糧與蛋白質等,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在主食部份,建議將全穀雜糧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而蔬菜攝取標準為最少每日5蔬果。
▶「維持固定運動」
運動則建議進行阻抗型運動,並搭配攝取優質蛋白質,有助增肌減脂,同時提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
▶「固定量腰圍」
「腰圍」大小是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機率的方法之一
(資料來源:【註2】)
■預防「代謝症候群」,五大絕招要做到
▶第1招: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
▶第2招: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
▶第3招:不吸菸、少喝酒。
▶第4招: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 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
▶第5招:做檢查,早發現: 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
(資料來源:【註3】)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肥胖是各類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男性成人的肥胖/過重盛行率即達到50%,女性成人也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國人肥胖/過重盛行率雖趨於穩定持平,但肥胖、重度肥胖、腹部肥胖,協同糖尿病盛行率的比例卻均在持續增加中;顯示,以控制體重或身體質量指數的肥胖防治策略,有其限制;重新檢視並提出關鍵的「健康體位」概念,始能對症下藥。
▶ (免費電子書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https://bit.ly/31KF5bl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Williamson, E.J., Walker, A.J., Bhaskaran, K.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related death using OpenSAFELY. Nature 584, 430–43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21-4
∎【註2】:
( PO 新聞)「研究:肥胖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中年人慎防「代謝懸崖」隱藏三高威脅」:https://bit.ly/2QIPbTG
∎【註3】: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https://bit.ly/3hLHp7B
➤➤照片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金門縣政府 )「金湖鎮衛生所「代謝症候群防治班」邀您加入 跟三高說Bye Bye」: https://bit.ly/3bgZA2k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何謂代謝症候群?】:https://bit.ly/2QGPlen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https://bit.ly/3lI3hTR
∎新版運動指引:https://bit.ly/2QNBi6Y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肥胖 #代謝懸崖 #代謝症候群 #健康體位
台中榮民總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何謂運動處方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幾多度算發燒?低燒代表病情不嚴重?邊種探熱方法最準確?- Yoko Cheung
平時發燒,很多人習慣隨便食些退燒藥、貼退熱貼,或者瞓一覺出一身汗,讓身體自動退燒;但近期一發燒,所有人都緊張不已,皆因擔心患上新型肺炎!雖然發燒是很多疾病常見的病徵,但家庭醫生劉浩濂表示,不是每種發燒我們都能靠自己的方法紓緩,有時即使是輕微發燒,也有機會導致嚴重後果!
何謂發燒?
人體正常溫度是一個範圍,受時間、運動、體質等因素影響,每人都會有些微偏差,但大約都是圍繞37°C(98.6℉);而當體溫超出正常標準,一般達37.5°C(99.5℉)或以上,便屬發燒。發燒常見於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疾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接種疫苗後等情況,但因為成因廣泛,醫生不會單憑發燒去判斷是否患病,診症時還需觀察其他病徵,了解發燒的原因。
低燒=病情不嚴重?
發燒分為高燒與低燒,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以為低燒代表病情不嚴重,毋須看醫生,但劉醫生強調這是錯誤的概念!尤其當嬰兒或小童發燒,即使是低燒都可能是嚴重病症的訊號!
低燒一般指體溫達38°C至39.3°C,成人若發低燒毋須過分擔心,一般多休息與補充水份已能紓緩,但嬰兒一旦有輕微的發燒,家長就須馬上求醫,尤其是小於3個月的嬰兒。劉醫生解釋因嬰兒不懂表達自己的不適,他們的病情亦惡化得很快;再者按身高體重比例計算,兒童的身體表面面積比成人大,他們發燒時散熱會較快,同時失去水份的比例亦較高,容易出現脫水,因而需要急切的治療。而當他們成長至3-6個月,家長未必需要過分擔憂或急於求醫,可先觀察子女有沒有出現如疲累、心情煩躁等病徵,若體溫達38度就需求診。至於6個月至2歲的兒童,若發燒至38.9°C,並有呼吸道病徵或肚瀉亦須馬上看醫生。
當體溫升至39.4°C或以上,就屬高燒,有一定危險性,無論成人或兒童都必須求醫。
邊種探熱方法最準確?
