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藥罐子曾經跟大家一齊認識一下類固醇,現在,便跟大家分享一下類固醇的高低。
〈淺談類固醇(二):何謂強、弱、多、少、長、短?〉
在上一章,藥罐子提到,類固醇的副作用,是跟它的強弱、劑量、療程,構成正比關係:
藥性愈強,用量愈大,時間愈久,副作用愈多。
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分辨自己手上的類固醇,藥性是強,還是弱?用量是多,還是少?療程是長,還是短?
現在,藥罐子就在這裡,為各位看倌娓娓道來吧!
首先,在藥性方面,這是沒有什麼好說,完全是靠類固醇的實力而定。
就外用類固醇而言,在使用上,醫生會考慮患處的身體部位、發炎程度、皮膚厚度、類固醇的強度、藥物劑型等因素,綜合考量,權衡利弊,然後挑選一隻適合的外用類固醇給患者。
一般而言,在劑型上,外用的類固醇,大致可以分為軟膏(Cream)、油膏(Ointment)、洗劑(Lotion)、凝膠(Gel)。相對於軟膏,油膏的黏稠度較高,較容易依附在皮膚上,因此能夠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吸收率,而相對於軟膏,洗劑的黏稠度較低,較容易被身體的汗水沖掉,所以,就同一隻類固醇而言,在相同濃度的情況下,油膏的藥效較軟膏大,而軟膏的藥效較洗劑大。在使用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一般建議使用軟膏,特別是適合用於治療皮膚上濕潤或流汗的部位,油膏則適用於治療乾燥或增厚的部位(因為油膏較軟膏有較大的疏水性,讓皮膚一的水分較難揮發出來,簡單說,油膏的鎖水能力較軟膏強,所以有滋潤皮膚的功效),洗劑及凝膠則適用於治療一些毛髮較濃密的部位,例如頭皮(試想,如果各位看倌將這些油汪汪的軟膏、油膏塗在毛髮上的話,會是怎麼樣的滋味?)。
傳統上,醫學界會將外用的類固醇,根據它們收縮血管的能力(Vasoconstrictive properties),分為七個等級(表一),第一級為最強,如此類推,層層遞減,第七級為最弱,再將這七級整合、歸納、簡化,成為四個級別,方便應用:第一級為超強效(Super-high potency),第二級為強效(High potency),第三、四、五級綜合起來,為中效(Mid-potency),第六、七級則統一起來,為弱效(Mild)。
在臨床上,一般而言,弱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輕微的皮膚炎症,例如蟲叮蟲咬、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中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較難處理的皮膚炎症,例如異位性濕疹。
強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頑固皮膚炎症和斑塊狀牛皮癬。
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連強效類固醇也無效處理的頑固皮膚炎症,但是,一般不建議連續外用超過三星期。
基本上,在用藥上,對於超強效、強效這兩類級別的外用類固醇,一般不建議塗在臉上,因為臉部,皮膚較薄,類固醇會容易被身體吸收,不但會局部吸收,還會進入身體,影響其他部位,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另外,因為類固醇會抑制身體生長,可能會影響用藥者的生育能力,因此,也不建議塗在陰部、生殖部位,同時不建議塗在容易磨擦的部位,例如腋下、胯下,因為磨擦會促進血液循環,會增大類固醇的吸收。
相較外用的類固醇而言,內服的類固醇,副作用較大,而且,種類較少,所以,較難分類。藥罐子,便在這裡,整理一些常用的內服類固醇成分,供各位看倌參考一下:
一般而言,依照時效,內服的類固醇,主要如下:
短效:Cortisone, Hydrocortisone
中效:Prednisone, Prednisolone, Methylprednisolone, Triamcinolone
長效:Dexamethasone, Betametasone
在用量方面,一般建議,只需要塗在患處,薄薄的一層,便是了,塗得太厚的話,會阻塞毛孔,容易引起皮膚痕癢,甚至誘發毛囊炎,而且,多出來的塗層,是不會被皮膚吸收的,所以只是徒添浪費的份兒。
另外,塗抹的時候,請盡量避免塗在患處之外的皮膚,這些正常皮膚,可以用藥棉覆蓋著,避免接觸到類固醇,然後輕輕打圈,慢慢按摩,讓白色的軟膏,逐漸變成無色,便是了,簡單說,就是「點到即止」。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外用類固醇,每天塗一至兩次,便是了。次數多,並不代表藥效大。
Search