無論發燒是甚麼成因所致,當察覺到身體有異樣,都應用體溫計確認體溫,並盡早求醫。近日出入食肆、大廈都要停一停步,量體溫後才能進入;很多機構都使用紅外綫額頭溫度計,「掃一掃」額頭就能探測到溫度,但原來醫生診症時並不會使用,到底額探方式有多準確?
量體溫方法眾多,劉醫生指真正能反映實際體內溫度的只有口探、耳探與肛探。至於香港常用的額探與內地所用的腕探,都只能探測到皮膚的溫度,容易受環境、出汗等因素影響,未必與人體溫度相同。劉醫生指因額探結果不夠精準,醫生在診斷時不會採用,較常用於篩查方面,因其毋須接觸人體,在傳染病肆虐期間能減低傳染風險,使用時亦方便快捷。
一般而言體溫高於37.5°C就屬發燒,但不同的探熱方式的發燒標準都會有所差異。傳統上會以口探的37.5°C為標準,耳探與肛探的參考度數比口探標準高0.3-0.6°C,即平均38°C;而額探與腋探就比口探標準低0.3-0.6°C,即大約37°C就算發燒。劉醫生指雖然額探的發燒參考度數大約為37°C,但不同機器的標準會有些微差異,建議使用時參考說明書內的標準。
額探方式的準確度雖比不上其他量度方式,劉醫生認為都有一定的指向作用,他提醒使用者當採用額探方式量度出異常溫度時,應再用較準確的方法(如耳探)確認實際體溫,增加準確度。此外,應避免在運動後馬上量度體溫,量體溫時亦應除帽,避免增加體溫誤差。
退燒藥、退熱貼有用嗎?
發燒時身體會感到不適,或會感到疲累、失去胃口、肌肉痛、頭痛等,很多人都會食退燒藥或者用退熱貼令身體盡快退燒。劉醫生指這些方法都只能紓緩發燒帶來的不適,未能真正根治疾病,即使退燒亦不代表痊癒,例如患上流感後體溫回落至正常溫度,但仍覺疲倦的話,即未完全康復,仍需接受治療。
醫生診斷病因後,未必所有發燒患者都需服用退燒藥;若需服用,必須依據醫護人員的指示,因為有些退燒藥成分若攝取過量,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切勿以為服用得愈多退燒藥就能康復得愈快!
撲熱息痛(Paracetamol)是退燒藥其中一個常見的成分,劉醫生提醒無論成人或兒童,都不應該服用過量,有機會影響肝功能。成人建議分量每日不多於8粒500微克的藥丸(大約4克);而兒童就需按體重與年齡服用不同分量,因此劉醫生不建議家長為子女自行購買退燒藥。若半夜發燒而又不能求診怎麼辦?劉醫生指如果不是高燒而又沒有其他嚴重病徵,家裏有之前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在諮詢過醫生意見後,都可讓子女服用。
至於每家每戶必備的退熱貼,劉醫生就認為成效有限,因退熱貼只能吸去皮膚表面的熱力,令人感覺涼快,卻未能針對疾病作出治療。使用退熱貼後,再用額探方法量體溫時,會因額頭表面溫度降低而出現退燒的假象;當用在嬰兒身上更有機會出現危險,因嬰兒睡覺時多郁動,退熱貼有機會移位,遮到口鼻,導致嬰兒窒息,劉醫生不建議家長讓嬰兒使用退熱貼。
關於發燒的三個迷思
關於發燒,老一輩常言:發燒燒壞腦、焗一身汗能退燒、發燒可增高……劉醫生指這些講法都沒有根據,有些更是錯誤的!
1. 發燒會燒壞腦?
劉醫生指其實並不會「燒壞腦」,只是以前的人將腦膜炎的後遺症,誤當成發燒的後果,因為腦膜炎會導致高燒,患者在康復後有機會出現智力問題,所以「燒壞腦」其實是疾病導致的結果,而非病徵所致。
2. 焗一身汗能退燒?
劉醫生並不建議這樣做,若讓發燒患者穿過多的衣服或蓋多張被子,有機會阻礙身體散熱,令患者愈燒愈高;反而應該穿著鬆身且較單薄的衣服,讓皮膚經汗水帶走熱力,達到降溫效果。
3. 發燒可增高嗎?
劉醫生指這純屬誤會,兒童與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時容易生病和發燒,剛巧這段時期身體增高較為明顯,所以才會產生「發燒可增高」的誤解。
原文:經濟通
#衛生 #健康
何謂運動處方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施振榮Stan哥斜槓人生跨足銀光經濟
攜手宏碁、新光、裕隆、桂冠 呼籲掌握長者需求開發創新服務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著眼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Stan哥的斜槓人生也跨足銀光經濟,同時攜手宏碁、新光、裕隆、桂冠等多家企業以無齡心態掌握產業商機,他並呼籲企業要以長者需求來開創新服務,為產業界找到切入銀光經濟的創新模式。
「2019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10/31-11/3在高雄展覽館開展,由智榮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無齡論壇」31日同步登場,包括施振榮與施宣輝父子二人、新光金控副董事長李紀珠等人特別南下高雄力挺,積極協助台灣掌握這波高齡化社會帶動的新一波商機。
施振榮表示,他60歲從宏碁退休,但未從社會退休,退休後的人生依然十分精彩豐富,還意外邁入「斜槓人生」。
“Stan哥”除了原本企業家的角色外,他也是創業家,退休後還繼續創業,且許多都是“志業”,以社會企業的精神來投入益;此外,他還一腳跨入藝文領域,除了曾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1-2016),目前還是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灣聲後援會會長,同時也是文化科技發展聯盟召集人。
如今著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他開始關注這個議題,也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跨足針對長者需求而崛起的「銀光經濟」。
施振榮指出,隨著台灣及世界各國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銀光經濟可以帶動及發展的新產業相信將會陸續崛起,只要能夠掌握年長者的需求,進一步開發出新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台灣長者的在地需求,待做出示範,還有機會進一步國際化。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議題,以宏碁樂齡董事長身份出席活動的施宣輝表示,對長者的照護,只要是跟技術有關的問題都不是難題,技術始終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照護者需擁有熱忱的心。
施宣輝指出,以宏碁在美國所投資的GrandPad為例,GrandPad在進行人才招募時,應徵者所需回答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請描述你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長者”,這也凸顯了優秀的學經歷僅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擁有熱忱的心的照護者才是符合銀光經濟的首選。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則在演講中分享面對超高齡社會的無齡藍圖,他指出,在心態上不應把高齡視為負擔,而是社會發展轉型契機,在行動上需要積極的防老策略來因應,其中系統性的整合是關鍵。以不失能失智為終極目標,照顧已老、防範未老為雙軌並進,發展銀光經濟以活絡社會永續動能,醫療—社區系統的合作與佈建,打造適宜長者生活的協助。
陳亮恭也以與台灣遊戲廠商合作中的遊戲防老研發實驗計畫為例,以及與一金控集團在應用人工智慧與外溢保單的計算上,鼓勵保戶積極促進健康,減少保費,可以看出台灣產業為老研發的決心,土生土長的為老創新正在行動進行式。
此外,陳亮恭建議,面對無齡社會的挑戰,未來人才的能力養成也相應轉變,我們應欣賞並讓Z世代的擅於多工、勇於創新的特質發揮,讓解決高齡社會議題的跨域創新能持續前進,面對無齡未來,能跨領域協作,以及跨世代溝通的「專業的通才」,將成關鍵角色。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重心的理事長荒井秀典,則分享日本高齡醫學研究與執行經驗作為台灣反思的借鏡。荒井理事長是醫生也是研究者,致力開發與研究社區能自主防老介入的有效原則,透過民眾、社區、專家三者密切合作,持續引動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奠基於專業研究開出有效降低失智失能的防老生活介入處方,不僅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也進一步讓政府減少長照支出,達成雙贏局面。
此外,荒井理事長特別分享因為日本失智人口隨年齡增加,2015-17年日本先推出新橘色計畫解決失智問題,現在日本透過「健忘門診」,為門診患者診斷後進行積極的專業介入,如:大腦體操、營養諮詢、運動計畫、認知訓練等,改善患者生活機能,現已超過千萬日本民眾已完成失智課程擁有正確理解,戴上橘色手環,成為失智症患者的最佳協助者。
2019 年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以「無齡生活館」作為本屆主題館,「無齡生活館」共同策展人李竺姮表示,回應首屆國際無齡論壇舉辦的宗旨,並以多面向的“Ageless Lifestyle”,呈現無齡世代的身心靈協奏曲,藉由 「身」(Body)的「健美」、「心」(Mind)的「身心安頓」以及「靈」(Spirit)的「自由連結」來傳遞無齡生活實踐的美好價值與未來願景。
此次「無齡生活館」中,特別集結了六位年輕藝術家共同合作發想,攜手為包括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與智榮基金會,以五幅互動式的藝術作品,期待透過藝術與企業合作共創的跨界思維,傳達「如何無齡生活」,或是讓無齡世代體會「何謂生活」,鼓勵民眾走出展區之後,開始實踐自己獨一無二的無齡生活。
何謂運動處方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紅斑狼瘡好發於15-40歲的女性,它會危害全身各個系統和臟器但至今原因不明,所以有人認為是不治之症,聽起來很可怕,中西醫結合治療會提高療效嗎?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中西醫師鄧正梁醫師來到現場談紅斑狼瘡的中西醫合治的療法。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何謂紅斑狼瘡?
2.有甚麼症狀?
3.紅斑狼瘡會傷害到哪些器官?
4.在治療方面,中西醫如何配合協調?
5. 有中藥主方作加減或由醫師臨場辯證論治開處方?
6.真實治療案例
7.紅斑性狼瘡該如何藉由飲食控制呢?
8.甚麼食物可以多吃,甚麼食物要忌口?
9.生活上有甚麼注意事項嗎?
10.患者需要做運動嗎?適當運動的好處?哪些運動合適呢?
11.問與答
(Q1)紅斑性狼瘡可以吃補品嗎
(Q2)有觀眾問紅斑狼瘡會不會好?吃藥要吃到甚麼時候?
(Q3)紅斑狼瘡會傳染和遺傳嗎?能不能結婚?
何謂運動處方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三豆飲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醫學家扁鵲的著名處方,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三豆飲,顧名思義其中有三種豆子的組成,黃豆 、黑豆 、綠豆、 紅豆這四種常用又廉價的食物,利用它的屬性能搭配出各種不同的治療功能,對身體會有很好的幫助!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林貴中醫師來到現場分享它們的妙用。
這一集探討主題:
1.三豆飲的由來
2.三豆飲在現代的應用
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本書介紹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體與五行的關係
4.何謂三伏天?三豆湯的調理
5.三豆飲在溫病的應用
症狀如:頭痛、身痛、無惡寒、熱到神智昏迷
6.三豆飲的組成
7.為何冬病要夏治
8.三豆湯的組成
---------------------------------------------------------------------------
每週五 晚上18:30 /重播:週六晚 21:30 /週日早 10:30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或是加入我們的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NTDhealth) http://www.ntdtv.com.tw/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網路直播:http://www.ntdtv.com.tw/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